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江西省湖口—彭泽地区第四系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5万湖口县幅区域地质调查,应用地层学和沉积学新理论、新方法,对湖口—彭泽陆相盆地进行了第四系岩层划分、沉积相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首次应用基本层序特征及岩性组合进行了组级地层划分;依据基本层序特征、岩石地层分布形态及沉积构造,恢复了沉积相;查明了各岩石地层单位之间的接触关系,为该区第四系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岩性地层圈闭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岩性地层圈闭的研究历史和进展,将岩性地层圈闭的研究分为初期阶段、探索阶段和地震综合勘探阶段。现今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进行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建立沉积体系模式,指出有利相带,预测隐蔽圈闭的有利区等。根据不同沉积体系的特点,归纳出3类岩性地层圈闭:浅海碳酸盐岩类、陆相硅质碎屑沉积类和深水沉积类。如何有效地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各种资料进行圈闭预测是目前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今后的研究方向是不同地区不同沉积体系的岩性地层圈闭的勘探方法、圈闭与层序地层学的关系、岩性圈闭的地球物理检测技术与综合地质因素的结合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侏罗系以陆相地层为主,仅在西藏地区和黑龙江东北部发育海相地层,华南早侏罗世也存在较广泛的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中国侏罗系不同陆相盆地间的岩性和化石存在较大差异,长期以来争议很大,特别是同位素年代学和生物地层学的结果存在严重分歧.本文根据地层特征,结合大地构造和古地理等因素,将中国侏罗系分为5个大区,其中陆相盆地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三叠系海、陆相同时发育,沉积类型齐全,分布广泛,但其分布和发育很不均衡,总体呈现为"南海北陆、东简西杂、下全上缺"的格局.中国南方(包括青藏高原)海相三叠系的基本生物-年代地层框架中,下三叠统直到上三叠统卡尼阶具有区域对比意义,部分标志甚至具有全球对比意义.中国陆相生物-年代地层框架可作为区域陆相地层对比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5.
王泽九  黄枝高 《地质论评》2006,52(6):747-756
近10余年来,特别是2000年召开第三届地层会议后,中国年代地层研究得到很快发展。首先,在全国地层委员会主持下,经各断代工作组专家们的共同努力,编制完成了《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系统建立了从震旦系至第四系中共102个阶(其中包括52个陆相地层区的阶)和新建3个系级单位。从2001年开始,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大力支持下,由全国地层委员会主持,组织全国知名地质科研院所、高校和部分地质调查院的专家,围绕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开展了系统的建阶研究。5年来,共涉及45个阶,9个界线层型和2个新建系及2个统级单位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先后已有4个全球界线层型(GSSPs)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建立在中国,还有3~4个全球界线层型正待国际地质学科学联合会批准建立在中国,另有3~4个界线层型剖面有望争取成为全球的界线层型。其他研究所涉及到的阶、系、统等单位,也有明显进展,成熟度明显提高,为《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的广泛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研究特点   总被引:88,自引:3,他引:88  
陆相盆地具有多物源、物源近、相带窄、相变快、多沉积中心等特点,因而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研究与大陆边缘盆地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本文分别从层序形成的控制因素、层序界面、小层序组和体系域特征等方面论述了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研究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自然电位、电阻率、自然伽马等测井曲线的形态和特征与沉积相带及砂体展布关系密切,它们对不同岩性地层特征响应十分敏感。通过对天津市宝坻南部两个第四系取芯孔岩芯编录、沉积相分析和测井曲线特征分析,总结了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沉积亚相及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了该区域测井沉积相模式。结合研究区大量水文钻探电测资料,简要讨论了电测资料在该区域第四系地质结构研究应用中取得的良好效果,为平原区进一步开展第四系地层结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河北平原发育巨厚的冲积、冲洪积沉积物,其岩性、岩相变化明显,仅仅依靠钻孔岩芯的岩性组合、沉积相分析难以建立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地层层序,测试手段的发展和研究精度的提高,为建立河北平原区广大冲积平原的标准地层提供了可能。文章通过对第四系标准孔G01孔(钻孔深度415.5 m)的岩芯观察,按照沉积物颜色、沉积环境、沉积旋回和沉积构造等特点,将G01孔揭示的松散沉积物分为9大岩性段:第1岩性段主要为灰黑色粘土及灰黑色中砂,代表了河漫滩沉积和河道沉积;第2~5岩性段主要为灰黄-灰绿色粘土-粉砂质粘土-粉砂,发育水平层理和块状层理,局部发育波状层理,代表了河漫滩沉积;第6~9岩性段主要为灰黄-棕红色粘土、粉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夹灰黄色粉砂、细砂及砂砾层,代表了边滩、河道沉积和河床滞留沉积。通过对古地磁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0~105.5 m为布容正极性时,105.5~183.7 m为松山反极性时,183.7~415.5 m为高斯正极性时。以磁性地层为主导、岩性地层特征和14C测年数据为辅,对固安G01孔第四纪岩性地层(183.7 m内)进行初步划分,其第四纪地层的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的对应深度分别为183.7~105.5 m、105.5~59.2 m、59.20~21.45 m和21.45~0 m。  相似文献   

