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经典沉积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现场工作的成果,对浑江煤田石炭—二叠系的沉积环境和聚煤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石炭—二叠系沉积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由海侵到海退的连续沉积过程。太原组煤层聚煤模式有5种,分别为泻后泥炭坪成煤、岛后泥炭坪成煤、潮汐三角洲泥炭坪成煤、支流间湾泥炭坪成煤、混合泥炭坪成煤;山西组1号、2号、3号煤层均形成河流体系和河流—湖泊复合体系。  相似文献   

2.
安徽两淮煤田二叠纪含煤岩系广泛发育有多重堡岛沉积体系,它是在陆表海基础上或由陆表海演化而来的。与一般堡岛体系不同点是:堡岛在平面上多重分布,在垂向上相互交替;由陆向海,堡岛规模、密集程度、砂岩结构与成分成熟度、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明显的方向性变化;潮坪极为发育,潮汐流是重要的水动力条件;聚煤作用在广阔的泥炭坪与泥炭沼泽上发生,成为该区除三角洲聚煤模式之外另一个重要的聚煤模式。  相似文献   

3.
依据华北地台晚古生代陆表海沉积建造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在红阳煤田石炭—二叠系残余地层中识别出了6个层序界面,并据此建立了由DS1-DS55个三级层序构成的层序地层格架,揭示了红阳煤田石炭—二叠纪沉积环境由海相到陆相演化的过程。DS1-DS5层序地层岩性岩相分析表明:DS2、DS3层序是石炭—二叠纪主要聚煤期。DS2层序发育堡岛体系,岛后泥炭坪与滨岸沼泽相沉积在区内形成了厚度较大且连续性较好的12、13煤;DS3层序发育三角洲体系,泛滥盆地与分流间湾相沉积发育了多层不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与DS3层序海陆过渡相沉积成煤相比,DS2层序海相沉积煤层的灰分与硫分相对较高,且在区域上都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的趋势,这与海水退出红阳煤田的方向相吻合,表明红阳煤田石炭—二叠纪聚煤期古地理格局对煤层发育及煤质特征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河北煤田煤系广泛发育潮坪沉积体系,通过对其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的研究,认为潮坪沉积体系主要包括潮道(潮沟或潮渠)、泥坪、沙坪、砂泥混合坪及潮坪沼泽和潮坪泥炭沼泽相等沉积相类型,其特征是砂泥比值较高,沉积厚度大,为含煤地层发育提供物质基础;在沉积环境演化方面与整个鲁西南地区沉积特征相似,整体为海水逐渐衰退的过程;在潮坪沼泽和潮坪泥炭沼泽中形成含硫量相对较高的煤层与海平面的变化密不可分,潮坪沉积物中发育的10煤、8煤、7煤、6煤等与潮坪泥炭沼泽沉积在该区分布特点具有一致性,由此可知,潮坪沉积体系的沉积物与煤层形成特点和形成规律有着密切关系,为研究区成煤作用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据织纳煤田煤炭地质资料、钻孔资料及前人研究资料的综合分析,论述了织纳煤田上二叠统煤层发育沉积环境及煤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煤层展布规律、硫分、灰分分布规律。结果显示:织纳煤田上二叠统煤层有机组分中镜质组含量,无机组分中硫化物含量均相对较高,反映了泥炭沼泽的覆水程度较深、水动力较弱的缺氧还原环境;煤层厚度分区大致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分布,由北西向南东煤层厚度逐渐变薄;硫分呈不规则带状分布,由北西向南东硫分逐渐升高,以中高硫煤为主;灰分变化总趋势为西部地区的灰分高于东部,以低灰煤为主。  相似文献   

