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2015,(10)
<正>有句老话说"千年珊瑚万年红"。珊瑚是珠宝中唯一有生命的千年灵物,它生长在200米至2000米的大海深处,开采极为不易,由珊瑚虫堆积而成,20年仅长一寸,300年才长一公斤。红珊瑚更因其的稀有性与不可再生性,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人们见到的红珊瑚是珊瑚虫残留的骨骼。今年,仅深圳罗湖海关就已查获8宗走私红珊瑚案,涉案物品重逾9千克,总价值超过45万元。2012年到2013年,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顶级红珊瑚的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三亚小东海发育有美丽的岸礁,岸礁礁坪环境向海延伸数十米,珊瑚礁生态沉积分带明显,从陆地向海依次为海滩岩、大块礁珊瑚带、礁坪内带、礁坪外带和礁坪前缘斜坡带,不同的分带有不同的碳酸盐沉积和造礁珊瑚生态群落.海滩岩的成分主要有珊瑚骨骼、藻类、腹足类、瓣鳃类和底栖有孔虫等生物砂颗粒;石英砂颗粒含量较少,成岩作用主要表现为早期胶结作用.小东海的礁坪是一种向海进积类型的,礁坪靠海滩岩一侧为大块珊瑚带,平顶、原地、且已死亡的块状珊瑚分布其中,大块珊瑚周围是生物砂粒和灰泥沉积;礁坪内带以死亡的珊瑚居多,表面包有生物颗粒和灰泥沉积物,活珊瑚都以块状复体为主,枝状和其他生态类型的几乎没有.群落动态变化统计分析显示,礁坪外带强波浪作用带是造礁珊瑚生长最繁盛和分布最密集区域,除块状复体的珊瑚大量繁盛外,枝状的伞房鹿角珊瑚也大量发育,由于波浪强烈的冲刷作用,生物颗粒和灰泥沉积物极少.微生物碳酸盐沉积一般发育在海滩岩的孔穴、珊瑚骨骼空腔和生物颗粒上,而以后面二者居多;从海滩岩到礁坪外带的波浪和水流作用变化,决定了小东海珊瑚礁的生态沉积分带,微生物碳酸盐沉积一般不在波浪作用强烈和沉积物受冲刷的礁坪外带发育.  相似文献   

3.
对“南永一井”2 2~ 5 0m间的连续方解石化珊瑚岩芯以及 1 7~ 1 8m间文石向方解石转变过程中的珊瑚样品进行了氧碳同位素和矿物组成分析 .结果显示在文石向方解石转变过程中 ,其氧碳同位素比值大体存在一种线性的降低过程 ,意味着经方解石化后珊瑚原有氧碳同位素比值的相对变化可基本保存 .根据δ18O比值划分了 2 2~ 5 0m间蚀变珊瑚岩芯的氧同位素地层 ,所得年龄与古地磁结果基本一致 ,表明方解石化的珊瑚仍一定程度上保存原先的由氧碳同位素比值相对变化所反映出来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 .  相似文献   

4.
工业革命以来的大气CO2浓度上升和全球气候变暖被认为是珊瑚生长的主要威胁.利用珊瑚骨骼X光影像方法分析了美济礁14个大型滨珊瑚的骨骼钙化率,获得了200多年来的珊瑚钙化率变化模式.结果显示珊瑚钙化率的长期变化包括3个增长阶段(1770~1830,1870~1920和1980~2000)和2个降低阶段(1830~1870和1920~1980),其中1770~1830年和1920~1980年分别有200多年来最大增幅(4.5%)和最大降幅(6.2%),最近的时段1980~2000年间珊瑚钙化率有小幅度上升.珊瑚钙化率与大气CO2和海水表层温度(SST)响应模式的分析发现,美济礁珊瑚钙化率与大气CO2的响应关系不成立,百年来的大气CO2浓度增加对珊瑚生长的影响不显著;珊瑚钙化率则与SST具有非线性响应关系,最大钙化率温度为27.2℃,低于和高于该温度,钙化率降低.20世纪早中期的SST上升有利于珊瑚生长,而近20年的SST持续上升则不利于珊瑚生长.  相似文献   

