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双流县冬草莓农业气候区划的基础上,通过双流县冬草莓生产低温气象灾害分析,确定低温灾害指标:P1: 12月至次年 2月日最低气温<0℃日数;P2: 12月至次年 2月日平均气温<5℃日数;P3: 11月至次年 2月 >5℃有效积温。根据各低温灾害指标不同强度确定出减产率 (Qni)。用G=ΣPniQni式计算出各单元区低温灾损率。用F=G· (1 -Z)(Z:为抗灾指数)式计算出风险指数。利用风险指数将双流冬草莓生产区划分为:轻度风险区;中度风险区及重度风险区。并进行了分区评述及抗灾生产建议。  相似文献   

2.
双流冬草莓低温冻害天气特征及防冻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流县作为我国最大的冬草莓生产基地,低温冻害是冬季生产关键期的主要气象灾害。本文对2005年初低温冻害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了双流县冬草莓低温冻害的发生规律及冻害临界温度指标,并提出了具体的防冻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合理优化河南省冬季设施农业布局,利用1981—2018年河南省113个国家气象站冬季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冬季年最低气温标准差和不同低温灾害指标的气候概率、发生频率、发生强度,并采用等权重法构建设施农业低温风险指数,结合低温灾情资料,选用有序样本最优聚类法划分设施农业低温风险等级,且叠加地表覆盖数据进行低温灾害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地冬季低温灾害指标小于等于-5℃的气候概率和发生频率均超过0.80,不适宜发展塑料小拱棚,且不宜采用单层塑料大棚进行设施农业生产。信阳和南阳南部小于等于-10℃的气候概率和发生频率均小于0.20,适宜发展塑料大棚;鹤壁、安阳和濮阳小于等于-10℃的气候概率和发生频率均超过0.80,需发展日光温室才能保证设施作物生长。在塑料大棚发展区内,信阳市固始县和商城县为低温灾害轻度风险区,信阳大部、南阳部分区域和周口为中度风险区,其他地区均为重度风险区;在日光温室发展区内,濮阳、安阳和鹤壁部分区域为低温灾害特重风险区。河南省冬季各地不同等级的低温灾害风险有一定的区域性,在发展设施农业时,应因地制宜进行科学布局。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冬小麦干旱灾损风险区划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风险评估技术,对云南省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进行研究,确定了各地冬小麦干旱减产的关键时段,计算了云南省各县冬小麦干旱强度风险、减产风险、抗灾性能、干旱灾损综合风险指数等,并进行了云南省各县冬小麦干旱灾损风险区划。结果表明,云南省由内陆向外部,冬小麦干旱灾损综合风险呈现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利用河南省3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08年的冬小麦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基于晚霜冻指数和灾度计算了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发生概率和灾害程度。通过在WOFOST作物模型中增加霜冻影响过程,实现了晚霜冻灾损定量提取,建立了以晚霜冻危险性、暴露性和脆弱性为评价因子的风险评估模型,按照高风险区、次高风险区、中等风险区、次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5个等级标准进行了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风险区划。区划结果表明:冬小麦晚霜冻风险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沈丘、卢氏和林州等地,其风险指数都在0.6以上;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伊川、巩义、信阳、南阳、太康、濮阳和杞县等地,风险指数都在0.2以下。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龙卷风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江苏省龙卷风气候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江苏省为例的龙卷风灾害风险性评价模型,确定水域面积、海拔高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口密度、龙卷密度和龙卷灾害综合灾度这6个因子作为评估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计算出江苏省各市龙卷风灾害风险度并进行了风险度区划。结果表明,苏州、无锡、南通为龙卷灾害高度风险区,常州、南京为较高风险区,镇江、泰州、徐州、盐城、扬州、连云港为中度风险区,宿迁和淮安为低度风险区。  相似文献   

