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Rossby波列传播效应在梅汛期强降雨中期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王秀文  李勇  周兵 《气象》2012,38(9):1070-1077
根据1981-2010年30年梅汛期(6-7月)46个代表站的逐日实测降雨量和NCEP再分析资料,统计归纳出强降雨天气气候特征;通过对大量历史个例的总结,对影响江淮流域强降雨的500hPa主要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850hPa风场等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强降雨的概念模型和中期预报着眼点。针对近30年来出现的10次长持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了Rossby波的下游效应分析,得出Rossby波列自西向东明显传播将有利于江淮流域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Rossby波能量的下游效应可为中期预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该系统主要包括雨量监测子系统、水位监测子系统、库区专业预报服务子系统和库区控制中心四部分。系统运行后,库区防汛值班人员坐到值班室就可以通过微机随时了解到水库水位和水库上游面雨量实况,同时还能通过互联网浏览由市气象台专门制作的水库防汛专业气象服务网页,获取库区长、中、短、临近预报、流域面雨量预报和库区附近县(市)的历史资料、最新天气实况资料和天气预报信息。  相似文献   

3.
利用micaps下发的各种实况和预报资料,结合本地天气实况对2009年6月11~ 15日一次连续降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切变线、季风云团等因素虽然有利于华南地区持续强降雨的发生,但是此期间西南季风风速导致的龙川局地水汽通量较周边偏小,中尺度系统触发不利等因素致使6月11 ~ 15日龙川仅出现中到大雨,降雨量...  相似文献   

4.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对2007年6月13日柳州极端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在孟加拉湾地区有风暴发展期间,东移加深的高原槽引导低涡切变线和地面弱冷空气影响广西,通过物理量和相似个例的对比,给出了柳州附近极端暴雨时间发生前12~24h的天气系统的概念模型,并给出预报临界值。云图分析表明强降雨落区位于TBB梯度最大靠近冷空气一侧,雷达回波反射率有明显的"列车效应",风廓线和基本速度显示在强降雨发生时低层风速几乎同时加大,强回波在低层风速轴的左侧。  相似文献   

5.
ECMWF模式在长江上游流域调度关键期的预报检验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查2013—2014年发生在长江上游流域的强降水过程,采用天气学检验方法,基于ECMWF模式开展检验评估。结果表明:ECMWF模式预报强降水过程起止时间和暴雨以上量级落区均在蓄水期效果最好;预报中雨以上量级的落区在各关键期总体较好,但在横江、乌江、宜宾—重庆南部、重庆—万州南部、万州—宜昌等区间易局部漏报,应加强对上述区间模式降水产品的订正;预报影响降水过程的天气系统,3 d之内与实况偏差较小,4—7 d与实况偏差较大,需预报员发挥主观作用进行订正。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浦北县境内2006—2013年期间不同强降水天气过程有效降雨量累计与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分析,结合县域地形、地貌等地质环境,分区域建立了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预警指标体系,经过2014-2015年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服务检验,结果与实况基本相符。这一结果对今后开展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服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逐小时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1°× 1°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等对安顺2019年6月5-11日和9月5-10日的持续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6月5-11日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于两高之间不断有短波槽东移造成的,9月5-10日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于副高稳定少动,西南涡在副高外围稳定维持较造成的;(2)垂直螺旋度垂直积分越大越有利于产生强的短时强降雨,垂直螺旋度强中心发展高度越高越有利于短时强降雨持续不断的产生;(3)水汽垂直螺旋度在这2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中对短时强降雨的发生和降雨强度有很好的指示,水汽垂直螺旋度在短时强降雨出现前6小时出现增大,且中心值越大短时强降雨强度越强,在短时强降雨发生期间迅速减小;(4)6月5-11日天气过程中,质量垂直螺旋度值增大-减小得越多,出现的短时强降雨强度越强。  相似文献   

8.
主要通过对500hPa高空资料、雨情实况和云图的对照分析,对2004年7月17~22日广西致洪的持续性强降雨过程的雨情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初步论证了这次降雨过程的时间尺度、雨强变化、强降雨落区变化乃至过程结束的时间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MICAPS系统的各种传真资料和实况观测资料,对2003年7月25~27日发生在呼伦贝尔市岭东的强降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指出:由于副热带高压的北抬加强,西南边缘的偏南气流为降雨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加之地形的阻挡作用,有利于水汽在大兴安岭东侧积累;对流层低层切变线上的扰动为降水提供了触发机制,从而产生了较强的降水。  相似文献   

10.
陆莹莹  冯晓玲 《广西气象》2005,26(A02):28-29
主要通过对500hPa高空资料、雨情实况和云图的对照分析,对2004年7月17~22日广西致洪的持续性强降雨过程的雨情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初步论证了这次降雨过程的时间尺度、雨强变化、强降雨落区变化乃至过程结束的时间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资料和物理量场对2010年5月28~29日夜间南宁市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程进行分析,表明物理量场的演变能够预示出强降雨的落区所在。  相似文献   