6.
刘焕杰 《沉积学报》1988,6(2):42-49
本文论述了陆表海障壁海岸环境是我国南方晚古生代含煤建造的主要古地理条件,潮汐沉积是含煤建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煤层形成于潮汐流为主要水动力条件的泥炭坪环境中。论文提出了泥炭坪属于潮坪环境,而不是泥炭沼泽的论点;探讨了泥炭坪的成因标志及其所形成的煤层特点;最后指出了这些特点将成为煤田的普查、勘探、开采和利用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海相成煤论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海相成煤论的提出与深化,必将带来含煤沉积学诸多领域的新变革与新进展。本文从泥炭坪海相成煤模式、现代热带红树林潮坪比较沉积学研究、关于含煤建造中的潮汐沉积与陆表海性质、台地、堡岛及其复合的含煤建造沉积体系、聚煤盆地的地质事件及其沉积记录、煤田岩相古地理研究方法论及巨型聚煤盆地的整体研究诸领域论述了所取得的成果与新时展,从而丰富和深化了海相成煤论.为重新认识我国晚古生代巨型聚煤盆地,探求新的聚煤规律,扩大新的煤炭资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准东煤田中部矿区西山窑组巨厚煤层煤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准东煤田是近几年勘探确定的一个超大型煤田,已获得2136亿t探明储量,主要含煤地层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发育1~30层煤,可采煤层1~10层,可采煤层累积厚度19~87m。在该煤田中西部仅发育1个煤层,单层最大厚度可达87m。对该煤田中部矿区巨厚煤层煤相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煤层具有高的惰性组质量分数、低的灰分产率、低的凝胶化指数和相对高的结构保存指数;在泥炭沼泽形成时期,属于受物源影响较小相对干燥的高位泥炭沼泽;依据煤层中凝胶化指数的变化将该巨厚煤层划分出8个小层序;根据小层序内部凝胶化指数、结构保存指数和灰分产率的变化划分出水进型层序和水退型层序;该巨厚煤层以中间碳质泥岩为界划分为两个大的煤相旋回。每个旋回由下部水退型层序和上部水进型层序构成。这种构成样式受泥炭形成阶段的湖平面变化、基底沉降和泥炭的生长速率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早二叠世聚煤环境与成煤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早二叠世煤层分布规律、沉积相及古地理、聚煤环境类型及时空分布,认为主要的聚煤沉积体系为障壁海岸、潮控三角洲及河流(三角洲平原),其中陆相泥炭沼泽及海相泥炭坪是主要的成煤环境。障壁海岸聚煤模式、潮控三角洲成煤模式、河流(或三角洲平原)成煤模式是区内存在的3种主要成煤模式,形成了主要的可采煤层。对煤层形成和保存的根本控制因素是与泥炭沉积相关的可容纳空间的变化速率。  相似文献   

10.
贵州地处扬子地台的西南缘,晚古生代受南北向挤压产生黔中隆起,同时在隆起南侧形成EW向纳雍—瓮安断裂,以此断裂为界,北部隆起,南部坳陷。在黔北台隆区内分布有毕节煤田、黔北煤田、黔东北煤田;黔南坳陷区分布有六盘水煤田、黔南煤田、黔东南煤田、织纳煤田、贵阳煤田。受构造控制,黔北台隆区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厚度普遍小于黔南坳陷区,含煤性也较黔南坳陷差。根据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差异,自西向东分为宣威相区(陆相)、龙潭相区(过渡相)和吴家坪相区(湾相)。黔北、六盘水、织纳煤田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三角洲发育,特别是织纳煤田受一组共轭剪切断裂及黔中断裂影响,整体呈三角坳陷,有利于碎屑物堆积,在其广阔的三角洲间湾发育了较好的泥炭沼泽,聚煤条件好,形成50余层煤,平均总厚度38.76m。陆相区的毕节煤田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含煤10余层,煤层厚度变化大。黔东北、黔南、黔东南煤田以海相沉积为主,黔东北、黔东南煤田仅在底部含煤,层数少,仅一层可采。古构造、沉积环境是影响各煤田含煤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地域辽阔,跨越多个地质构造单元,成煤期众多,成煤环境及盆地类型差异明显。在系统收集并分析前人资料和进行野外实地踏勘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门源瓜拉-人头沟-铁迈-克图煤矿等7个重点区块所属聚煤盆地的地层层序、聚煤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等,预计其煤炭资源量为46.5亿t。为今后青海省寻找煤炭资源前景地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榆林—横山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组内含有极其丰富的优质煤。煤的聚集和大型内陆坳陷湖盆的充填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以大比例尺写实断面研究成果论述了研究区内沉积体系域三维空间配置关系,为环境分析和聚煤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充足的沉积学依据。对内陆坳陷湖泊充填淤浅及泥炭沼泽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依据实际资料分析,笔者将区内的聚煤活动归结为三种模式:即(1)废弃河流环境聚煤;(2)废弃三角洲平原聚煤;(3)湖湾决口充填聚煤。第二种是研究区内最重要,也是规模最大的聚煤型式;第三种所形成煤层质量最好,是今后在该区寻找优质富煤带,满足从质量上优中选优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自家浦煤田的含煤地层为早石炭世的马查拉组,为马查拉煤系。通过对马查拉煤系沉积剖面的细致分析和研究,对自家浦煤田马查拉煤系沉积相的归纳总结,判断煤田的沉积环境,还原了自家浦煤田早石炭世马查拉煤系的构造一岩相古地理格局。并且以此为基础,在认真研究自家浦煤田的控煤因素之后,剖析该煤田的主要聚煤规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该区含煤盆地的分布、含煤地层、构造规律、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的研究,划分了区内的构造型式,即松辽盆地南缘总的构造型式为直扭构造体系,具有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和双辽—铁岭—大孤山经向构造带,不同次序、不同级别的构造控制矿产的赋存和分布,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煤田沉积类型并各具其特征,东西、南北向构造是本区的构造格架,它们的运动方式与方向及其派生的分枝构造是控盆聚煤的分布与沉积类型的重要因素,控制聚煤盆地的展布与沉积类型,决定了聚煤的发育程度。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土门格拉煤田沉积剖面的系统研究分析、沉积相进行总结,判断煤田的沉积环境,恢复了土门格拉煤田晚三叠世构造一岩相古地理格局。在研究土门格拉煤田控煤因素,特别是控煤沉积环境及控煤构造样式基础上,研究后期地质事件所诱发的主要构造活动对煤层的影响,剖析了该煤田的主要聚煤规律.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峰峰煤田山西组岩性和沉积构造特征,将山西组划分为四个沉积旋回,根据沉积环境的演化,分析了其对成煤作用的影响,认为区内山西组为典型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该沉积体系中的聚煤作用较强,尤其是分流间洼地持续发展的部位形成了较厚煤层,由于分流河道的迁移作用,煤层分叉现象,而且成煤后遭河道冲刷导致变薄或缺失。  相似文献   

