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城市里,园区是由一个个标志性建筑组成的,它们是翡翠盘里散落的颗颗珍珠。而对亲自为苏州市园区的道路桥梁命名的一些参与者来说,园区更是一件精美绝伦的金缕玉衣。那纵横交织、宽阔美丽、四通八达的道路就是缕缕金线,那一个个精心酝酿出的地名,讲述着一片新城的前世今生,讲述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相似文献   

2.
阿拉善腾格里沙漠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及其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吴月  范坤  李陇堂 《中国沙漠》2009,29(3):409-141
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腾格里园区以分布广泛的沙漠湖泊、戈壁奇石、风蚀地貌为主体景观特色,结合景区内美丽富饶的自然景观资源,挖掘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遗存,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结合前人的分类体系对其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并进行了旅游资源综合定量评价,分析了评价结果,提出了腾格里园区旅游深度开发设想。其结果是:腾格里园区旅游开发应以保护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及其他自然、人文景观为旅游开发目标;以开发沙漠探险、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为主,再结合吉兰泰盐湖工业游、敖伦布拉格峡谷群科普游、考古游、民族风情游、宗教旅游等,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打造出腾格里园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品牌。  相似文献   

3.
湿地水文连通性是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健康状况的重要体现。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研究区,在整个公园、分园区和各园区的核心保育区3种尺度上,利用不同类型湿地单元之间的距离及其景观指数,来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连通性。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源园区、澜沧江源园区和黄河源园区中的沼泽与河流或者湖泊之间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70.7 m、408.7 m和869.9 m,索加—曲麻河、可可西里、莫云和扎陵湖—鄂陵湖核心保育区中的沼泽与河流或者湖泊之间的平均距离分别为267.1 m、294.3 m、405.8 m和673.3 m;澜沧江源园区、长江源园区和黄河源园区中的湖泊与河流之间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 736.8 m、2 933.8 m和3 868.7 m,扎陵湖—鄂陵湖、可可西里、索加—曲麻和莫云核心保育区中的湖泊与河流之间的平均距离分别为5 586.4 m、3 259.0 m、1 898.2 m和2 373.9 m;在3处园区中,长江源园区内的沼泽平均斑块面积最大,黄河源园区的湖泊最多、湖泊的斑块密度最大;在4处核心保育区中,索加—曲麻河核心保育区的沼泽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扎陵湖—鄂陵湖核心保育区的湖泊平均斑面积最大,不同尺度下距离和景观特征呈现的湿地生态系统水文连通性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4.
2021年5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上海崇明成功举办.选址于崇明岛中部、东平森林公园及周边区域,此次花博盛会首次在岛屿上、乡村里、森林中进行,并且是花博会历史上规模最大、展园数量最多、展期时间最长、展出质量最高的一次盛会.整个园区由"三区""一心""一轴""六馆"和"六园"构成,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珍异草及设计大师的精妙作品,为游客呈上一幅繁华盛景.  相似文献   

5.
深圳市近20年城市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健生  罗可雨  赵宇豪 《地理研究》2020,39(8):1725-1738
基于深圳市1996—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景观指数、景观转移矩阵和景观扩张指数等方法探究了深圳市近20年景观格局时空变化、主要景观类型转移和建筑用地扩张模式,最后使用Binary Logit模型考察了市级和区级建筑用地景观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 1996—2015年,深圳市建筑用地景观优势性逐步增强,面积增加15.81%,以蔓延式(61.9%)和填充式(36.27%)扩张为主;② 1996—2006年为城市化快速扩张期,建筑用地扩张呈集中开发形态,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增加,城市扩张中心略微向北部和东部移动,2006—2015为城市化低速过渡期,景观破碎化加剧,城市扩张重心向北部和西部偏移;③ 在市级尺度上,GDP密度和人口密度对建筑用地景观扩张有显著正影响,生态控制线、高程、坡度和至道路的距离有着显著负影响。每单位生态控制线范围、坡度的增加分别将使建筑用地景观扩张的机会比率将平均减少到原来0.8168倍、0.8841倍。各驱动因素表现出区域和尺度差异性,GDP对宝安区、南山区和坪山区,人口增长对宝安区、龙华区,以及交通可达性对大鹏新区、龙岗区驱动分别最为突出。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的景观格局变化提供科学实践。  相似文献   

