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针对歧北斜坡区沙一下湖相碳酸盐岩储层,首先在剖析储层裂缝的地质特征基础上,运用基于叠后地震数据的曲率属性、landmark构造体属性等裂缝检测技术对裂缝发育带进行宏观定性预测;其次,采用FRS叠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技术对研究区沙一下储层裂缝发育方向、密度等详细特征进行了定量预测。通过定性和定量预测结果的相互补充,得到了研究区沙一下储层裂缝发育特征:沙一下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发育主体区位于南大港(NDG)断层北部坡折带附近,主要为近东西向展布的构造裂缝,平面上呈块状或带状不连续分布。最终预测结果与实际钻井情况基本一致,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为研究区该类储层的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伊拉克F油田Asmari组油藏储层复杂,包括碳酸盐岩、砂岩和混积岩,储层非均质性强,连通性复杂。综合静态资料和动态数据,从储层特征,隔夹层分布,微裂缝发育情况,地层压力变化和见水规律多方面,对F油田储层连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smari组隔夹层岩性多样,含量最多的为以白云岩为主的物性隔夹层;其次为泥岩、砂质白云岩、泥质砂岩、云质砂岩及灰岩。隔夹层具有一定的渗透性,且由于微裂缝发育,改善了储层连通性。地层压力变化和见水规律表明Asmari组储层层内和层间、纵向和平面具有连通性,但储层非均质性造成连通性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埕海潜山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十分发育,非均质性强。以地震、钻井、测井和室内分析化验资料研究为基础,深入分析碳酸盐岩储层岩性特征、储集空间特征,明确裂缝性储层发育和分布的控制因素。从叠后地震资料出发,采用地震属性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2种地震方法,优选方差体属性、振幅包络属性和频率衰减属性,对埕海潜山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裂缝、孔洞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进行平面和空间预测,最终结合构造、烃源岩等控制埕海潜山油气成藏的因素,确定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4.
墨西哥EPC区块位于坦皮科(Tampico)盆地,白垩系的海相碳酸盐岩是其主要的含油气储层.储层是形成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关键因素,为了解区内油田开发潜力,通过岩性、成像测井(FMI)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EPC区块白垩系的主要储层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区域裂缝发育规律,对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本区裂...  相似文献   

5.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已发现多个碳酸盐岩潜山油田和含油构造,运用岩心、薄片、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对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涠西南凹陷碳酸盐潜山主要分布在一号断裂带至二号断裂带附近,其中一号断裂带碳酸盐岩潜山主要为上石炭统黄龙组,岩性为浅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互层,沉积微相以碳酸盐台地-台缘生屑灰岩滩为主,发育裂缝、溶孔、溶洞等储集空间;二号断裂带碳酸盐岩潜山主要为下石炭统下部石磴子段、孟公拗段,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灰岩,沉积微相以台内灰岩滩沉积和台缘生屑灰岩滩为主,发育良好的裂缝型储集层。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发育程度主要受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地下水活动、古构造应力以及潜山上覆地层岩性等内因和外因诸多因素影响,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涠西南凹陷碳酸盐岩潜山发育孔隙、裂缝、溶洞等多种储集空间,具备良好的储集条件。  相似文献   

6.
针对海上碳酸盐岩油田开发难点及面临的挑战,以XX油田深层碳酸盐岩油藏的ODP实施为例,提出了深层生屑云岩储层预测方法。通过古地貌及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综合研究,建立深层碳酸盐岩油藏、窄薄储层的配套研究技术,并在该技术的指导下成功完成对XX深层碳酸盐岩油田的储层预测。实践证明该研究方法可以很好地指导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研究,对于类似油田的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碳酸盐岩台地是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主要环境之一.通过对滨里海盆地东缘肯基亚克油田石炭纪孤立碳酸盐台地储层的沉积和成岩特征分析以及储层预测研究,指出孤立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相带窄,相变快,储层质量明显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其中台地边缘礁滩相属浅水高能沉积,成岩作用过程中又经历了较强烈的白云岩化、溶蚀等有利成岩作用的改造...  相似文献   

8.
