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对滇东北山区坡耕地5种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等高带状耕作、地埂、生物防冲带-绿肥、生物防冲带-苹果、水平梯地(梯田)对土壤流失量的控制作用建立试验小区并进行连续3年实测,得到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P值,为建立坡耕地水土流失方程、进行土壤侵蚀预测预报、制定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华 《福建地理》2002,17(1):23-27
闽清县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小县,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水土保持,对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水土流失现状与成因的分析,寻找防治水土流失的途径,实现综合治理,以促进水土保持和农、林、牧、副持续、全面、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闽清县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小县,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水土保持,对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水土流失现状与成因的分析,寻找防治水土流失的途径,实现综合治理,以促进水土保持和农、林、牧、副持续、全面、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实地考察与实测分析为据,对滦平试区水土流失分布,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土流失量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整个燕山东段山区今后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金沙江下游近40年来土壤侵蚀变化--以云南彝良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云南金沙江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尤其以金沙江下游区最为突出。为揭示该区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的基本规律,为今后水土保持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选择该区域较为典型的彝良县作为研究实例,采用航片判读、实地调查、GIS等方法编制了1960、1980和2000年土壤侵蚀图,据此分析该县1960~2000年的土壤侵蚀变化特点,并应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在当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趋势,为该县制定水土保持措施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三峡库区土壤侵蚀及泥沙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库区严重的土壤侵蚀与泥沙输移是三峡库区泥沙重要的来源之一,威胁三峡工程安全。坡耕地是三峡库区泥沙主要源地,占入库泥沙的46%;大规模的库区后靠移民工程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与山区开发及三峡工程建设过程的工程扰动加剧了土壤侵蚀与产沙。三峡工程建设及运行后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将进一步增加入库泥沙量。为了有效控制三峡库区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库区环境,从1989年开始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典型模式的水土保持工程在三峡库区广泛开展,有效控制了库区土壤侵蚀与泥沙输移。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是三峡库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模式,文章分析了其治理模式与水土保持及泥沙控制效益。应用水保法评价了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减沙效益,并把评价结果与遥感监测分析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两种评价结果均在可接受范围。结果表明经过16年的水土保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截至2005年三峡库区年均减少土壤侵蚀43.75–45.94×106 t ,减少入库泥沙12.25–12.86×106 t 。  相似文献   

7.
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现状、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回顾了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历史并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对占国土面积38.2%的367万km2水土流失状况、成因类型和地域分布作了分析.对建国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km2,建设基本农田1.5亿亩,营造水土保持林5亿多亩,以水土保持措施使每年增产粮食150亿kg、增产果品250亿kg,每年减少土壤侵蚀11亿t、增加保水能力180亿m3,以及水土保持在立法、科研、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作了总结.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部分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危害加剧趋势,论文从依法治理、实施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抓好7大江河和17片重点治理工程、加强教育和科研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硬化地面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姚文波 《地理研究》2007,26(6):1097-1108
在界定硬化地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硬化地面分为道路、城镇街区、农家场院三大类。并利用黄土高原400~600mm集流能力试验公式,对甘肃省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硬化地面的集流能力、侵蚀量进行分类实例分析研究,发现硬化地面集流能力远大于自然地面,因此城镇、道路、村庄附近的土壤侵蚀尤其严重。在黄土高原地区,不仅与之相关的沟壑的形成和发育,而且相关沟谷和河流的溯源侵蚀之力度大小也要受其影响。随着人口的增加,硬化地面面积越来越大,受其影响水土流失更加严重,这是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日益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后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须将防治水土流失与解决水资源紧缺有机结合起来。其最佳解决途径,就是用硬化地面所集中的雨水,作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以解决黄土高原水资源之不足。  相似文献   

9.
黄河流域土壤侵蚀产沙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侵蚀产沙模型是国土资源动态变化模拟、土地资源环境质量评价、制定水土保持规划措施的重要技术手段,对指导生产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河流域尤其是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始终是土壤侵蚀和黄河泥沙研究的热门问题,近年来,结合“数字黄河”、“模型黄土高原”建设,广大地理学、水土保持、水利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科技工作者,围绕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产沙问题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配合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以及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和管理,从经验模型到理论模型,不仅提出和开发了许多具有十分重要实用价值的土壤侵蚀产沙模型,而且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模型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本文从土壤侵蚀产沙模型的自主开发和现有模型的应用两个方面、经验统计模型与物理模型两个领域简要回顾了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学者在黄河流域土壤侵蚀产沙模型方面主要的研究成果,并针对在该地区进行土壤侵蚀模型方面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作者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人类活动方式对土壤侵蚀的效应—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景保  蔡炳华  李敏 《热带地理》2001,21(2):108-112
以湖南省谡列,分析了滥伐森林,坡地复垦,缺乏环境意识的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方式与土壤侵蚀的关系,以及水土保持效益,认为局部地区土壤侵蚀面积增加且强度增大,水土侵蚀方式改变,重力侵蚀加剧等土壤侵蚀特性的改变,完全是人类活动方式对土壤侵蚀的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而加强水土保持环境建设,增强良好的环境意识则可控制土壤侵蚀,保护水土保持成果。  相似文献   

11.
黑土的水土流失及其保育治理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黑土因其肥沃而闻名,但其退化和水土流失问题往往易被忽略。虽然在人类影响下的现代环境过程开始较晚,但黑土区的环境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黑土水土流失的现状进行了评价,指出了黑土保育治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治理保育措施。  相似文献   

