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沙地果树节水渗灌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荔克让  刘新民 《中国沙漠》1997,17(4):447-452
果树渗灌是灌溉水通过特殊的透性材料持续缓慢地渗入并浸润土壤,借助土壤毛管水运动原理向果树根系供水。干旱地区沙地渗灌能有效地减少地表蒸发、避免无效渗漏造成的水分损失,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在沙地果园采用节水渗灌技术,比传统的大水漫灌和沟灌方式分别节水83.1%和63.1%。  相似文献   

2.
沙地渗灌系统的自动监测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爱国  荔克让 《中国沙漠》1998,18(3):294-296
通过沙地渗灌系统的应用实践以及与沟灌、漫灌进行的比较研究,着重介绍了其对水分实行自动监测与控制的功能;分析了其可向植物根群区直接供给水分和养分,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沙地良好水分状态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首先用比较地理学的观点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与其相邻景观之间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然后从高寒草甸上下限垂直分布的特征出发,半定量地阐明了上下限分布特征的原因以及决定上下限分布的主导因素;最后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出发,探讨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施"九五"农业开发项目,对延津沙地农业可持续开发技术进行了研究。综合应用风沙化土地环境治理技术,建立了沙地防护体系,控制了风沙危害;引进适宜沙地栽培的果树、经济植物品种,进行组装配套,实现了沙地果园的高产优质高效开发;探索了草食畜的发展模式及饲养管理技术,以及沙地农业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农业知识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效果,表明延津试验站在促进农民致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前兆  刘发民 《中国沙漠》2000,20(Z2):107-113
豫北延津沙地,原为半湿润区黄河故道的风沙化土地,属半湿润区旱地季节性荒漠生态系统,在强度的人类活动和干旱气候波动下,极易发生沙漠化。通过1988年以来进行的中低产田的综合开发治理,采用建设以井灌沟排的水利系统,提供了沙地有效水分;建立完善沙岗林地和林带防护系统,控制了区域风蚀沙化;实施沙地土壤的培肥系统,稳定增加沙土的有机质和矿物营养元素。还通过建设成片的果园经济林子系统,沙地农业种植子系统和草食畜牧业养殖子系统,以果、农、林地之比为3:4:3的结构,建立了110 hm2的沙地农业科技开发试验示范区,初步取得了治理开发黄河故道沙荒地的经验;通过12年的建设,已初步建立起沙地林果业生产系统,特色农业种植生产系统和草食畜牧业生产系统;从而构成了一个沙地农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华北平原农业节水与水量调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系统观点出发,提出节水农业的系统框架,并针对华北平原农业用水情况,就各种节水措施的应用与潜力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节水管理,讨论了水量调控的若干原理问题。  相似文献   

7.
芳草 《西部资源》2014,(3):38-38
<正>近日,通辽市国土资源局规划实施了库伦旗沙区衬膜水稻开发项目。该项目以国家土地整治项目资金为基础,在沙地中建设衬膜水田,发展节水农业,使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普遍欢迎。该项目"四个结合"助推土地整治工作升级。一是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扶持与开发并重,加快改变项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节水高效农业建设的紧迫性及途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流域由于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本文在分析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建设高效节水农业紧迫性的基础上,对黄河流域建设节水高效农业的潜力进行了评价,并根据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资源特点和农业生产现状对其节水高效农业的建设途径进行了探讨。建设高效节水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是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战略的必然选择。研究结果和结论对该区域维持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西部区域多年冻土分布模拟及其下限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卓铜  黄培培  赵林 《地理学报》2013,68(3):318-327
准确评估青藏高原西部多年冻土的空间分布及多年冻土下限深度情况对该区地下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本底调查”在该区及周边取得的冻土调查资料,利用遥感数据和扩展地面冻结数模型模拟了该区多年冻土的空间分布,调查区的模拟验证表明该方法有较高的精度.在此基础上,根据有限的地温实测资料建立了地温与位置、高程、坡向和太阳辐射的关系,并根据地温-下限关系估算了该区多年冻土下限深度的分布情况.研究表明,该区有多年冻土约占36.9%,季节冻土占57.5%,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34°N~36.5°N范围的喀喇昆仑、西昆仑一带,季节冻土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和34°N以南地区.阿里高原及以南是岛状多年冻土分布区域,其多年冻土分布面积少于此前出版的冻土图所绘制的.青藏高原西部区域的多年冻土下限深度整体表现为由东南-西北逐渐加深.  相似文献   

10.
高安 《中国沙漠》1993,13(4):57-62
研究了沙地风蚀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为鲁西北平原沙地农业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下游分汊河型内部结构和空间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锡荃  柳中坚 《地理学报》1991,46(2):169-177
本文从动力机制着手,对长江下游分汊河型的空间结构、衔接段的功能、动力轴线波模式、以及上下游效应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分汊河型空间上具有独特的相关性;主流波是水流能量的载体、是上下游效应产生和传递的动力;点型衔接段是上下游效应的转换器;线型衔接可使上下游效应的强度或性质发生变异。长江下游分汊河段整治重点是控制上下游效应传递关键的衔接段。  相似文献   

