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储量计算中的物探参数有密度、湿度、铀镭平衡系数、镭氡平衡系数、有效原子序数和钍钾元素干扰,它们在铀矿区的变化规律和数值大小直接影响铀矿的储量计算,章就新疆十红滩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储量计算中的物探参数在采样、测定、数据计算和整理、资源分析研究方面总结了一套适合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室内外工作方法,为铀矿储量计算提供了准确的物探参数修正值,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利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实测数据,估算了吉林中西部地区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结果表明,在不同深度的分布层次上,表层(0~0.2m)土壤对有机碳的积累较弱,SOC储量占到全层(0~1.8m)储量的23.8%,中上层(0~1.Om)储量则占到全层储量的95.7%.从上壤类型看,表层SOC密度较高的有暗棕壤(636...  相似文献   

3.
煤的视相对密度是煤炭资源储量估算的一个重要参数。影响煤的视相对密度因素很多,其中煤样粒度对煤的视相对密度结果影响大。根据块煤和小颗粒煤测定煤的视相对密度结果分析,认为小颗粒煤测定煤的视相对密度结果重复性好,而块煤重复性较差,块煤测定视相对密度结果值普遍小于小颗粒煤,建议采用小颗粒煤行标法;对于某些煤样过于破碎或易泥化,取不到具有代表意义的3~6mm粒级的煤样,或出现真密度小于视密度的现象时,可利用真相对密度值或实测视密度样之灰分值进行换算处理,提供一个合适的视密度值来进行煤炭储量的估算,使煤炭储量估算值更接近于真值。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储量研究在碳循环和全球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江西省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土壤碳数据,计算了研究区表层、中层、深层土壤的全碳储量和有机碳储量,分析其有机碳储量和有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碳储量是以有机碳储量为主;表层土壤(0~0.2 m)的有机碳密度为3512 t/km2,有机碳储量为1.38亿吨;中层土壤(0~1.0 m)的有机碳密度为11156 t/km2,有机碳储量为4.39亿吨;深层土壤(0~1.8 m)的有机碳密度为15617 t/km2,有机碳储量为6.14亿吨。与全国农业地质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区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高于全国农业地质调查区内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10.86%,中层及深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与全国农业地质调查区平均水平接近,显示研究区土壤的有机碳储量巨大。进一步分析研究区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地貌单元、不同行政单元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及有机碳储量,系统查明了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和分配特征。研究认为,区域内各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具有同一性特征,与所处区域的成土地质背景和植被覆盖率密切相关。土壤有机碳密度高值区均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区,包括江西丰城市北部、高安市南部、乐平市周边地区等古生代炭质岩和煤系地层区,其中乐平市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最高;低值区均分布在湖区和水系河谷地区。该成果可为江西省的碳循环和碳排放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5.
辽河流域表层土壤碳密度与碳储量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辽宁省辽河流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大量表层土壤全碳分析数据,根据土壤类型和地貌单元计算表层土壤碳密度及碳储量,探讨了土壤碳密度与碳储量分布规律。辽河流域表层土壤碳储量分布与土壤类型和地貌单元的面积呈正比;土壤碳密度分布与城市规模大小及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分布有密切的关系。草甸土土壤类型和平原区地貌单元的表层土壤碳储量最高,黑土土壤类型和丘陵山区地貌单元的表层土壤碳储量最低。从土壤类型看,水稻土碳密度最高,风沙土碳密度最低。从地貌单元看,丘陵山区碳密度最高,低山丘陵区碳密度最低。土壤碳密度的研究可为探索中国区域土壤碳固定潜力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6.
土壤碳库研究及碳汇问题是近年来土壤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研究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影响因素对正确评价本区碳循环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地貌类型、生态系统等影响因素对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兰州—白银地区1987年和2014年土壤有机碳储量、碳密度的变化,其中2014年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了3.58×106 t,说明这些年土壤固碳效果明显,土地利用方式更合理。认为研究区有机碳碳密度、碳储量在空间上的分布极不均匀,与成土母质、土壤自身理化特性、土地利用方式及自然景观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估算了重庆西部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结果表明,重庆西部地区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41 038 589 t,平均密度为2 929 t·km-2。从地貌类型看,低山(2 984 t·km-2)和中山(2 986 t·km-2)区土壤有机碳密度较高,丘陵区(2 628 t·km-2)最低,山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最丰富。不同类型土壤中,石灰土有机碳平均密度最高(5 043 t·km-2),其次为黄壤(3 756 t·km-2),紫色土最低(2 329 t·km-2),紫色土有机碳储量最大。就土地利用方式而言,林地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最高(4 071 t·km-2),耕地土壤处于中等水平(2 752 t·km-2),居民及建筑用地有机碳密度最低(2 416 t·km-2),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最大。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对比发现,该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密度呈降低趋势,表层土壤作为碳源向大气释放碳,尤其是江津、潼南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降低了56.7%、45.1%。  相似文献   

8.
利用鄂伦春自治旗东部主要耕地区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查明了研究区内表层和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和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分析了研究区内土壤有机碳储量、有机碳密度与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不均,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土壤有机碳储量和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典型地区土壤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高精度和高密度土壤碳分布数据,建立"单位土壤碳量",采用指数模型计算方法,取得各地区土壤碳储量数据.按照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分类、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等划分方式,按照 0~0.2m,0~1.0m和 0~1.8m不同土壤深度,分析了四川、湖南、吉林、江苏、河北、陕西等代表性地区有机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中国土壤碳储量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全国土壤碳储量分布不均匀.按照 0~1.8m深度比较,成都平原土壤碳储量为1462.9Mt,碳密度为24813t/km2; 吉林平原区碳储量1381.96Mt,碳密度14473t/km2; 湖南洞庭湖区碳储量757.65Mt,碳密度18171t/km2; 江苏省碳储量1468.87Mt,碳密度13802t/km2; 陕西渭河平原碳储量165.47Mt,碳密度12124t/km2; 河北平原区碳储量844.84Mt,碳密度10525t/km2.按照面积加权平均计算,推算出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地区平均碳密度,0~0.2m为3186t/km2,0~1.0m为11646t/km2,0~1.8m为15339t/km2.  相似文献   

