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构建"含煤系统"及子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了"含煤系统"的主要地质要素以及"含煤系统"中各地质作用类型。研究表明:"含煤系统"的构建关键是系统边界的确定,由于"含煤系统"具有特定的地区、地层与时代范围,因此可以通过研究煤系形成时代、展布范围等基本地质要素进行分类和描述。  相似文献   

2.
丁文江先生是我国地质特别煤炭地质事业创建者之一。他仅用49个春秋的人生岁月,开创出了中国地质界的"七个第一",成为一代地质宗师。如今,他虽已故去74载,可他的人生业绩和品格依然光彩照人,令一代代地质人特别是煤地质人永远铭记、怀念。现将该文刊登在本期杂志"地质人生"栏目中,以飨读者,但愿抽暇一阅。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煤田地质局秉承"争先行、比贡献"的闽煤地勘精神,以地质勘查为主业,鼓励科技创新,在加强成矿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改进地质找矿手段和方法,创造了"十一五"期间地质找矿的丰硕成果,特别是隐伏区下找煤取得重大突破,不但大大提高了"三下"(火山岩下、红层下、推覆体下)煤炭资源储量,而且在贫煤与找煤禁区也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实现省内地质找煤3.2亿t,同时在非煤地质勘探与拓展国内外地质市场等方面也成绩斐然。"十二五"期间,应结合福建省实际,以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部署为指导,在争取将福建煤炭列入"武夷成矿带"重要矿种的同时,积极申办探矿权;同时申请各级地质矿产专项基(资)金加大对福建省煤炭勘查立项的倾斜力度,促进福建作为贫煤省份的地质找煤工作;另外规范矿业权市场,增加国有地勘单位开展地质找煤科研及装备资金,并实行地质找矿奖励政策。  相似文献   

4.
煤成油油源对比问题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卿林  卢双舫 《地球化学》1996,25(4):324-330
通过吐哈盆地煤的低温排烃模拟实验及源岩与原油之间组分分析,发现煤与泥岩的排烃作用存在明显差异。煤成油在排驱过程中,由于地质色层作用使组分分布特征产生了明显变化而难以与母源对比。煤成油的油源对比不适宜引用以往"油一源必然相似"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王辉 《中国煤炭地质》2011,(10):8-13,28
依据野外地表地质观测及地震、钻探最新的深部地质资料,结合对区域控煤构造认识,运用构造解析、构造应力场及地质力学分析等研究思路与方法,讨论了研究区控煤构造特征、构造样式以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三类六种控煤构造样式,即挤压构造样式(宽缓褶皱、叠加褶皱)、走滑构造样式(反"S"型褶皱、"入"字型构造)及伸展构造样式(掀斜断块、堑垒构造),其中以伸展构造样式发育为主要特征;研究区由东南向西北,构造变形强度由强变弱,先后经历了印支期南北向挤压、燕山中期北西向挤压和喜马拉雅期北东向挤压-走滑与北西-南东向伸展断陷作用;晚期形成的正断层不仅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而且成为奥灰水储集和运移的主要通道,增大了底板突水的可能性,使煤炭资源开发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6.
廖莉萍  练兵 《贵州地质》2011,28(2):81-85
根据贵州"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本文对贵州重要矿产煤、磷、铝及金的资源及开发现状,结合"十二五"对矿产规划目标要求,对贵州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及存在的地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实施贵州"十二五"规划,加强矿产资源勘查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开展"三江源"区域煤炭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对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以Landsat-TM数据为主要信息源,结合以往各类区域地质和煤田地质资料,对青海省乌丽-开心岭地区进行解译,确认该区为挤压性质背景下的北西西或近东西向构造特征的区域构造格架;探讨了区内构造演化和成煤古地理环境,以构造为重点,对基底构造、聚煤期构造以及聚煤期后构造对煤系聚集、赋存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圈定了晚二叠世含煤远景区3处,为下阶段煤炭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煤地质学作为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由于它与能源需要的密切关联而已经成为一门应用颇广的实用学科。煤地质学的研究与发展水平,一般地说,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推动:1.煤勘探、开发、利用对于煤地质当前和长远的要求;2.地质普查、勘探的高效率和有关技术方法与测试手段的日益现代化;3.作为煤地质学基础的沉积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以及煤化学等相关学科的新进展、新成就。美国地质调查所在莱斯顿举办的名为“煤地质学及其前景”的大型座谈会上,曾就理论与实用两个方面,着重地对成煤环境、煤化作用、煤岩学、煤中伴生元素以及对煤的勘探、开发与利用中的地质问题进行系统的讨论,提出了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1],吸引了国际上的注意。苏联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煤地质研究,也把同提高煤田普查、勘探效果与质量有关的地质问题列为主要方向[2]。其它重要产煤国家有关报道表明,他们的煤地质学研究也无不在各种程度上体现着以上三方面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9.
石煤自燃治理是我国地质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衢州市玳堰石煤矿区石煤自燃已造成严重的地质和生态环境问题。为了有效治理矿区石煤自燃,恢复矿区生态环境,采用密闭采矿硐口、石煤自燃点削坡以及黄泥密闭的"隔氧灭燃"治理方法。治理效果表明,白坑5号、3号矿和煤山底矿石煤自燃已得到控制;矿区大气二氧化硫监测结果小于0.03mg/m3,地表水SO42-含量从7045.6mg/L降低到399mg/L,治理效果良好,为今后类似废弃矿山石煤自燃的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文泰先生的研究领域涉及煤田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他承担了第一次全国煤田预测的学术指导工作,为新中国煤炭资源勘查和煤炭地质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国煤田地质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先生积极倡导将板块构造理论应用于煤田地质研究领域,强调板块构造格局对中国煤田分布的控制作用,这从战略上指出了找煤方向;重视构造地质与煤田地质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中国煤变质特征和有关煤岩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强调构造格局和构造作用对煤变质的影响;注重加强隐伏煤田构造研究,提出隐伏煤田构造研究的思路和技术方法体系,并在找煤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高先生重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在煤田构造研究学中的应用,积极推动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1.
针对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十矿(平煤十矿)煤与瓦斯突出的分区(带)性特点,采取地质单元划分的方法,反映其范围内的构造特征及瓦斯赋存情况。研究了地质单元范围内地应力分布、构造煤发育及分布特征的地质因素和瓦斯参数特征,结合平煤十矿煤与瓦斯突出特点,将瓦斯压力、构造煤厚度、瓦斯含量作为预测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的敏感指标,并据此预测具有突出危险性的范围,为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11年5月,对福建省197地质大队地质勘查院院长刘建安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在这激情澎湃的红五月,他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国土资源科技与国际合作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这本火红的证书,值得他一辈子珍藏。因为,这是他情系煤田20多个春秋留下最美好的印记。  相似文献   

