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福建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理想结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典型林分结构的分析,以“近自然林业”理论为指导,提出福建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理想结构的指标与标准,包括林层结构、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灌木层中乔木幼树、林分基本蓄积量、材积按径阶分布、林分密度、株数按径阶分布、商品材树种结构等8个指标和各指标的具体标准,旨在为福建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依据,为异龄林理想结构的研究提供实例。  相似文献   

2.
相同立地和伐前林分、年龄相近的天然阔叶林与人工杉木森对比评价结果表明:天然阔叶林地上部分有较持水量和0cm~40cm土壤蓄水量均大于人工杉木林;天然阔叶林0cm~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人工杉木林;全氮、全磷含量高于人工杉木林,天然阔叶林涵养水源功能及维护土壤肥力功能显著优于人工杉木林。  相似文献   

3.
黄清麟  李元红 《山地学报》2000,18(3):244-247
对福建人促阔叶林与人工林直接经济效益对比评价结果表明:人促阔叶林投入少、营林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高于人工林。因此,应改变观念、充分重视天然阔叶林的各方面价值,在实施保护的基础上,对福建天然阔叶林实施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4.
鹤山龙口村边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鹤山龙口村边次生常绿阔叶林属季风常绿阔叶林类型, 其种类组成复杂多样而富于热带性, 据1200 m2 的样方统计, 有维管束植物62 种, 分属于32 科、54 属, 其中, 属热带分布的有32 种, 属热带- 亚热带分布的有21 种, 属亚热带分布的只有7 种, 其余2 种为世界分布。本群落的外貌终年常绿, 层次结构复杂而不明显, 样地内高于1-5m 的立木有52 种1857 株, 灌木层种类和株数尚多, 100 m2 内有185株, 草本层以乔灌木幼苗为主, 草本植物较少。群落组成结构与地带性常绿阔叶林相似, 乔、灌、草各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4 左右, 群落均匀度为0-7 ~0-9 , 生态优势度为0-07 ~0-10 , 但群落明显具有次生性, 大部分优势种群呈集群分布。若能减少人为干扰破坏, 本群落将向地带性典型植被类型演替。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区天然红松阔叶林乔木种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长白山区红松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于不同年度进行中度择伐后形成的天然次生林,进行群落学调查,并根据树高划分为主林层、中林层、更新层,分析和探讨了经过人为干扰以后的28年恢复期间乔木种多样性的变化动态。研究结果表明,经人为干扰后,天然次生林内林分的乔木种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变化均较小,林分均匀度指数在择伐后的5年间迅速减小,直至第28年为止始终小于原始林;在28年恢复期间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在不同高度层的分布格局变化均较大,且同原始林相比相差较大;林分不同层内乔木树种的多样性变化动态较复杂。  相似文献   

6.
采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深圳大鹏半岛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常绿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共有6个主要群落类型;常绿季雨林群落内各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顺序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常绿阔叶林群落内各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顺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常绿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乔、灌层物种多样性比较中,常绿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草本层比较中,常绿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都具有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明显特征.过度的人类干扰将导致植物物种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7.
黄如楚 《山地学报》2012,30(4):450-453
以福建省永安市麻岭村9 hm2的典型天然阔叶林为试验研究对象,应用系统抽样方法,分别200 m×100m、100 m×100 m、100 m×50 m和100 m×25 m四种抽样密度,探讨林分主要测树因子的抽样估计精度.结果表明:试验的天然阔叶林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密度与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等主要测树因子的估计精度都分别要求达到70%以上、75%以上、80%以上和85%以上的最小抽样密度分别是100 m×100 m、100 m × 50 m、100m×50 m和10 0m×25 m.试验的天然阔叶林分胸径Ⅲ组林木蓄积量的估计精度分别要求达到70%以上、75%以上和80%以上的最小抽样密度分别是100 m×50 m、100 m×25 m和100 m×25 m.  相似文献   