5.
揭秘珊瑚礁     
魏士平 《地球》2023,(5):20-23
<正>“一树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这首老歌唱出了珊瑚的美丽。珊瑚在海底营固着生活,虽然长得像植物,但它实际上是一类动物。它们中的多数种类能分泌石灰质的外骨骼,堆积在一起形成珊瑚礁。珊瑚礁是海洋中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大约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种都得依靠珊瑚礁生活。珊瑚礁为它们提供了食物、庇护和繁殖场所,维持着海洋生态平衡和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有“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的美誉。  相似文献   

6.
张莹 《地球》2012,(5):62-63
马尔代夫是南亚印度洋上一个小巧而精致的国家,全国由1200余个大小珊瑚岛屿组成。它是亚洲第二小国,却是世界最大的珊瑚岛国,118000平方公里的国土中陆地只有298平方公里,平均气温28℃。人口约40万,其中10余万人生活在首都马累,其余生活在散布全国的200余个小岛上。一万多年前,由于北半球冰盖大量  相似文献   

7.
合理且高效地模拟珊瑚砂非线性动力特性、远场无限地基辐射阻尼以及海域岛礁动水压力的影响是进行珊瑚岛礁抗震安全分析的关键技术问题.以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为研究工具,基于UPFs二次开发灵活性的特点,建立了适用于珊瑚砂地基条件下的岛礁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时域计算模型.通过创建一种新的珊瑚砂等价线性单元描述岛礁场地的非线性动力...  相似文献   

8.
沈建伟  王月 《中国科学D辑》2008,38(3):284-293
位于中国南沙群岛中的美济礁是由珊瑚礁环围绕泻湖形成的. 在珊瑚构成的礁环上既有突起的小珊瑚岛(在礁环上的小补丁礁)也有低缓的礁沙丘, 微生物碳酸盐沉积发育在环礁底部周围和斑块礁塔的珊瑚上或礁沙丘的珊瑚断枝上, 生长形式主要为绒毛状、发状或细刺状、胶块状、席状或结壳状, 一般发育在0~15 m水深环境中. 这些微生物沉积可能是由丝状蓝菌的自然种群经钙化后形成. 它们的生长位置: (1) 与Acropora共生的球茎状珊瑚上; (2) 块状的Galaxea fascicularis丛体上; (3) 死亡的Montipora digitata丛体上; (4)死亡的Acropora teres上, 一些发状的微生物碳酸盐沉积覆绕这些珊瑚断枝生长. 研究证实了微生物碳酸盐沉积在中国南海珊瑚礁沉积中的发育, 显示出微生物作用过程在现代珊瑚礁系统形成中的重要性. 其研究结果对确定地质时期形成微生物岩(microbialite)的微生物的特征和成分, 以及对评估现代珊瑚礁中的微生物碳酸盐沉积及其在现代礁系统生物化学循环中的重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还提供了地质时期浅水环境中形成的古微生物岩现今类比的证据, 并且结合古微生物岩的沉积学研究来了解其生长控制机理.  相似文献   

9.
高建华 《地球》2011,(6):92-94
我们身处的仍是一个恐龙遍布的世界.繁衍至今的鸟类就是恐龙的后代。 这种被命名为“中华龙鸟”的动物,就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种长着原始羽毛的恐龙。  相似文献   

