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前期CT灌注(CTP)参数的关系,并分析梗死前期血管表面通透性(PS)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期间经头颈部CTA诊断单侧MCA狭窄患者108例,观察CTP成像特点,测量各组患侧、镜像侧剩余函数达峰时间(TMax)、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表面通透性(PS),并计算各灌注参数的相对值(患侧/镜像侧),分析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前期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结果:①108例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中39例出现灌注异常,不同程度血管狭窄的灌注分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灌注异常分期呈中等正相关(r=0.557,P=0.000)。②单侧大脑中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组间rCBF值、rMT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CBV值、r TMax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rTMax值、rMTT值呈正相关(分别为r=0.458,P=0.003,r=0.765,P=0.000),与rCBF呈负相关相关(r=-0.600,P=0.000),而狭窄程度与rCBV值无明显相关性。③Ⅱa、Ⅱb期患者患侧与镜像侧PS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a、Ⅱb期患者组间PS相对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MCA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前期分期具有一定相关性,单侧MCA狭窄程度越严重,rTMax、rMTT值越大,rCBF越小;在脑梗死前期的II期出现血管表面通透性升高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宝石能谱CT多模态检查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谱CT平扫、CTA及CTP图像,观察多模态64排能谱CT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结果:①能谱CT平扫患侧脑碘(水)值、水(碘)值含量明显低于健侧,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余能谱曲线斜率及能谱CT值两个指标无明显差异;②能谱CT动态CTP显示58例患者中,55例(94.83%)患者存在灌注异常,患侧和对侧的 MTT、TTP及CBF等指标都存在明显差异,CBV无明显差异;③利用CTP原始图像重建的CTA原始轴位图显示颅内血管4~5级分支血管清晰,三维重建图显示血管结构清晰,可达到诊断要求。结论:能谱CT多模态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可快速发现梗死责任血管、分辨梗死及缺血区,检查速度快、参数多,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寻双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急性梗死的MRI特征及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间经临床与影像学确诊的双侧PICA供血区急性梗死患者38例及双侧小脑上动脉(SCA)供血区急性梗死患者40例,按梗死大小、有无其他后循环供血区病灶、有无前循环供血区病灶,比较两组患者MRI特征差异,分析双侧PICA供血区急性梗死累及范围及椎-基底动脉改变。结果:双侧PICA供血区急性梗死表现为一侧区域梗死伴对侧小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双侧SCA供血区梗死(39.5% vs. 15%),而发生双侧小梗死的比例低于双侧SCA供血区梗死(44.7% vs. 72.5%),合并后循环其他供血区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双侧SCA供血区(21% vs. 80%);双侧PICA供血区急性梗死常表现为一侧全供血区受累伴对侧PICA内侧支(mPICA)供血区受累(44.7%)或双侧mPICA供血区受累(39.5%);双侧PICA供血区急性梗死更常检出单侧椎动脉V4段或PICA局限性重度狭窄/闭塞(54.2%)。结论:双侧PICA供血区梗死主要表现为一侧全供血区受累伴对侧PICA供血区受累或双侧mPICA供血区受累,且区域性梗死常见,与解剖变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单侧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行经颅多普勒(TCD)联合CT灌注成像(CTP)的脑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选择21例通过TCD检查确诊为单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根据其病情,分成无症状组(11例)与症状组(1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头颅CTA (血管成像)与CTP检测。参照组则为16例健康志愿者。将无症状组及症状组患侧间、无症状组及症状组患侧与参照组的TCD和CTP参数展开对比。结果:TCD表明,相对于参照组,症状组患侧大脑中MCA的血流平均速度更低,无症状组MCA Vm比参照组低,但是数据差异并不存在显著性(P>0.05)。无症状组与症状组的PI (MCA搏动指数)比参照组低(P<0.05)。相较于无症状组,症状组患侧MCA Vm更低,其与颅内侧枝循环存在一定的关联。比较三组CTP参数,发现无症状组的CBF (脑血流量)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而症状组患侧CBF减少明显(P<0.05)。在平均通过时间与到达峰值时间方面,无症状组与症状组均延长(P<0.05)。而两组的CBV (脑血容量)相对于参照组,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TCD和CTP的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将两种检测手段联合使用,能够更好地对单侧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的脑灌注状况展开全面且综合评定,进而为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相关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X线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的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探讨128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截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共56例患者,具有冠心病临床症状或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行128层螺旋CT检查,并于3~12天内给予CAG检查。以CAG的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CT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临床价值以及对冠状动脉开口异常检出的发现率。结果:根据128层螺旋CT显示,纳入的56例患者中,共672支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价,其中正常505支,狭窄或闭塞167支,其中斑块引起狭窄或闭塞152支,冠脉开口异常4支。对照CAG检查结果,CTA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在冠状动脉不同分支中,混合斑块发生率(55%)远较钙化斑块(27%)及软斑块(16%)高,左主干不同性质斑块总发生率(11%)及软斑块发生率(0)均低于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TA与CAG成像质量比较,CAG对斑块性质的确定准确性不如CTA,冠脉开口异常显示的准确性优于CAG。