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发育阶段(3 a、8 a、15 a、25 a)的沙棘人工林群落内植物的种类、盖度、密度等进行调查,并分析了沙棘人工林群落天然化发育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沙棘人工林群落天然化发育过程中主要以菊科、禾本科、豆科植物为主。其生活型变化为:一年生草本群落→多年生草本群落→半灌丛群落→灌丛群落。2.不同发育阶段沙棘群落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呈增加趋势,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 impson指数和Shannon-W iener指数在不同阶段沙棘群落中表现出大致相同的趋势,即草本层>灌木层。同一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D和H′虽然数值不同,但在不同发育阶段有基本一致的趋势。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在荒草地阶段较高,其他阶段的沙棘群落随发育时间的增加而减少;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随发育时间的增加而呈波动性增加。3.随着群落发育,群落相似性增加。总体上,随着沙棘群落的发育,不同科属的植物种类在增加,群落生态优势度增加,到15 a时群落趋向稳定。  相似文献   

2.
浙江丽水太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样方调查,应用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均匀度等指标对分布在浙江丽水太山山地的常绿阔叶林群落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山山地常绿阔叶林主要有3种类型(群系),即甜槠木荷林、褐叶青冈林、青冈石栎林。并对各群落类型的结构和物种组成进行了分析。在群落的垂直结构上,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依次降低,群落类型处于华东和华南区系的过渡带。群落生活型以中、小高位芽植物为主,群落叶的性质以单叶,革质和全缘的小叶为主。  相似文献   

3.
川西米亚罗林区云杉天然林与人工林的群落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杉林是四川西部山区重要的群落类型,为了解云杉天然林和人工林在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促进该区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我们设置典型样地对两种林型进行了详细调查,通过比较分析表明:在川西米亚罗林区,林龄在30 a左右的云杉林,其天然林乔木层、灌木层的物种数以及其所属科、属数均明显比人工林多一些,而草本层物种数相差不大;但从物种多样性指数方面看,除天然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要明显高于人工林外,二者在灌木层和草本层上无显著差异.天然林和人工林乔木层的生长状况无显著差异,天然林灌木层物种的平均密度和平均高度要显著大于人工林,平均盖度则没有显著差异;草本层各群落特征指标在两种林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天然林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个体数在不同样地之间的变幅均要比人工林小.物种相似性指数的比较表明,天然林与人工林内物种组成较为一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太岳山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根据 8个样地的调查资料 ,用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山西太岳山 10个森林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1)同一群落不同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的波动范围 ;不同群落间 ,物种多样性指数也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与群落所处的演替阶段相关 ;当群落处于演替的顶级阶段时乔、灌、草 3个层次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多为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演替先锋阶段和进展阶段多为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或乔木层>灌木层 <草本层。 2 )分布在不同海拔高度的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呈连续性波动的变化 ,表现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 ,物种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3)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差异不仅决定于物种丰富度指数 ,更与各物种间的均匀度指数密切相关 ;进而影响不同层次的物种多样性对群落总体物种多样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以宁化县紫色土侵蚀区4种主要治理模式的植物群落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与对照区相比,各治理样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植物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稳定。2)随着演替的进展,群落多样性指数在乔灌草混交及封禁治理模式增大,但在油茶园改造模式中变化不明显。3)经济林模式治理年限短,受人为干扰强烈,植物多样性差异较大,其随治理年限的变化有待于进一步观察。4)植物多样性与植物生长型的关系: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在治理初期为草本层大于灌木层,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灌木层逐渐大于草本层;均匀度指数的变化,在油茶园改造及乔灌草混交模式中草本层大于灌木层,而在经济林和封禁模式中,多表现为灌木层大于草本层。因此,后续治理应注意:侵蚀劣地的生态恢复必须进行科学的人为干预,生物措施应合理配置乔灌草物种数和个体数,对树种单一的群落需进行补植修复;针对不同治理阶段和治理模式,生态恢复侧重点要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物种多样性研究相对较薄弱的地区。目前关于该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该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取6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对纸坊沟流域主要的天然及人工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天然灌木林物种多样性最高,均匀度最大,人工乔木林和天然草本的物种多样性及均匀度接近,人工灌木林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最小。人工林纯林(包括纯乔木林、纯灌木林及单一乔灌混交林)具有很强的抵抗其它乔灌物种入侵和定居的能力,对林下草本也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因此,要建造一个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的群落,在建造初期就要选择多物种混交,并注意初值密度。  相似文献   

