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粒度特征及其对成因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甘肃秦安QA-I中新世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 并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及代表性河湖相沉积样品的粒度特征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 中新世和第四纪黄土、古土壤样品具有相似的粒度分布特征, 而与河湖相沉积有较大区别. 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一样, 黄土层粒度较粗, 而古土壤层粒度较细, 反映了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 从长尺度上看, 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中值粒径与沉积速率的变化大致同步, 与北太平洋深海风尘沉积通量变化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上述结果不仅进一步证实研究序列的风成成因, 而且说明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粒度变化与源区的干旱化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黄土中磁性矿物赋存形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铁矿、磁赤铁矿、赤铁矿和针铁矿是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中主要的磁性矿物和磁信号载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TEM)对这些磁性矿物的物相关系和存在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强磁性的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以独立单一物相和多相复合磁性颗粒形式存在.大颗粒的风尘磁铁矿在沙漠源区就已经经受了低温氧化,粉尘沉积后的成土作用加剧了这种低温氧化过程,形成具有赤铁矿镶边结构的磁铁矿复合磁性颗粒.针铁矿与赤铁矿共存,部分针铁矿经脱水过程,在其边缘形成纳米级的赤铁矿.以上研究对解译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信息及相关的古气侯含义提供了最直接的矿物学支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白鹿塬高家沟内两套黄土—古土壤序列及断层错距的观察、测量和分析,获得了中更新世以来白鹿塬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地层划分和断层的部分活动性参数。结果表明:高家沟内S2和S3地层均由两层古土壤夹一层黄土复合而成,L7地层由两层黄土中间夹一层弱发育古土壤组成;中更新世以来,白鹿塬段一直存在断层活动,且断层活动具有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黄土沉积物是研究古气候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由于不同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差异显著,导致黄土-古土壤剖面的磁性变化机制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不同区域的典型黄土-古土壤剖面磁学特性及变化机制展开深入研究.选取关中盆地西部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HSS)进行详细系统的环境磁学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古土壤剖面中主要磁性矿物为磁铁矿和...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剖析黄土与古土壤工程性质的影响因素,以陕西渭北晚更新世黄土与古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核磁共振、比表面积测试并结合理论分析对结合水膜厚度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黄土与古土壤的结合水膜厚度存在明显差异,黄土的结合水膜厚度明显大于古土壤,原因在于古土壤孔隙体积及孔径小于黄土,而古土壤中高价阳离子含量大于黄土,同时古土壤颗粒表面分布铁锰质薄膜,其亲水性较弱。分析结合水膜与黄土湿陷性、回弹变形等工程特性间的关系,发现黄土-古土壤的湿陷性随结合水膜厚度的增大而增强,随结合水膜厚度的减小而减弱,结合水膜厚度与卸荷变形系数呈正相关关系。综合分析说明,高价阳离子含量、颗粒表面特性,及孔隙性的不同造成了黄土与古土壤结合水膜厚度的差异,从而导致黄土与古土壤的湿陷性等工程性质有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6.
黄土沉积物的岩石磁学特征 与土壤化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对黄土高原由北向南分布的靖边、宜川和段家坡3个采样点上,黄土-古土壤序列黄土层L8和古土壤层S8详细的岩石磁学实验表明1)从北到南,高场磁化率逐渐增高,反映了粘土矿物含量增加,土壤化作用加强的趋势;2)3个采样点黄土层的低场磁化率基本相同,而古土壤层S8的低场磁化率则表现为宜川高于靖边,而段家坡剖面磁化率低于宜川剖面磁化率的特征,表明低场磁化率值的大小与土壤化作用、古降雨量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3)随着磁化率的升高,超顺磁性颗粒的含量明显增加,但磁性矿物含量的增加对磁化率增强的影响可能大于磁性矿物粒度变化的影响;4)3个剖面黄土层L8的磁化率-温度曲线形状基本相同,磁赤铁矿相对含量与土壤化作用成正相关.对古土壤层S8而言,段家坡剖面的温度磁化率曲线稍微不同于其他两个采样点,可能是由于磁性矿物粒度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130ka来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典型微形态特征与古气候事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对西峰、洛川、渭南晚第四纪黄土及古土壤的微形态学研究表明,不少形态特征对植被和土壤湿度状况有良好的指示意义,宜作为环境变幅研究和气候事件对比的标志。其在不同剖面的变化则反映古环境的空间格局。130ka来的黄土至少记录了16个气候事件,其中部分为轨道事件,另一部分时代上与非轨道原因的Heinrich事件有关。后一类事件期间黄土高原植被稀疏,风力强盛,局部有较弱的冻融作用,而事件之间的高原中东部有可观的草原植被。  相似文献   