10.
在四川甘溪和贵州独山泥盆纪剖面的造礁珊瑚-层孔虫薄片中,发育多种菌藻类及其生物遗迹:主要包括结壳菌藻类、钻孔菌藻类、微钻孔和嵌生;并发现了寄主珊瑚-层孔虫中菌藻类及其遗迹产出部位具有骨骼残缺和虫室中常见软体组织死后的残留物质.我们的资料表明,菌藻类与寄主珊瑚-层孔虫之间是"侵略与反抗"的关系,前者对后者生长有抑制作用,后者有一定自我修复功能,二者关系中菌藻类是主动的一方;在适合寄主珊瑚-层孔虫生存环境的中泥盆世,寄主珊瑚-层孔虫能抵抗菌藻类入侵而不会死亡,菌藻类对珊瑚-层孔虫礁生态系的影响很小;在适合菌藻类而不适合珊瑚-层孔虫生长环境的晚泥盆世,后者无法抵抗前者"大举入侵"而出现凋零和死亡.我们认为菌藻类对寄主珊瑚-层孔虫的生长发育的直接抑制与杀死作用和菌藻类繁盛引发的环境恶化是F-F之交珊瑚-层孔虫礁生态系消失的重要原因,这为现代珊瑚礁患病-衰退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研究提供了古代实例.  相似文献   

11.
西沙永兴岛珊瑚礁坪的群落动态和浅水碳酸盐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线截取断面和潜水装备对西沙永兴岛珊瑚礁的群落动态、微生物碳酸盐沉积、礁坪前缘(礁脊和礁前)沉积特征进行了大量和连续的水下观察、测量和研究.调查和研究发现,永兴岛珊瑚礁坪环境的珊瑚生物已大量死亡,与之相伴的是宏藻类、海草和蓝细菌在礁坪区的广泛发育,微生物和与微生物活动有关的碳酸盐沉积也见于礁坪区,活体珊瑚生物主要生长在礁坪前缘(礁脊和礁前)位置,但也处在急剧衰减中.永兴岛东南珊瑚礁坪从岸向海可以分为沙滩、内礁坪、外礁坪、礁坪前缘(礁脊和礁前)以及礁前斜坡,沉积相带可以划分为礁前斜坡、礁脊和礁前、礁坪和海岸带.沉积物以礁相碳酸盐沉积为特征,可分为珊瑚骨架沉积、珊瑚碎块沉积和生物碎屑沉积三种类型.随着礁坪带环境恶化和水质趋差,珊瑚生物的群落动态变化表现出以宏藻类和苍珊瑚为主的生物群落逐渐占领礁坪,而以石珊瑚为主的生物群落则主要分布于礁脊水质良好、水循环畅通和水能量适合的地方.礁坪前缘(礁脊)覆盖率的统计表明,浪花鹿角珊瑚(Acropora cytherea)的覆盖率达28%以上,是绝对的优势种,并且以抗浪的生态类型为主.永兴岛的东南礁坪前缘(礁脊和礁前)与北部和西北连接石岛的礁坪前缘的沉积特征明显不同,前者以不连续的潮道和礁前各种形状和不同水深的礁塘为特征,而后者则以典型的突起脊-槽沟(spur-and-groove)系统为特征.研究显示,绒毛状生长的微生物(Lyngbya sp.)通常发育在内礁坪或礁坪前缘(礁脊)的礁塘中,这两种生境通常具有相对封闭和水流不畅的特征.藻类的普遍发育指示了一种富营养的海水环境,礁坪上珊瑚表面发育的微生物也指示海水富营养和水质恶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15,(6)
<正>地球上有数不清的无人小岛,很多无人小岛的风景都十分优美,而且没有遭到人类的破坏,保持着原始的生态风貌。那么,哪个地方的无人小岛最美呢?来看看世界十大最美无人小岛吧。马尔代夫群岛马尔代夫群岛由26组珊瑚环礁和近1190座岛屿构成,堪称印度洋岛国的"海报男孩"。这些珊瑚环礁通常被分割为5至10座有人岛和20至60座无人岛。这种独特的地理学特征赋予企业家开发马尔代夫群岛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3.
