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1 毫秒
1.
针对东南亚某水电站坝址区上游右岸古滑坡,通过钻探、地质调查及长期监测研究了滑坡地层特征、滑带特征及变形特征,并对古滑坡复活机制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坡脚卸载和强降雨是古滑坡复活的主要原因;(2)道路开挖导致应力场发生改变,滑坡沿浅表部第四系坡积物和板岩、砂岩接触面“复活”,向临空面产生蠕变变形;(3)古滑坡变形与降雨呈正相关,雨季高强度降雨期间位移与变形速率急速增大,旱季无降雨时滑坡基本处于稳定状态;(4)深部位移监测数据显示,古滑坡深部未见位移突变,降雨对深部位移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宝塔滑坡变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宝塔滑坡地表变形特征及深部位移特征的研究,直接提示表层岩体的变形演化过程,进而为斜坡岩体变形地质概念模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结合长宁页岩气田区某丛式井场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物质结构和变形特征,根据古滑坡体存在的地质现象,对工程滑坡形成的力学机制和发展演化过程展开分析讨论。初步认为该滑坡是在古滑坡的滑覆堆积体上发展而来,滑坡启动时具有牵引式滑裂变形破坏特征,并逐渐向推移式塑性挤压变形模式转变,形成了滑坡由牵引式向推移式转化的力学机制演变过程。人类工程活动是该滑坡的最直接的主要诱发因素。充分认识滑坡的变形特征和形成机制,有利于正确指导滑坡治理措施选择和工程布局,对区域内建设场地选址和同类型工程滑坡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三峡水库区地质条件复杂,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及重灾区.文家滑坡位于巴东县内龙船河国家旅游区入口处,神龙溪大桥南侧.论文在研究了三峡水库区文家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滑坡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该滑坡的结构及变形特征.从滑坡形成条件、诱发变形因素两方面分析了滑坡形成的原因及诱发滑体失稳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工程实际境况,对滑坡治理进行初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防治措施和建议,为三峡地区相同类型的滑坡的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张桓侯庙东侧滑坡为一大型土质滑坡。为了掌握滑坡的变形状态,对滑坡实施应急动态监测,采用了地表位移、地表沉降、深部位移、地下水位、降雨量及泉流量监测等手段,确定了滑坡的变形范围、主滑方向、滑面深度等基本要素及内部、外部变形特征,通过对监测成果的综合分析将滑坡分为强变形区与弱变形区,确认滑坡性质总体上为推移式,右侧前缘具有牵引式的性质。判断滑坡在监测期间处于匀速变形阶段,降雨是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起到了加速滑面形成的作用。利用监测成果修正了滑面形态,反演滑带参数。建议对滑坡的防治加强地表排水,切忌对强变形区前缘进行开挖。  相似文献   

6.
基于滑坡区地质环境,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大比例尺平面图测绘,滑坡微地貌和变形破坏特征测量籍调查,室内岩土体试验等手段,对康县十字坡滑坡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表明,该滑坡为小型碎石堆积土滑坡,降雨、不合理的人工活动及滑坡区高陡的地形是诱发滑坡变形的主要因素。在认识滑坡形成机制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极限平衡计算方法,并结合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评价该滑坡在天然、降雨、地震及降雨和地震耦合作用下的稳定性,为该滑坡的治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三峡黄腊石滑坡深部变形,破裂带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详细的地质调研和微观测试的基础上,建立了长江三峡黄腊石滑坡深部变形和深部破裂带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采用相似材料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对“概念模型”进行了模拟验证,模拟结果为该滑坡的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孤山水电站混凝土生产系统场地位于一老滑坡体上,因场地平整施工滑坡出现重大变形险情,对工程建设构成严重危害。通过对场地工程地质特征和变形机制的系统研究,认为滑坡变形的主要诱因是前缘切脚的不当施工开挖活动。场平开挖已将滑坡肢解为东区、中部区和西区3大部分,滑坡变形对西区整体稳定影响较大,对东区和中部区的整体稳定影响较小,针对各区滑坡变形特征采取了应急工程处理。险情处理后,结合开挖现状和变形特征开展滑坡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在天然状态下,除了滑坡东部②号变形体区域和滑坡西区仍不稳定外,其余部位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在暴雨或久雨条件下,滑坡欠稳定-不稳定。为保证工程安全,滑坡需要进行工程治理。  相似文献   