12.
冷涡天气系统影响下内蒙古强对流天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结合常规天气资料,分析冷涡天气系统影响下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特,征为中尺度对流天气的实况监测和防雹作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ERA5的0.5°×0.5°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资料和卫星云图产品,对2020年8月12日四川省自贡市短时强降雨天气过程产生的原因和多尺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与中低层辐合系统结合低空急流是本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系统。低空急流为强降雨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辐合上升动力作用增强、水汽含量的迅速增长、不稳定能量的增加,为对流性强降雨提供了条件;强烈发展的两个对流云团合并加强,形成强的中β尺度MCC,强降雨区位于MCC云顶亮温最低值中心附近,云顶亮温最低值达到-82℃;地面的中小尺度辐合线在短时强降雨中起到了对对流系统触发和加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WRF模式对2020年6月5日乌鲁木齐机场终端区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将模拟结果与实况进行对比,并对其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WRF模式对此次强对流天气有较强的模拟能力.模式能够较好地描述该过程的环流形势特点及雷达回波发展特征,对乌鲁木齐机场终端区内强降雨落区和降水集中时段模拟较好,对乌鲁木齐机场大风风...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0年3—5月山东省的气温、降水等天气实况资料及500hPa平均环流场和距平场等资料,分析了山东省春季环流特征、天气气候特点和主要天气过程,并对春季天气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6.
刁秀广  刘畅  万明波  侯淑梅 《气象》2020,46(2):179-188
利用济南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探空与天气实况,对山东3次大暴雨过程中云街雷达回波特征和云街对于强降雨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天气雷达低层反射率因子上云街表现为多条窄带回波,走向与低层平均风场基本一致,持续时间约6~7 h,强度基本在5~20 dBz。云街对3次强降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3方面:一是触发机制,云街可触发对流单体;二是后向传播作用,云街新生对流单体依次沿云街走向向西南方向传播,具有明显后向传播特征,导致对流系统向西偏南方向发展,强降水区也向西偏南方向移动;三是利于降水强度增大和长时间的维持,持续不断的云街激发的雷暴,在移动过程中沿引导气流方向发展并与对流系统主体合并,主体回波得以发展与维持,产生大的雨强,并持续较长时间,导致极端强降雨天气。云街对3次强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维持与发展及极端强降雨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2007年7月18日过程云街触发雷暴的频次明显高于其他2次过程,主要原因是对流抑制能量和抬升凝结高度明显小于其他2次过程,更易于雷暴的触发。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8年3-5月山东省的气温、降水等天气实况资料以及500hPa平均环流场和距平场资料,分析了山东省2008年春季的天气气候特点、环流特征和主要的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8.
2013年广西一次前汛期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卫星观测资料对2013年4月29日至5月1日广西东部地区出现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强降雨过程前期具有典型的暖区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受高原槽、低层急流系统影响,低层风向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触发了暴雨天气的产生,后期冷空气南下影响,触发强对流云团发展,造成强降雨天气的持续;(2)过程期间涡度场、散度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配置较好,水汽辐合上升强烈;(3)中尺度雨团在广西东部连续的生成并维持,造成桂东地区大范围的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山东省123个自动站1 h降雨量资料和25个地基GPS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资料,对比分析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典型强降雨过程中的大气可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降雨开始前水汽累积时间与天气系统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尺度越大,水汽积累时间越长,低槽冷锋强降雨前大气可降水量的积累时长可达约26 h,副高边缘强降雨发生前水汽积累时间仅5~6 h;(2)水汽增速与天气系统尺度密切相关。天气系统尺度越小增速越快,低槽冷锋强降雨发生前水汽增速小于2.0 mm·h~(-1),副高边缘强降雨发生前水汽增速可达3.1 mm·h~(-1);(3)短时强降雨发生前,水汽累积时间与积累速度呈反相关,即水汽增速越快,强降雨发生越快,当水汽增速大于2.0 mm·h~(-1),可降水量经历5~6 h积累即可产生短时强降雨;(4)一般强降雨时段多数在可降水量峰区时段,而副高边缘型短时强降雨和冷式切变线第1阶段强降雨均发生在可降水量增长时段。降雨过程结束后,一般情况下可降水量锐减,而副高边缘型和冷式切变线第1阶段强降雨结束后可降水量继续增长。冷式切变线第2阶段降雨结束后可降水量出现持续小幅减小,数小时后,可降水量再次增长。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9年3—5月山东省的气温、降水等天气实况资料及500hPa平均环流场和距平场资料,分析了山东省2009年春季的天气气候特点、环流特征和主要的天气过程,并对春季天气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