7.
广西甘蔗秋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增强对广西甘蔗秋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能力,利用气象、植被、基础地理信息和社会经济数据,根据风险三角形理念,从广西甘蔗秋旱灾害的危险度、受灾可能性和承灾体脆弱度3个方面,选择因子构建甘蔗秋旱灾害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以确定各指标和因子的权重,构建评估模型,并计算广西甘蔗秋旱灾害风险指数,再基于GIS绘制广西甘蔗秋旱灾害风险区划,结果显示: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来宾和崇左等市的局部地区,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桂东南地区。利用灾情数据进行验证表明:广西甘蔗秋旱灾害风险分布与甘蔗灾情损失空间分布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冬小麦干旱保险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河南省冬小麦干旱为例,探讨了农业气象灾害保险风险评估与区划方法。首先,在构建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干旱指数的基础上,结合农业保险的特征和精细化、专业化的需求,从气象因子、作物产量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角度选用干旱风险度、易损性指数、产量风险指数、抗灾性能指数4个指标对致灾因子、承灾体易损性、灾损风险、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然后将上述4个保险风险评估指标细化到县级,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进行了气象指数保险风险区划和政策性保险风险区划。两种区划结果表明:除豫西高风险区的个别县互相重合外,其余各县所属风险区有较大差别。因此,针对不同的保险特点和需求,需要采用不同的区划指标和方法,才能推行区域农业保险,更好地实行差别保险费率。  相似文献   

9.
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中国606个时间序列超过40 a的气象台站逐日气温、降水和天气现象等资料,确定了定义低温、降雪、冰冻和多年一遇等指标的方法,对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空间分布、持续时间、历史强度和灾害影响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国长江中下游至江南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灾害发生区域的最大连续低温日数、最大连续降雪量和最大连续冰冻日数均为1951年以来历年冬季的最大值,综合各种指标统计其强度为百年一遇。此次灾害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发生强度大等特点,对我国电力、交通、农业、林业、人民生活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利用中国606个时间序列超过40 a的气象台站逐日气温、降水和天气现象等资料,确定了定义低温、降雪、冰冻和多年一遇等指标的方法,对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空间分布、持续时间、历史强度和灾害影响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国长江中下游至江南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灾害发生区域的最大连续低温日数、最大连续降雪量和最大连续冰冻日数均为1951年以来历年冬季的最大值,综合各种指标统计其强度为百年一遇。此次灾害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发生强度大等特点,对我国电力、交通、农业、林业、人民生活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使用中科院的LASGη模式对1991年4月16-23日的高原牧区雪灾过程进行了降水模拟和成因分析,揭示了造成这次雪灾天气的主要原因,首次证实了该模式对雪灾天气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原牧区雪灾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中科院的LASGη模式对1991年4月16-23日的高原牧区雪灾过程进行了降水模拟和成因分析,揭示了造成这次雪灾天气的主要原因,首次证实了该模式对雪灾天气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3.
建立成都市夏季风流场不同监测点风向、风速数据库和风矢量数据库,采用Wendlell反平方内插法,在AutoCAD上绘制测试区域风矢量图,并与成都市地图叠加,分析夏季地面风场的特征,认为当地面风速处于1.5~2.0m/s时,市区容易形成风的辐合切变,其发生频率为90%;小风时,市区出现风辐合切变的频率为11.8%;当地面风速≥2.0 m/s时,市区几乎不出现风的辐合和切变.  相似文献   

14.
建立成都市夏季风流场不同监测点风向、风速数据库和风矢量数据库,采用Wendlell反平方内插法,在AutoCAD上绘制测试区域风矢量图,并与成都市地图叠加,分析夏季地面风场的特征。认为当地面风速处于1.5~2.0m/s时,市区容易形成风的辐合切变,其发生频率为90%;小风时,市区出现风辐合切变的频率为11.8%;当地面风速≥2.0m/s时,市区几乎不出现风的辐合和切变。  相似文献   

