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色夫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二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和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2,4-D对绿色巴夫藻生长的影响在培养早期比后期明显,最适浓度为0.1mg/L;6-BA质量浓度≥1mg/L时对绿色巴夫藻有致死作用,质量浓度为0.1~0.8mg/L时,对绿色巴夫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促进生长的最适质量浓度0.5mg/L。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二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都可促使绿色巴夫藻的生长,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试验藻的干重。  相似文献   

2.
不同食物与放养水层对九孔鲍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室内池子多层笼养殖方式,以加工海带、鲜江蓠与A,B2种片状饲料为饵料,试验了不同食物与不同放养水层对九孔鲍生长影响,结果表明:(1)从壳长增长上,海带与饲料B近似,各为11.3与11.2mm;其次为饲料A,10.2mm;而江蓠最差,仅7.7mm;(2)在体重增长上,以饲料B最高,平均每只为3.3g,其次为饲料A与海带,平均每只2.9g,而江蓠仅1.8g;(3)从试验期间所获体重增长比壳长增长看,两种饲料(B为295,A为284mg/mm)均比两种海藻高(海带为257,江蓠为234mg/mm);(4)从垂直11层笼子九孔鲍生长的比较,下层的好于上层,越是下层越好,投喂两种饲料在体重上差别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南海海域数种海藻总脂质及脂肪酸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南海海域盛产的四种褐藻(海带、裙带菜、昆布和亨氏马尾藻)、三种红藻(紫菜、沙菜和江蓠)及来自南海三个不同海区(南沙、惠来和南澳)亨氏马尾藻的总脂质及脂肪酸含量干重,并重点比较其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结果表明,供试褐藻类海藻总脂质含量w在1.81%-6.11%之间,红藻类海藻的总脂质含量w在1.44%-3.96%之间;紫菜中含有7.548mg/g(干重,下同)的严油酸(C18:2);海带含丰富C18:1达5.592mg/g;花生四烯酸(C20:4)在裙带菜中含量为1.606mg/g;在供试藻种中,昆布的EPA(C20:5)和DHA(C22:6)含量最高,测定值为608μg/g和689μg/g。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蜈蚣藻中空型的生长周期、形态构造及其生殖系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其主要特征与蜈蚣藻不同,并非蜈蚣藻的一个变型而是一个物种(Species)。建议这个种的学名应为中空蜈蚣藻Grateloupiaporracea(Mert.)comb.nov.  相似文献   

5.
采用微藻三级扩大培养技术,将在对虾养殖池选育的波吉卵囊藻Oocysits borgei引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高位养殖池,并检测养殖环境中微藻群落结构、水质因子、对虾抗病力相关因子、对虾生长情况,研究了以微藻生态调控为主的对虾防病技术。结果表明:养殖前、中、后期,波吉卵囊藻平均生物量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分别为98.02%、78.89%和45.12%,成为虾池中的绝对优势种;作为优势种的持续时间长达77d。波吉卵囊藻为主的微藻群落控制的水质较稳定,实验池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较对照池低。对虾的血细胞数、溶菌(LSZ)活力、抗菌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酚氧化酶(PO)均显著高于对照池(P〈0.05);血清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池对虾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对照池(P〈0.05)。可见,通过微藻的定向培育方法来优化虾池微藻群落结构,可改善养殖环境。  相似文献   

6.
初步研究了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 tenuistipitata var. liui)和细基江蓠(G. tenuistipitata)切段培养的适宜培养基及其切段的再生特点。在此基础上,还研究了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江蓠藻体切段再生的影响。研究表明,江蓠藻体在改良PES培养基中生长良好。两种藻体的外皮层细胞均可产生长成新枝的生长点,并且表现出相同的再生极性。无论细基江蓠繁枝变种还是细基江蓠的切段都是在形态学上端切口处产生新枝,下端不再生;带分枝的切段,其分枝断口处亦可再生新枝。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明显促进藻体芽的产生和生长。1 m g/ LBA 明显促进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切段的再生,2 m g/ L BA+ 0.5 m g/L NAA 显著促进细基江蓠切段的再生  相似文献   

7.
湛江海域6种常见经济海藻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采自湛江海域的粗枝软骨藻Chondria crassicaulis、日本沙菜Hypnea japonica、鱼栖菜Acanthophora sp、芋根江蓠Gracilaria blodgettii、平卧松藻Codium repens、网地藻Dictyota dichotoma等6种经济海藻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碳水化合物是这些海藻的主要营养成分,占藻体干重的42.81%~66.11%,平均为55.93%;粗蛋白含量6.63%~11.13%;粗脂肪含量最低,除网地藻D.dichotoma(2.85%)外,其余5种皆不足藻体干重的1%;粗纤维和灰分含量在种间差别较大;矿物质含量丰富,其中磷、铁和锌分别在平卧松藻C.repens、网地藻D.dichotoma和鱼栖菜Acanthophora中占藻体干重的0.093%、0.13%和0.0055%;氨基酸含量较高,其中Thr、Val、Ile、Leu、Phe几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FAO标准;不少种类中汞、镉、铅、砷等含量超出我国食品卫生标准。海藻体内的营养成分含量因海藻种类和生长海域的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水温28±1℃条件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研究摄食水平1%、2%、3%、4%、5%(每日投喂量占初始实验鱼湿重的质量百分比)及饱食对卵形鲳鲹幼鱼(初始体重5.77±0.45g)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幼鱼特定生长率、转化效率、摄食率随着摄食水平的提高而增长,摄食水平达4%时干重特定生长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5%时,湿重、蛋白质和能量生长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4%时能值转化效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5%时,干重、蛋白质转化效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2%时干重、蛋白质表观效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4%时,能量表观效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长能分配率随摄食水平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代谢能、排粪能及排泄能分配率的变化则相反。建立了6种摄食水平条件下卵形鲳鲹幼鱼的能量收支方程。  相似文献   

9.
采用筏式吊养模式,分别研究水层与饵料两因子对九孔鲍幼鲍生长与存活的影响。养殖水层设置5个水深,分别为-1 m,-2 m,-3 m,-4 m,-5 m;3类饵料分别为海带、江篱菜、海带+江篱菜。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养殖60、120日龄时的九孔鲍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并对不同水平下的均数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水层因子对60日龄九孔鲍的壳长和壳宽及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值>0.05),对体质量影响显著(p值<0.05);对120日龄鲍苗的所有生长性状均有显著影响;饵料因子对60日龄和120日龄鲍苗的体质量、壳长、壳宽与存活率均有影响显著(p值>0.05)。综合水层和饵料的实验结果表明,在-2 m水层以江蓠菜+海带为饵料时,九孔鲍幼鲍的生长最好,主要生长性状均显著大于其他组合。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饵料条件下,对双齿许水蚤(Schmackeria dubin)的清滤率(mL.只-1.h-1)、滤食率(细胞.只-1.h-1)和摄食率(mg.只-1.h-1)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以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为饵料,其浓度为15×104~120×104 mL-1时,双齿许水蚤的摄食率达到较大;分别饲以同生物量的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ü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湛江等鞭金藻、小球藻(Chlorella sp.)时,饵料为角毛藻和扁藻时双齿许水蚤的摄食率达到较大;饲以同生物量的牟氏角毛藻、亚心形扁藻、湛江等鞭金藻、小球藻、颤藻(Oscillatoria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六种藻的混合饵料时,双齿许水蚤对湛江等鞭金藻的摄食率和选食率均为最大,分别为0.0458 mg.只-1.h-1和17.1%。可见,饵料浓度、饵料种类、混合饵料对双齿许水蚤的清滤率和摄食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