6.
莆田市的地域性文化独具特色,其中的建筑景观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本文介绍了莆田市兴化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并将其归结为:传统的稳固性、协调的乡土性、开放的炫耀性3个方面.进而分析了莆田市的地理环境对建筑景观形成的影响,认为莆田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地质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及莆田的历史发展、居民所受的传统教育、风俗习惯、莆仙方言等人文因素,均在莆田市的传统建筑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相似文献   

7.
主题公园的虚拟表述不仅要追求与实际景观的视觉接近,更要描述景观结构、演变以及人地关系等景观的地理与生态内涵,但后一层次因缺少理论框架而少有研究.基于景观语义特征的虚拟地理环境思想可以很好的整合两种层次的建模需求.本文以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例,提出了示范园区的虚拟表达对象体系,构建了依据景观特征语义的园区多细节层次模型(...  相似文献   

8.
河南乡土聚落形式多样,蕴含着朴素而生态的营建智慧,其景观因子对于保护和发展乡土聚落具有长远意义。以豫北石板房乡土聚落为载体,通过对西韩家凹、水段、益伏口、高家台等典型聚落的研究,提出乡土建筑的景观因子这一概念,探讨影响乡土聚落景观因子的要素分类及其决定条件,并分为聚落格局、村巷肌理、建筑单元3个层级分别进行宏观、中观、微观分析,构建乡土聚落建筑景观因子体系。结果表明:地域气候的作用、材料的制约、工匠地域活动范围的固定是豫北石板房景观因子的决定条件,且各决定条件相互关联、相互包含成为整体的动态系统。  相似文献   

9.
大城市区域的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五方法,探讨大城市区域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问题,认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环境敏感区的保护规划;二是生态绿地空间规划;三是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规划。根据沈阳市景观结构特点,提出了沈阳城市结构规划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翁丽丽 《福建地理》2001,16(2):28-30,19
莆田市的地域性文化独具特色,其中的建筑景观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本文介绍了莆田市兴化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并将其归结为:传统的稳固性、协调的乡土性、开放的耀性3个方面,进而分析了莆田市的地理环境对建筑景观形成的影响,认为莆田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地质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及莆田的历史发展、居民所受的传统教育、风俗习惯、莆仙方言等人文因素,均在莆田市的传统建筑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相似文献   

