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变石状(alexandrite-like)矿物的吸收光谱和它们的颜色起因作了概述。变石,是金绿宝石矿物的一个变种,它的颜色被认为是Cr~(3+)出现在金绿宝石结构中的Al~(3+)位置造成的,它进入Al_2位置比进入Al_1位置更为优先,因为它的Al—O间距较大。变石的吸收光谱显示出处于八面体配位的晶格位置中Fe~(3+)和Cr~(3+)的强带。Cr~(3+)光谱中较强组份的数量和偏振强度可用Al_2配位多面体(m对称)的畸变加以解释。在Al_1位置上的Cr~(3+)的谱带强度较低,并且只能看成Cr~(3+)(Al_2)带的台肩。变石状石榴石可被细分为富铬镁铝榴石和富锰铝榴石质的、含钒和(或)铬的镁铝榴石。在两个变石状石榴石族中,Cr~(3+)(4T_2←4A_2)和V~(3+)(3T_2←3T_1)的最大吸收大致位于17500Cm~(-1)的光谱区。这一事实可用两个石榴石族县有近似的晶体场强度解释之。变石状天然刚玉的光谱则用Cr~(3+)(V~(3+))、Fe~(3+)的d-d跃迁以及Fe~(2+)/Ti~(4+)和Fe~(2+)/Fe~(3+)的电荷转移带的迭加来解释。在变石状萤石谱中,可以观察到y~(3+)、Ce~(3+)和Sm~(2+)的吸收带。所有具有颜色变化的矿物和其它变石状相的吸收谱,除了在17300和17800cm~(-1)之间有一个最大的强吸收之外度还在1500和1600cm~(-1)之间以及19700和2IOOOcm~(-1)之间出现最小吸收。比色研究表明,将日光变为人造光时,色,图中主要波长向其红光区位移。在日光中是绿色的晶体,在人造光中通常变成红色,在日光中是蓝绿色或浅蓝色的晶体,在人造光中变成淡红紫色。  相似文献   

2.
北大巴山碱质基性—超基性潜火山杂岩的辉石矿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大巴山碱质基性-超基性潜火山杂岩中有7种岩石含有新鲜的单斜辉石,它们分属于透辉石、普通辉石及霓辉石。单斜辉石可划分为5种成因类型:(1)斑晶、微斑晶及微晶;(2)深源捕虏晶;(3)半同源捕虏晶;(4)异源捕虏晶;(5)地幔型捕虏晶,本文涉及前4类辉石。单斜辉石的研究表明:(1)7种含辉石的岩石为同源岩浆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源岩浆为碱性-过碱性幔源岩浆。(2)初始岩浆形成于77km以下深度,上升过程中岩浆曾在3个不同深度储积。(3)岩浆上升至近地表处,在冷凝固结前曾有多次潜火山隐爆活动发生。(4)霓辉石捕虏晶的出现代表区内存在另一种碱基性岩浆活动。(5)辉石成分指示碱质基性-超基性次火山杂岩形成于陆边板内裂陷带。  相似文献   

