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七、太阳活动做长期预报、经常谈到太阳活动这个因子,实际上这个说法是不很确切的,因为至今人们所用的不过是太阳相对黑子数,亦称沃尔夫数。而太阳活动应该是指太阳上一切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总和。太阳黑子只是太阳活动的一部份,沃尔夫数则又只是计算黑子的一种方法。所以我们应用的只是太阳活动的一个指标。不过因为沃尔夫数记录最长,对太阳活动又有相当的代表性,为了简便,也为了习惯,人们还是经常把太阳黑子与太阳活动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2.
《气象科技》1973,(3):31-36
目前在做超长期气候预报时,人们经常用到太阳黑子。为了今后工作方便,我们在这里把有关太阳黑子的资料及11年周期的分析方法,做一个扼要的介绍。关于太阳黑子最完整的记录是瓦尔德梅尔整理的苏黎士天文台1610—1960年的观测结果。其中1749年以后有逐月的相对黑子数。1700—1748年仅有年平均相对黑子数。1610—1699年期间只有太阳黑子11年周期的最高(M)及最低(m)出现的时间。此外,美国地球物理研究杂志按月公布苏黎士天文台的初步黑子数。每年初公布上一年经过最后核算的黑子  相似文献   

3.
太阳黑子相对数是表征太阳活动的一种常用的指标。黑子的盛衰基本上代表了整个日面辐射能量的变化。虽然黑子相对数只给出了黑子形成活动的一般特征,但基本上表征了太阳活动的强弱。它除了能表示太阳紫外辐射外,而且在黑子活动极大值附近年份还能够反映太阳的微粒辐射部份。特别是完整可靠的黑子记录可追溯到1749年,这就为开展日地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黑子面积数是表征太阳活动的重要物理量,准确预测黑子面积能为太阳活动研究、空间天气业务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文提出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黑子面积平滑月均值预测方法,利用第20个太阳周之前的数据对网络进行训练,建立预测模型。对第21个太阳周至今的数据进行预测试验,并考虑不同训练步长、预测步长对模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准确逐月预测黑子面积,采用不同训练步长时相对误差均不超过5%,进行更长时间的预测,相对误差会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5.
一个新的太阳活动极小期即将到来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2年冬季欧洲的严寒再次提醒人们出现寒冷气候的可能性。因此,近年来太阳活动的减弱尤为引人注意。Solanki等[1]指出,从2008年开始的太阳活动11 a周期第24周,可能与1913年开始的第15周到23周不同,特别与第20周大为不同。图1给出沃尔夫数(黄色)及群太阳黑子数(蓝色)。太  相似文献   

6.
太阳活动与人体健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在永 《贵州气象》1998,22(3):47-48
据报载:1995年8月12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首次观测发现预计1998~1999年太阳活动高峰期为第一颗太阳黑子。欧洲航天局又于1996年初公布了欧洲太阳观测卫星的一组照片,证实了1996年1月15日太阳大规模气体喷射了5个小时,喷出100亿吨高温气体,在高空波及达560万余公里。它表明新一轮太阳活动期开始。太阳黑子出现和气体喷射是太阳活动的具体表现。太阳活动的周期平均为11年,它的强弱,一般视太阳黑子数目的多少而定,黑子越多,活动愈强烈;黑子数目少时,太阳活动就比较弱。太阳黑子是指太阳光球上经常出现的阴暗斑点。它是太阳活动的基本…  相似文献   

7.
太阳活动的强弱常用黑子相对数(简称黑子数)来表示,黑子数的年均值显示着11年左右的周期性。国际上规定以公元1755年起算的周期称为第1周,然后依次排列。1954年起算为第19周,黑子数最高年为1957年,达到190.2为近300年来最大的值。后来的20周及21都比较低。  相似文献   

8.
徐群 《气象》1991,17(7):49-51
列出了1980—1990年的逐月国际太阳黑子数,指出整个80年代太阳活动异常强盛,尤其是最新的双周(第22周)黑子数峰值竟超过了通常较强的单周(21周)峰值,且发现太阳活动在长趋势演变和年际变化上均与全球气温密切联系。这样,80年代的强太阳活动可能对80年代以来的全球显著升温有一定影响。随着太阳活动的趋向减弱,估计90年代的全球升温幅度会有所减缓。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气候变化及制做超长期预报时,太阳活动11年周期是大家经常考虑的一个因子。我们曾对1610年以后的11年周期做过分析。但是,我国历史资料丰富,无论严冬、大雪、水涝、干旱的记载,还是树木年轮、河底石鱼等遗迹,均能反映出数百年以至上千年前我国的气候情况。为了弄清历史上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就需要把太阳活动资料也向前延伸。不过,1610年之前没有可能对太阳黑子进行仪器观测,那时的太阳活动只能根据肉眼对黑子的观测以及其它间接资料来判断。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太阳黑子及极光的记载,国外也有一些记录。D.J.朔韦(Schove)曾详细分析了有关的资料,确定出公元前五世纪以来的太阳活动11年周期最高年(M年)及最低年(m年)出现年份  相似文献   

10.
太阳是目前能观测到的1020个恒星之一。其他恒星比太阳离地球远27万倍以上,所以在望远镜中看起来只是一个光点。但对太阳,却可以仔细观测它的表面及其大气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太阳大气中发生的一系列物理现象,统称太阳活动。人类早已发现,太阳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太阳概况太阳的半径6.96×10‘m,约为地球半径的109倍;质量1.99×1030kg,约为地球质量的33万倍。由于温度很高,太阳完全处于气体状态。由里向外可分为内核、辐射区和对流层三部分。内核是发生氢核反应的太阳中心区域。由于热核反应的结果,4个氢核结合成一个氦核;…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经验估计了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浓度对地球大气增温的影响。根据目前的概念,自然温度的反常是由于太阳活动变化的结果引起的。当假设(1)太阳黑子核的总面积与黑子的半阴影的关系以及与地面平均温度的高低是成比例的。(2)从工业革命以后地球大气中CO_2浓度呈指数增加。(3)在近百年来地面温度的变化仅与太阳光度的变化以  相似文献   