11.
广西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典型地质遗迹景观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西南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富集带,岩溶遗迹景观种类多、规模宏大、特色鲜明。园区内的岩溶洞穴、天生桥、天坑和天窗等4类典型地质遗迹景观与国内外同类景观对比,洞穴通道规模世界最大、巨型洞穴厅堂数量多、密度大;形态巨大、景观奇特的地下河三门海天窗、以高大石笋为代表的洞穴沉积物世界罕见,世界上最大的洞内天生桥,均具有很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均在同类地质遗迹中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12.
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大城市区域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问题,认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环境敏感区的保护规划;二是生态绿地空间规划;三是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规划。根据沈阳市景观结构特点,提出了沈阳城市结构规划的基本思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胡最  刘沛林  曹帅强 《地理学报》2013,68(2):219-231
湖南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全国传统聚落相对集中和保存较为完好的省区之一.本文以国家和湖南省政府正式公布的30 个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建立了包括建筑特征、文化特征、环境特征、聚落布局特征4 大类共14 项指标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根据要素提取法、图案分析法、结构提取法、含义提取法等景观基因提取方法,建立了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流程,并进行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在此基础上,从建筑基因的特征、选址布局基因的特征、图腾文化基因的特征3 个角度分析了该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本文对湖南省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合理、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参考意义,对开展全国其他省份传统聚落的相关研究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呼和浩特市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IS技术对1987,2000年两期航空遥感影像进行空间叠加对比分析,从斑块及景观2个尺度对呼和浩特市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斑块尺度上,边缘区两期景观结构均以农田景观为基质,研究期内,农田景观、草地景观等缓慢减少,建筑景观明显增多;在景观尺度上,边缘区景观多样性指数趋于增大,优势度指数趋于降低.景观组分趋于复杂化、破碎化和多元化。分析其影响因素可知: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政策导向是变化的根本原因,人口的增加、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变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5.
杨晓俊  方传珊  王益益 《地理研究》2019,38(6):1378-1388
传统村落作为活的文化遗产,承载了大量历史记忆,是地域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模型构建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以陕西省7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建立陕西省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体系,识别出陕西省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特征;运用类型学原理和N级编码理论对景观基因进行编码,构建陕西省传统村落景观基因信息链并生成基因谱系;借鉴生物学中“胞-链-形”DNA碱基序列模型,提取出环境基因、建筑基因、农耕文化基因和宗族文化基因四个公共基因作为景观基因元(胞),以村内道路系统作为基因链,构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DNA模型与自动识别模型,以此对传统村落的区位、类型、特征和文化基因进行自动识别。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信息有效传承与存储,以及乡村建设动态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的科学分类与评价,可为山地康养旅游规划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论,而现有研究尚未深入。本研究结合文献研究、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了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分类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景区为实证案例地,进行了康复性景观类型识别与系统评价。结果表明:(1)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分为自然康复性景观与人文康复性景观。其中自然康复性景观包含地文康复性景观、水域康复性景观、生物康复性景观与气象康复性景观,人文康复性景观包含建筑与设施康复性景观、历史遗迹康复性景观与人文活动康复性景观。(2)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与精神健康四个一级指标以及17个二级指标。(3)云南丽江玉龙雪山景区各类康复性景观评价结果均处于“较好”的评价等级,其中地文康复性景观与水域康复性景观的得分位居前二。本研究可为山地景区建设健康旅游目的地提供理论支持,亦可为山地景区康复性景观评价提供案例借鉴与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地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多时段遥感影像,探讨了近30年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景观格局的演变。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1977、1987、1998、2004、2007年5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分析,证实了研究区的景观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植被景观稳定增长,人工景观逐年递减,建筑景观存在波动;1977~1987年斑块破碎化程度加深,1987~2004年破碎化减轻,但2004年后破碎化又有所加深。(2)揭示了旅游开发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在旅游开发初期,景观趋向于破碎化;在旅游开发成长期,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反而减轻;而在旅游开发巩固期,景观的破碎化又有所增加。但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推进,景观多样性在减少,优势度在增加。(3)揭示了影响景观空间格局的首要因素是农耕活动,其次是接待设施建设,最后是道路建设。  相似文献   

18.
国际视觉景观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觉景观研究在旅游景区建设、城乡规划与管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近10 年国外相关研究进行回顾, 将其分为视觉景观质量评价、视觉影响评价、视觉景观偏好3 个方面, 阐述三者的基本含义、理论来源, 重点介绍每个领域的研究主题、方法与技术, 同时分析其中存在的优缺点及借鉴意义。在景观质量评价方面, 研究重点仍在景观元素及特征对景观质量的影响, 心理物理学方法居主导地位, 呈现专家方法与之结合的趋势。在视觉影响评价方面, 城乡建筑及能源设施产生的视觉影响为近期学者关注的焦点, GIS和3D可视化技术拓展了质量评价和影响评价的时空尺度, 提高了精确性。在视觉景观偏好方面, 学者从欣赏的主客体即人与景观两个角度进行了研究, 深入挖掘人的自然、文化属性及景观特征对景观偏好的影响, 并证实对景观的偏爱能够促进景观保护与土地合理利用。最后对近期国外研究状况进行总结, 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及对国内研究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对少数民族聚落景观进行研究具有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双重意义。以景观基因的视角,将中国少数民族聚落景观的特征归纳为聚族而居、向心性强、自我防御、尊重环境等方面。并从景观要素基因、景观总体基因、原始图腾基因、标志性建筑基因等方面对中国少数民族聚落景观基因进行了识别;同时,考虑到时空差异,从景观基因的地域差异性和变化性,对中国少数民族聚落景观基因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以韩国仙游岛公园为对象,开展工业遗产游憩利用的评价研究,设定评价因子后进行公因子方差分析,得出工业遗产游憩利用评价的6个公因子:“空间布局规划”、“园区文化活动”、“园区环境满意度”、“公共设施与活动空间”、“设施的便利性”、“旅游资源与景观美化”,之后分析公因子评价与权重之间的关系,完成重要性-绩效分析矩阵(IPA)。通过比较各公因子的重要性和绩效,确定公因子增强的排列顺序,从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最有效的配置,可为工业遗址游憩空间提供建设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