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珊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原住民,具有近6×108年的发育史,弱势群居、喜温和原地长成是珊瑚的基本特征。作者介绍了珊瑚-珊瑚礁的基本特征,综述了跨十年调查的研究区珍贵照片资料和相关认识,指出中国是全球主要的珊瑚-珊瑚礁国家,地位举足轻重;珊瑚-珊瑚礁作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代表,造岛、固礁、护鱼、防护岛岸流失,形成南海四大群岛280余座岛、礁、滩、沙,所构建庞大海洋生态系统是无与伦比的海洋生态资源和寸土寸金的南海海洋国土。提出划分南海珊瑚-珊瑚礁为中央区和周缘区2个分布区,阐述了南海中央区珊瑚-珊瑚礁的基本特征,系统汇集报道了间隔10年2个科考航次调查在浅水礁盘浮潜、至20 m水深浅潜-深潜和礁盘及开展岛、礁、滩、沙地质调查的发现,包括科学定名46种六放石珊瑚和6种八放软珊瑚等成果,同时,收集了西沙、中沙、东沙和南沙群岛海域的相关调查航次珊瑚照片;进一步阐述了单体环礁和复合环礁的特征及分布,并进行了初步对比,指出永乐环礁是南海唯一一个真正的切合达尔文模式的环礁,也是环礁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构成现代海洋珊瑚-珊瑚礁形成演化研究最好的天然实验室。  相似文献   

2.
微环礁由生长在珊瑚礁礁坪呈环带状结构的造礁珊瑚所形成,通常顶面死亡、周缘存活,是在海平面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珊瑚结构.因为微环礁的生长上限严格受控于海平面,因此能指示厘米级上的海平面变化.利用微环礁与海平面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高分辨率的海平面变化研究,主要表现在:1)在构造稳定的区域,微环礁的环状生长条带能记录海平面在年际尺度上的波动,如重建近百年来的年分辨率的海平面变化历史、重建全新世不同时段海平面在年代际尺度上的波动等;2)在构造活动的区域,微环礁高精度指示海平面位置的功能能较好地指示相对海平面的变化,因此可用于记录地震导致的抬升或沉降,进而用来恢复古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强度等,服务于发震机理的研究;3)在赤道太平洋区域,ENSO对海平面的影响也能够在微环礁的骨骼中记录下来.微环礁在南海有广泛的分布,为重建南海海平面的高分辨率变化历史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湘西南中、上泥盆统礁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提出了一个较完善的生物礁定义。在湘西南洞口—城步确定了十个生物礁;列举了典型礁相剖面并阐述了礁体特征;提出六种生物礁成矿作用。环礁内的城步铺头黄铁矿床成因类型,属于礁控半闭塞泻湖沉积矿床。后来(1979—1980)鉴于这类矿床的独特成矿作用和巨大经济价值,提出礁控成矿论、礁控矿床和生物数学地质等概念来指导找矿。  相似文献   

4.
黔南晚石炭世珊瑚礁生态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黔南晚石炭世发育了大规模的后生动物骨架礁,这在晚泥盆世的F/F生物绝灭事件后尚属罕见。礁的主体是由Fomitchevella建造而成。礁体在空间上由四个单元组成,自下而上依次是生物碎屑滩、点礁和泥丘、生物碎屑灰岩和Fomitchevella骨架岩。各单元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成不同,营养结构也有相应的差异。按各生物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按其在造礁过程中的作用又可分成造礁生物、附礁生物。分析表明,各生物在食物链中的位置不同,其在礁体形成过程中也分别担任着造礁、附礁等角色。由各单元的生物组成和空间位置关系,推测反演了生态系统的发育过程,并划分成生物碎屑滩阶段、点礁和泥丘阶段、Fomitchevella定殖阶段和Fomitchevella统殖阶段四个阶段。Fomitchevella 和Ivanovia cf. manchurica两种珊瑚的生活习性和生长方式决定了它们在珊瑚礁生态系中的地位,而整个生态系统也依靠快速吸收营养盐的营养机制维持了各物种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广西田林县石炭纪礁内海百合生态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石炭纪的后生动物格架礁为例,从礁体生长过程和群落竞争关系的角度,对赋存于造礁生物群落中的海百合与造架珊瑚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礁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详细探讨,揭示了礁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礁体发育初期,以海百合为主的群落是造架珊瑚定殖的初始条件;在礁体的生长过程中,海百合与造架珊瑚之间存在一种受环境控制的竞争关系,两者在数量上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当环境变化导致造架珊瑚死亡,礁体停止生长,海百合仍存活并不间断地为礁体提供沉积物,对已停止发育的珊瑚格架起到覆盖作用,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礁体  相似文献   