12.
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地球物理数据中心(NGDC)1954-2005年太阳黑子数资料,把太阳活动作为地球气候的外强迫因子,采用小波分析和交叉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太阳黑子数与江淮梅雨特征量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太阳活动与江淮梅雨的相关性存在南北差异,北部呈现正相关而南部呈现负相关,且正负相关性在时间序列上保持不变;江淮南部梅雨量与太阳黑子数有稳定的11年共振周期及0.5~1年的相位滞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与太阳黑子数也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说明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气候可能存在太阳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江淮梅雨这样一条过程链。  相似文献   

13.
<正>王绍武等在2010年发表的文章(《科学通报))第55卷第30期)中认为未来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太阳活动极小期,并指出太阳活动11年周期的第24周(从2008年开始)极大年(2013年)的太阳黑子数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最新的观测表明,第24周极大年(M年)的太阳黑子数只有64.7,低于第15~23周(1913—2007年)中任何一个周期M年的黑子数,仅与第14周的太阳黑子数(53.9)接近(表1)。这有力地证明,开始于1920年代的  相似文献   

14.
《气象科技》1979,(1):38-38
1977年12月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上,不少科学家指出天气的变化受太阳活动的影响。斯坦福大学的J.M.Wilcox指出:当一条太阳扇形边界线(Solar Sector boundary)掠过地球后一天,北半球大气的涡度量就下降。由于太阳自转周期是27天,所以实际上这个行星际磁场的4个扇形区也被带着转一周。相邻的扇形区具有相反的极性(磁性不是指向太阳,便是背向太阳)。太阳扇形区之间的边界线约每7天掠过地球一次。统计结果表明,这样掠过与涡度量的减少有相关。Colin Hines的分析也证实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正>@huangct作为天文爱好者、气象工作者,看到"天文因子与气候变化"这个专题还是很有兴趣的。主编语提到地球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可以通过太阳总辐照度(TSI)进行量化,而TSI会受到太阳黑子、光斑、耀斑、谱斑、日珥和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影响而发生改变,而文章《海洋热含量对太阳总辐射11年周期变化的响应》也提到TSI随太阳黑子数有周期变化。这些介绍的都是太阳内部变化改变TSI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而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中会受到其他大行星的引力干扰使轨道参量变化,这样也会有地球接收太阳辐射的日照  相似文献   

16.
丁一汇 《气象》2019,45(3):297-304
本文介绍近年来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和天气影响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四个关键的问题:(1)太阳活动与地球系统的能量收支;(2)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包含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火山);(3)太阳活动对季风和天气的影响与(4)太阳活动的变化会造成地球的长期寒冷气候吗?通过对上述问题的阐述,可以深入认识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和天气影响的事实与机理,以及对未来地球气候可能变化的前景,从而为认识地球气候和天气变化的原因和驱动力提供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太阳活动泛指太阳大气的运动和变化。太阳是由太阳大气构成的一个非常庞大、炽热的气体球。它的大气层从里往外,可分成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就总体而言,太阳是一个稳定、平衡、发光的气体球,但它的大气层有时却处于局部的激烈运动中,这种局部太阳大气的激烈运动,便称为“太阳活动”。  相似文献   

18.
太阳是形成地球气候的原始驱动力之一,但太阳活动变化对气候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其机制和途径是什么,是否存在放大效应,一直是有争议的一个问题。结合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天文与地球运动因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一些研究进展,综合归纳了太阳活动变化对气候系统一些关键环节的影响和作用,阐述了气候系统对太阳活动的响应具有显著的时空选择性。指出太阳活动通过季风活动通道,可能将太阳活动对极区和西太平洋热带对流区的影响放大,并最终影响全球气候。  相似文献   

19.
太阳活动是地球气候形成的重要驱动因子,与地球气候变化有密切的联系,但研究分析发现,地球气候对太阳活动变化的响应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地球上某些区域的天气气候对太阳活动更加敏感。主要介绍了对太阳活动变化特别敏感的三个响应区域,即极地—北大西洋区域、热带地区和季风区的天气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变化的联系。从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总结了太阳活动对极地—北大西洋区域的影响事实和可能机制,指出了太阳活动对云微物理过程/平流层—对流层耦合的调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回顾了热带地区对流活动、海表温度以及ENSO循环中明显的太阳活动信号,归纳了亚洲季风系统活动的边缘地区变率对太阳活动的响应。最后提出了未来关于天气气候中太阳活动信号的敏感区域研究中需要关注的一些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气象部门组建的气象卫星综合业务网络系统 (92 10工程 ) ,是采用休斯网络系统公司非常先进的甚小口径天线地球站卫星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一年四季不分昼夜地连续工作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通信方式 ,但也有美中不足 ,因为在卫星通信系统中 ,不管哪个地面站 ,每年都要遇到两次接收中断 ,即所谓“日凌中断” ,由于这种中断是由太阳造成的 ,所以又叫“太阳干扰中断”。为什么太阳会中断卫星通信呢 ?“92 10工程”使用的通信卫星 ,在赤道上空约 36 0 0 0km的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转。卫星与地球自转同步 ,转一圈为一天 ;而地球及其同步轨道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