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有关这方面的话题很多。不经意间回头看看,竟然发现自己与抗战也有缘分,因为自己曾写过两篇抗战题材的小说。而且说来也巧,这两篇小说一篇是我的短篇处女作,另一篇是我的中篇处女作。也正是这两篇作品为我的创作踢开了路,让我的文学梦持续了下来。这两篇小说的发表都蛮曲折的。先说说我那个短篇处女作《生命》。1986年,我还在豫西丘陵上我们的村小学当代课教师。那年春天,无意间看了日本作家森村诚一的纪实小说《食人魔窟》,触动很大,根本没有想到日本法西斯会如此卑劣和  相似文献   

2.
誉为国土文学新星的巩义局干部孟广友,2007年文学创作再次取得佳绩,他创作反映的国土基层生活《国土所长》等四部中篇小说和一篇短篇小说,分别被《莽原》、《延河》、《国土资源文学》等全国纯文学杂志刊用,其中根据本人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的电视电影文学剧本《国土所长》,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制片商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正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了一篇散文《怀念手写的温暖》,勾起了我尘封在心中的一份份美好回忆,激起了脑海中的千层浪花,文章中温暖的文字感染着我,让我回到曾经的书信岁月。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书信是我们那代人与家人、与友人相互沟通、互诉衷肠的最好联系方式。1977年,大哥参加工作到了平顶山一个地质勘探队,每星期他都会给家里、给朋友,给所有能写信的人写信,我则成了他  相似文献   

4.
采访陈老,似乎在翻阅一本情节生动、内容丰富、内涵十分深刻的书,他不断地吸引着我去叩开一位科学家的心扉,去探寻久远岁月中那一篇篇动人的故事。 ——作者手记  相似文献   

5.
说来也巧,2005年5月18日,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副院长李俊华一上班,就拿起了办公桌上的一张报纸看了起来,当他看到郑州一家媒体“绿色家园”栏目环保征文其中的一篇文章时,他的目光停住了,文章的题目是《毁林卖砂触目惊心》,文中写道:“爸爸带我到南曹乡司赵村时看到,这里的几百亩林地被人为制造了一个个大峡谷,宛如课本上见到的黄土高原。这里的风沙真大,就像电视上楼兰古城消失前的景观。但这里一年前,却长着浓密的刺槐林……”这篇文章的内容引起了李俊华的注意,因为,早在2005年年初,该院根据群众反映,已就此事向警方发出了《要求说…  相似文献   

6.
4月10日,中央电视台资深新闻评论员白岩松来到冰城哈尔滨签售新作《幸福了吗?》和新版的《痛并快乐着》。借此机会,我特意早早赶到现场,与“神交”已久的白岩松近距离地接触了一次,也感受了他对阅读、对幸福、对工作的诠释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也是《黑龙江国土资源》杂志、中国国土资源报特约记者。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始终坚持学习,多写勤练,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为报刊写稿。多年来,我结合工作实际,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先后在《中国国土资源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经济报》、《黑龙江国土资源》杂志,《黑龙江地质报》、《东北地质矿产经济》等报刊发稿201篇。  相似文献   

8.
孟广友,男,当过兵,毕业于解放军军事教育学院电视教材编导本科班,学士学位。在部队主要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其中《思忖》等四篇小说受到军内报刊专题点评。2003年开始中篇小说创作,中篇小说《穿透》发表于延安文学杂志,中篇小说《鹌鹑岭村长叶子》被两家报纸转载,中篇小说《国土所长》、《穿透》、《下乡》在当地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现为巩义市国土资源局政工科科长,河南省作家协会和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  相似文献   

9.
正在漯河市国土资源系统和当地权威媒体,刘风明可以说是小有名气。作为临颍县国土资源局办公室副主任,刘风明坚持搞业余新闻报道已有36年之久。靠着矢志不移的追求,他孜孜不倦地用心报道身边的新人新事。抨击丑恶现象,"写"出了令人折服的业绩和不一般的人生。他先后在《人民铁道报》《河南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资源导刊》等报刊以及各级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上累计发表稿件4000多篇。  相似文献   

10.
<正>美国作家Vince Beiser是国际上最早报道砂子问题的记者之一,著有《一沙一世界:沙子的故事以及它如何改变了文明》一书。2015年,当他在《连线》杂志上发表第一篇有关砂子的文章时,未曾料到这一问题会像今天这样广受关注。仅在最近的某周内,他便收到一个纪录片制作团队、一个环保组织与两名异国记者的采访要求。  相似文献   