9.
有效利用滑坡监测资料掌握滑坡变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是开展滑坡变形预测及工程治理的重要前提。因此,以三峡库区某滑坡为研究对象,基于滑坡位移监测、降雨量和库水位变化相关资料,对滑坡变形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滑坡的变形与库水位下降及集中降雨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以滑坡位移变形速率为系统特征变量,选取当月降雨量、前两月降雨量、月库水位下降量、库水位下降速率为相关因素变量,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系统特征变量与相关因素变量之间的响应程度,由灰色关联度的分析结果可知,前两月降雨量与当月降雨量、与该滑坡变形速率的响应程度最高,该滑坡变形的最大影响因素为降雨量,其次为库水位下降。鉴于此,建议进一步完善滑坡区排水系统,采取相应的工程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结合沪瑞国道主干线贵州境镇胜高速公路十八合同段晴隆滑坡深部位移监测曲线特征,总结归纳了滑坡深部累积位移曲线“V”型、“B”型、“r”型、“钟摆”型及“复合”型等几种,详细论述了常见的曲线特征类型及其研究意义,提出了依据滑坡深部位移监测成果资料判别滑坡动态变形特征及其稳定性的判识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丹巴县城后山为一大型古滑坡。由于县城建设对古滑坡坡脚的开挖而逐渐复活。2005年2月,滑坡出现加速变形。为了解滑坡体的深部变形状况,掌握抢险加固处理的效果,为滑坡综合治理提供设计、施工、工程处理依据,在应急治理工程的中后期对滑坡体开展了深部位移监测,现对该监测成果进行分析,对滑坡的变形机理及实施抢险加固后的滑坡体稳定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滑坡监测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脆弱,是我国滑坡灾害的多发地区,因此,有效开展滑坡监测已经成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三峡库区的滑坡监测系统已初步得到建立,大量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成果,为及时准确掌握三峡库区滑坡的变形状况、预测预报滑坡的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文中着重介绍了GPS大地形变测量、自动伸缩计地表位移测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TDR滑坡体深部变形测量和自动远程遥控监测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情况,并对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指出在三峡库区滑坡监测中,应该根据滑坡自身特点、监测目的和仪器的特性,合理选择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余忠 《探矿工程》2018,45(6):81-84
滑坡土体变形及其处理是滑坡治理施工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浙江省金华市兰溪洞源村滑坡隐患治理工程为例,介绍了施工过程中出现局部不稳定问题后,施工单位与相关单位一道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对土体的新近变形特征与变形原因分析、应急抢险措施、应急排险效果监测、后续施工方案等内容。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类似施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钻孔倾斜仪监测在塘角村1^#滑坡预警监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塘角村1^#滑坡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工程Ⅲ期专业监测点。监测方法为滑体深部位移监测、地表位移监测,同时开展地表宏观变形调查。2007年4月滑坡开始出现变形;其中滑体深部位移由钻孔倾斜仪监测,最早发现滑体变形,随后地表位移GPS监测滑体出现变形,同时滑体地表出现裂缝,滑体局部产生溜滑现象;文章通过滑体深部位移实测监测数据纵向分析,结合与其它监测方法(GPS)监测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印证,判断钻孔倾斜仪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阐述钻孔倾斜仪监测在塘角村1号滑坡预警监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甘肃南部坪定-化马断裂带滑坡变形特征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为民  黄晓  张永双  刘廷 《地质通报》2013,32(12):1925-1935
以坪定-化马断裂带泄流坡滑坡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变形监测资料分析,深入剖析了断裂带滑坡变形特征和形成机理,提出了断裂带滑坡的防治方法和治理措施。断裂带滑坡一般为大型—巨型滑坡,由多个次级滑坡体组成,历史上曾多次活动。变形监测资料表明,泄流坡滑坡变形目前处于匀速蠕变阶段,呈现蠕滑-塑流拉裂-土(石)流的变形破坏特点。断裂破碎带及其现今活动为滑坡长期蠕滑变形提供了物质基础,而降雨是滑坡体失稳下滑的主要诱发因素。断裂带滑坡按岩性可归类为松散堆积层滑坡。因此,对断裂带滑坡的防治应以防为主,以治为辅,即开展滑坡变形实时监测和群测群防,辅以滑坡表面排水、坡脚压载等措施,以减缓或防止泄流坡滑坡再次形成灾害。  相似文献   

