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月双星     
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九月份适宜观测的双星。 说明:①本文所给出的双星赤经、赤纬皆为J2000.0值②笔者在实际观测中发现,除较亮的或颜色对比较强的双星组合外,双星的颜色并不十分容易分辨,并且每个人对颜色的敏感程度与区分能力是有差异的,本文所给出的双星颜色,除通过观测分辨外,还参考了一些资料,故下文列表中双星颜色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每月双星     
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七月份适宜观测的双星。 说明:①本文所给出的双星赤经、赤纬皆为J2000.0值②笔者在实际观测中发现,除较亮的或颜色对比较强的双星组合外,双星的颜色并不十分容易分辨,并且每个人对颜色的敏感程度与区分能力是有差异的,本文所给出的双星颜色,除通过观测分辨外,还参考了一些资料,故下文列表中双星颜色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每月双星     
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八月份适宜观测的双星。说明:①本文所给出的双星赤经、赤纬皆为12000.0值②笔者在实际观测中发现,除较亮的或颜色对比较强的双星组合外,双星的颜色并不十分容易分辨,  相似文献   

4.
每月双星     
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十月份适宜观测的双星。 说明:①本文所给出的双星赤经、赤纬皆为12000.0值②笔者在实际观测中发现,除较亮的或颜色对比较强的双星组合外,双星的颜色并不十分容易分辨.  相似文献   

5.
每月双星     
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十二月份适宜观测的双星。说明:①本文所给出的双星赤经、赤纬皆为J2000.0值②笔者在实际观测中发现,除较亮的或颜色对比较强的双星组合外,双星的颜色并不十分容易分辨,并且每个人对颜色的敏感程度与区分能力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双星轨道的追星点进动的新近观测值和Cowling给出的理论公式推测了四颗双星的物理模型的多方指数。四颗双星的多方指数n值的范围多数在3相似文献   

7.
任树林 《天文学报》2012,53(3):261-262
双星轨道拟合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给出双星系统完整的运动学参数,包括质心运动学参数、二体轨道参数、恒星质量参数等.这些参数不仅是高精度、高密度星表参考架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为恒星物理、星团和星系天文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帮助.近年来,随着各种观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空间天体测量、光干涉观测和高分辨分光观测的开展,各种高精度的观测资料越来越多,双星轨道拟合也成为当前天文学研究的重要研究课题.针对联合多种观测资料的双星轨道拟合研究,本论文开展了如下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密近双星定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了简要的回顾和概括。从观没和理论计算等不同角度讨论了判断密近双星演化阶段的主要方法。在磊量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类型密近双星演化阶段的主要方法。在大量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类型密近双星的性质和演化阶段。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密近双星演化链研究中有毛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给出了知事周期食双星AP Pur的B、V两色光电测光资料。该双星的光变曲线是不对  相似文献   