8.
浙江丽水太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样方调查,应用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均匀度等指标对分布在浙江丽水太山山地的常绿阔叶林群落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山山地常绿阔叶林主要有3种类型(群系),即甜槠木荷林、褐叶青冈林、青冈石栎林。并对各群落类型的结构和物种组成进行了分析。在群落的垂直结构上,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依次降低,群落类型处于华东和华南区系的过渡带。群落生活型以中、小高位芽植物为主,群落叶的性质以单叶,革质和全缘的小叶为主。  相似文献   

9.
对福建人促阔叶林与人工林直接经济效益对比评价结果表明 :人促阔叶林投入少、营林成本低 ,经济效益显著高于人工林。因此 ,应改变观念、充分重视天然阔叶林的各方面价值 ,在实施保护的基础上 ,对福建天然阔叶林实施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0.
庐山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是落叶和常绿阔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是中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在庐山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位于海拔700-1000m之间,且分布面积狭小。该区系计有维管束植物214种,分属139属、72科、以温带成分为主,其次为热带亚热带成分,具有明显的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不同栽杉代数土壤抗蚀性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标准地定位研究方法对杂木林及1代,2代,3代和4代杉木人工林土壤颗粒,土壤团聚体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木要受人为干扰少,土壤颗粒及土壤团聚体组成较好,抗蚀性最好;但1代,2代,3代和4代分别是在杂木林及前1代林的采伐迹地上经再度干扰建立起来的,土壤结构破坏率加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减小,因而随着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及杉木连栽代数增加,土壤抗蚀性减弱。  相似文献   

12.
云南哀牢山徐家坝自然保护区内,森林经不同程度的破坏后形成的各种次生植被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所降低,但H/F值则随森林→灌丛→草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腐殖质聚合物分子结构中的芳构化度、分子量和芳香环的缩合度由木果石栎林、滇山杨林、毛蕨菜灌草丛到沼泽草地逐渐增大,而腐殖酸分子结构上所带的亲水基侧键则按上述顺序由多到少。  相似文献   

13.
在野外实地调查基础上,采用TWINSPAN和DCA对乌鞘岭旱泉沟流域次生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从植物群系组成、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方面,研究石羊河上游封山禁牧区植被群落的分布格局,用以确定该区植被演替序列,并给予合理的环境解释.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将植被划分为7个群落类型;(2)对于特定的研究区域茶树沟,制约群落类型、植物种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和热量;(3)DCA排序图明显反映出排序轴的生态意义,第一轴基本上突出反映了湿度变化,沿第一轴从左到右,湿度逐渐增大;第二轴主要表现了温度梯度,沿第二轴从下到上,温度逐渐降低.(4)次生林的演替序列为山杨树→桦树→青海云杉,其自然演替顶级为青海云杉.  相似文献   