珊瑚礁是海洋中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高的初级生产力.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压力影响下,其健康和稳定性受到不断的挑战.造礁珊瑚及其共附生微生物共同组成"珊瑚-微生物"共生体,共附生微生物和珊瑚的健康密切相关.化学信号分子介导的微生物间及微生物和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是珊瑚共附生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内在驱动力.文章总结了几类重要的造礁珊瑚共附生微生物的信号分子,包括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 homoserine lactone, AHL)类的密度感应(quorum sensing, QS)信号分子、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DMSP)、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以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在微生物间以及微生物和珊瑚互作中媒介作用的研究进展,比如AHL信号分子介导的微生物间的协作和竞争、DMSP和NO介导的微生物和宿主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胁迫下珊瑚和微生物对ROS响应过程,并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珊瑚共附生微生物可影响珊瑚的环境适应能力,进一步深入研究信号分子传导通路的分子机制可从驯化珊瑚共附生微生物群落的角度为造礁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调查饱和珊瑚砂液化相关特性与发展规律,针对饱和Chibishi珊瑚砂,开展一系列不排水循环三轴试验,研究相对密度Dr和循环应力比CSR对饱和Chibishi珊瑚砂的超孔隙水压力Δu、轴向应变εa及动强度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不同地区珊瑚砂抗液化强度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饱和Chibishi珊瑚砂的Δu发展模式根据不同的CSR水平可以分为前期均匀增长型、前期突增型和后期突增型;此外,采用一种新的孔压模型对前期均匀增长型、前期突增型的孔压比ru进行表征,Chibishi珊瑚砂在相同的Dr条件下,双幅应变εDA达到5%的循环次数N随着CSR水平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各珊瑚砂在同一里氏震级对应的等效循环振动次数下,抗液化强度CRR的增长模式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丰富对珊瑚砂液化特征的认知,同时对近岸和沿海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资讯     
《地球》2012,(5):6-9
马达加斯加动物多样性的起源动物隔离在孤岛一项研究发现,在风和水的协助下进行的跨海洋运输可能帮助建立了马达加斯加当今大部分的脊椎动物群。马达加斯加岛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它是多种动物的唯一家园,其中大多数动物被认为是在该岛从大陆陆地分离出来之后到达的。  相似文献   