6.
台湾地区生物礁及其生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戴昌凤 《古地理学报》2010,12(5):565-576
台湾岛位于亚洲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交界处,是在中新世晚期经由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大陆 边缘岛屿。台湾岛形成初期,由于地形陡峭,地表的侵蚀速率高,在高沉积速率的环境中,并不利于碳酸盐沉 积物的形成,因此甚少珊瑚礁沉积,及至更新世和全新世才有比较具规模的珊瑚礁形成。台湾地区的更新世珊 瑚礁主要分布在台湾岛西南部高雄地区和南部恒春地区;其中,高雄地区大岗山、小岗山、半屏山和寿山等地 的珊瑚礁,可能是在逆断层前移的背斜脊高区上沉积形成,或与冷泉碳酸盐提供珊瑚礁发育的硬底质有关。台 湾岛南端恒春地区的珊瑚礁则是在更新世晚期的温暖浅海环境中沉积形成。台湾地区大部分的生物礁于全新世 沉积形成,此时期海平面上升,沉积速率降低,浅海环境适宜,因而有利于生物礁形成;但是由于各地环境条 件的差异,礁的型态也不同;台湾岛南部恒春半岛、绿岛、兰屿、澎湖列岛南部和小琉球等地有较具规模的珊 瑚礁发育,约有造礁珊瑚200~300种;台湾岛东部及澎湖列岛北部仅有块状礁或斑礁形成,造礁珊瑚约有150种;台湾岛北部和东北部浅海则有造礁珊瑚约100种,但因侵蚀作用强烈,并不成礁,属于“非礁型珊瑚群 聚”。另外,在台湾岛西北部海岸则有以无栉珊瑚藻为主体所形成的藻礁。台湾地区各地的全新世生物礁,由于 沉积时间很短,同时受到台湾地区高上升速率与高侵蚀速率的影响,礁体的厚度不足,并广泛被抬升成为海岸 地带的上升礁,且与潮下带的现生珊瑚礁互相连续。台湾岛海域造礁珊瑚的属种特别丰富,高达近300种,约 占全球珊瑚物种的三分之一,主要系因邻近全球珊瑚物种多样性最高的珊瑚大三角,而且黑潮流经台湾地区大 部分海域,把热带物种幼苗携带过来,因而造就了台湾岛海域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沈建伟 《沉积学报》1996,14(2):75-81
桂林地区中、晚泥盆世从吉微特期到法门期都有不同的礁、滩发育,而且在不同时期造礁生物的面貌有所不同。晚泥盆世藻类的崛起取代了层孔虫和珊瑚的位置,成为造礁的主要角色。但在桂林以西5公里处的侯山,其沉积相位置为桂林台地的西北台缘,除发育藻-层孔虫礁外,还发育了层状的珊瑚礁体,这在晚泥盆世地层中还极为少见。这种礁体由原地生长的丛状珊瑚体构成,以Smithiphyllumguili-nense为主,其生长高度可达一米多,分异度低,其它的造礁生物主要是一些藻类和少量层孔虫,附礁生物以腕足类为主。纵向上礁序列由以下几种微相组成:(1)隐藻泥晶灰岩;(2)藻砂屑灰岩;(3)斑马构造隐藻泥晶灰岩;(4)珊瑚灰岩。横向上礁组合可识别出:(1)礁后亚相;(2)礁坪和礁缘亚相;(3)礁坡亚相。从礁体的生物组成,微相内容特征,成岩变化及横向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可以推测,其并非真正的台缘礁体,而是礁后外带靠近台缘的层状补丁礁。  相似文献   

