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行星大气作为一个系统对外来热源和扰动过程的响应,分析了不同类型和周期的热源对不同行星大气的影响;讨论了地球、金星、火星和木星大气的不同热力动力特征,分析了这些大气的潮汐本征值——本征函数问题,并对于不同行星大气的热力动力特征作了概要的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太阳系类地行星的平均半径R与反映行星内部物质分布状态的行星相对自转轴旋转的转动惯量系数y两物理量间的相关分析,证明了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进一步的讨论表明,类地行星两物理量之间的这种密切相关,结合天文学、古生物学的观测研究结果,可以推论地球正处于整体膨胀的动力学状态。这不仅为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依据,而且还可能为行星演化学研究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3.
系外类地行星是目前搜寻地外生命的主要目标.随着观测仪器的发展,现在已经能探测到低于10个地球质量的系外行星.该文简要回顾了系外类地行星的形成与演化,介绍了当前研究它们内部结构的模型和方法,以及由此得出的类地行星质量-半径关系.同时,对应不同的行星初始物质成分,讨论了各种可能的大气结构.最后介绍了未来的空间任务在相关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问天 《天文爱好者》2014,(12):46-52
小行星与慧星研究 小行星和彗星是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遗留的原始残骸,包含着太阳系早期的物理和化学信息,对研究太阳系起源和行星系统形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同时精密确定其轨道动力学演化又是目前空间环境和地球安全方面的重要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5.
在多姿多彩的行星世界里,环绕在它们表面的变幻莫测的行星大气是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自然奇观之一。在九大行星中,除水星几乎没有大气层外,其他八个都有大气包裹。地外行星上不断上演着的种种扑朔迷离的大气现象,为天文爱好者们提供了绝佳的观测素材;而地球大气则是我们须臾不能离开的自然恩赐。行星大气从何而来?又为何成分各异、疏密有别?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它的追问。在类地行星中,金星的大气最为厚重,地球次之,火星  相似文献   

6.
本文假定所有微粒和小星子都绕太阳作开普勒圆运动,并考虑了太阳系早期演化的因素后,得到了九大行星和小行星应有的原始自转周期.在讨论自转的基础上,还进一步计算了各行星的相对形成时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所有微粒和星子都绕太阳作开普勒圆运动的基本假设出发,考虑到太阳系早期演化的因素,讨论了星子碰撞行星胎的不对称性,由此算出了各个大行星原始的自转角动量的J_/及J_⊥分量,从而求得了在它们形成初期的自转轴的倾角。  相似文献   

8.
在界定行星大气运动范围后,提出行星大气运动三定理。从行星磁场角度研究不完全电离磁流体(incompleteionospheregaseousfluid)得到行星磁力线绝热压缩反弹致冷效应,给出大气运动出现的冷池(coolpool)现象的物理机制。最后从天文学角度讨论和展望大气灾害的可预报性。  相似文献   

9.
大气逃逸是行星大气演化的重要一环,其主要能量来源为主星在高能波段的辐射.辐射流量随轨道距离的增大会急剧下降,不同轨道处的行星大气逃逸差异较大,轨道距离对系外行星大气逃逸的影响需要深入研究.运用一维流体动力学模型,并且考虑辐射转移和多种粒子的光化学反应过程,对行星大气逃逸随轨道距离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由于主星光谱在不同的演化阶段会表现出较大差异,故采用XSPEC(X-Ray Spectral Fitting Package)中的等离子体模型APEC(Astrophysical Plasma Emission Code),获得不同年龄的类太阳星光谱作为模型输入光谱.结果发现:不同轨道处的行星逃逸率显著不同,逃逸机制也会随轨道距离的增大由剧烈的流体动力学逃逸转化为缓和的金斯逃逸,且行星引力势越小、恒星-行星系统越年轻,这一转化距离越远.处于年轻恒星-行星系统中的短周期行星,逃逸率和辐射流量的相关性降低.这个结果表明经典的能量限制(Energy-limited)逃逸理论对这类行星是不适用的.这些发现丰富了对系外行星大气逃逸过程的研究,尤其是扩展了在不同轨道距离和恒星年龄条件下,逃逸机制和能量转换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截止到2014年4月21日,已发现了1490多颗系外行星和3705颗Kepler候选体。这从观测角度证明了行星在银河系中是普遍存在的。对系外行星的研究丰富并加深了人们对行星形成与演化的认识。另外,新的观测与发现也不断提出新的科学问题。本论文开展了类地行星的形成演化、内部结构以及大气逃逸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界定行星大气运动范围后,提出行星大气运动三定理。从行星磁场角度研究不完全电离磁流体(incomplete ionosphere gaseous fluid)得到行星磁力线绝热压缩反弹致冷效应,给出大气运动出现的冷池(cool pool)现象的物理机制。最后从天文学角度讨论和展望大气灾害的可预报性。  相似文献   