14.
利用实地调查法、GIS和相关分析法研究分析建水县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建水县建设占用与林地保护矛盾突出;林地生产力较低;林地树种结构较单一,生态功能比较脆弱;大多数林地分布在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地质灾害对林地破坏较大;林地保护管理队伍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研究结论:根据林地保护级别对林地实施分级管护,要依法正确处理林地保护和建设占用的关系,完善林地保护管理队伍,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加强林地的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建设,大力促进天然林、人工林和经济林的合理有效培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云南石林地质公园景区及其保护区内喀斯特山地典型森林类型凋落物组成与数量及其动态,地表死地被物现存量与持水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域保护较好的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林的年凋落量达7.26 t/hm2;而以团花木新姜子(Neolitsea homiantha)为主的次生林只有1.98 t/hm2;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人工林和干香柏(Cupressus duclouxiana)人工林年凋落量分别是2.49 t/hm2和4.07 t/hm2。这些森林的凋落节律相似,都呈明显的“双峰型”。在地表死地被物现存量方面,干香柏林因其叶片难以分解而具有较高的地表现存量,为13.59 t/hm2,随后依次为滇青冈林(7.57 t/hm2),团花新木姜子次生林(5.02 t/hm2)和云南松人工林(4.83 t/hm2),死地被物的持水量与其现存量的大小顺序一致。根据森林年凋落量与死地被物现存量的数量关系,表明保护较好的滇青冈林内枯枝落叶的分解率明显大于次生林和人工林,周转期也短,涵养水分能力也较强。因此,应加强对喀斯特山地自然森林的保护,同时也注意对现有人工林的改造,引进一些阔叶树种,提高群落结构的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区次生环境中鸟类群落的年动态。各类次生环境中,鸟类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之间并非成简单的正相关。比气候顶极群落结构简单的林缘、林窗次生植被中的鸟类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但其群落稳定性较差;在植被简单的沼泽化草甸环境鸟类群落物种的多样性低,却表现其群落结构的稳定性。鸟类群落的稳定性与其生境的稳定性相关。在林缘、林窗鸟种类和密度变化显著,鸟类传播植物种子促进林缘、林窗地带自然更新和植被复化,能加速次生植被恢复到顶极群落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在云南哀牢山西麓川河河谷残存有较大面积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其周围分布着思茅松林.采用典型取样法,对季风常绿阔叶林及思茅松林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季风常绿阔叶林乔木层的优势种主要是红木荷(Schima wallichii)、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密花树(Rapanea neriifolia),而思茅松成熟林以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为绝对优势.在季风常绿阔叶林的29株样树树干上共调查到附生植物共36种,但在思茅松林中几乎找不到附生植物.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成熟林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32和1.70;相对于思茅松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都更复杂,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由于该区域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受到了较为严重的人为干扰和破坏,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山地森林植被的保护与管理,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并采取适当的人工抚育措施,促进该区山地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18.
贵州森林的空间格局及组成结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ArcGIS,对贵州省2000年所作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遥感判读样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了森林资源分布图、林龄结构分布图、郁闭度分布图等系列森林景观图;分析结果表明:(1) 贵州森林植被类型多样,但覆盖率相对较低,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5.27 % (不含疏林、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 森林地理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及北部的遵义地区;(3) 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森林具有明显的次生性,表现为针叶林和灌木林所占比重大;(4) 林种结构的特点是用材林占比重大,防护林、经济林所占比重小;(5) 林龄结构的特点是幼中龄林为主,近成过熟林面积、蓄积比重都相对较小;(6) 贵州森林不能充分发挥森林植被对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9.
Remote-sensing and field data of Guizhou forest resources in 2000 are processed using ArcGIS, with the production of forest resource distribution map, forest age class structure map, and forest canopy distribution map. Analysis of these data shows that: (1) though there are multiple types of forest resources, forest coverage is low (only 25.27%, excluding sparse woodland, shrub and underage-forest); (2)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forests is quite uneven, mainly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province and in Zunyi prefecture; (3) the zon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have been seriously destroyed, with striking secondary features, i.e., coniferous forest and shrubbery account for the greatest proportion of Guizhou forests; (4) the timber-forest is much larger in area than shelter-forest and economic forest; (5) young-and-middle aged forests are more widely distributed than near-and-over matured forest; and (6) the forest of Guizhou is not enough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of karst mountain areas of the province.  相似文献   

20.
Remote-sensing and field data of Guizhou forest resources in 2000 are processed using ArcGIS, with the production of forest resource distribution map, forest age class structure map, and forest canopy distribution map. Analysis of these data shows that: (1) though there are multiple types of forest resources, forest coverage is low (only 25.27%, excluding sparse woodland, shrub and underage-forest); (2)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forests is quite uneven, mainly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province and in Zunyi prefecture; (3) the zon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have been seriously destroyed, with striking secondary features, i.e., coniferous forest and shrubbery account for the greatest proportion of Guizhou forests; (4) the timber-forest is much larger in area than shelter-forest and economic forest; (5) young-and-middle aged forests are more widely distributed than near-and-over matured forest; and (6) the forest of Guizhou is not enough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of karst mountain areas of the provi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