7.
采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深圳大鹏半岛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常绿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共有6个主要群落类型;常绿季雨林群落内各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顺序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常绿阔叶林群落内各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顺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常绿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乔、灌层物种多样性比较中,常绿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草本层比较中,常绿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都具有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明显特征.过度的人类干扰将导致植物物种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8.
在福建洋口林场4年生的杉木人工林建立固定试验标准地.选择修枝木,每年对其进行1次修枝,修枝强度为修去4种规定树干直径(6cm、8cm、10cm和12cm)以下的所有枝条.修枝试验后2年,随着修枝强度的增加,杉木的生长量明显降低.修枝强度为6cm(密度1200株·hm^-2)的修枝木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增长量均显著低于不修枝木.修枝后2年,各修枝处理杉木林林下植物的覆盖度、生物量、总的物种数,灌木层、草本层和总体Shannon-Wiener指数均高于未修枝的对照,但藤本层植物在修枝时被大量劈除,其种类数量、多样性指数却低于对照.闽北生产力较高的4年生、密度1200株·hm^-2的杉木幼林进行修枝,推荐的修枝强度为10cm或12cm.  相似文献   

9.
玉龙雪山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生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是多样性环境梯度格局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对滇西北玉龙雪山2 900 m~4 200 m间沿海拔梯度进行的群落调查基础上,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16个样地中共记录植物物种261种,分属78科,158属,其中木本植物36种,灌木植物71种,草本154种。2)沿海拔梯度,森林群落的最大树高、最大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等群落结构指标均呈单峰分布格局。3)随着海拔的升高。木本和草本的物种丰富度,先增加后下降;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上升呈明显下降格局。4)木本层和灌木层的β多样性(Cody指数)随海拔升高,总体呈减小趋势,而草本层β多样性显示出单峰分布的垂直格局。  相似文献   

10.
杜加依林建群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的水分再分配现象已被广泛认知,但该现象对其伴生种多样性和生态位宽度的影响仍不清楚。基于12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通过分析比较2010年6、8、10月胡杨林冠下(林冠群落)与非胡杨林下(对照群落)在群落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宽度上的差别,以探明水分再分配和物种多样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林冠灌木和草本群落的郁闭度、株高和多度在6、8、10月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灌木和草本群落(P0.05);(2)在6、8、10月,林冠灌木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Brillouin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群落(P0.05),Pielou均匀度指数在两群落间未有显著性差别(P0.05);相反,林冠草本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仅在6月和10月显著高于对照群落(P0.05),其他时期,林冠草本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小于对照群落;(3)林冠灌木和草本群落的物种生态位宽度多高于对照灌木和草本群落。胡杨作为杜加依林的建群种,其拥有水分再分配现象能够改善森林的水分条件,对胡杨林冠下伴生种群落的数量特征、生态位宽度和物种多样性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东莞主要森林群落凋落物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2 km×2 km的UTM网格对东莞市不同的森林群落类型进行了详细调查,以研究森林凋落物的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林凋落物碳储量显著高于人工林;不同森林类型的凋落物碳储量之间差异极显著,其碳密度大小依次为:湿地松-阔叶混交林>相思林>马尾松-杉木林>荷木林>桉树林>杉木-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阔叶混交林>荔枝-龙眼林>青皮竹林.针叶林的单位凋落物碳含量最大,占59%,大于阔叶林;相思林和荷木林单位凋落物碳含量仅次于马尾松-杉木针叶林.不同的经营措施对森林凋落物碳储量有显著的影响,经封山育林的林分凋落物碳储量最大.坡位对凋落物碳储量也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坡位的降低,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和碳密度随之降低.东莞市森林凋落物碳密度为4.25±0.15 t/hm2,凋落物碳储量总量为0.23±0.008 Mt.凋落物的碳储量动态直接关系到土壤碳储库,采取合适的经营措施,减少人为干扰造成的凋落物的流失,最终对于提高本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库会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IRGA)原位测定了长汀重建生态系统2个先锋树种马尾松(Pinusmassoniana)和木荷(Schima superba)冬季树干CO2释放速率(stem CO2 efflux rates,FCO2),同时测定了气温、空气相对湿度、树干温度及树干液流密度.结果表明:2个树种冬季南面FCO2日变化呈单峰型模式,峰值分别出现在18:00和20:00;北面FCO2日变化呈S型,最高值出现在18:00到2:00之间;但它们的最低值均出现在8:00前后.冬季马尾松FCO2在0.71~1.56μmol·m^-2·s^-1之间,木荷在1.57~2.98μmol·m^-2·s^-1之间,极显著高于马尾松(P〈0.01).树干温度和树干液流密度是影响长汀重建生态系统冬季马尾松和木荷冬季FCO2的重要因素,FCO2与树干温度显著相关(P〈0.05),树干南、北面的Q10马尾松分别为1.86和1.57,木荷为1.77和1.82.白天树干液流出现峰值时,马尾松和木荷树干呼吸产生的CO2分别有19.72%-29.12%和20.68%~29.83%溶解于木质部液流中,并被向上运输.因此,通过FCO2估计树干呼吸速率(stem respiration rates,R5)的方法可能低估了长汀重建生态系统冬季马尾松和木荷白天的尺。  相似文献   