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和成岩作用复杂性导致了储层物性非均质特征.对东沙海区流花油田碳酸盐岩测井曲线进行交汇分析,得出速度、密度和中子孔隙度与波阻抗有良好的线性对应关系.通过对流花地区的三维地震和测井资料分析运算,总结碳酸盐台地非均质地震反射特征,利用地震属性和反演技术描述了该区生物礁碳酸盐岩储层的物性特征.结果表明,地震反射...  相似文献   

9.
以叠前时间偏移地震资料为基础,采用相干体、蚂蚁体和储层综合响应的物性因子方法针对勘探程度较低的南黄海崂山隆起下石炭统和州组至下二叠统栖霞组碳酸盐岩进行储层预测。相干体、蚂蚁体预测结果表明,和州组至栖霞组发育多套储层,栖霞组储层裂缝发育和分布受断裂和构造挤压变形控制强烈,北部断裂带和南部挤压背斜区裂缝较为发育。储层综合响应的物性因子预测结果显示,和州组至栖霞组在南部地区的有利储层发育,主要集中在挤压背斜发育区和沿断裂带发育区。该储层的预测结果为崂山隆起有利目标区的评价提供了地质依据,同时该方法的应用对于南黄海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黄海盆地与下扬子陆域具有较为一致的沉积构造演化史,全区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资源潜力大,特别是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有可能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突破新区。以南黄海盆地为主体的下扬子地区海相储层类型包括砂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和泥页岩储层三大类。基于岩性特征、成岩作用、储集空间和物性条件等分析,认为砂岩储层有利的储集体主要为裂缝—次生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中未被胶结物充填或者部分充填的孔、缝、洞可作为有利储集体,泥页岩储层中的有利储集空间为高有机质丰度层段中的无机孔隙、有机孔隙和裂缝较发育带。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盆地胜海古2潜山古生界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海古2潜山是渤海湾盆地埕岛油田北部一个断块型潜山。为分析潜山油藏储层特征、实现潜山高效勘探开发,对胜海古2潜山地层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储集空间特征、储层发育规律和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胜海古2潜山古生界储层主要为次生储集空间,包括晶间孔隙、溶蚀孔洞和裂缝等类型,其中裂缝是储层最重要的储集和渗流空间;胜海古2潜山储层主要发育在冶里—亮甲山组和凤山组;潜山顶部地层和断层附近地层是良好的储层。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风化淋滤作用(风化壳)、岩性特征和断裂作用是控制储层发育程度的3个主要因素。这一结论对埕岛油田以及渤海湾盆地潜山勘探开发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墨西哥东南盆地M区块W构造是区块的重点构造,W构造白垩系碳酸盐岩储层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决定了整个区块的勘探潜力。对周边已钻相似构造岩心和成像测井裂缝发育特征的统计表明,中白垩统地层有效裂缝最为发育,裂缝的走向主要为NW—SE向和NE—SW向。研究分析认为,裂缝的发育规律主要受到区域应力和岩性差异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盐底辟之上挤压背斜"裂缝发育模式。最终应用地层切片和曲率属性技术,预测了W构造白垩系裂缝的平面展布:裂缝集中发育在中白垩统,裂缝走向为NW—SE向,与周边钻井统计结果一致,证实了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微电阻率扫描测井技术对储层中风化壳和裂缝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电阻率扫描测井技术与常规数控测井技术相比较,是测井技术上的一次飞跃,它以扫描图像来反映井壁岩层的成分和结构,并能得到岩层和裂缝的产状等。本文用其测试辽河断陷海南一月东潜山区海南20井,测得潜山储层震旦系和寒武系-奥陶系顶部有一层厚30-35m的古风化壳,具有网状裂缝结构。并测得储层自上而下碳酸盐岩中各种类型的裂缝及其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14.
