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藏高原的气候植被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候植被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而模型研究是气候植被研究的重要手段。青藏 高原以其特殊的自然环境特点, 形成了气候与植被独特的适应机制, 为许多通用气候植被模型所 不能反映, 加之所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相对较少, 决定其为植被气候研究的重要实验场地。本文 回顾了气候植被模型发展的相关历程, 评述了每类模型的特点及其不足。从植被格局研究和植被 生产力研究两个方面, 对青藏高原的气候植被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认为模型研究是气候植被 研究的重要手段, 而青藏高原的研究在这方面还比较落后, 同时对青藏高原气候植被模型研究中 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数据精度、模型的适宜性和结果验证等进行了讨论。认为今后青藏高原气候 植被模型研究的重点应是进一步明晰气候植被的关键过程, 立足高原环境特点开发有高原特色 的气候植被模型。  相似文献   

2.
风蚀气候侵蚀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蚀气候侵蚀力是土壤风蚀方程中的气候因子,计算模型经多次修正后已基本发展成熟,广泛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蚀气候条件评估与响应机理分析及其与风沙地貌、风沙灾害的相关性研究等方面,其中风蚀气候侵蚀力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是当下的热点问题。目前,风蚀气候侵蚀力研究仍存在计算模型不完善、研究区域发展不平衡、气候变化响应分析不全面、风沙地貌及风沙灾害相关性争议较多等问题。未来应进一步从构建区域校准性计算模型、计算并分析沿海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综合分析风蚀气候侵蚀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建立风沙地貌及风沙灾害相关的综合性风蚀气候评价指标等方面开展风蚀气候侵蚀力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GIS支持下的漳州市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文鹏  陈逢珍 《福建地理》2000,15(1):30-33,36
本文在前人类关于农业生产潜力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漳州市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的研究。初步探讨了基于GIS的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研究方法,运用光、温、水生产潜力计算模型,计算了漳州市各县水稻气候生产潜力,并与现实产量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该市水稻气候生产潜力优势区,据此提出了发挥裟气候生产潜力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天气、气候被认为是旅游动机形成的重要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对旅游需求以及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国内外鲜有系统梳理天气气候对旅游需求影响的研究成果。鉴于此,首先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脉络,即目的地和客源地天气气候对旅游需求影响两条主线。其次,归纳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包括从目的地角度探讨气温、降雨等重要气象因子对旅游需求的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目的地旅游需求的影响,以及综合气象指标的影响;从客源地的角度探讨天气气候对旅游客流和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以及客源地-目的地天气气候相互作用对旅游需求的影响。第三,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包括加强对客源地天气气候影响的研究,深入揭示客源地和目的地天气气候相互作用对旅游需求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探讨旅游者对不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建立更适用的气候-旅游需求模型,扩展对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不同旅游目的以及不同气候区的旅游需求与天气气候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干旱地区的旅游气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康 《干旱区地理》1989,12(3):46-50
1旅游气候的分类系统目前旅游气候方面的研究尚少看到。凡是与旋游有关的气候问题都可做为旅游气候研究范畴,包括旅游地和旅游途中的气候问题,它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  相似文献   