17.
以新密煤田翟沟井田勘探资料为基础,对井田区域特征、山西组煤层特征和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山西组下段为以泥坪+泥炭沼泽+泥坪沉积序列为主的潮坪沉积,山西组上段为以弱还原环境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山西组聚煤环境为滨岸潮坪环境;山西组二。煤层层位稳定,煤层结构简单,煤层厚度为0.82-12.20m,一般3—5m,平均厚度3.84m,煤层厚度的变化是受沉积环境、后期冲刷作用及构造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珲春盆地是吉林省重要聚煤盆地,分析古近纪珲春组的沉积古地理,总结其层序格架下聚煤规律,可以为研究区煤炭和煤层气资源的勘探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区域地质、钻孔岩心和测井资料,对珲春组岩相类型、沉积体系、层序–古地理和聚煤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珲春组共发育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和可燃有机岩5类岩石类型和12种岩相类型。根据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谷冲刷面和沉积体系转换面等3类层序界面,将珲春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建立了珲春组等时地层格架。基于各三级层序内的地层厚度、砂岩厚度、砂泥比和煤层厚度分布,恢复了各层序岩相古地理,认为珲春组共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4类沉积体系,具体包括12类沉积亚相和13类沉积微相,物源主要位于研究区的南北两侧。在各层序地层格架内,珲春盆地煤层展布具有明显规律性。层序Ⅰ—Ⅲ,聚煤作用先增强后减弱,厚煤层主要发育在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等碎屑沉积体系明显减弱时期。珲春组主要有3个聚煤中心,分别位于研究区西部八连城地区、南部板石地区和东部的54-9钻孔附近。聚煤中心和地层沉积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两者从层序Ⅰ—Ⅲ呈现出由盆地西部向东部再向西部迁移的趋势,成煤古地理单元主要为扇端漫流沉积、辫状河河漫滩、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及湖泊滨湖亚相。   相似文献   

19.
宁中矿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南缘,延安组1期为主要成煤期。运用典型钻孔剖面的测井曲线、岩性组合形态及大量钻孔含砂率等值线分析,研究了主要成煤期岩相古地理与聚煤特征。认为延安组I期沉积期矿区东部为湖泊、中西部为冲积成因洪泛平原沼泽的古地理面貌;主要可采煤层煤8层形成于曲流河侧向迁移和河道废弃后洪泛平原之上的沼泽环境,煤层西部厚度大,往东变薄直至尖灭,煤层硫分、灰分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