结论:128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成像方法,在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确定上优于X线冠脉造影,而且对于冠状动脉开口异常发现率(7%)好于X线冠脉造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某些程度上CTA可以选择性代替X线冠脉造影。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颈动脉CTA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探讨斑块性质及部分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从而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动脉CTA检查、且在颈动脉CTA检查前或后一周内行磁共振DWI检查的患者,根据磁共振DWI判断有无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将患者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95例)和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10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和CTA显示的颈动脉斑块性质、斑块表面形态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对P <0.05的指标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在年龄、高血压病史、TC、TG、HDL、HCY、CysC、HbA1c指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斑块性质及斑块表面形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龄≥65岁、高血压、TC、HDL、HCY及脂质斑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相关,脂质斑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颈动脉CTA可以对斑块性质进行判断,结合部分实验室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80kV管电压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拟行下肢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扫描及注射参数为80kVp,对照组为100kVp。对比两组辐射剂量、对比剂剂量和图像质量。结果:对照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和对比剂剂量(95mL)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血管强化CT值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大于0.05)。结论:80kV管电压结合迭代重建技术的CT扫描技术应用于下肢动脉CTA成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剂量,具有重要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双源CT冠脉成像(DSCTA)分析合并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冠脉斑块类型、分布及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98例行DSCTA检查的冠心病患者,其中50例合并糖尿病、48例非糖尿病,分析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分布、狭窄程度及主要临床表现的特点。结果: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冠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布及斑块类型具有统计学意义(X2=7.01,P=0.03;X2=6.75,P=0.03);而冠脉狭窄程度及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高血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6,P=0.60;X2=0.43,P=0.84;X2=0.52,P=0.47;X2=0.12,P=0.73);糖尿病患者HbA1c≥6.5%为切点,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X2=8.79,P=0.003)。结论: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更容易出现钙化及混合斑块,双支及多支病变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组明显增加;糖尿病患者HbA1c≥6.5%时容易发生临床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脑前循环动脉形态参数与前交通动脉瘤(AcomA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AcomAA的患者CTA 73例作为AcomAA患者组和颅脑CTA正常的患者8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comAA患者同侧与对侧以及对照组大脑前循环动脉的形态学参数(血管直径,血管直径比值和血管分岔角度)。结果:AcomAA患者组同侧的ICA直径大于对侧的ICA直径及对照组的平均ICA直径(P=0.005,P<0.001)。AcomAA患者的对侧ICA直径与对照组的平均ICA直径无统计学意义(P=0.084)。AcomAA患者的同侧A1直径大于对侧A1直径和对照组的平均A1直径(P<0.001,P=0.002)。AcomAA患者对侧A1的直径小于对照组的平均A1直径(P<0.001)。AcomAA患者的同侧M1直径与对侧M1直径及对照组的平均M1直径无统计学差异(P=0.657,P=0.567)。AcomAA患者对侧的ICA/A1比值高于同侧及对照组的平均ICA/A1比值(P<0.001,P<0.001)。AcomAA患者同侧ICA/A1比值与对照组的平均ICA/A1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958)。AcomAA患者同侧A1/A2比值高于对侧A1/A2比值和对照组平均A1/A2比值(P<0.001,P<0.001)。AcomAA患者的对侧A1/A2比值小于对照组的平均A1/A2比值(P<0.001)。AcomAA患者组同侧A1-A2分岔角度最小(90.80±19.98),对照组平均角度最大(115.58±17.41),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01,P=0.042)。结论:大脑前循环动脉的形态学可能与AcomAA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能谱CT最佳单能量技术提高头颈部CTA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疑似患有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能谱CT头颈部减影CTA检查。获得最佳单能量、常规混合能量两组减影图像,测量两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M1段的CT值;计算两组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对两组血管质量进行主观质量评分;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最佳单能量组、常规混合能量组在主动脉弓层面,平均CT值分别为445.25±105.45、283.88±71.96;在颈总动脉末端层面,平均CT值分别为444.00±96.02、350.38±76.40;在大脑中动脉M1段层面,平均CT值分别为375.00±73.78、280.00±55.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SNR分别为62.01±39.56、31.36±17.35;CNR分别为60.46±39.19、30.10±1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能谱CT最佳单能量减影CTA较常规混合能量减影CTA,具有更高的血管CT值、SNR、CNR、主观质量评分,可提高头颈部血管CTA质量,优化血管的显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检查在成人型烟雾病(MMD)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DSA证实的MMD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灌注检查。