9.
姜洪涛 《江苏地质》1996,20(1):59-63
较系统地研究了苏州市铁表至其下30m的浅层第四系的岩性、岩相、物质成分、古生物类型等特征,将该区浅层第四系划分为8层,除楔层为人工填土外,其余7层自上至下依次对应于湖沼相、河流泛滥沉积、强潮河口堆积、潮汐沉积、滨海浅滩相、浅海相、陆相冲积沉积等积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10.
近30年时间,层序地层学理论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在石油、煤矿等矿产领域获得了应用,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层序地层学理论自身不断完善的同时,其突出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流派众多,多家层序地层学流派对层序的级次、划分方案乃至层序的界线理解各异;不同流派层序地层学者对同一问题看法分歧较大,缺乏广适性;不易制定操作规范;各流派相互融合贯通研究较少。在复杂陆相地层研究中,这些问题尤为突出,并且日益暴露出单一层序地层学流派的不足。由此,决定探讨一种方法思路,力求吸取各家之长,总结出一套陆相地层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分析认为,经典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在研究的深度及系统性上、应用的广泛性上比较突出。对两种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层序级次、层序界面等特征分析表明,这两种层序地层学理论上具有相互结合的可能性。为此,以冀东高尚堡深层Es32 3油藏为例,采用经典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从层序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出发,建立了工区精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构造格局与沉积特征、生产实践均表明,该地层格架较为合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表明,在陆相地层研究中,将经典层序地层学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相结合,是提高理论研究的科学性与实际应用效率的有意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第四纪地层年代学格架的建立对区域地层对比及古地理环境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河北大厂凹陷北部第四系标准孔S9钻孔岩心沉积物颜色、结构构造、岩性组合特征,应用测井曲线、古地磁、AMS 14C和OSL测年方法,对S9钻孔剖面进行详细地层划分、沉积相分析和地层年代学格架建立。将S9孔揭示的松散沉积物分为4套岩性组合:第1套岩性组合代表洪积扇沉积;第2套岩性组合代表辫状河沉积;第3套岩性组合代表洪积扇沉积;第4套岩性组合代表泛滥平原沉积和河床沉积。通过对古地磁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 0~145.3 m为古地磁极性带的布容正极性时,145.3~212.6 m为古地磁极性带的松山反极性时,212.6~251.8 m为古地磁极性带的高斯正极性时。以磁性地层为主导,以岩性地层特征、14C和OSL测年数据为辅,对S9孔第四纪岩性地层进行初步划分,其第四纪地层的下更新统、中更新统和上更新统的底界对应深度分别为210.9 m、145.4 m和24.05 m。  相似文献   

12.
1991年在加拿大Banff召开了UNNA国际会议,成立了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小组,本报告就是该小组的研究结果。成功地运用层序地层学方法于陆相地层,需要认真地研究影响基准面和沉积物供给的主要因素。对于沿岸非海相环境,地层基准面的确定比较简单,可象浅海相环境一样,即可把相对海平面当作地层基准面,也可当作地貌基准面。进一步向内陆,地层基准面的确定就复杂得多,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河流沉积的均衡剖面、某些风成  相似文献   

13.
上海地区晚新生代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只见及基岩的钻孔,以岩石地层为基础,结合气候一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和年代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对上海地区晚新生代松散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划分与对比,厘定了区内第四系下限及各内分地层单位的界限.在系统阐述上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的基础上,对上海地区晚新生代沉积模式进行了探讨:前期,由上新世一早更新世早期的陆相环境演化为早更新世中期-中更新世的以陆相为主间或为海陆过渡相环境,形成以陆相杂色硬粘土为主的地层序列;后期,晚更新世以来演化为海相和海陆过渡相为主的沉积环境,形成灰色砂、粉土和软粘性土占优势的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14.
冀北中生代陆相火山—沉积地层的填图单位(组内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较统一的划分方案。根据该区地层的岩石成因组合和岩层相变规律的研究,提出火山岩系组内以相序的岩石组合划分岩性段填图,可以较好地反映火山岩的构造特征,有助于火山演化历史的研究;沉积岩系组内以沉积体系的岩石组合划分岩性段填图,可以生动地反映盆地的沉积特征和充填样式,有助于沉积层序的建立和盆地分析。这样,岩石地层单位(或填图单位)划分与火山—沉积盆地研究就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成因地层分析是陆相盆地填图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构成盆地的成因地层单位具有多级性,次级成因单位是组成高级成因地层单位的基本要素。正确地识别和划分岩性相、岩性相组合和沉积体系,对合理划分岩石地层单位、查明其成因环境、沉积作用和空间配置关系,研究盆地的发生发展及建立盆地地层格架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滦平盆地填图中成功的采用了成因地层分析方法,划分出14个岩性相和10个岩性相组合,根据各岩性相组合的成因联系和空间关系,进一步划分出冲积扇沉积体系、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并根据各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和变化规律,客观地划分了正式和非正式填图单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陆相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从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盆地类型、岩性地层油气藏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规律、控砂因素、控藏因素以及控制富集区带因素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的相关基础地质理论,为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资料表明:陆相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盆地类型有陆相断陷盆地、陆相坳陷盆地和陆相前陆盆地3种,盆地类型不同,各体系域(低位、水进和高位体系域)中油气的分布规律也不同;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有控砂因素和控藏因素以及控制富集区带的因素,控砂因素有斜坡、断裂、古水深、古气候、古物源和构造运动,控藏因素有最大湖泛面、区域不整合面和断层面,控制富集区带的因素有有利沉积相带、断裂发育带、地层尖灭带、次生孔隙发育带、流体性质变化带、构造坡折带.  相似文献   