3.
考虑到Mn~(2+)在钇铝榴石Y_3Al_5Si_3O_(12)(YA1G)中占据三种不同的晶位,本文推导出D_(2d)、D_(3d)和D_2低对称晶场下3d~5离子零场分裂常数D值和E值的四阶微扰公式。我们把该公式应用于YA1G:Mn~(2+)的D值和E值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4.
王岩国  黄婉康 《矿物学报》1991,11(2):133-140
利用高分辨电子显微术研究了陨石和地幔岩中辉石的超微结构,观察并发现了多种畸变结构现象。清镇和吉林陨石顽火辉石中的斜顽辉石受冲击作用,SiO_3链发生弯曲甚至断裂并沿a轴方向错动36的距离,同时还有(100)扭转晶界形成,不同类型的SiO_3链相互转变形成了(001)90°和180°畴结构。单斜辉石中则有(100)层错和孪晶及其有关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在t=1100-1500℃和P=0-2.88GPa条件下,实验确定了与金属Cr平衡的SiO_2-Cr-O及MgO-SiO_2-Cr-O体系中的亚固相相关系。结果显示,在SiO_2-Cr-O体系中,只发现绿铬矿-金属铬-石英(或鳞石英)组合;而在含MgO体系中,出现Mg-Cr~(2+)橄榄石、辉石及尖晶石固溶体。Cr~(3+)在橄榄石和辉石中的含量在可测定限度之下。当X_(Cr~(2+))=[Cr~(2+)/(Mg+Cr~(2+))]>0.2时,辉石的结构由斜方晶系转为单斜晶系;尖晶石的结构由立方变为四方。对实验数据进行热力学模拟,求得Mg-Cr~(2+)在橄榄石,辉石及尖晶石固溶体中的混合参数(W),以及铬橄榄石(Cr_2SiO_4)、铬辉石(Cr_2Si_2O_6)和铬尖晶石(Cr_3O_4)的形成自由能(△G°)与温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水厂麻粒岩中辉石的穆斯堡尔效应研究表明,斜方辉石的谱图为两组四极双峰,分别由M1和M2位上的高自旋态Fe^2+产生,而单斜辉石则为三组四极双峰,其中两组较强的双峰分别由M1和M2位上的Fe^2+产生,第二组弱双峰是由四面体和八面体位置上的Fe^3+共同产生的。水厂麻粒岩中辉石的有序程度高,并且斜方辉石有序度大大高于单斜辉石,而单斜辉石M1、M2位置的畸变程度高于斜方辉石。在压力相同的条件下,Fe^  相似文献   

7.
斜方顽火辉石-正铁辉石(MgSiO_3-FeSiO_3)中Fe~(2+)及Mg~(2+)在M_1和M_2两种非等效位置上进行非理想混合。研究表明,辉石的等压热容(C_p)强烈依赖于组成,呈非线性关系,可表示为: 低温时热容的非理想混合效应显著,随着温度的升高,等温热容曲线(空间热容曲面)从一个极大值点(峰脊)分解为两个极大值点(峰脊),且逐渐趋向于理想混合热容直线(或平面)。  相似文献   