16.
滑坡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相关,本文深入分析了秦巴山区十天高速某富水滑坡的成因机理,预测了公路开挖后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理方案; 通过施工期间监测资料分析及工程效果研究,验证了其变形破坏模式并总结了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滑坡各阶段变形特点。提出对于地下水来源丰富的大型覆盖层滑坡,其蠕变特性与黏性土的流变性及自身的应力状态有关,滑体中黏粒含量越高、塑性指数越大、含水量越高,土的流变性越强,滑坡蠕动变形越明显; 该类滑坡仅采取支挡和地表排水措施难以有效控制其变形发展,需辅以泄水隧洞等地下排水工程,改变地下水渗流场,提高滑带有效应力,方可稳定滑坡; 大型深层覆盖层滑坡即使采用抗滑桩等支挡工程进行预加固,随着开挖的加深,坡体应变能释放,将形成新的塑性区,滑面的发展遵循渐进破坏理论,逐步向下发展,治理工程需兼顾多层滑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藏易贡滑坡源区BH01、BH02与BH03斜坡体呈不稳定状, 严重威胁下游工程设施安全。为防控源区坡体再次高位滑动致灾, 亟待开展斜坡赋存的地质结构及变形趋势分析。文章基于2 m精度的Pleiades数字高程模型及地形影像, 厘定了定量地貌学、地质构造与滑坡学3方面证据, 确定易贡滑坡源区具有前缘叠瓦式逆冲断裂区单面山、逆冲断裂区块体、走滑断裂区块体、走滑断裂区北东向拉裂槽4个次级斜坡单元。现场地质调查发现源区坡体内发育倾向南东、南西两组主控结构面, 这两组结构面是滑坡前缘逆冲断裂、后缘走滑断裂渐进活动的结果。与山脊近直交的北东向拉裂槽可能与晚期东西伸展变形背景相关。研究认为在地质构造影响下, 易贡源区斜坡沿着北东向拉裂槽下延结构面呈现多级、多期次深层滑移, 具有岩质滑坡蠕滑-拉裂-剪断型滑动机制。依据源区拉裂缝扩展的深度判断, 源区BH02坡体具有潜在加速滑移风险, 且BH03坡体亦不稳定。   相似文献   

18.
沐川县黄丹滑坡的变形方式及主导因素有几种不同观点,由于产生了种种防治方案。笔者通过对变形特征的深入分析及最新监测资料研究,提出了该滑坡变形是以垂向沉降变形为主,从而找到了根治变形的综合防治方案,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UDEC离散单元法数值模拟,再现了贵州纳雍张家湾镇普洒滑坡在煤层采空区、深大岩溶裂隙、强降雨和回采爆破振动协同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揭示出该崩滑的动力触发机制与主控因素。结果表明:(1)在原始坡体下伏煤层自下而上依次开采时,其采空区上覆岩层中“冒落带”、“裂缝带”和“弯曲下沉带”范围逐渐扩大,当位于最上部的煤层被开采后,其上覆岩层中发育的“弯曲下沉带”已触及坡脚;期间该原始坡体处于累积变形阶段,其变形具有明显的整体“下座”和“顺时针旋转”特征;(2)在强降雨作用时,已受采空区作用的坡体进入累积变形扩大阶段,其宏观变形仍具有“下座”和“顺时针旋转”特征;(3)当回采爆破振动持续作用时,已受采空区和强降雨耦合作用的变形坡体进入持续“渐进损伤”、“临界崩滑”、“解体破碎”、“震荡抛射”和“堆积压实”动力响应阶段,期间滑坡体宏观位移表现出明显的“下座”、“溃屈”和“顺时针旋转”特征。   相似文献   

20.
金沙江上游沃达滑坡自1985年开始出现变形,现今地表宏观变形迹象明显,存在进一步失稳滑动和堵江的风险。采用遥感解译、地面调查、工程地质钻探和综合监测等方法,分析了沃达滑坡空间结构和复活变形特征,阐明了滑坡潜在复活失稳模式,并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分析了滑坡堵江危险性。结果表明:沃达滑坡为一特大型滑坡,体积约28.81×106 m3,推测其在晚更新世之前发生过大规模滑动;滑坡堆积体目前整体处于蠕滑变形阶段,局部处于加速变形阶段;复活变形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前部,且呈现向后渐进变形破坏特征,复活区右侧变形比左侧强烈。滑坡存在浅层和深层两级滑面,平均埋深分别约15.0,25.5 m,相应地可能出现两种潜在失稳模式:滑坡强变形区沿浅层滑带滑动失稳时,形成的堵江堰塞坝高度约87.2 m;滑坡整体沿深层滑带滑动失稳时,形成的堵江堰塞坝高度约129.2 m。沃达滑坡存在形成滑坡-堵江-溃决-洪水链式灾害的危险性,建议进一步加强滑坡监测,针对性开展排水、加固等防治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