西非下刚果盆地为一典型被动大陆边缘含盐盆地,下刚果盆地北部海域在白垩系海相碳酸盐岩层系获得丰富油气发现。研究区海相碳酸盐岩领域油气勘探面临的核心瓶颈问题,即白垩系碳酸盐岩的沉积模式、演化规律、储层特征以及沉积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综合钻井、地震、区域地质等资料,分析认为自下向上相对海平面的上升控制了沉积演化,沉积体系演化模式为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浅海混积陆棚→半深海-海底扇。下刚果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展布在纵向及平面上均可以划分为内中外3个储层发育带,碳酸盐岩储层最主要发育于下白垩统Albian阶下Sendji组。该时期研究区整体发育浅海碳酸盐岩混积缓坡台地沉积体系,沉积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混积滨岸、后缓坡、浅水缓坡以及深水缓坡4种类型,其中浅水缓坡亚相颗粒滩微相与后缓坡亚相台内浅滩、砂质浅滩微相储层最为发育。碳酸盐岩储层岩性组合主要包括颗粒灰岩、砂岩、砂质灰岩、白云岩4种类型;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并受成岩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盆地珠江组碳酸盐岩油藏在近年取得了勘探新突破,如LF15-1油藏的成功评价,极大地鼓舞了区域碳酸盐岩勘探。由于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分布复杂,受古地形、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叠合影响,储层评价困难。笔者在前人研究的碳酸盐岩地层速度和储层孔隙度呈线性关系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挖潜地震资料计算碳酸盐岩地层速度对研究区储层发育区进行宏观分析,结合叠前叠后联合相控反演进行碳酸盐岩储层精细刻画,在研究区评价出3个有利储层发育区,识别出有利储层Ⅰ区是一个规模超过12km2的岩性圈闭,为区域后续勘探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经过多年勘探,常规碎屑岩领域勘探潜力越来越小,灰岩潜山勘探程度低,剩余资源潜力大,1,2号断裂带周缘已发现多个潜山油田或含油构造,展示了其良好的勘探前景。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测井分析、测试分析等,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海平面波动研究灰岩潜山储层特征,深入剖析灰岩潜山有利储层控制因素及展布规律,研究表明,涠西南凹陷1号断裂带灰岩潜山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滩相储层,发育颗粒灰岩,为后期构造破裂作用和岩溶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储层储集空间为孔隙+缝、洞型,强烈白云岩化明显改善孔隙型储层,同时,1号断裂带周缘(廉江-信宜断裂向海延伸)经历中生代早期左旋压扭及晚期右旋张扭的复杂构造演变,晚期的张扭型裂缝可为岩溶提供良好的渗流通道,加速了风化淋滤的进程,形成沟通良好的溶蚀孔洞。指出涠洲E近似于涠洲A区,位于强应力的构造裂缝发育区,白云化及溶蚀作用发育,为有利勘探方向,为涠西南凹陷灰岩潜山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3DMove裂缝预测技术在埕北30潜山裂缝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丽 《海岸工程》2007,26(3):55-60