12.
《天文爱好者》2008,(6):43-43
最近,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们和他们的合作伙伴发展了一种新技术,可以帮助辨认有水存在的系外行星。像金星这样“炼狱”般的行星,大气密度很大,与地球相比,当呈现出满月形的相位时,它要比地球亮一些。但是呈现为新月形的相位时,阳光会从地球的海洋表面掠过,使边缘亮度增亮,因此要比新月形的金星更亮。通过这两种相位下的行星观测,  相似文献   

13.
李培俊  周济林 《天文学报》2006,47(4):394-401
介绍了N体模拟的Hermite算法,并利用该算法研究了不同质量行星在小行星主带上轨道的演化情况.采用的演化模型是太阳系N体模型(N=7),即把水星、金星、地球的质量加到太阳上,忽略冥王星,同时在小行星主带附近增加一个假想行星,系统演化时间为1亿年.数值模拟显示能够稳定存在于小行星主带上的单个天体的质量上限其量级为10~(25)kg.模拟同时还显示在某些情况下,假想行星与木星之间的低阶共振可以增强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探测系外行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寻找系外生命和宣居行星,而系外行星大气是人们了解行星宜居特性的窗口,所以系外行星大气的研究至关重要。近10年来,系外行星大气的理论研究和观测都发展迅速。受观测技术限制,目前观测到大气的系外行星主要是用凌星法探测到的热木星和超级地球,还有用直接成像法探测到的离主星较远的年轻气态巨行星。力求在系外行星大气领域飞速发展之际,对该领域研究现状做简明介绍。首先介绍系外行星大气的观测方法,随后介绍热木星和超级地球的大气概况和研究现状,最后对系外行星大气探测的有关项目进行简要介绍,以展示未来系外行星大气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地球自转与大气、海洋活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叙述了地球自转、大气角动量和热带海洋、大气活动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地球自转年际变化与El Nino事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关于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林  季江徽 《天文学报》1997,38(4):337-352
本文采用改进的显式辛算法和嵌套的PKF7(8)积分器同时对86颗已命名(或编号)的近地小行星的轨道演化进行了数值研究,在103-104年的时间尺度上,给出了这些小行星轨道演化的状况以及它们与几颗大行星靠近的最小距离,特别是与地球接近的最小距离可小于0.01天文单位,甚至可能比月球还更靠近地球.  相似文献   

17.
与类木行星等气态巨行星相比,冰巨星是由大量比氢氦重的气体成分(水、氨、甲烷等)组成的气体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便是典型的冰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气中保存着太阳系形成初期的气体,对研究太阳系和行星的形成演化有很大帮助;研究其大气的动力学有助于了解大气内部的结构、热源驱动机制和对流机制;随着证认的系外行星数量逐渐增加,发现类海王星型系外行星是普遍存在的。介绍了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气结构、大气成分,以及太阳系外类海王星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冰巨星的探测和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Kepler空间计划发现了大量半径小于4 R_⊕(R_⊕为地球半径)的近轨道行星,成为Kepler探测的特色之一,它们对当前的行星形成模型提出了新的挑战.行星与其中心恒星之间的潮汐效应对重塑这类行星的轨道构型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各种初始的轨道分布数值模拟了近轨道、低质量行星的潮汐演化,定性地给出了行星最后的轨道分布特征,轨道半长轴和峰值均随着初始的半长轴和偏心率增大而变大.对于初始的平均半长轴在0.1au以内,平均偏心率大于0.25时,数值模拟结果与观测比较接近.潮汐耗散系数、恒星和行星的质量等相关参数对潮汐演化后的半长轴分布影响都比较小.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尝试了揭示低质量行星的形成机制:它们很可能形成于原行星盘的较远处,具有中等的轨道偏心率,后来在原行星盘中经历了Ⅰ类迁移到达目前的轨道,但是这不能排除行星的当地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系外行星观测样本的大量积累,大样本演化方法作为天体物理的重要方法,继在恒星物理中广泛应用后,在行星统计特征的研究中开始变得更加重要。行星大样本演化方法就是通过简化的行星形成演化模型,对大量初始条件(原行星盘参数)和边界条件(星周环境)同时进行模拟,给出行星的各种统计性质,并直接与观测上的行星样本统计特征做比较。该方法对于限制行星形成和演化的理论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对行星大样本演化模型进行概述,简要介绍了行星大样本演化的主要统计结果和最新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12月7日 金星最亮 行星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内行星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它与地球、太阳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当内行星上合时,行星的亮面整个朝向地球(相当于月亮的满月相);内行星大距时,行星亮面的一半朝向地球(相当于月亮的上弦相或下弦相);内行星下合时,亮面背向地球(相当于月亮的朔月相)。从地球看来,行星的亮度除与行星的位相有关,还和行星与地球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