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尹立河  张茂省  董佳秋 《地质通报》2008,27(8):1151-1156
红碱淖是毛乌素沙地最大的内陆湖泊,是集旅游、渔业和生态湿地于一体的功能区。近年来,红碱淖面积萎缩,影响了其综合功能的发挥。为了查明红碱淖面积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在收集前人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MODIS遥感数据反演了湖面面积,建立了2000年以来红碱淖面积的时间序列。在分析红碱淖面积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后发现,早期红碱淖面积变化主要受气象因素的影响,湖泊面积呈周期性有规律的变化;后期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叠加了上游截流、地下水开采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湖泊面积在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总体呈现出萎缩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陕北红碱淖沉积物粒度特征所揭示的环境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沉积物粒度参数,对陕西红碱淖近几十年以来的湖泊演化和区域环境变化进行了探讨。沉积岩芯下部样品粒度组成呈双峰特征,据此可以分辨沉积物中湖相和风成组分。结果表明红碱淖形成于1928年,成湖初期流域风沙发育,其中1936年、1939年和1941年发生了三次强沙尘暴事件;1952~1960年为湖泊快速扩张时期,系人为改造使入湖地表径流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强所致;1960年以后,红碱淖演化为稳定深湖环境,湖区降水增多,风沙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大大降低,沉积物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也演变为单峰形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该湖水面有下降趋势。红碱淖粒度参数特征较好地反映了湖泊演化历史、区域风沙强度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特征。   相似文献   

3.
咸海是亚洲仅次于里海的第二大内陆咸水湖, 20世纪60年代以来湖泊面积急剧萎缩。基于1960 - 2018年咸海的面积数据、 CRU气温和降水数据以及咸海流域灌溉面积、 水库容量等资料, 定量分析了1960年以来咸海湖泊面积的变化情况, 并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两方面探究了咸海面积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960 - 2018年咸海的面积由6.85×104 km2持续萎缩至(8.32±0.19)×103 km2, 共减少了(6.02±0.02)×104 km2(约87.85%), 其中1960 - 2009年面积萎缩了(5.94±0.02)×104 km2(约86.77%), 而在2009 - 2018年其面积萎缩速率明显放缓, 减少了740.04 km2(约8.17%)。统计结果显示, 1960年以来强烈的人类活动(主要表现为灌溉用水和水库储水量的持续增加)是导致咸海面积急剧萎缩的主要因素, 其对咸海面积变化的影响远大于气候变化。在中亚地区气候继续向暖湿变化的背景下, 咸海流域应尽快调整以农业灌溉为主的用水结构, 否则在上游冰川融水达到峰值后, 咸海可能面临干涸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王恩庆 《地下水》2010,32(2):115-115,119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初步查明了红碱淖流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水资源、土壤植被、水禽鸟类、水体变化等有关情况,进而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红碱淖水域的管理、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等四点红碱淖保护的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承德坝上高原位于我国北方生态脆弱区,近年来正面临着自然湖泊面积萎缩和局部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为查明坝上高原东部月亮湖萎缩原因,更好服务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笔者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分析基础上,对坝上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和月亮湖萎缩原因进行了详细研究,初步认为:(1)1975—1993年为月亮湖水面面积较快增长期,1993年湖面面积最大,为0.43 km2;1993—2013年为缓慢萎缩期,2013年之后为较快萎缩期;(2)年际尺度上月亮湖区降水量和蒸发量都呈增加趋势,但因温度升高和下垫面条件改变引起的蒸发量增加趋势更明显;(3)人类活动对湖泊面积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人工林面积增加、旅游开发后的道路硬化、地下水开采和牲畜饮水增多可能也是湖泊快速萎缩的重要原因。建议坝上高原地区未来发展节水型生态旅游,同时实施湖区及周边地区地下水禁限采,强化水源涵养保护。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需求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我国1980-2000年国民经济实际用水状况,简要分析了水资源需求的驱动因素,建立了水资源需求驱动因素综合分析模型,并根据模型进行了实例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1980-2000年全国总用水增加了1 220亿m3,其中工业和生活用水增长是国民经济用水增长的直接原因;(2)全国而言,排在前四位的正向驱动因素分别是工业增加值、农田灌溉面积、人口以及林牧渔需(补)水面积.负向驱动因素分别是农田灌溉定额的下降,其次是工业用水定额的下降;(3)对生活用水而言,北方省份人口增长对生活需水增长的贡献较突出,南方省份则是生活用水定额的提高对生活需水增长的贡献较突出;(4)对工业用水而言,工业规模的扩大是驱动工业需水增长的主要因素;北方省份工业用水定额下降对抑制工业需水增长的贡献率明显;(5)农田灌溉面积变化对农田灌溉需水变化影响较大.分析结果为把握我国未来水资源需求变化态势,合理配置水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艾比湖水面近50a变化成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艾比湖水面面积持续增大,湖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与60、70年代水面面积急剧缩小、湖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形成鲜明对比.针对艾比湖水面面积近50a变化过程,利用入湖径流及有关水文、气象资料,分析河流丰枯变化对入湖径流的影响、农业引水量与降水的关系,研究了艾比湖水面面积近50a变化成因.  相似文献   