12.
近50a来黑河流域水文及生态环境的变化   总被引:82,自引:17,他引:65  
王根绪  程国栋 《中国沙漠》1998,18(3):233-238
利用详实资料,对比分析了4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黑河流域水文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征,并对不同时期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及出山径流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说明:本世纪40年代以来,流域中游地区地表水利用量增加了19倍,灌溉绿洲扩大了89.5%,使流域33条支流相继断流,干流下游水量减少了51%,终端湖泊干涸,水质恶化,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在全流域发展,沙漠化土地面积自1949年以来增加了4%~11%。人类对流域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是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风沙流中颗粒跃移研究的某些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杨保  邹学勇 《中国沙漠》1999,19(2):173-178
风沙流研究是风沙物理学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上大致分宏观和微观研究两个方面。宏观研究着眼于风沙流的整体结构和动力学过程,微观研究侧重于单一颗粒的运动状态。宏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是解决风沙物理学中一系列问题的一条合理路线。但长期以来,由于在颗粒运动机理研究方面进展缓慢且不成熟,对联系宏观和微观研究的纽带——起跳粒子的运动状态分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造成风沙流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严重脱节。本文综述国内外在这两方面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指出了现存问题和解决途径,并对风沙物理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丁登山 《地理研究》1996,15(4):101-106
近年来,国际上和国内相继出现了一个流行的说法:由于中东水资源短缺和人口迅速增长,各国间水资源矛盾日趋尖锐,因而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因争夺水资源而爆发战争。该种说法值得商榷。对两河流域和有关各国的水资源现状和近年来该地区地缘政治的一些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有关各国的水资源并不十分短缺,而且存在着节水的巨大潜力;有关各国将会在水资源上继续采取合作和妥协的态度,不会使矛盾激化到为此而发生战争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30多年来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的演变特点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韩广  张桂芳 《中国沙漠》1998,18(3):221-225
采用遥感技术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3个典型小区对呼伦贝尔草原30多年来的沙漠化演变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的樟子松林区发生着强烈的沙漠化逆转,许多地段已转变为非沙漠化土地;其它地区除部分地段由于人类的积极治理而发生沙漠化逆转外,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对于樟子松天然分布区,可充分利用樟子松的优良防风固沙特性和较强的扩展能力来防治沙漠化,而对其它地区则应以封育为主,加强人工抚育和草原建设。  相似文献   

16.
雅鲁藏布江河谷风沙地貌分类与发育问题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李森  王跃 《中国沙漠》1997,17(4):342-350,T001
雅鲁藏布江河谷风沙地分类体系则4级21个类型组成,其中风积地貌划分为谷底与谷坡风积地貌2个亚类。河谷风沙地貌面积1929.946km^2,可称为“雅鲁藏布江河谷沙地”。河谷区具有沙源,风动力和堆积场地等风沙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河上游地区土壤水盐变化与作物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塔里木河上游灌区阿克苏水平衡站的有关试验观测资料,对绿洲农田地下水,土壤中水和盐的运动及植物耐盐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土壤水盐运动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8.
禹门口南黄河东岸沙丘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禹门口南山西省河津、万荣县境内黄河阶地上发育了一些固定、半固定沙丘,注入黄河的汾河将这些沙丘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北部的沙丘多在海拔400m左右,高出现代黄河约35m,位于黄河的第二级阶地上,由两条南北向的沙垄和两垄之间分布的抛物线形沙丘构成特殊的景观。这些抛物线形沙丘一般高度约7~8m,背风面突出,迎风坡坡度一般为15°~20°,背风坡坡度一般大于40°。风沙堆积下伏的河流堆积物的14C年龄为26.40±0.8kaBP,表明沙丘形成于距今26ka以来。南部沙丘海拔高度近500m,高出现代黄河水面150m,覆盖于黄河第三级阶地之上。一个天然剖面揭示,第三阶地的底部为黄色中粗砂与灰绿色粉砂粘土互层,中部为灰黄色黄土,顶部为黄色风沙层。在黄土地层中可以识别出S1古土壤和位于风沙堆积下面的可能为L1SS1的弱成土层。由此推断风沙堆积于距今3万a以来。黄河阶地上的沙丘是在特殊的地区和特定的时期;强大的风力、丰富的沙源和气候变干条件下形成的。虽然东岸沙丘已是固定、半固定沙丘,但沙化仍然是该地区的一个问题。由于3~4a前开始在丘前洼地栽种苹果树,破坏了下风向沙丘迎风面的植被,造成了原来已固定沙丘的活化,在沙丘顶部生成了新的小抛物线形沙丘,高度大于1 m。沙丘上裸露的树根指示表土已被侵蚀0.3 m。南部沙丘区的风蚀作用也很强,例如,万荣县裴庄乡西范村北一片柿树林的树根由于风蚀已经裸露1.2 m。  相似文献   

19.
长江源与长江上游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江源及长江上游地区冰川退缩,湖泊干涸,草地沙化,草场退化加速,森林覆盖率锐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水量减少,泥沙增加,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物物种减少。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已对全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为治理该地我的生态环境,需建立统一协调机构,制订综合治理规划;充分认识林业的生态功能;尽快建立森林生态经济评估体系和生态效益的补偿制度,保证生态治理资金多渠道和稳定投入;加强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