15.
By employ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1000-10 hPa, 2.5°×2.5°), the impact of the vortex in the easterlies (EV) over the tropical upper troposphere on the zonal movement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WPSA) during 19-25 June 2003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It is shown that the EV can extend from middle troposphere to the height of 50 hPa, reaching a maximum at 200 hPa. The vertical thermal distribution appears to be "warmer in the upper layer and colder in the lower layer". The WPSA retreats eastward abnormally when the EV and the vortex in the westerlies (WV) encounter around the same longitude while they move toward each other.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vorticity variation extends from the troposphere to the height of 50 hPa, with the most prominent change occurring at 200 hPa by the diagnostic analyses of the vertical vorticity equation. The WPSA appears to retreat abnormally eastward while the negative/positive vorticity change becomes stronger near the east/west side of the EV, and the areas with positive vorticity tendency both in the EV and WV join together into one belt along 130°E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EV and the WV moving toward each other. In the vorticity equation, the positive contribution caused by the horizontal advection term is the maximum, and the minimum is caused by theβ effect. It is also found that enhanced horizontal vorticity advection andβ effect, as well as the "barotropic development" resulted from the in-phase superposition of the southerly and the northerly winds in the easterlies and westerlies near 130~E,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WPSA eastward retreat.  相似文献   

16.
气候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绍武 《气象》1994,20(12):9-18
根据地回顾了大约40年来气候模拟研究的发展过程,指出根据研究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拟大气平均状况、敏感性实验及气候变率的模拟,着重总结了近年来气候变率模拟的最新成果,包括对印度夏季风降水,萨赫勒干旱、气候变率、世界三大涛动、ENSO循环及中国旱涝型的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利用NCEP-NCAR月平均的高空风场资料,对东亚对流层上层大气环流变化的年进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北半球西风急流、热带东风气流、越赤道气流、南亚高压和太平洋中部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而且它们之间这种年进程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18.
利用GODAS逐月混合层深度(mixed layer depth,MLD)资料和中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北太平洋MLD多年平均气候及异常特征,进一步研究了其对中国夏季降水年际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1)北太平洋30 ~ 40°N之间混合层最深,冬、春季明显大于夏、秋季.2)日期线附近的北太平洋中部海域是各季MLD年际异常共同最显著区域;仅夏季MLD年际异常与ENSO存在一定关系;秋、冬和春季MLD还存在明显年代际异常特征.3)当前冬北太平洋西部及中部MLD加深时,次年黄河下游部分地区、黄淮、江淮及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广西南部除外)降水将偏少;河套地区、内蒙东部及东北大部降水可能偏多.  相似文献   

19.
20.
江苏近10 a高架雷暴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曹舒娅  张静  施丹平  李杨 《气象科学》2018,38(5):681-691
对2007—2016年发生在江苏地区的冬半年雷暴进行特征分析,筛选出12次典型的高架雷暴天气过程,揭示江苏发生高架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典型的环流形势,发现逆温层顶之上的不稳定浅层和上下层强垂直风切变分别为高架雷暴的发生提供弱热力不稳定和强动力不稳定条件。强垂直风切变、850 hPa附近强烈的锋生导致的锋面次级环流,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加以及高层辐散、低层辐合造成的抽吸作用,为高架雷暴的发生和维持提供逆温层之上的动力抬升条件。高架雷暴发生时高仰角反射率因子呈现出类似零度层亮带的环形特征,对流单体不断生成在圆环附近。初步归纳了江苏高架雷暴的预报着眼点:500 hPa先后高空槽东移,700 hPa有16 m·s~(-1)以上的西南急流,850 hPa切变线东伸,存在逆温层顶高于1. 5 km,逆温强度大于5℃的较强逆温,0~6 km垂直风切变超过18 m·s~(-1),700 hPa与500 hPa温度差在15℃以上以及700hPa的相对湿度高于80%,且比湿在5~6 g·k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