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二十年来中国地理学之进步(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中国人类地理之研究,亦取分工合作之法,其一用地质学之方法,搜寻原人踪迹;其二用考古学之方法,推证远古文化;其三用人类学之方法,测验华人体性;其四用民族学之方法,调查初民生活;其五用语言学之方法,厘定方言区域;其六用医药学之方法,探究疾病分布。上述六项  相似文献   

2.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作物育种组,自民国十六年起,即着手小麦选种试验,藉以改良品种,所用方法为单穗;以南京26号小麦为标准品种,试验结果,於四千五百二十九品种中以2905号小麦得选,此小麦不仅产量甚高,且易早熟,嗣後经七年之试验结果,其产量超过标准品种(南京26号)者百分之二十五;超过普通农家品种者百分之三十二,故从民国廿三年起标准品种即改用2905号小麦,今本文即就2905号小麦,专论其与气候之关系。  相似文献   

3.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作物育种组,自民国十六年起,即着手小麦选种试验,藉以改良品种,所用方法为单穗;以南京26号小麦为标准品种,试验结果,於四千五百二十九品种中以2905号小麦得选,此小麦不仅产量甚高,且易早熟,嗣後经七年之试验结果,其产量超过标准品种(南京26号)者百分之二十五;超过普通农家品种者百分之三十二,故从民国廿三年起标准品种即改用2905号小麦,今本文即就2905号小麦,专论其与气候之关系。  相似文献   

4.
进入六十年代以来地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在其理论方法,内容结构和目的任务方面进行了重大的革新和改造。它的步伐在各国虽有轻重快慢之分,其内容虽有不同的侧重,但一个总的趋势是,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武装地理学,使之尽快跨入现代科学的行列。  相似文献   

5.
宜阳位于河南省的西部,地形复杂多样,为浅山丘陵区,是秦岭东段熊耳山脉的一部分;洛河自西南流向东北贯穿县境中部,两岸有众多支流注入,形成不对称的羽毛状水系。气候特点是:冬长寒冷雨雪少,夏季炎热雨集中,春秋温暖季节短,夏秋之交多于旱风。宜阳,其名之由来久矣。《战国策》有“秦惠王九年伐韩宜阳,取六邑。”那时宜阳县的治所在洛宁北部旧县村。可  相似文献   

6.
塔克拉玛干为中国沙漠之最,广布在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南倚昆仑,北近天山,西望帕米尔,东临罗布泊,面积相当于苏、浙、皖三省的总和。我会六进六出塔克拉玛干。但由于处在不同年代,进出的方式、见闻、遭遇、感知并不一样。 最早冒险跋涉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在1960年秋天。用的交通工具是有“沙漠之舟”雅称的骆驼。 经过多天准备,沙漠科考队在8月下旬的一天出发了。  相似文献   

7.
岭南鼎湖山     
岭南的鼎湖山是我国名山之一,海拔497米,雄居肇庆市东北部1公里处,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和生物圈计划”保护区。因山顶有湖,澄碧不涸,故原名顶湖;又因山峰壮若鼎峙,远望有如古鼎,以“一鼎定湖山”之誉,后以鼎湖山之称闻名于世。 鼎湖山的庆云寺闻名岭南,其雏形是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有僧人在峰峦起伏、状若莲花、山灵之气全聚于此的三宝峰上建的一座草庵——莲花  相似文献   

8.
当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不少珍稀石质文物因缺少保护而遭受严重风化。为保护风化石质文物,文章将纳米材料和传统石质文物保护剂相结合,提出一种新的保护方法:用纳米二氧化钛银与NS-系列文物水性保护剂按一定比例调和,涂抹于红砂岩文物表面;一段时间后在其表面喷洒NS-系列文物水性保护剂。为检验新方法之功效,分别用该方法和NS-系列文物水性保护剂处理采自于广州的红砂岩文物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其有机酸种类和质量分数,发现前者较后者的有机酸质量分数明显减少。又经实验检测,发现该方法处理后的样品能经受水流冲刷,能耐酸碱腐蚀。这表明新方法既能防水、耐酸碱,又能降解有机酸;可以有效延缓石质文物风化,较传统石质文物保护剂具有更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9.
地质调查所代上海申报馆编印中华民国新地图后,感觉地形高下,用分层设色法表示,固己较用晕滃线为明显,为适用,然读者非有相当训练,仍难得真切之认识。乃於二十二年冬开始制造一模型地图,使平面之表示,变为立体之像真,使纵无地图阅读经验者观之,亦足知我国地形之大概,若精细观察更可求各地民生疾苦,交通阻塞之原因。今此模型已经半成,其表示青新盆地,西藏高原,云贵山脉,明显程度,固非平面地图,所可比拟;他如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松花江平原  相似文献   

10.
话说何首乌     
首乌不是德庆独有,可却是德庆之特产。如何辨别是德庆的何首乌呢?一要看薯块横割面有无菊花纹状;二看蒸熟后是否柔软显油质光泽;三看用其煲猪肉后,肉块是否呈黄色。尤其肥肉及汤,最显金黄色泽;四看生食熟食是否甘凉,有无生津止渴之感。德庆何首乌是四样具备,德庆以外的何首乌其色泽性质就不同。 德庆何首乌之得名,有一段动人故事。据说唐朝时有一犯人叫何嵩,入狱时白发苍苍。因饥不择食,常于放风时采该植物之根充饥。久服生效,于是颜渐红而发渐黑。狱卒李翱偶然发现,始知此物有养颜乌发之功效,遂叫此物为“何首乌”。 还得提…  相似文献   