测量病变区额叶、颞叶及基底节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并与10例对照组的脑灌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15例患者均发现异常灌注脑区,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额叶、颞叶CBF、CBV降低、MTT延长,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节区CBF减低,MTT延迟,而CBV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CT灌注成像不仅有助于判断成人型MMD脑缺血的部位及程度,而且能为临床医生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最佳术式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颈总-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评估和预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AD)的发生与发展。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患者的头颈部CTA和冠状动脉CTA资料,评估图像质量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并计算狭窄程度。按照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可分为两组:中度及以上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对相应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分别做两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并按行头颈部CTA检查患者头颅CT平扫结果进行分组: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并进行两组间t检验。按颈总-颈内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生概率作χ2检验。分析81例患者静态心电图、心绞痛以及TIA发生率与有无脑梗死以及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81例患者中,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处狭窄程度t检验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即脑梗死组相应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非脑梗死组重。经配对χ2检验,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影响TIA的发生概率(P<0.05)。对81例患者分析其静态心电图,有TIA组静态心电图ST-T段改变以及心绞痛发生率明显高于无TIA组(P<0.05)。结论: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相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存在关联。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及相应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有关。颈总-颈内动脉存在中度及以上狭窄时,TIA的发生率增加,且TIA组受检者静态心电图ST-T段改变以及心绞痛发生率均高于无TIA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灵敏度,探讨CTA在检查冠状动脉狭窄病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采取随机计数表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确诊冠心病或疑似病例78例,进行CTA检查,并于检查前后一周内行DSA检查,将CTA及DSA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病变管腔的狭窄程度及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比较。结果:78例患者共580支血管,CTA发现440支冠状动脉狭窄;DSA发现446支冠状动脉狭窄。以DSA为标准,CTA检查诊断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为94.96%。CTA在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四种具体的分布部位与DSA的检查分布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CTA检查的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的符合度为88.20%,非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的符合度为90.31%。结论: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可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及狭窄情况、动脉壁的斑块和钙化等优势,是一种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理想的无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双能量血管成像配合高浓度碘造影剂在眼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选择在我院行颅脑CTA患者80例(160眼),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两组分别行双能CT血管造影及螺旋CT减影成像后判断与分析。前者使用拜耳370mg I/m L造影剂,后者使用GE 350mg I/m L造影剂;结果:所有入选者的眼动脉CTA图像均明确显示,眼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充盈良好;经过测定,观察组的颅内段、视神经管段、眶内段等眼动脉直径都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直径分别为1.26 mm±0.16 mm、1.21 mm±0.18 mm、1.12 mm±0.14 mm;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8.8%和2.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双源螺旋CT行双能CT血管成像在眼动脉疾病判断的应用显示效果佳,能有效判断眼动脉直径状况与斑块情况,从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6月至9月62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二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经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选择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50%的血管100个节段共100个斑块,通过在轴位、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MIP、容积再现5种图像上鉴别不同类型斑块,并测量斑块的CT值。结果:100个粥样斑块以Schroeder的两种评估斑块CT值方法作标准,两种标准的3种斑块分型例数高度一致,同一性10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中非钙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而稳定型心绞痛组钙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两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64层螺旋CT可依据斑块的CT值不同判断斑块的性质,可以早期检测不稳定斑块,非钙化斑块与冠心病危险性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