6.
占车生  宁理科  邹靖  韩建 《地理学报》2018,73(5):893-905
陆面水文过程是全球/区域气候模式十分重要而又十分薄弱的环节。本文通过科学文献计量法,分析了陆面水文—气候耦合研究的发展状况及研究热点和趋势,并进一步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综述和探讨。现有多数气候模式中的陆面模式主要基于一维垂向结构设计,缺乏对流域尺度水文过程的精细描述,尤其缺乏下垫面人类活动影响的描述。因此,为了科学认识水文过程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反馈作用机制,大量研究主要通过耦合流域水文模型与气候模式,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下水文过程变化的气候反馈效应。陆面过程模式中水文过程的改进和大尺度水文模型发展为陆面水文—气候耦合模拟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陆面水文—气候耦合研究正从传统的单向耦合研究逐步发展为考虑气候—水文反馈的双向耦合研究。然而,双向耦合研究远未成熟,其问题集中表现为陆面水文—气候模型耦合过程如何匹配并提高系统稳定性、研制有效的尺度转换方案、完善参数化方案并评估参数不确定性、研制有效参数移植方法并提高模型适用性以及高分辨率甚至超分辨率模拟等方面,逐步解决上述问题并提高模拟精度是未来水文—气候耦合模拟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云南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尺度时间段气候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最年轻的地质时期全新世(11 500年前至今)的气候特点是研究现在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比云南不同地点的湖泊沉积、岩溶化学沉积物、洞穴沉积物等例证研究,总的来说,云南全新世气候整体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致性,在地理位置、季风等因素的影响下又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8.
通过黄土高原西部平凉剖面的植硅体分析,对黄土高原西部全新世中晚期气候进行研究,将研究时期的气候分为5个阶段:8.43~7.78KaB.P.,气候凉湿;7.78~7.17KaB.P.,气候暖湿;7.17~6.27KaB.P.,气候总体仍为暖湿,但较上带有变冷趋势;6.27~5.55KaB.P.,气候特征为凉湿;5.55~0KaB.P.,气候特征仍为凉湿,但具有偏凉干趋势。明显的气候波动与全新世中晚期全球变化可以对比,与相邻区域的孢粉、粒度、磁化率等研究工作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方沙漠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周期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高精度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千、百年尺度上气候波动、周期性变化和气候事件不断被发现。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中发现的IRD事件、千年尺度上的约1500年周期性气候振荡已经被许多研究者共识,并在陆地湖泊、冰心乃至沙地和沙漠的沉积物中均有发现。百年尺度上的512年、400年、200年等周期性气候振荡还有待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全新世以来,中国北方地区沙漠的扩大与缩小与全球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与千年尺度上的1500年的周期性震荡有关;数年-数十年尺度上的周期性气候振荡对我国沙尘暴的发生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两次世界气候大会看气候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诚 《地理研究》1992,11(2):93-98
本文就1979、1990年两次世界气候大会的情势,综述气候学发展的现状,论述气候学与气候工程的关系,并就当前气候学发展的若干问题:如气候信息的搜集、传递和整理,地球气候分布与变化的研究,以及气候应用的开拓等方面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内近年来发表的计算气候生产潜力的研究论文、分析了计算气候生产潜力的步骤、方法、数学表达式及各种参数的确定方法。按照确定参数的生物学意义及数学条件等对各种参数模型尤其是温度订正系数模型进行研究,选出符合条件的最佳模型。最后概述气候生产潜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以天山北坡为实验区,采用2002-2008年精河、乌苏、石河子、蔡家湖4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进行月的水分平衡及其各分量的多年平均值计算,然后计算各气候常数;基于气候常数计算气候适宜蒸散量、气候适宜补水、气候适宜径流量、气候适宜失水量,确定月正常气候所需的水量,即气候适宜降水量;进而计算水分距平,最终确定研究区的帕默尔干旱指数.对帕默尔干旱指数与本地的历史文献记录的实际干旱情况进行对比,验证了帕默尔干旱指数模式的可应用性,并得出了研究区内4站点的帕默尔干旱指数计算公式,根据该指数计算的结果与实际的旱情记录相符合.  相似文献   

13.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与灾害风险管理研究已成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地方社区在其生产和生活中因长期面临极端气候而形成了一些适用于当地的地方知识,在其适应极端气候和灾害风险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概念模型,梳理地方知识与地方社区的极端气候与灾害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然后以中国温带草原传统游牧民族的极端气候适应策略为例,运用所提出的理论框架,分析地方知识在社区极端气候适应中的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建构概念模型说明极端气候事件、风险管理、地方知识与农户适应策略之间的关系;(2)将该理论框架应用于实地案例,并以当地知识为关键组成部分,来揭示特定情境下的地方社区的极端气候适应机制;(3)为极端气候适应和地方知识保护提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从灾害风险管理的视角来看,地方知识作为一个知识系统,当地社区基于其所形成的适应策略,构成了灾害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因此,地方社区可以基于这些适应策略来进行对极端气候风险的管理,从而实现对于极端气候的适应。此外,研究还表明,地方知识作为系统性知识,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性保护。  相似文献   