10.
地浸矿岩型铀矿储量计算中所需的岩石密度,目前用取样测定法-石蜡法获得,而放射性物探方法γ-γ散射测井法作为参考。笔在新疆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密度测量中,对两种方法测定的密度结果进行了研究对比,认为后完全可以取代前,提供准确的岩矿石密度值。  相似文献   

11.
武晗 《地质找矿论丛》2017,32(3):505-508
固体矿产勘查储量计算过程中,矿体圈连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矿体外推的地质问题。其中,矿体外推的介质为储量计算剖面图和矿体中段水平投影图,矿体外推方式根据外推介质的不同分为沿走向外推和沿倾向外推。此外,根据有无探矿工程的限制可分为有限外推和无限外推,矿体外推起点为有探矿工程控制的矿体边缘样品工程,矿体外推长度分为"尖灭1/2工程间距、尖推=1/2工程间距、平推=1/4工程间距",外推矿体任何部位厚度必须小于矿体外推起点处矿体厚度。矿体外推与资源/储量分类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外推矿体的资源量类型应为333。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固体矿产勘查规范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资源/储量分类体系与矿体圈定体系不配套;资源/储量经济分类的指标不利于实际操作,且分类指标偏高,不利于矿产资源的保护.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有:制定合适的业指标,增加分类编码,用品位指标进行资源/储量经济类型的分类,降低资源/储量经济类型的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13.
资源型危机矿山的概念与分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危机矿山问题是当前国家、社会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目前有关危机矿山概念与分类的认识不一、亟待统一.文章在分析探讨资源型危机矿山的概念与涵义的基础上,将"资源型危机矿山"明确地表述为:由于矿区范围内可供的矿产资源逐渐枯竭,或因矿产品价格波动、供求关系变化等市场条件改变而难以继续经济地开发利用其保有的矿产资源,因而在目前已经或者今后一定时期内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经营而面临闭坑或破产危机的矿山企业.根据矿山资源危机程度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实际需要,文章提出我国资源型危机矿山的第一个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14.
The Russian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of ore reserves is defined; it includes five categories of reserves. Methods of estimating and designating the four main groups of ore deposits for the purpose of estimating reserves are described. Examples used include sedimentary marine iron, manganese, and bauxite deposits; residual limonitic iron ore, alluvial bauxite, magnetite skarn, copper-bearing sandstones, stratified copper-nickel sulfides, vein disseminated copper in secondary quartzite, lensing pyrite, hydrothermal ore vein, chromite, scheelite skarn, lateritic nickel ores, and placers. --M. Russell.  相似文献   

15.
矿床分类的历史及初步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针对矿床学的分类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案进行了简要评述。认为矿床分类应该按照成矿系统进行划分,这样更能反映矿床形成过程的深层次特性。按成矿系统的划分法划分出成矿系列后,进行矿床式和矿床的划分时,应该具有针对性,对不同类型的矿床应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16.
杨兵 《中国地质》2009,36(4):940-947
通过对国际上主要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方案的对比研究,对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与规则进行了归纳。在分析了联合国方案存在的问题与缺陷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新的资源储量分类标准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存在的明显偏差以及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中国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修订与完善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7.
试论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经济分类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矿山企业生产情况分类为基础,讨论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经济分类原理。矿山企业有盈利生产、亏损生产、关闭三种主要生产情况,这决定了其所使用的资源/储量有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三种。文章从经济学和利润最大化要求的角度提出了资源/储量分类的方法,建立了求最低边际品位和最低经济品位的公式。用最低经济品位区分经济储量和边际经济储量,用最低边际品位区分边际经济储量和次边际经济资源量。  相似文献   

18.
我国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已与国际接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原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存在着储量的涵盖太宽泛,可行性评价程度低,经济意义不突同等问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难以与国际分类对比,新分类标准根据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阶段和地质可靠程度,把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16种类型,其最大特点是对矿产资源储量赋予了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崇义聂都瓦窑坑白钨矿区资源储量数据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焕贵  赖华福 《中国地质》2017,44(S1):96-104
南岭是中国钨矿高度集中的地区。崇义县聂都章源钨矿(瓦窑坑白钨矿区)即位于南岭构造带之崇(义)—(大)余—(上)犹钨锡成矿区内。该矿床属于矽卡岩型钨矿。该矿区因合理规划矿山生产和办理采矿许可证延续之需,委托江西省赣州市地质队在充分收集以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矿权范围已发现矿体补充开展了部分勘查地质工作后编制了资源储量地质报告,并附有多张关于资源储量的数据表形成的数据集。数据集共包含七个数据表(.doc格式),采用国家标准对矿区白钨矿的品位、资源储量、保有储量等进行了测试与估算,精度满足资源储量估算要求。数据集可对周边同类型矿床的资源储量评估做一参考,同时对研究矿床的分型与分带情况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地质统计学在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讨论了地质统计学(空间信息统计学)在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若干问题,主要包括:1)矿产资源/储量估计方法的选择;2)两个重要概念-估计方差及离差方差;3)支持效应及其在矿产资源/储量评估中的重要作用;4)特异值(特高品位)的识别及处理方法;5)关于吨位-品位曲线;6)确定最优勘探网度及取样间距(及位置)的地质统计学方法;7)地质统计学在确定最优矿床工业指标中的应用;8)储量计算及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地质统计学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