17.
洞庭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对长江中游乃至中国中部的地质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但区内的第四纪年代地层研究一直不足.以洞庭盆地沉积中心——沅江凹陷的典型钻孔S3-7孔(孔深255.1 m)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沉积物岩性描述和岩石地层划分的基础上,系统地进行了古地磁、ESR、AMS14C等测试,并建立了S3-7孔的年代地层序列.通过与其他两口典型钻孔的对比分析,初步建立了研究区的区域年代地层格架,结果显示洞庭盆地沉积中心下更新统底界位于各钻孔底部240~300 m,中更新统底界位于90~95 m,上更新统底界位于28~50 m,全新统底界位于1.5~3.1 m.平均沉积速率和分段线性方程的结果表明洞庭盆地覆盖第四纪区岩石地层单位的时代为:华田组的地质年龄为2 590~1 600 ka BP,湘阴组的地质年龄为1 600~920 ka BP,洞庭湖组的地质年龄为920~120 ka BP,安乡组的地质年龄为120~11 ka BP,全新统的地质年龄为11 ka BP至今.   相似文献   

18.
福建侏罗纪生物地层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曹宝森  粱诗经 《福建地质》1989,8(3):198-216,T001,T002
福建侏罗纪地层广泛分布,本文通过大量野外调查和资料综合分析,着重论述了福建侏罗纪地层分区、地层划分和代表性剖面的层序、岩性以及生物群特征。对福建早、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概况作了简略论述。福建侏罗纪地层分区,划分为含有海相地层的闽中-闽西南地层小区,该区早侏罗世火山岩发育。陆相地层的闽北地层小区以及中侏罗统发育较好的闽西地层小区。下侏罗统生物群,双壳类在下部为海相的 Parainoceramus-Hunanonectes 动物群,上部为 Qiyangia 动物群;陆相植物下部为 Otozamites-Thinnfeldia 植物群,上部为 Conipters-Phoenicopsis 植物群;叶肢介下部为 Euestheria shandanensis-Palaeolimadia hojiensis 动物群,上部为 Eosolimnadiopsis-Asiolimnadiopsis 动物群;介形类下部为 Gomphocythere rhomboidalis-G?yubacumensis 组合,早侏罗世早期还含有菊石 Arietites 和 Coroniceras。中侏罗统生物群,植物组合不太明显,双壳类 Pseudocardinia-Tutuella 动物群,其中下部含有 Cuneopsis-psilunio-Eolamprotella 动物群;叶肢介为 Euestheria yanjiawanen-sis-E·camplanata 动物群;介形类在中下部为 Darwinella sarytirmanensis-D·magna 组合。此外,本文概述了福建早侏罗世南海北陆的古地理面貌。  相似文献   

19.
不同于具有相对稳定构造-沉积背景海相盆地的层序构型,陆相盆地的层序构型具有多样性.针对陆相盆地具有局限、封闭、类型多样、控制因素多变、多物源、古地貌差异大等典型特征,提出"陆相盆地层序构型多元化体系"的观点."陆相盆地层序构型多元化体系"是指不同类型陆相盆地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会形成不同的层序构型、沉积充填样式,构成陆相盆地层序构型多元化体系.该体系包含经典层序构型和特征性层序构型两大类,在系统总结不同类型陆相盆地经典层序构型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断陷盆地非同步叠加、迁移型、陆内克拉通盆地"溯源退积"等多种新的特征性层序构型,补充、丰富了陆相盆地层序构型多元化体系.陆相盆地层序构型多元化体系反映了陆相盆地沉积动力学过程的复杂性,可以将不同类型陆相盆地所发育的不同层序构型纳入到一个统一体系,有利于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的系统化,丰富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陆相岩石地层清理不应与海相相同,而应区分陆相盆的类型,同一类型的盆地才能进行岩石地层的统一,高分辨率地层学的基本特征是优化地质学研究的时间坐标,因而在陆相岩石地层清理中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