8.
碳酸盐岩台地类型、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对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碳酸盐岩的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坡度、封闭性和镶边性把碳酸盐岩台地分为以下类型:缓坡开放型无镶边台地、缓坡封闭型无镶边台地、陡坡开放型无镶边台地、陡坡封闭型无镶边台地、缓坡开放型有镶边台地、缓坡封闭型有镶边台地、陡坡开放型有镶边台地、陡坡封闭型有镶边台地、礁滩型孤立台地、岩隆型孤立台地。总结了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特征并建立了沉积模式,用以指导当前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最后,探讨了不同类型台地形成和发育的主控因素,认为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古地形(貌)和水体能量控制台地和沉积物的类型,海平面的升降控制台地类型及沉积物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湖南慈利晚二叠世海绵礁与珊瑚礁的古生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永标  徐桂荣 《地球科学》1997,22(2):135-138
中国南方晚二叠世生物礁分布广泛,但绝大多数属于海绵礁,湖南慈利晚二叠世除发育有海绵礁外,还有至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发育最好的古代珊瑚礁,而且海绵礁与珊瑚礁在同一条带上连续分布;因此是研究海绵礁与珊瑚礁古生态关系十分理想的场所,通过对慈利晚二叠世海绵礁及珊瑚礁内部造礁生物群落、沉积相特征,礁化演化序列及成岩作用特征等的分析和对比来研究它们之间的生态关系,发现其中的海绵礁为台地边缘礁,而珊瑚礁则应属于岸  相似文献   

10.
滇黔桂地区二叠纪的生物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礁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但真正引起地质界的重视,掀起研究热潮还是在本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地质研究中之所以出现这种“生物礁热”,则是因为人们发现生物礁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例如世界上现有八口日产万吨以上油井,都是产在碳酸盐沉积区,而且有四口产在礁型油田中,其中三口集中在墨西哥黄金巷环礁油区。震惊世界的超级高产油井——塞罗·阿苏耳4号井(初产为31740吨/日,数十年稳产在28500吨/日左右)就位于该环礁带中。  相似文献   

11.
南沙群岛珊瑚礁区仙掌藻的现代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仙掌藻为温暖水体中钙化的绿藻,是南沙群岛珊瑚礁区重要的钙质沉积物源。对南沙群岛8座环礁现代沉积物样品的分析表明,仙掌藻碎屑在环礁各地貌沉积带沉积物中的含量,以泻湖盆底最高,平均为32.66%,最高可达75%,泻湖坡次之,平均9.22%,礁坪含量低,平均6.06%。南沙群岛仙掌藻以砂质基底上生长的直立类型为主,能生长于各个地貌沉积带,最适生态环境为封闭性好、泻湖面积大、水深较大(10~25m)、水动力弱的砂质泻湖盆底。仙掌藻的现代沉积特征反映了其生态特征,可作为中新世以来珊瑚礁沉积相划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脊槽地貌(Spur and Groove)是现代珊瑚礁礁坪和礁前的典型地貌,其发育特征是揭示珊瑚礁形成与演化过程的重要基础,目前有关环礁各地貌带脊槽地貌形态及成因的研究仍较为薄弱。南海南沙群岛岛礁脊槽地貌发育,是进行相关研究的理想区域。本文以南沙群岛北部道明群礁东北库归沙洲的典型脊槽地貌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波束测深数据,借助小波分析和过零点分析等方法,对环礁脊槽地貌形态参数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库归沙洲各地貌带脊槽发育平均起始水深为15~16 m,主要为深水脊槽,最大起始水深相差较大(达8 m),而终止水深相似(平均为16 m左右)。脊槽高差在礁前斜坡和内礁坪为2.15 m左右,在潟湖坡为1.24 m;平均槽宽在礁前斜坡为47.30 m,在潟湖坡达54.92 m。因此,在礁前斜坡脊槽发育相对密集且高差大,潟湖坡脊槽发育相对稀疏且高差小。从礁前斜坡至潟湖坡,脊槽边坡坡度逐渐增大,由“V”型脊槽向“U”型脊槽过渡,槽谷由左倾逐渐转化为右倾。同时,在内礁坪和潟湖坡多发育次一级脊槽,“V”型和“U”型共存。与全球代表性珊瑚礁脊槽形态的对比分析表明:南海地区各环礁多发育深水脊槽,其槽宽和延伸长度的关系部分符合波浪侵蚀作用主控的“V”型脊槽的拟合直线,部分符合生物建造作用主控的“U”型脊槽的拟合直线,表明其可能受上述两个作用共同控制,不同地貌带两者相对强弱不同。同时,频繁的热带风暴的破坏作用可能也是一个要因。  相似文献   