8.
对黄土高原南部渭南阳郭水库剖面黄土-古土壤酸溶相硼含量和硼同位素组成(δ11B)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硼含量变化范围为0.39~3.94ug g-1,δ11B值分布范围在-23.8‰~9.5‰,古土壤的平均硼含量和δ11B值都高于黄土的.研究表明,黄土-古土壤酸溶相硼主要来自降水中积累的硼以及硅酸盐风化产生的硼,因此,酸溶相δ11B值可以减少源区信息和温度热量等因素的影响,反映降水量变化,有可能作为黄土沉积形成演化过程中降水量的一个替代性指标.另外,本研究根据δ11B变化重建了黄土高原南部末次间冰期以来夏季风降水历史,与传统的夏季风降水替代性指标基本可以对比,但δ11B在揭示过去季风降水量变化方面的机理更加清楚.  相似文献   

9.
洛川黄土剖面S4古土壤及相邻黄土层分子化石与植被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C-MS对洛川剖面S4古土壤及相邻L5, L4部分黄土样品的分子化石进行连续检测, 获得包括正构烷烃、正烷基-2-酮和类异戊二烯等丰富的类脂物分子, 结合剖面高密度样品室内磁化率和粒度的测定结果, 讨论了这一时期的古环境和古植被演化历史. 依据正构烷烃与磁化率和粒度的相关性, 结合CPI指标认为黄土-古土壤样品中的分子化石虽然受异地源有机质的可能影响, 但它们的相关性证明源自样品中的分子化石真实地反映了黄土-古土壤形成时期的植被状况. 正构烷烃平均碳链长度(ACL)与磁化率和粒度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性, 在气候环境由冷干向暖湿变化时表现为较好的同步性; 但在环境恶化过程中ACL记录则相对滞后. 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及比值参数揭示: 在黄土沉积L5向古土壤S4过渡过程中以C29为主峰, 显示以木本输入为优势; 在古土壤S4发育时期, 以C31为主峰, 显示草本比例相对增大、木本比例相对减小, 具明显的草本输入优势. 正构烷烃分析结果揭示: 洛川剖面S4古土壤形成过程中以草本植被为主, 没有发育典型的树林植被.  相似文献   

10.
在许多探槽揭露的坎前堆积物中保存有灰黑色的古土壤,覆盖在崩积楔的项部,代表当时剥蚀或侵蚀的古地面,成为限定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的重要测年材料,古土壤14C测年的可靠性对恢复断裂带古地震时间序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秦安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蜗牛化石的初步调查研究表明, 在距今22~6.2 Ma期间长达近16 Ma的黄土-古土壤沉积发育过程中, 无论黄土还是古土壤地层中都保存有较丰富的蜗牛化石种类, 目前发现的15种蜗牛化石全部是陆生种类, 化石个体保存完整, 为原地埋藏的种群, 未发现水生的种类, 多数为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常见种类, 可划分为冷干和温湿两个生态类群, 冷干类主要见于黄土地层中, 温湿类主要分布于古土壤地层中. 自中新世至第四纪期间, 蜗牛化石Metodontia(间齿螺)类和Cathaica(华蜗牛)类的属种具有明显的演化趋势, 新的种类的出现和演化与这一时期大的气候环境的改变在时代上有较好的一致性, 反映了蜗牛生态种类对全球/区域性环境格局变化的响应.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有着相似的沉积背景. 研究结果为秦安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沉积环境、气候演化等提供了生物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2.
甘肃灵台黄土剖面记录地球磁场长期变化的可靠性探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对甘肃灵台黄土/古土壤序列黄土层L1以及古土壤层SO和S1进行的较为详细的古地磁和岩石磁学研究表明:该剖面黄土剩余磁性在锁定过程中受到的平滑作用不大,因此能够记录百年尺度的地球磁场长期变化;而古土壤剩余磁性则受到强烈的平滑作用,不能记录百年尺度的地球磁场长期变化.在此基础上,对黄土层L1记录的地球磁场长期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证实了Mono Lake和Laschamp漂移是两个独立的事件。  相似文献   

13.
对黄土高原较完整的晚新生代风尘堆积序列的磁性地层研究表明 ,风尘堆积成壤序列开始发育的时代约为 7.2Ma,如果认为亚洲季风气候的起源与青藏高原的高度密切相关的话 ,风尘堆积在 7.2Ma的出现则可能意味着青藏高原在此时达到了有意义的高度 ,东亚古季风环流基本建立 .黄土高原的红粘土序列由 7个显著的红色黄土层以及与其相间的 7个古土壤组合组成 ,它们记录了 7.2~ 2 .6Ma的晚第三纪东亚古季风演变的历史 .  相似文献   