11.
地质调查所代上海申报馆编印中华民国新地图后,感觉地形高下,用分层设色法表示,固己较用晕滃线为明显,为适用,然读者非有相当训练,仍难得真切之认识。乃於二十二年冬开始制造一模型地图,使平面之表示,变为立体之像真,使纵无地图阅读经验者观之,亦足知我国地形之大概,若精细观察更可求各地民生疾苦,交通阻塞之原因。今此模型已经半成,其表示青新盆地,西藏高原,云贵山脉,明显程度,固非平面地图,所可比拟;他如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松花江平原  相似文献   

12.
兰州称金城,由来已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隋朝以前,没有兰州这一名称。据史书记载: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以边寨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后增至十三县),治所允吾(音铅牙,在今市辖区内)。隋开皇初,置兰州总管府,至此,兰州之名,始见于史册。大业初,府废,改为金城郡。从此,人们就把金城、兰州并称了。关于取名金城之义,《汉书·地理志·注》中应勋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臣瓒曰:称金,取其坚也;师古曰:以郡在京师之西,故谓金城,金,西方之行。这三种解释,以瓒说于义较胜。"筑城得金",可能有其事;然而以金名城,未必取义…  相似文献   

13.
几种沙生灌木耐旱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盐池沙地六种灌木进行了耐旱生理特性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相对含水量, 组织含水量、水势、蒸腾速率和气孔传导速率。结果表明, 毛条和柠条的各项生理指标均表现出较强的耐旱能力; 霸王和白茨以其低水势, 低蒸腾速率和气孔传导速率的方式耐旱; 而花棒和山竹子则以其庞大的根系吸取较多的水分, 维持植株高水势, 以保证其在水分亏缺下体内新陈代谢之需。由此可以认为, 耐旱植物不是循同一途径或方式耐旱的。  相似文献   

14.
1997~2010年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集散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7~2010年入境旅游统计数据及入境旅游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入境游客转移数量模型、入境旅游流空间集中指数、入境旅游流转移态矩阵,从共时性与历时性2方面分析了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6省入境旅游流集散演变过程,并对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时空差异化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中部六省集聚与扩散指数均呈现波动演变趋势;江西省入境旅游流集聚能力及外部依赖性最强、河南省次之、山西省为第三位、湖北省为第四位、安徽省为第五位、湖南省为第六位;安徽省入境旅游流扩散能力及外部依赖性最强、山西省为第二位、江西省为第三位、湖南省为第四位、湖北省为第五位、河南省为第六位;中部六省是北京、上海、广东三大入境口岸旅游流扩散的重要"二次目的地";北京、上海、广东三大入境口岸是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集聚的重要"二次客源地";入境旅游流不仅存在"东-西"递进演化规律,中部六省内部之间同样存在入境旅游流集聚与扩散现象,资源禀赋效应与距离衰减规律仍然发挥作用;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集聚来源地与扩散目的地区域具有显著的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15.
林带冬季相立木疏透度及其设计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研究林带冬季相结构设计方法是针对我国北方干旱沙区气候和风沙活动特点,为沙区新垦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服务的。用随机概率法推导曹新孙立木疏透度与疏透度之间的近似数值关系,得知立木疏透度最佳值为3.3;根据生物器官间生长量的相关性提出林带冬季相结构设计方法,测算了新疆杨、沙枣等六个常用防护林树种的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6.
翻开历史画卷,拂去岁月尘埃。三天子都南麓的“吴楚分源“地——婺源,自唐宋至晚清,这块“由是山水之精英,钟为豪杰之挺出”的钟灵毓秀之地,人才辈出,代有名流,全县考取进士550人,出任仕宦者更多,达2665人,明清朝竟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谓;文人学士著书立说3100多部,其中被选入《四库全书》有172部,因之誉为“书乡”。除科举及第者外,并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和篆刻家。  相似文献   

17.
我国以农立国,对于水利问题,向极注意。地理学者亦常综述水利兴地理之关系,称为水利地理,盖水利即与民生有重要关系,研究一区地理,亦自不能不涉及水利问题。故水利方面之研究结果,往往可供地理学者之取材。 我国诸大河流,以黄河为患最烈,下游泛滥,史不绝书,计自大禹至今四二二四年间,下游决堤共一一七○次,洪水越堤泛滥共四二二次,平均每二·六年有水灾一次,据柯登氏(John S.Cotton)之估计,黄河流域平均每年因水灾而引起之直接经济损失,达八  相似文献   

18.
我国以农立国,对于水利问题,向极注意。地理学者亦常综述水利兴地理之关系,称为水利地理,盖水利即与民生有重要关系,研究一区地理,亦自不能不涉及水利问题。故水利方面之研究结果,往往可供地理学者之取材。 我国诸大河流,以黄河为患最烈,下游泛滥,史不绝书,计自大禹至今四二二四年间,下游决堤共一一七○次,洪水越堤泛滥共四二二次,平均每二·六年有水灾一次,据柯登氏(John S.Cotton)之估计,黄河流域平均每年因水灾而引起之直接经济损失,达八  相似文献   

19.
(一)南征之决定及目的(二)循化黄河南北之大山(三)大夏河上游(四)洮河择源区探索(五)陇蜀界上之南木 寺(六)江河分水高原一角黄河入岷说  相似文献   

20.
西宁松潘间之草地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南征之决定及目的(二)循化黄河南北之大山(三)大夏河上游(四)洮河择源区探索(五)陇蜀界上之南木 寺(六)江河分水高原一角黄河入岷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