13.
发展团队开拓进取 "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科学事业都受到了严重冲击,第四纪科学和黄土科学也不例外。1968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刘东生领导的科研团队大部分成员连他一起都被调到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杨起先生(1919~2010年)是我国煤炭地质的奠基人与开拓者,杨起先生及其团队多年来关于中国煤的理论和实践,可称为"杨起煤变质理论"。杨起先生把国外先进理论与国内实际紧密结合,提出了针对中国煤田地质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建立了中国煤变质的理论。他强调岩浆岩对中国区域煤变质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国煤质分布与岩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一个煤田一个煤层,且表现在一个省甚至全国的范围。杨起煤变质理论的核心是岩浆导致煤变质,岩浆(主要是热,其次为热液)对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煤变质程度上(煤级、煤质、煤化程度)。杨起先生的创新,不仅开辟了煤岩学研究的新思路,而且开拓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岩浆热场-煤岩学(简称热煤岩学)。杨起煤变质理论是中国煤田地质理论与实践的结晶,是热煤岩学的基础。开展对杨起煤变质理论的深入研究,挖掘杨起煤变质理论的精髓,推进杨起煤变质理论的发展与实践,是发展中国煤炭事业的关键环节,它将改变中国煤炭事业的面貌,带来中国煤炭事业新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张立生 《地质学报》2022,96(1):25-49
谢家荣是中国地质学家群体中极其重要和突出的一位,他在地质科学领域里涉猎面之广,在我国地质界独一无二,是一位“全方位的地质学家”,是现代中国地质学领域当之无愧的拓荒者。本文略述其简历和他在中国煤岩学和煤地质学、土壤学、石油地质学、铀钍矿产地质与勘查、北京西山地质研究、中国大地构造学、矿床学、经济地质学和地质教育领域的贡献与成就。谢家荣对中国地质事业和中国地质学会的建立与成长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们永远都不应该忘记、都值得纪念的一位伟大的地质学家。  相似文献   

16.
《山西地质》2014,(4):7-7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京津冀一体化"地质工作组成立。"京津冀一体化"地质工作组旨在协调京津冀三省市的地质力量,更好地为"京津冀一体化"服务。工作组下设组织协调组与业务工作组。组织协调组组长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担任。协调组成员中,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室、基础部、资源评价部、水环部、科外部等地质工作业务部门领导与专家赫然在列。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卓越科学家李四光同志在谈到南方找煤问题时,曾强调指出要“根据构造的规律去寻找煤田和个别煤层分布的规律”;他认为:“煤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和构造体系有关系”。近年来,南方各地的煤田地质工作者在找煤勘探的实践中,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论断的份量和意义。一些煤田地质队运用以构造体系分类和构造型式鉴定为中心环节的地质力学方法开展普查找煤已初见成效。越来越多的煤田地质工作者在开始探索如何更好地运用地质力学的方法和理论,在构造体系分类和构造型式鉴定的基础上,从改造和建造的结合来说明煤田地质规律,指导普查找煤工作。本文就几种构造型式与煤田分布的关系作一粗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陈志胜(1969.8-),男,汉族,河南内黄人,工学学士,研究员,现任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地质研究所所长。陈志胜长期从事煤与煤层气地质、煤层气测试及煤矿瓦斯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施工与技术咨询工作。在煤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煤与油页岩共生于同一盆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共生成矿等原理,通过对煤与油页岩共生盆地特征综合分析,提出了煤与油页岩共生成矿系统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指出主要地质要素包括煤与油页岩共生岩系、煤及油页岩层、顶底板岩层以及上覆岩层等静态因素,和构造演化、煤与油页岩共生岩系形成的气候、盆地内的古生物演化与分带(层)、盆地边缘地区古植物的分布、水介质的性质变化(水体分层机制)、聚集及流动等的动态因素,由此确定了二者共存系统的主要地质作用。依据盆地演化史、成矿保存机制和后期的改造作用,将煤与油页岩共生成矿系统划分为4个子系统:成矿作用系统、含矿盆地系统、煤与油页岩(群)系统以及含煤与油页岩区块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反映各种地质因素和地质作用的剖面图、平面图及专门性的技术图件和各种矿产资源的储量数据、演化事件等来描述。  相似文献   

20.
锗是典型的分散元素,不能形成独立矿床.煤的成分极其复杂,在极其特殊的地质条件下,煤中的锗可富集并达到工业品位(≥100×10-6).本文主要通过对野外采集的6-1层位煤的13件样品的分析,在研究煤中锗的分布特征基础上,试图探讨锗的聚集与富存与煤岩组分及其能反映煤相微环境的其他地质指标的关系,进而研究煤锗的成矿地质因素与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