9.
双星轨道拟合是天文学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其主要目的是给出双星系统的二体轨道参数,这些参数不仅是高精度、高网格密度星表参考架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为理解各种有关观测现象提供了必要的动力学基础;更重要的是,双星轨道拟合可以直接估计恒星物理和星系天文学等领域极有应用价值的恒星质量参数。因此,长期以来双星轨道拟合工作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高精度的恒星运动学观测资料的大量积累,双星轨道拟合更成为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的一个共同的热点课题,有关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展。综述了双星轨道拟合的历史及现状,其中着重介绍了目前所用的主要观测资料和各种具体的拟合模型、拟合方法;简要描述了几种主要的双星星表;展望了今后双星轨道拟合工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发表了强活动色球双星HR1099(=V711Tau)在1989年12月特大能量白光耀发前后的近红外分光光度观测结果,给出该星从2.3-4.1μm首次CVF低色散光谱,以及耀发前后的变化;计算了同期观测到的子星表面黑子的影响,给出双星黑体近似辐射能谱,并与多波段测光以及IRAS观测作了对比,揭示了该双星有很强的星周物质的2.3μm发射带和3.1μm波段吸收带特征,本文对可能的星周物质成分和分布亦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1.
用相同的仪器条件在美国KittPeak国立天文台观测了一批密近双星,并用两种方法得出其自转速度,最后给出了75个双星系统的99个子星的自转速度,其中54个子星是首次进行自转测量。这批高精度的自转值为研究双星的同步性和检验各种同步机制提供了可靠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2.
密近双星自转的测量和研究(Ⅰ)观测和处理结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相同的仪器条件在美国Kitt Peak国立天文台观测了一批密近双星,并用两种方法得其自转速度,最后给出了75个双星系统的99个子星的自转速度,其中54个子星是首次进行自转测量,这批高精度的自转值为研究双星的同步性和检验各种同步机制提供了可靠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3.
双星的统计     
在理想统计平衡态理论下,研究由双星组成的系统的各种统计分布,并与观测资料进行比较,得出结论:(1)目前银河系中观测到的单星主要不是由双星瓦解产生的;(2)银河系现阶段中,单星俘获为双星的可能性要比双星瓦解为单星的可能性大得多;(3)远距双星变为近距双星的可能性要比近距双星变为远距双星的可能性大得多。本文对安巴楚勉关于单星、双星、聚星的起源和演化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Be单星和Be/X射线双星作为一类特殊早型天体和特殊的大质量X射线双星 ,在各个波段都有与其它相同光谱型的B型天体显著不同的特征 ,因此长期以来引起中外天文学者的关注。首先在可见光波段发射线的存在 ,就是对仅产生吸收线的经典大气的挑战 ;其次Be星作为一类早型带有包层天体 ,研究Be星包层的性质 ,对研究原恒星包层性质和进一步了解早型星其它光谱型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再者可以研究Be星的存在与星际磁场或湍流的星际介质是否有关 ;最后研究Be/X射线双星 ,对双星的演化模型也有很重要的作用。随着天文观测手段的不断完善和理论模型的发展 ,我们对Be星的现象有了更深的了解 ,并且产生了一些模型。研究内容包括Be星包层和星风的性质 ,以及包层形成机制 ,Be/X射线双星物质相互作用等。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主要概要介绍Be和Be/X射线双星历史和目前已经取得的成就 ;第二章介绍Be单星多波段观测结果 ;第三章介绍Be/X射线双星的观测结果 ;第四章介绍目前主要的Be单星和Be/X射线双星模型 ;第五章给出Be/X射线双星XPer/ 4U0 352 30的分光观测结果 ,并结合单臂振动盘模型给出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15.
目前,许多大中学校建立了天文台,很多天文爱好者也都购买了望远镜,怎样才能开展经常性的天文观测活动呢?我向大家推荐目视双星的观测,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且对提高观测技能又卓有成效的观测活动。双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彼此之间有着物理联系的恒星系统,称为物理双星。如果两颗星看起来在天空中靠得很近,但它们之间没有相互的引力作用,则将它们称为几何双星,本文不讨论几何双星。双星系统中,两颗成员星都称为双星的子星,较亮的那颗叫主星,较暗的叫伴星。通过双星的研究不仅可以直接测定恒星质量,还可为我们提供双星轨道要素和恒星大小等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简要地回顾了Be/X射线双星20多年来在红外、可见光、紫外和X射线波段所取得的观测结果,着重介绍了多波段联合观测对探讨双星间的相互作用如中子星的吸积方式和X射线产生的原因等方面的意义,对这些观测结果的分析研究,将是人们了解Be/X射线双星的轨道参数和双星的物理参数、建立理论模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任树林  傅燕宁 《天文学报》2007,48(2):200-209
早期的地面观测积累了大量关于双星系统的观测资料.相对于近年来的各种观测数据,这些资料兼有精度低的缺陷和时间跨度长的优势.针对同时具有长期资料和依巴谷观测数据的较长周期的双星系统(如依巴谷星表的双星和多星附表中的G型双星系统),提出一种联合拟合方法,即首先通过拟合依巴谷的观测数据IAD寻求目标函数局部极小的轨道解,然后从中选出长期资料的最优解.结合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分析,讨论了适用该方法的双星系统的轨道特征.作为应用实例,研究了文献中存在两种轨道解且仅有7次长期资料可以利用的系统73Leo,通过伴星质量的外符合分析,给出了具有较高可信度的轨道解.  相似文献   

18.
为解释Be/X射线双星波段联合观测结果,已发展了许多理论模型。在本文中简述这些Be/X射线双星理论模型的研究现状,包括枞两个正常的B型星组成的密近双星演化成为Be/X射线双星的演化模型,描述Be星气壳的物理模型,Be星和中子星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子星吸积方式的吸积量及Be/X射线双星X射线源光变曲线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给出了金牛座AH的BV两色光电光变曲线。发现该双星的光变曲线从1973年到1986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观测到的光变曲线是对称的,用Wilson-Devinney方法分析我们的观测求得了AH Tau的测光解。结合该双星的光度视差求出了它的基本参量,并发现它距太阳的距离是昂星团距太阳距离的二倍。因此,AH Tau虽然在昴星团的方向上,但它不是昴星团的成员星。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天龙座食双星RZ Dra 70余年光变极小时刻的观测资料,得出其周期(P=0.~d5508)存在着长期缓慢减小的现象,周期的相对变化率△P/P~-1.53×10~(-10)。周期变化原因可能是该双星存在第三体,或者是属于一类罕有的短周期食双星,其大质量子星正不断向小质量子星抛射质量。本文并根据1978年5月—8月间对RZ Dra所进行的一色黄光光电观测,重新确认它是全(环)食型的食双星,并得出新的测光轨道解,两子星半径比值 k~0.69,接近于中心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