12.
1987年本县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920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5.0%。县内土壤流失量327万吨/年,土壤侵蚀模数3554吨/平方公里×年。本县水土流失呈西北-东南向带状分布,由低处(沟边)向高处(岭脊)减弱,以轻度、中度水土流失为主(面积814平方公里)。采取的治理措施有:坡地改梯田,水平带状耕作,植树种草,封山育林,蓄水拦沙等。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紫色土地区有除草中耕的习惯。研究中耕对产流产沙的影响对于指导坡耕地管理和水土保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小区开展了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1)中耕能够增加水分入渗,在19.61mm/h雨强下,可以提高稳渗率2.97%到36.56%,在53.95mm/h下,可以提高稳渗率9.74%到90.46%,在111.69mm/h雨强下,能提高稳渗率12.47%到54.1%;(2)中耕可以减少坡面产流,在缓坡、中等雨强条件下,中耕峰值流量仅相当于对照的30%,而在陡坡、大雨强下,二者的峰值流量十分接近;(3)在小雨和中雨条件下,中耕减少侵蚀产沙,在暴雨条件下的中耕会导致产沙量增加。  相似文献   

14.
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试验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实地试验了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应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预报本地紫色土坡耕地在耕种情况下的水土流失量,经实测资料检验精度良好,说明确定的R、K、LS、C、P算法符合这类区域的具体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土流失土壤因子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爱国  李锐  杨勤科 《山地学报》2002,20(3):284-289
通过对现有水土汉失土壤指标的分析、筛选的一建模函数的主要变量,提出了“土壤指数”的概念并把其用作模型因变量;通过侵蚀过程分析和数理推导确定了模型的基本形式;用模型变量和野外和室内实测数据对概念模型进行了参数拟合,初步建立了我国水蚀区水土壤因子数学模型Ⅰ和模型Ⅱ;进而对模型的应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土保持区划方案初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水土保持区划是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可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管理与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简要回顾了相关区划工作,明确了水土保持区划的概念,结合我国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特点,提出了水土保持区划原则、指标体系和命名规则;通过构建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协作平台和数据上报系统,结合我国已有相关水土保持研究成果,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演绎归纳途径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我国水土保持区划初步方案,将全国划分为8个一级区,41 个二级区,117 个三级区.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的水塔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藏高原是维持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水塔。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与周边地区形成了巨大的地势差。高原东南部不仅具有丰富的降水,而且在3500m以上以冰川雪被形态储存了巨大的水资源,因此,高原具有重要的水塔功能。基于高原潜在输出总水量和不同海拔区域水体所具有的势能两个方面,建立了高原水塔功能的模型,从而利用GIS方法,通过对我国1∶400万系列图和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计算出高原不同高度带贮存的大气降水、冰川储水量、湖泊水量以及工农业用水量。计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冰川湖泊的淡水储量达39921×108m3,其中冰川储水量为39228×108m3,可利用湖泊储水量为693×108m3,平均每年由降水获得的水资源量为8495×108m3,高原工农业用水量为129×108m3。因此,高原的输出水量即出境河川径流量为6870×108m3。高原储水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5000m间,与高原周围相比,平均势差在2000~4000m间,最大的势差达5500m。水体具有巨大的势能,在势能的作用下,自然向周边区域输送汇集,维持着周边地区的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活动,因此,青藏高原的水塔功能对于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Regionaliz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s a base for the planning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It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constructing healthy eco-environment and regional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It makes a brief review of related regionalization of study and makes clear the concept of regionaliz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synthetical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environments of China, the principles, indices and nomenclature of the regionaliz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re propose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aliz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ollaboration platform and data reporting system, combined with existing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 this paper uses the top-down and bottom-up and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buil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gionalization preliminary scheme, with 8 regions, 41 sub-regions and 117 sections divided in China.  相似文献   

19.
推广香根草篱作水土保持措施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以来,我国推广香根草蓠作水土保持措施,收到的水土保持效益甚佳,香根草篱的短处有:经济效益欠佳,与作物争水肥,容易发生病虫害。为使香根草蓠扬长避短,提出的意见有:1.宜在秦岭-伏牛山以南海拔<2000米的地区推广;2.人少地多的山区荒坡地上可大力推广;3.建立香根草与经济作物组成的混合蓠;4.加强香根草病虫害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20.
冬季结冰灌溉对苏打盐碱土水盐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帆  王志春  肖烨 《地理科学》2012,(10):1241-1246
在苏打盐碱土区进行结冰灌溉试验,研究灌溉后盐碱土土壤水分和盐分的分布状况。试验分为淡水结冰灌溉(E)、微咸水结冰灌溉(D)、微咸水结冰灌溉+100%GR(石膏需求量)磷石膏(A),微咸水结冰灌溉+50%GR磷石膏(B),以及对照(CK),5个处理。灌溉水量为180 mm。试验结果表明灌溉融水增加了土壤耕层的含水量,为春播抗旱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灌溉融水使土壤耕层主要离子Na+、Cl-、CO32-、HCO3-明显降低,使土壤耕层的盐碱化程度得到改善。不同处理方式之间比较,微咸水结冰灌溉洗盐效果和盐碱化改良效果明显好于淡水结冰灌溉,微咸水+磷石膏淋洗和改良效果好于微咸水结冰灌溉,且随着磷石膏施用量的增多,洗盐和改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