8.
高钙钙蔷薇辉石产于吉林市附近的二迭纪大河深组大理岩和中酸性凝灰岩接触变质的接触带矽卡岩内。本文描述了吉林高钙钙蔷薇辉石产出地质特征和矿物学性质,讨论了八面体阳离子在似辉石族晶体化学中的作用,支持了M_3和M_4位阳离子占位格局的不同,进而决定了晶体结构类型,以及M_1和M_2分步替代是钙蔷薇辉石的广泛化学组成变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山东昌乐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的巨晶单斜辉石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小明  陈立辉  徐夕生 《岩石学报》2009,25(5):1105-1116
山东昌乐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除斑晶单斜辉石和基质单斜辉石外,还发育大量巨晶单斜辉石和同源斜方辉石捕掳晶。巨晶单斜辉石与玄武岩间发育复杂和简单两种类型的反应边。复杂反应边往往发育在颗粒较大的巨晶单斜辉石外围。复杂反应边可分为4个带:内部带、过渡带、外部带和边缘带,其中,内部带、过渡带和外部带均由具不同结构特征的单斜辉石+熔体+金属氧化物构成,边缘带为不含熔体和金属氧化物的干净的单斜辉石;内部带的单斜辉石具梳状构造,过渡带的单斜辉石具细密筛孔构造,外部带为具似砂钟构造的筛孔状单斜辉石。反应边中单斜辉石、熔体及金属氧化物的成分显示,只有内部带受到单斜辉石巨晶的影响,其余带均受玄武岩浆的制约。简单反应边往往发育在颗粒较小的巨晶单斜辉石外围。简单反应边仅发育不含熔体和金属氧化物的干净的单斜辉石。巨晶单斜辉石的反应边是巨晶与玄武岩浆间温度差造成的。在与玄武岩浆反应的过程中,大颗粒的单斜辉石巨晶需要较长的时间与玄武岩浆达到温度平衡,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发育包含4个带的复杂反应边;反之,由于缺乏足够的反应时间,小颗粒单斜辉石巨晶的外围只发育不含熔体和金属氧化物的简单反应边。同源斜方辉石捕掳晶的成分与地幔二辉橄榄岩包体中的斜方辉石类似,其边部发育类似于Bowen反应(1956)形成的单斜辉石环边。在单斜辉石AlIV-AlVI图解上,巨晶单斜辉石、二辉橄榄岩包体中的单斜辉石以及部分单斜辉石斑晶的核部,均位于较高压力的“麻粒岩和玄武岩中包体”区域,反应边中单斜辉石、基质单斜辉石以及绝大部分斑晶单斜辉石位于“火成岩”区域,说明部分斑晶单斜辉石核部来源于地幔二辉橄榄岩,属于捕掳晶。结合单斜辉石结晶压力的估算,笔者认为巨晶单斜辉石的成因模式为:来自软流圈的碱质基性熔体上侵到地幔岩石圈下部,结晶形成单斜辉石巨晶,后来该熔体携带巨晶单斜辉石与来自上地幔岩石圈、夹带大量二辉橄榄岩包体以及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捕掳晶的玄武岩浆混合,巨晶单斜辉石随混合后的碱性玄武岩浆上升、喷出地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利用EPR研究了我国北方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粘土岩中的粗晶(1~2mm)。与粉末状地开石、高岭石、地开石-高岭石混合样的Fe~(3+)EPR谱对比证明,这些粗晶是一种地开石-高岭石(D-K)的非规则混层矿物,其单晶的EPR表明,Fe~(3+)离子有两种位置:低对称位置,引起弱各向异性的Ⅰ线,λ~0.30;高对称位置,给出强各向异性的E线,λ~0.24。这对历来认为高岭石的Fe~(3+)谱中Ⅰ线为各向同性的看法是一个有益的修正。Ⅰ呈双线(Ⅰ_1及Ⅰ_2)是鉴定这种粗晶属于D-K混层矿物的一个特征标志。  相似文献   

11.
Mn~(2+)在方解石中的零场分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采用高阶微扰的方法,对3d~5电子组态的离子在D_(3d)对称晶场下的零场分裂进行了计算,推导出了高达八阶微扰的零场分裂常数D的公式。作为公式的应用,本文利用Mn~(2+)的SCF-d轨道,计算了菱锰矿(MnCO_3)的晶场吸收谱和Mn~(2+)掺入方解石(CaCO_3)中的零场分裂常数D。计算结果与实验观察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用高分辨电子显微术和光学衍射技术研究了莱河矿的三种超结构类型——3C_1,2C,3C_2。超结构的存在是由于Fe~(2+)空位的不同有序分布产生的。通过观察象与模拟象的比较,建立了相应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3.
煤基石墨的喇曼光谱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宣华  郑辙 《矿物学报》1993,13(4):313-318
煤体经热变质作用形成的石墨叫煤基石墨。本文研究了煤基石墨的一级和二级喇光谱。作者认为,石墨及有关的碳质物质的一级喇曼光谱是由层内振动激发的,反映了它们作为二维晶格的完整性程度。煤基石墨中存在的层内结构缺陷分为两种,一是煤中特有的,在石墨化过程中逐渐消失,另一是由研磨(剪切应力)作用带入的,可能与构造应力作用有关,石墨化过程和剪切应力作用过程是效果近于相反的两过程,而石墨的二级喇曼光谱则可揭示其作为  相似文献   