16.
动物习性异常作为地震前兆研究的历史与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前动物习性异常在很早就有历史文献记录记载。动物习性异常是海城地震预报中重要的宏观前兆之一。此后动物习性异常作为地震前兆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因为地震并不是动物习性异常的唯一原因,这一研究后来基本上被放弃。在生命科学的研究达到分子水平并进入基因层次以后,动物习性异常作为地震前兆的研究又重新开始。现在的研究试图从基因遗传水平上解释动物的地震避险能力是如何遗传与进化的,并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技术解开动物习性异常的机理,找出作为地震前兆的特有反应,从而做出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南海大亚湾珊瑚1977~1998年22个年层样品14C浓度的测定和研究, 估算出气海交换速率和扩散层厚度, 它们分别为17mol@m-2@a-1和32 μm. 珊瑚△14C年际变化主要受控于海洋因素. 在ENSO年, 南海沿岸上升流加强, 珊瑚△14C出现低值. 珊瑚△14C对于太阳辐射能量变化没有明显响应, 20多年来, 在热带能量驱动下, 尽管存在气-海相互作用和上升流活动的年间变化, 但南海总的状况和海洋热结构仍然稳定.  相似文献   

18.
造礁珊瑚具有自养/异养双重营养模式.但是珊瑚能否通过调节其营养方式以提高其应对不同环境胁迫的能力,目前仍不清楚.文章以中国南海不同纬度礁区(三亚鹿回头、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70个帛琉蜂巢珊瑚(Favia palauensis)样品为材料,利用同位素地球化学指标(珊瑚骨骼δ~(13)C(δ~(13)C_s)、虫黄藻δ~(13)C(δ~(13)C_z)、宿主有机质δ~(13)C(δ~(13)C_h)以及δ~(13)C_h和δ~(13)C_z之间的差值(Δ~(h-z) ~(13)C)),结合共生虫黄藻密度(ZD)、共生组织生物量等珊瑚的生理指标和环境参数,研究了南海Favia palauensis营养方式的空间差异及其受控因素,探讨了营养方式的灵活性调节对其环境适应性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南海北部三亚鹿回头珊瑚具有较高的ZD和δ~(13)C_z值,表明该区域的珊瑚比南海中部西沙和南部南沙群岛的珊瑚有更高的自养能力;而西沙和南沙群岛的珊瑚具有相对低的δ~(13)C_h和Δ~(h-z) ~(13)C值,意味着该区域的珊瑚比三亚鹿回头的珊瑚有更高的异养摄食能力.此外,珊瑚共生组织生物量、δ~(13)C_s与Δ~(h-z) ~(13)C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表明珊瑚共生体所产生的有机物质越多,珊瑚的异养摄食强度越大.珊瑚营养模式的空间差异表明,当外部环境条件和/或其自身生理指标发生改变时,珊瑚会调节其营养方式.这种光合自养与异养营养之间的动态调节机制对提高珊瑚的环境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蓝细菌致病菌群诱发的黑带病是目前全球珊瑚礁衰退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报道发生于南海西沙群岛永兴岛北部礁坪的实例并探讨产生该异常现象的原因.2007年以前该岛北部礁坪的珊瑚一直处于繁盛生长状态,2007~2008年间突发大规模的珊瑚死亡事件.使用通用引物PCR扩增技术和16S rRNA基因技术获知导致黑带病发生的感染菌群,分析珊瑚黑带病席中的微生物组成.从黑带病席中构建的克隆文库表明其中的细菌主要包含六大门类,且蓝细菌是黑带病席中最为丰富的菌群,除了蓝细菌之外,黑带病席中也含丰富的α-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Verrucomicrobia和Actinobacteria.讨论了珊瑚热白化、台风、长棘海星爆发和海洋酸化与永兴岛北部珊瑚短时间内大规模死亡的关系,认为珊瑚黑带病的蔓延才最有可能导致珊瑚礁迅速衰退,产生黑带病的诱因可能与人类的过度干扰导致局部珊瑚礁生长区水体富营养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滕建彬  沈建伟 《中国科学D辑》2007,37(10):1338-1348
从地质微生物学和碳酸盐沉积学两方面对海南岛三亚鹿回头水尾岭海滩岩中的微生物碳酸盐沉积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三亚鹿回头海滩岩中含有微生物碳酸盐沉积, 与微生物活动有关的胶结物也很常见. 海滩岩中的微生物碳酸盐沉积主要发育在珊瑚(碎屑和碎块)骨骼孔穴中或珊瑚体的表面, 而很少发育在珊瑚和其他生物碎屑堆积而形成的空隙中. 微生物碳酸盐沉积一般呈叠层状、薄的结壳状、穹状、微生物石等多种形态生长, 黏结细小的生物碎屑, 大多具有微生物的管形丝状体和纹层状的生长纹. 珊瑚骨骼孔穴中的微生物碳酸盐沉积呈叠层的尖锥体, 生长方向不定, 随珊瑚骨骼孔穴的延伸方向生长, 具有清晰的生长纹层, 显示明显的阶段性, 是隐生微生物碳酸盐沉积的一种独特发育形式. 微生物成因的胶结物多以针纤状方解石、钙化的菌类丝状体和莓状钙球的形式出现, 并以针纤状方解石最为常见. 这表明微生物活动和微生物碳酸盐沉积在热带海洋受季风影响下的以碳酸盐为主要成分的海滩岩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工作第一次发现和描述了我国南海北部海岸海滩岩中的微生物碳酸盐沉积和与微生物活动有关的胶结物, 研究结果支持海滩岩中的胶结物部分是源于微生物成因的, 肯定了微生物在碳酸盐沉积方面的重要作用, 从一个新的研究角度拓宽了海滩岩的认知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