13.
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垂直格局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璐  苏志尧  陈北光 《山地学报》2005,23(6):736-743
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垂直格局研究是揭示植被地带性分布式样的重要手段,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变化模式、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垂直带谱和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等。目前对于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格局变化模式尚无统一认识,但大致可概括为5类变化模式。垂直带谱研究从最初的单因子单目标已逐步过渡到单因子多目标,最后到多因子多目标。研究深度也从根据样地资料的简单描述和分析,发展为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机理假说的提出与证实,尚未见有关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垂直格局机理的报道。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垂直格局研究方法可分为取样方法和测度方法两大类。常用的取样方法有梯度格局法(或连续样带取样法)和典型群落随机取样法,其中最小取样面积的确定尤为关键。就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垂直格局测度和分析而言,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测度和单元统计分析(回归、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较为常见,随着分析手段的不断创新,植被数量分类和排序等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鼎湖山木荷(Schima Superba)粗死木质残体的分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优势种之一木荷的粗死木质残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目前国际较认可的腐解等级划分方法,对木荷粗死木质残体3个腐解等级(Ⅰ、Ⅱ、Ⅲ)的密度及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①木荷粗死木质残体的密度随腐解等级的增加从0.58 g/cm3下降到0.16 g/cm3,分解速率常数K值为0.144 7/a,在自然状态下,木荷粗死木质残体分解95%所需时间约为21 a;②粗死木质残体C/N比值随分解的进行先降后升而N/P则相反;③K、Ca、Na、Mg离子浓度随腐解等级的增加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增幅不明显.研究结果旨在为系统评估粗死木质残体的分解行为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野外样方调查河西走廊西段荒漠戈壁典型灌木群落多样性状况,研究探讨了 8 种典型 灌木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地理因子的关系,对荒漠戈壁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的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1) 8 个典型灌木群落 Shannon-Wiener 指数、Simpson 指 数、Margalef 指数和 Pielou 指数从高到低为:盐爪爪群落>麻黄群落>合头草群落>红砂群落>梭梭群 落>泡泡刺群落>多枝柽柳群落>沙拐枣群落;波动范围分别为 0.314 ~ 1.355、0.179 ~ 0.666、0.334 ~ 1.222 和 0.051 ~ 0.218,说明荒漠戈壁灌木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偏低,群落结构简单,物种组成稀 少。(2) 不同灌木群落内物种数越多,群落间 Jaccard 相似性系数越大。大部分灌木群落类型间 Jac? card 相似性在 0.20 ~ 0.60 之间,群落间相似水平较低,群落相对稳定。(3) 随着海拔的升高,Margalef 指数、Pielou 指数和 Shannon-Wiener 指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型分布格局,最大值出现在海拔 2 000 m,且与海拔显著相关(P<0.05);在经度梯度上,从东到西,Margalef 指数、Pielou 指数和 Shan? non-Wiener 指数呈递增格局,但与经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在纬度梯度上,从南到北,Margalef 指数、Pielou 指数和 Shannon-Wiener 指数呈显著递增趋势(P<0.05)。总体上,荒漠戈壁灌木群落物 种多样性呈现出明显的垂直(海拔)和纬度地带性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6.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物种多样性的动态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大小和发育阶段林隙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林隙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数H′在140~210 m2时最大,随林隙面积的进一步扩大,H′呈下降趋势。乔木、灌木和草本的多样性指数H′在林隙形成的20~30 a间达最大值,随林隙年龄的增加而减小。藤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数H′在林隙形成初期至40 a时逐渐增加,在40 a时达最大值,最大值出现时间较其他生长型滞后。各生长型物种丰富度指数R1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相一致,生态优势度λ值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几乎相反。乔木和藤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数随林隙大小和年龄的变化趋势较灌木和草本植物和缓,灌木和草本植物对林隙环境的时空变化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