14.
从光致发光光谱角度探讨了海南蓬莱蓝宝石的呈色机理.结果发现:与蓝宝石吸收光谱的500~700 nm吸收宽带相比,在500~720 nm发光波段内存在566.8 nm锐峰、600 nm左右肩峰和Cr~(3+)的694.2 nm特征峰.600 nm肩峰与其吸收峰镜像对称,566.8 nm处锐峰的产生原因复杂.600 nm肩峰可能与Fe~(2+)-Fe~(2+)离子对的电子跃迁有关;566.8 nm锐峰因532 nm激光激发Fe~(2+)-Ti~(4+)或Fe~(2+)-Fe~(3+)间的电荷迁移带,通过晶格造成Si~(4+)、Mg~(2+)等微量杂质离子敏化而产生.光致发光谱中呈现更多谱峰,能呈现离子跃迁时不同离子间发生的相互作用,为500~700 nm吸收宽带由不同致色机制的叠加给出了直接证明,是一种能全面地研究宝石矿物中致色元素能级结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郑文琛 《矿物学报》1989,9(2):165-168
用晶体场理论研究了方镁石中Cr~(3+)离子的零场劈裂D随单轴压力的变化,发现杂质离子附近的局部压缩率的确不同于基质晶体的压缩率,即由于Cr~(3+)离子附近有阳离子空位出现,空位附近的氧离子将更易于向空位压缩,造成局部压缩率不同于基质晶体压缩率。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2~18 GHz微波频率范围内印度、南非和中国松树沟三种铬铁矿粉的电磁特性,分析了铬铁矿粉的几个重要电磁参数随频率变化曲线,认为印度铬铁矿粉的电磁特性较优于南非和中国松树沟的铬铁矿粉,其原因是印度铬铁矿粉Cr*(Cr*=Cr/(Cr Al))、Cr3 、Cr2O3及杂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金城洞绿岩带构造变形序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金城洞绿岩带自晚太古代以来经历了多期变形:D_1变形幕,形成片理、片麻理及无根褶曲,是深部构造层次的产物;D_2变形幕,形成轴面片理及一系列轴向NW或NWW向的紧闭同斜或平卧褶皱,并伴有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侵入,是中深部构造层次的产物;D_3变形幕,形成大型开阔褶皱,晚期形成韧性剪切带,是中浅部构造层次的产物。这三幕变形奠定了本区的基本构造格架。D_4变形幕在中浅构造部位形成NE向开活褶皱。古生代以来,本区主要发生脆性变形。  相似文献   

18.
唐勇  张辉  刘丛强  饶冰 《地球化学》2010,39(2):184-190
利用江西宜春414岩体中的钠长石花岗岩作为实验初始物,制备含不同1〉20s含量(0.27%-7.71%)的实验玻璃,本次实验研究了100MPa、850℃和800℃条件下Sn在流体与富磷过铝质熔体相间的分配。实验结果显示,Sn在流体与熔体相间的分配系数(Dsofluid/mclt)变化于2.10×10^-4-1.36×10^3之间,指示Sn强烈趋向于在富磷过铝质熔体中富集。随体系中P2Os含量从0.27%增至1.91%,Sn在流体与熔体相间的分配系数逐渐增加,当体系中R2O5含量进一步增加时,Sn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呈降低的趋势。本次实验结果表明,P可能不是Sn以流体相形式进行搬运的主要络合剂。  相似文献   

19.
金绿宝石和变石的呈色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4块世界主要产地的金绿宝石和变石进行X荧光能谱分析,得到其所含的主要微量元素分别是Fe、Ga、Ti和Fe、Cr、Ti。金绿宝石和变石各1块样品的同步辐射X荧光能谱半定量分析表明金绿宝石中Fe含量平均为17 800×10-6,Cr为855×10-6;变石中Fe含量为16 060×10-6,Cr含量达13 333×10-6。对15个样品的可见吸收光谱进行测试及解释表明金绿宝石的可见吸收光谱是由Fe3+引起,变石的可见吸收光谱由Cr3+和Fe3+共同引起。色度学的分析和系列计算表明具有440~470 nm间最大吸收和540~630 nm宽吸收带的双峰形状的可见吸收光谱,可产生红-绿色的变石效应,通过向着该双峰形状的可见光谱的方向进行变石的优化处理可以获得宝石的变石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