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递给当今世界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发展变化,不仅促进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且迎来了信息时代的诞生,造就了今天信息社会的辉煌。  相似文献   

2.
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现代工业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是环境污染的最大制造者,加强企业环境审计工作是审计责无旁贷的任务,是管理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企业环境审计的必要性,阐述了企业环境审计基本内容的设计思路,提出了开展企业环境审计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结合城市(武汉市)气候变化,分析人类活动对城市气候的影响,并重点探讨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对雾、霾的影响及城市环境的改善与保护,这对防止城市气候恶化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气象与社会的联系十分广泛,几乎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都会受到气象条件和气象变化的影响。因此,气象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十分关注。本讲采用科学方法,深入研究分析了气象与人类社会历史文明、气象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关系,客观解读了气象原因引起的许多社会现象,对重新认识气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独到见解,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的人类已经进人了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截然不同的信息时代。气象部门就是向人类社会提供包括过去的、目前的以及将来可能的大气状态信息的机构,气象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气象信息服务于广大人类社会,使广大社会公众可以利用气象信息趋利避害,未雨绸缪,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那么广大公众是通过哪些渠道接收到我们的气象信息呢?那就是传媒,就是在座的合作伙伴们。  相似文献   

6.
气象与社会政治具有密切的联系,气象现象被人类政治生活所反映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为了利用政治力量抗御气象灾害、利用气象资源和保护气象环境的自觉行动。本讲从气象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气象与法律、气象与当代国际政治等诸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一、气象文化概述 纵观人类产生、发展、文明的历史长河,人与大气不可须臾分离。只有认识、遵循和把握自然规律,才能够与万物共生、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气象科学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随着先进文化的兴旺而兴旺。  相似文献   

8.
浅谈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言 发展是人类一直热切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新世纪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共识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冲击日益强烈。人类在无止境地向自然攫取资源、追求满足自身奢侈需求的同时,使自然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特征发生变化(如气候变化)、结构和功能受损日甚,  相似文献   

9.
<正>1引言文明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发达程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重要产物。而生态文明则标志着人类文明迈向了新的台阶,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发展规律而获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的统称。提出完善生态文明体系的相关策略,促进绿色发展、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建立生态环境管理机  相似文献   

10.
李红梅 《山西气象》2007,(4):15-15,35
全球气候变暖目前已经成为人类越来越关注的社会问题。气象观测结果表明,2007年2月,中亚和东亚、欧洲大部、白令海峡及其附近地区、阿尔及利亚和澳大利亚大部气温明显偏高2℃以上,其中东亚部分地区和白令海峡附近地区显著偏高4℃~9℃。2006年冬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4.3℃)偏高1.9℃,为历史同期第二高值,其中黑龙江、吉林的部分地区偏高达4℃~6℃,  相似文献   

11.
Pota.  YI 赵国庆 《山西气象》1995,(2):12-13,35
本文概述了moldova共和国防雹地区14年来催化剂在空气和水中含量的观测结果。观测期间,所用催化剂的数量和种类是变化的。数据表明,对云进行催化,每年在1公顷的范围内注入大气几克的催化剂,直起了值得重视的环境污染,自从用碘化银作为催化剂代替了碘化铅后,所用剂量每公顷少于0.5g,通过成冰核来看,环境污染的迹象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2.
1大气污染渠道大气污染是指一些能对地球动植物群落及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气、固、液态质点及水蒸汽等在空气中的超限度聚集。主要的大气污染源是汽车及其它类型的交通工具,此外还有工农业生产排放物及人类生活垃圾等。1.1汽车排放物1997年全世界共生产汽车3780万辆,汽车拥有量超过5亿辆,烧掉大量宝贵的石油产品,造成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近20年来,独联体的汽车拥有量翻了一番,1997年超过3120万辆。德国于1996年即已达到496辆/千人,美国为550辆/千人。如此数量庞大的汽车群不时在威…  相似文献   

13.
通过松花江地区典型年农业总产量的具体分析,得出气象条件、社会环境形成的粮食总产增长率.指出气象条件对粮食总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因素人类活动每年可提高粮食产量一至二个年成.提出社会因素是今后预报产量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简论人类圈(Anthroposphere)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革命后, 人类活动影响地球环境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近年提出的人类世 (anthropocene) 概念就是为表征地球系统演变进入了这一特殊的新纪元。然而, 人类活动并非单向地影响自然, 它在改变自然环境的同时, 环境变化也影响着人类行为, 迫使人类去适应自然变化, 改变生存方式。为更深入地表征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的这种特征, 作者讨论了在地球系统模式里引入“人类圈 (anthroposphere)” 的必要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科学挑战, 并提出了构建包含人类圈的地球系统模式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部973项目“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http://www.becapex.com)白1999年12月开始实施。由4名院士及19名专家组成的评审专家组2005年9月20-22日对项目所属11个课题进行了验收评审,课题全部顺利通过验收。评价结论指出:该项目各课题研究中的科学目标满足国家需求,体现了多学科相互交叉研究思路,项目研究队伍精干整齐,团结协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了大批青年人才。研究工作以大量现场科学试验、野外调查和室内模拟试验科学数据为基础,从地球科学系统多圈层角度出发,把大气、水、土壤作为相互关联的整体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大气、水、土环境变化过程中的物质交换与循环机理,探索污染物的扩散、输运、迁移途径及其污染物聚集释放机理;揭示主要污染物在大气、水、土等界面内及界面间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过程。建立了区域大气、水、土环境污染预警模式及其预测业务系统相关模式,并提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治理与调控措施。研究成果为北京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预警、预测、评估决策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北京绿色奥运以及大气、水、土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对策提出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概要     
《气象软科学》2007,(B05):1-5
大气科学的拓展领域已经超出了基础学科气象学的范畴,包括了宽泛的学术方向,其中许多与社会直接相关。认识大气是预测强暴风雨、提高空气质量、应对气候变化和预见强太阳风暴及其他现象的基础。当今的环境挑战对大气与海洋、陆面、太空环境以及人类社会如何相互作用的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过去50年里,我们对大气过程的认识和预见及预防天气和气候事件的能力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观测和计算工具的不断发展,使科学家能够用全新的方式认识大气。然而,推进大气科学的机会和必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尤其是面临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和社会对相关信息和服务需求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概要世界正面临着一场罕见的前所未有的人为的环境污染.科威特油田500多口燃烧的油井和泄露到陆地和海湾的原油对环境造成史无前例的威胁,对人类和动物健康与环境状况可能产生短期及长期严重危害.石油泄漏始于1991年1月,油田大火起于2月末.  相似文献   

18.
1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气候服务 《气象》2011年第3期 翟盘茂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81 摘要: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福祉和人类社会的繁荣至关重要。气候学本身就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气候的科学。最近五十多年,地球气候明显地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变化的气候又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进步去审视人类社会,不难发现人类社会正面临一个比“国家安全”更严峻的安全问题,即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全球性的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安全,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变化和环境恶化问题警示我们,人类社会生存的支持系统正在退化,人类  相似文献   

20.
气象尽管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但人们把对气象现象的认识延伸到许多科学和文化领域,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年历、医学、文学、农学、建筑学等文化现象中都有大量关于气象的内容。气象环境变化不仅直接影响人们的生理变化而激发产生心理活动,而且通过对人们劳动对象和活动环境的影响,在人们心理上产生比较强烈的感受,并造成相应的社会心理反映,正因为有这种心理的能动反映,使人类气象文化创造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