裂缝的准确描述和预测是裂缝性储层有效开发的关键,由于裂缝性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和致密低渗透性,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很多,因此裂缝储层空间分布预测的难度非常大,给裂缝油藏的进一步勘探开发带来很大困难。本文应用3DMove构造正反演裂缝预测技术预测古生界潜山顶和太古界顶两套地层的裂缝分布和方位,并从应力场的角度对裂缝的开启性作出分析。将该技术应用于胜利油田埕北30潜山,通过与已钻井资料对比分析,预测结果与实际井的裂缝发育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PL油田为国内第1个大型花岗岩潜山油田,发育孔隙裂缝型储层,潜山岩性多样,平面分布规律及其对储层的控制作用复杂,研究难度大。利用PL油田的岩矿和测井资料识别了岩浆岩和变质岩双重潜山结构;利用岩心岩屑的元素数据和QAPF岩性分类法,判别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2种岩性,结合常规测井资料,首次建立了基于自然伽马的可细分酸性岩浆岩的判别标准;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岩性变化规律,探讨了潜山演化及岩性变化模式,并对岩性的平面变化对潜山储层发育的影响进行了机理分析。该研究为后期开发寻找优质储层奠定了基础,以期对同类型潜山油藏储层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Norman Wells油田位于加拿大西北地区,距离北极圈60km,其产油层为泥盆系的碳酸盐岩岩岸复合体。该岩岸复合体在岩岸内的最大厚度可达130m,向盆地方向由于岩岸边界的退覆和沉积层的尖灭其厚度逐渐减薄。Norman Wells油田是一个以油为主的油田,其原始石油地质储量约为108百万方(680百万桶)。储层的基质渗透率很低(平均为2-4毫达西),但裂缝很发育。以前对Norman Wells油田所做的三维地质建模并没有尝试结合裂缝的渗透率,结果是在静态和动态储层模型与油田开发的历史数据之间产生了误差。最近,针对全油田范围的渗透率建立了一个量化基质和裂缝性能的共同影响的三维模型。基质和裂缝性能被分开进行了模拟,然后合成了一个完整的渗透率模型。基质的性能受沉积相和层序地层格架的控制。使用岩芯和测井数据,结合沉积相和地层信息可以建立三维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模型。裂缝渗透率则是分两步来建立的,第一步,注水数据和生产数据被用来分离并模拟储层中裂缝所产生的渗透率(裂缝所提高的渗透率);第二,从岩芯、成像测井和露头等数据中测得的裂缝的几何属性(方向、规模、密度)被用来量化裂缝的几何参数以及由裂缝所导致的渗透率的各向异性(定向渗透率)。构造、地层和沉积相等信息也被用在了三维模型格架中,这些信息可以指导对井控范围以外的裂缝渗透率所进行的预测。模拟结果显示,裂缝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基质的渗透率,而且,如果没有裂缝的增渗作用,Norman Wells油田的绝大部分油层都将是非经济的油层。在油田的大部分地区中,裂缝网络均有效地提高了基质的渗透率,而且并没有明显地影响地层的一致性。不过,也有一些地区的储层中裂缝十分发育,并导致了注入水的突破,降低了储层的一致性。裂缝性能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主要与构造位置和碳酸盐岩岩岸的地层力学特征有关。在岩岸的边缘和较陡的上倾(东北方向)构造斜坡上的储层中,裂缝的作用是最强的。应用这一新的模型,未需对流体模型的渗透率做多少修改,我们就迅速地获得了对生产动态史的拟合。将动态数据用于三维地质模型有两个的优点:1)可以降低对调整流体模型渗透率的需求,并产生一致性更强的动静态模型;2)用地质信息来指导剩余渗透率的分布,避免了对渗透率参数的针对性调整。这种新的动静态模型正被用于储层和产能预测、时机判断和油田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BZ19-6气田变质岩潜山储层结构复杂、多样,裂缝发育且非均质性强。在储层评价中,识别有效的裂缝是一个紧迫的难题,而这对于该气田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岩性主要为花岗片麻岩、夹少量侵入岩的太古界为研究层位,通过对常规测井曲线进行重极标差(R/S)分析,以识别研究层位的裂缝发育程度,并通过计算Lg(R/S)的牛顿二阶差分值预测裂缝的发育位置。进一步将R/S分析结果与岩芯薄片裂缝观察统计和电成像图解释结果进行对比,建立了利用赫尔特指数识别花岗片麻岩储层裂缝发育程度分类标准。研究表明:(1)将R/S分析和牛顿差分法相结合改进的裂缝识别方法,在变质岩储层裂缝评价中具有可行性,可识别宽度>0.005 mm的裂缝;(2) Lg(R/S)曲线二阶差分值能够准确地识别天然裂缝的发育位置,并且KRxo与裂缝线密度呈正相关,相关性高;(3)岩性各向异性和裂缝充填情况对常规测井曲线R/S分析方法识别裂缝精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