13.
南海诸岛全新世珊瑚礁演化的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概括了南海诸岛珊瑚礁的分布,礁体地形、地貌和地质的一般特征,论述了老灰沙岛、新灰沙岛和礁坪等几类典型的全新世珊瑚礁礁体演化的基本过程,讨论了全新世珊瑚礁演化与季风、气候和海平面的关系。礁坪是随着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在晚更新世侵蚀面上堆积的,全新世中期高海面出现前后分别形成老灰沙岛和新灰沙岛。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排浦礁区由珊瑚岸礁和堤礁及其间水域组成。因堤礁的障壁作用和丰富的陆源物质供应,研究区内形成清水和浑水两类沉积环境,产出清水碳酸盐和浑水碳酸盐两列沉积体系,并形成礁源沉积、陆源沉积和混合沉积三类沉积物。文中详细论述了各类沉积的特征,讨论了沉积体系的演化过程:全新世早期是单一的陆源碎屑沉积体系,全新世中期海侵,气温转暖,形成早期排浦岸礁与大铲堤礁的雏型,全新世晚期堤礁进入成熟阶段,其障壁作用加强,最终形成清水与浑水两种沉积环境和两列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5.

Elizabeth and Middleton Reefs are atoll-like structures that have developed on top of volcanic edifices and are close to the southern environmental limit of reef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west Pacific. Reef morphology and vertical accretion rates during the Holocene appear similar to those on other more tropical reefs.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lagoon of both reefs and around the flanks of Middleton Reef. A distinctly chlorozoan assemblage was observed with coral, molluscs, Halimeda, coralline algae and foraminifers being the dominant sediment constituents. Lagoon sediment samples show little variation within or between reefs, lacking the concentric zonation characteristic of larger atolls.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flanks of Middleton Reef, and subsurface material from vibrocores, differ compositionally from the surficial lagoon sand and were typically more tropical in character. A comparison of the sediment constituents from these reefs with those of samples from within a fringing reef and from the shelf around Lord Howe Island, further south, indicated regional patterns in sediment composition. Halimeda rapidly decreased in abundance with increased latitude, and appeared confined to deeper water, whereas coralline red alga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rapid change in these major sediment contributors is coincident with the general decrease in coral growth rates with latitude. This reinforces the notion that the latitudinal limit of reef development is constrained by factors other than coral growth alone.  相似文献   