11.
30多年的追梦路,10余年在煤田战线上笔耕不辍,1000余篇稿件在中央、省级媒体发表……一路风雨走来,他为展示煤田地质人形象,提升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宣传干事王伟灿。萌生当作家的念头2014年4月19日,是王伟灿最高兴的一天,因为他采写的新闻《烛光晚宴》发表在《工人日报》上了。作为宣传工作者,能在中央级媒体发稿可是梦寐以求的事啊!  相似文献   

12.
静在乌镇     
<正>初识乌镇缘于戴望舒的《雨巷》,他在那如梦的雨巷里遇见了她——一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读过这首诗之后,这个小镇便伴随着这位姑娘住在了我的心里。之后的漫长岁月里,我为在这尘世觅得一处栖身之所,终日劳碌奔波,曾一度忘记了年少时这个美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的《红烛》表现出极其的浪漫和唯美的风格特点,是他从生命的琴弦上弹奏出的青春般的激情澎拜之歌。然而,追求形式和唯美并不妨碍表现内容,他在《剑匣》、《李白之死》、《秋色》、《忆菊》和《太阳吟》等诗中或表现艺术追求,或表现爱国情感等,即使其思妇诗,至少也体现出个性解放的思想。从这意义上说,闻一多的《红烛》之诗,确实是从他之“建在现实的人生的基石上”的生命里流淌出来的至情至性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正(三等奖)每当翻看书桌上那本封面已泛黄的《焦裕禄传》时,心中总是久久不能平静。进入国土资源系统工作这几年里,这本书一直陪伴着我,是我书房中为数不多的一本人物传记。一位县委书记曾说,他在家中床头放了一本《焦裕禄传》,办公室案头也放了一本《焦裕禄传》,  相似文献   

15.
正我花了6个小时,一口气看完了30分钟一集的十集电视纪录片《邕江》,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太震撼了。为什么震撼?震撼在哪?我一时不知从哪说起。我的思绪没有逻辑地起伏着、联想着……一、树立了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纪录片《邕江》讲了一个中国西部自治区首府城市发展的好  相似文献   

16.
心里有工作,主动想问题 今年54岁的王凤翼,早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学院,以优秀的成绩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的他,却与土地管理打了半辈子交道.从他办公桌上摆放的物件,处处可见他职业上的影子,《中国土地》、《国土资源》、《中国国土资源报》等报刊,特别是《中国土地》封面主推的题目:《扎紧耕地保护的“篱笆”——略谈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这一切都体现着一个人的职业习惯,印证着一个人的职业情怀.  相似文献   

17.
<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一生以笔为枪,与不公现实抗争的真实写照。他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在我心目中他始终面容严峻。不过有一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文坛巨匠,书名叫《朝花夕拾》。这是一本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书,是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人和事的一本文集,是教育部推荐的读物。《朝花夕拾》展现了鲁迅先生特有的文风,笔锋依然犀利,不过收集其中的文章相对他另外的著作来说,笔锋相对柔和点。文集里描写了童年志趣、年少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对我局宣传工作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更是收获颇丰的一年。今年以来,在省厅的正确领导下,在《资源导刊》杂志社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局宣传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局宣传工作坚持问题导向,适应新常态、开创新局面,取得了质和量的"双突破"。在国土资源部网站、省国土资源厅网站、市委《许昌信息》、市政府《今日信息》、市政府门户网站等发布信息460多篇,尤其是在市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采用量连续多月位居全市前列。此外,在中新网、  相似文献   

19.
赵凡 《国土资源》2016,(4):10-13
正"我喜爱野外生活。朱龙关河还覆盖着冰雪,两旁的山巍巍峨峨,山上白雪皑皑。四周是那样静寂,除了哗哗的水响,万籁无声。"——摘自《温家宝地质笔记》1974年4月19日日记写这篇日记时,作者32岁,在地质队工作的第六个年头。这段文字的场景主线是内心与自然的对白,很难将它与日后国家总理挂上钩,但它是的。《温家宝地质笔记》的通篇,都充满了这种文气。  相似文献   

20.
以康熙三年(1664年,朱彝尊入曹溶门下为幕僚)和康熙十八年(1678年,朱彝尊入朝应"博学鸿词"科考试)为界,将朱彝尊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朱彝尊是在曹溶的引导下开始填词的,他从爱情词入手,作品集为《眉匠词》。受当时词坛风气的影响,他路子较杂,小令大抵学《花间集》,长调则兼学周、柳、秦、黄。中期,朱彝尊的主要词集是《江湖载酒集》,词作多寄托,体现了他在审美风格上崇尚醇雅、在源流上宗法南宋、在具体取法对象上推尊姜夔和张炎的创作主张;后期,朱彝尊醉心咏物词,主要作品集《茶烟阁体物集》是唱和宋末词集《乐府补题》而成,其中词作无所不咏,开创咏物词新风尚,而此时朱氏已认为词应"歌咏太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