14.
浅议中国黄土磁化率的物理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陆相黄土地层连续地记录了第四纪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基于中国黄土磁化率曲线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具有可比性这一事实,磁化率作为一种气候替代性指标在黄土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磁化率的物理意义仍不清楚。本文作者对陕西榆林蔡家沟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的风成沉积作了研究,指出黄土、古土壤的磁化率差异不仅与前人提出的碳酸盐淋失、空隙度变化、“就地”新生成磁性矿物等作用有关,而且还可能与有机质有重要关系。有机  相似文献   

15.
根据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盆地RM孔,北部柴达木盆地ZK-336及CK-6孔和滇池盆地参1井等长孔的湖泊深钻记录,探讨了中更新世以来我国环境的区域分异特点,结合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成果,初步分析了导致区域环境分异的原因与亚洲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在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现代土壤和古土壤有机碳同位素对植被的响应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黄土高原古土壤碳同位素与古植被的关系是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对该地区现代C4/C3植被分布特征与现代土壤碳同位素组成之间的关系缺乏足够的了解. 初步研究了黄土高原主要植物及现代土壤碳同位素组成, 对比了现代土壤和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黄土高原现代植被以C3植物为主, C4植物主要来自适宜在暖湿条件下生长的禾本科植物(如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等). 森林土壤的碳同位素组成δ 13C值明显低于黄土塬面的碳同位素组成, 现代土壤的碳同位素组成与现代植被的分布是一致的. 根据此关系推断: 在相对暖湿的古土壤阶段(间冰期)C4草本植物比例增加, 在相对干旱的黄土阶段(冰期)灌木和C3草本植物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17.
末次冰消期东亚和挪威海气候事件的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黄土-古土壤和泥炭剖面的高分辨率~14C年代学以及有机质的δ~(13)C值和有机碳百分含量的研究,揭示了末次冰消期百年尺度温暖-寒冷的东亚季风气候颤动事件及其反映的有意义的降水变率.它们由波令(Bolling13~12.5ka BP),老仙女木(Older Dryas 12.5~11.75ka BP),阿勒鲁德(Allerod 11.75~11.2 ka BP)和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 11.2~10 ka BP)事件构成.其地层结构表现出多种沉积相的变化,反映了气候的不稳定性.这些高频、快速的气候事件可与挪威海海面温度记录的气候事件—一对比.反映了东亚季风气候通过西风带及与其相关的气压系统与极地.高纬地区古气候的遥相关.  相似文献   

18.
利用铜川市地震小区划项目的大量典型土样动三轴试验结果,采用双曲线模型拟合得到了铜川新区黄土和古土壤在8个典型应变下的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值。根据不同沉积年代和不同土层深度2种方法对黄土、古土壤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随剪应变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同一剪应变下,黄土、古土壤动剪切模量比随沉积年代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对黄土动剪切模量比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砾石钙膜显微纹层的扫描图像分析及其测年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文俊  郭华  刘百篪 《地震地质》2003,25(1):123-132,F004
砾石钙膜作为一种反映环境变化的沉积物标志 ,记录了比较完整的环境和气候信息 ,其实物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沉积了明暗相间的纹层 ,而形成明暗纹层的主要原因是受沉积时碳酸盐的纯度和结晶物的粒度以及杂质等的影响。作者用普通的扫描仪获取钙膜纹层明暗度图像 ,通过计算机自动识别获取明暗度变化的特征曲线 ,并将其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黄土 -古土壤序列、黄土粒度曲线、磁化率曲线等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达到确定砾石钙膜所代表的地貌面年龄的目的 ,同时分析其气候效应。初步研究表明 ,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它不仅提高了定年的精度和时间跨度 ,同时也拓宽了沉积物年代学方法在古环境及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黄土风化过程的硼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低硼高杂质离子样品硼同位素分析方法测定了黄土、古土壤样品中酸溶相硼含量及硼同位素组成. 洛川黄土S0~S2剖面酸溶相硼含量变化范围为(0.8 ~ 2.7)×10-6, 其δ11B值在-1.8 ~ +18.6‰之间变化, 多集中在0 ~ +10‰之间. 古土壤层的硼含量及δ11B高于黄土层, 尤以S1表现最显著. 引起剖面上酸溶相硼含量及δ11B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风化作用和粘土吸附作用强度的变化. 气候条件变化所引起的风化作用强度的变化可能是酸溶相硼含量及δ11B值发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