16.
西沙群岛西科1井第四纪钙藻及其生态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西沙群岛西科1井第四纪地层中的钙藻进行了初步研究, 共鉴定钙藻3科7属, 包括红藻门珊瑚藻科让氏藻属、蟹手藻属、珊瑚藻属、石枝藻属和石孔藻属, 以及绿藻门松藻科仙掌藻属和粗枝藻科伞轴藻属.通过对地层中钙藻形态功能的分析, 西科1井第四纪早期海水较深, 沉积环境为礁前相, 中期外礁坪和内礁坪交替沉积, 至晚期出现短时间的泻湖相之后沉积环境演变为礁后滩相.西科1井第四纪钙藻在造礁功能上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1)通过自身的钙化作用, 为生物礁的生长供应微小碳酸盐颗粒沉积物; (2)利用自身形成的节片结构和生物捆扎-粘结结构参与造礁.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哲斯敖包茅口期生物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哲斯敖包茅口期发育典型的生物礁。礁体呈东西向展布,在空间上可明显地划分出后礁相、礁核相及前礁相。礁核相包括礁坪带、礁冠带和礁前缘带。各相带相互位置关系表明当时礁体南侧为滨岸方向,北侧为广海方向。礁体中化石极为丰富,可识别出不同的生物组合。生物组合的空间分布明显受生物礁相带控制,它们之间均为横向关系,反映了生物组合与水动力环境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8.
《Sedimentary Geology》2006,183(1-2):31-49
The early Kimmeridgian Torrecilla Reef Complex in the northern Iberian Basin of Spain consists of a fringing reef composed of eight accretionary units. The first four were deposited along a steep margin. They display down-lapping and off-lapping geometries, and are characterised by poor reef-framework development, large volumes of reworked corals and transported sediment, and limited growth of micro-encrusters. In contrast, deposition of the fifth and younger accretionary units occurred on a shallow platform without a pronounced slope where coral reefs grew in a shallow protected environment.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se reefs are an absence of reef-slope facies, a high proportion of preserved framework elements, relatively low volumes of intra-reef sediment, high proportions of terrigenous material, and abundant micro-encrusters and microbialites. These reefs were protected from storm waves by long-shore sand bars, which also protected a very shallow lagoon during the last stage of sedimentation.The early Kimmeridgian was a period of rising global sea level, a trend apparent across other portions of the Iberian Basin. However, geometry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Torrecilla Reef Complex is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off-lapping reefs that develop during sea-level fall. Thus, we conclude that down-stepping geometries and evolution to progressively shallower environments within the Torrecilla Reef Complex occurred as a result of a tectonically forced regression.  相似文献   

19.
珊瑚礁支持了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其部分特征地貌是海面变化记录的重要载体。目前,无论是对珊瑚礁现代地貌还是埋藏古地貌的研究多以定性为主,定量研究相对匮乏。基于2017年8~9月采集的浅层地震剖面数据,结合遥感影像研究显示,道明群礁目前是发育有1个岛、4个沙洲、7个干出礁和若干座暗礁的典型珊瑚群礁,其形状率为0.11,紧凑度为0.52,延伸率为4.20,礁坪发育指数为0.30,正处于群礁发育早期阶段,为半开放型—准封闭型群礁,远未台礁化,礁体结构遵循Darwin建立的“上截锥型”理论。道明群礁末次冰期以来的古地貌特征揭示了其地貌演化具有阶段性,经历了三个主要的生长期和两次停滞期,表明冰后期海面上升过程中,在相对水深80~90 m和50~60 m处发生停滞;道明群礁现代珊瑚礁开始发育于全新世早期。道明群礁向海坡、礁坪和潟湖盆相关钻孔的采集,将有助于建立可靠的年代标尺与海面变化过程曲线,进一步揭示冰后期南沙北部珊瑚礁地貌发育及其对海面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20.
海岸生物地貌过程研究海岸带生物过程和动力-沉积-地貌过程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是海岸生态系统响应和反馈全球变化的重要机制,被列为全球变化核心项目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重点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调查研究揭示了华南红树林和珊瑚礁热带生物海岸生物地貌过程的主要特点。造礁石珊瑚的高生长率和珊瑚礁高堆积速率是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的物质基础;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高生产力、高归还率和捕沙促淤功能是红树林生物地貌过程的物质基础。热带生物海岸地貌结构显示分带性和生物地貌类型和动力地貌类型的叠加和共存,潮汐水位严格控制群落分布格局并形成重要的生物地貌界限。热带生物海岸生物地貌过程有利于消除或减缓海平面上升的浸淹效应。热带生物海岸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干扰和生态破坏导致生物地貌功能削弱和海岸资源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