14.
气候和人为因素对植被变化影响的评价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系统评价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引起的植被退化,对有效开展生态工程建设、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绝大多研究主要分析气候因素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分析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双重影响少有研究。本文主要介绍这一双重影响对植被变化的贡献程度的主要研究方法——定性-半定量法、回归分析法、残差趋势法、基于净第一生产力的评价方法。综述分析了气候和人为因素对植被变化驱动的主要结论,总结目前各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需要重点加强气候和人为因素对植被变化驱动因素的分解研究,加强模型评价和不确定性量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15.
宜人气候可以分为避暑型和避寒型两种类型,但现有研究鲜有关注国内两类气候的分布特征及差异。本文采用1981—2010年213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数据,基于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计算各个气象站点的气候综合舒适指数,结合协同克里金空间插值方法对全国避暑型和避寒型宜人气候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两类气候的地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中国避暑型气候区包括40°N以北的西北边疆和东北地区、西北中部地区及西南地区三大集中分布区。中国避寒型气候区集中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地区。② 国内夏冬两季的气候不舒适地域广阔,包括环渤海、长三角等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避暑型与避寒型气候资源的开发潜力显著。③ 两类宜人气候呈现明显的地域分离特征,拥有避暑和避寒双重属性的地方极少。④ 国内避寒型气候是稀缺资源,具有垄断性特征;而避暑型气候相对分布广泛,是一种相对遍在性资源。本文不仅丰富了宜人气候分布特征研究的理论成果,而且可为地方气候资源的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前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占海 《极地研究》2004,16(3):F005
北极地区近 3 0年来发生的海洋、大气、陆地、生态系统的快速变化 ,使得北极成为全球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地处易受气候自然灾害影响的脆弱地区 ,北极变化对我国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迫切需要增强北极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和环境影响的评估和可预测性研究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了探索和了解北极地区气候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的气候和环境产生作用的机理和后果 ,必须持续、稳定、系统地开展北极科学研究 ,增强对北极气候环境变化的认识 ,逐步形成我国的北极研究科学体系 ,满足社会…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开展气候风险管理,近期学者们提出了气候承载力的概念。本文在分析气候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及其影响因子的基础上,从当前气候天然容量,城市气候压力和城市协调发展潜力3个方面构建城市气候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市为例,采用构建的城市气候承载力评价方法分析上海市2004-2013年气候承载力变化特点,并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确定气候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结果如下:(1)当前气候天然容量指数表明上海市的气候条件劣于基准年,在研究期间呈波动状态;(2)城市气候压力和城市协调发展能力呈稳步增长状态,但协调发展能力的增长速度低于城市气候压力的增长速度;(3)总体来说,研究期间上海市气候承载力远低于基准年,且气候承载力值因受气候条件变化影响较大而处于较大波动状态;(4)基于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城市人口密度、人均GDP、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工业总产值、环境保护投资、科技经费支出以及人均绿地面积为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该气候承载力评价方法是可行的,它可以描述某一城市气候承载力在时域上的变化,也可以对区域气候承载力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甄别,并可作为气候预警响应的依据,为我国建立气候安全管理机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土的形成与气候旋回划分   总被引:21,自引:14,他引:7  
根据黄土土壤特征的研究和黄土地层古土壤的识别和划分,结合磁化率测定,研究了黄土剖面冷干与温湿条件下发育的古土壤的分层和代表的气候旋回变化。资料表明,黄土具有土壤的结构和淀积成分,它是在相对冷干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成熟的灰黄色古土壤,能够可靠地作为冷干气候的指示;250万年来的黄土地层至少可分为51层灰黄色古土壤与50层红褐色古土壤,代表了51个生物、气候、土壤旋回和亚旋回的变化。在50万年来的温湿气候阶段中,气候波动更频繁。  相似文献   

19.
本文的基本目的在于分析导致气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急剧增长的原因及其趋向,在于评价气候研究和应用气候学方面的研究,特别是随着实现全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而出现的研究趋向。此种分析极其重要,因为气候科学已有明显地转变成真实力量的趋势,它通过人们对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促进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地形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同一区域不同地形对该区的气候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分析研究地形异质性对气候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天山山区DEM栅格图像资料和61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空间分析、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偏最小二乘法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该区域的地形异质性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天山山区整体坡度大,其中中部与西南部的地形异质性指标值较高,其它地区的地形异质性值偏低。(2)从气候的空间分布来看,天山中部的气温较低,降水量丰富,其他区域的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少。(3)在地形异质性对气候影响方面,坡度对研究区气候的影响贡献最大,而地表粗糙度对研究区气候的影响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