8.
干旱半干旱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容易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浩勒报吉水源地属于半干旱区的地下水水源地。2009—2014年间,该水源地为满足工业供水需求开采地下水6.0×104~7.3×104 m3/d,产生了负面的生态环境后果。为核查环境变化与地下水开采的确切关系,调查分析了2004—2016年气象条件、地下水开采历程、地下水位、湖泊面积和植被指数的变化特征,建立定量指标进行了地下水开采的环境影响判别。结果表明,在2008—2014年期间,距开采区中心10 km范围的地下水位普遍下降1 m以上,奎生淖和敖各窖淖2个湖泊的面积萎缩约30%,水源地的植被指数对气候条件变化的敏感性增强。该水源地以往论证得到的可开采量偏大,应考虑生态环境约束将开采规模控制在3×104 m3/d以下。  相似文献   

9.
从涨退水看鄱阳湖水位-湖面面积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少龙  赖格英  杨涛 《水文》2019,39(3):46-51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位-面积关系对研究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所建立的鄱阳湖水位-面积关系各异,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原因在于忽略了涨退水对鄱阳湖水位与面积的影响。在考虑鄱阳湖涨水与退水过程的基础上,利用鄱阳湖2000~2014年实测水位数据与对应的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鄱阳湖同一水位出现多个水面面积情况下湖泊不同面积的空间分布及其成因,并对鄱阳湖水面面积与水位关系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水面面积与水位关系存在不确定性,主要受鄱阳湖涨水与退水过程中鄱阳湖水面比降不同的影响;(2)在同一水位条件下,涨水过程中鄱阳湖水面面积往往大于退水过程的水面面积,同时水面面积的增减变化与涨水退水的幅度变化趋势呈一致性;(3)涨水与退水过程对鄱阳湖水位与面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低水位,随着水位增长到高水位时,这种影响会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0.
日照市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遥感解译研究了日照市海水入侵现状,从人为因素、地质原因、气候原因和地理环境因素等方面,对海水入侵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沿海地区,地下水的储备与人类的用水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人类过量开采地下淡水是产生海水入侵的主要原因。因此,兴建地下水库、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和人工回灌等是防治海水入侵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ABRUPT CHANGE OF LAKE ENVIRONMENT IN WEST CHINA: AN EVIDENCE FOR GLOBAL CLIMATE WARMINGtheNational(G19980 4 0 80 2 )andCAS’sKeyProjectonTibetanPlateauResearch(KZ951 A1 2 0 4 )  相似文献   

12.
地表水酸化的研究进展及其湖泊酸化的环境信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地表水酸化、资源与环境的破坏以及相关研究进展等的简介 ,审视我国大气污染、酸雨的发展趋势 ,预估部分酸雨区存在地表水酸化的潜在危险性。据此以云南高原湖泊洱海和阳宗海为例 ,从湖水矿化度、SO2 -4 离子浓度的动态变化和沉积记录的磁化率变化等分析研究 ,评述湖泊酸化的早期表现和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13.
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如何科学处理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的关系一直是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难点课题之一。关于流域中上游生态输水与尾闾湖水域面积(或湿地面积)关系的定量化研究较少。以我国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的尾闾湖—青土湖为例,利用GSFLOW建立了区域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其中采用...  相似文献   

14.
艾比湖面积变化及对生态环境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艾比湖在中更新世为鼎盛期,湖面积曾达3000 km2,贮水量700×108m3,为良好的淡水湖.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的暖干变化,湖面萎缩,到20世纪50年代初湖面积降至1070 km2.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大规模的水土开发,灌区人口、灌溉面积和引水量大幅度增加,入湖水量急剧减少.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末,灌区人口增加了59.3×104人,灌区面积增加了16.43×104km2之多,净耗水量增加了8.13×108m3左右.湖面积一度降至499 km2(1987年),湖水矿化度达100 g·L-1左右.湖泊的萎缩,导致生态环境的劣变,表现为沙漠化程度加速,浮尘和沙暴天气增加,人畜受害,也导致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气候暖湿转型效应,降水和河川径流量有所增加.尤其是大力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和退耕还林以及培育生态林等措施,使得入湖水量大幅度增加,特别是2001-2005年的5 a间,年均入湖水量达7.7×108m3,比1989年增加了76%,湖水面积维持在800~950 km2左右.目前生态环境已有所恢复和改观,荒漠植被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已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  相似文献   

15.
The Lake Manzala of Egypt has a relatively short history and its future, however, is uncertain. The lake which was the biggest coastal wetland along the Mediterranean Coast is moving toward its disappearance by two opposite forces, one of them is the shrinking of the water body by siltation of sediments coming from agricultural lands and the abundance of weeds and swamp vegetation as well as the drying practices for agriculture, whereas the other force incorporates the removal of the coastal sand bar separating the lake from the Mediterranean Sea by erosion, which should eventually lead to the conversion of the lake into a coastal embayment instead of being a closed coastal lagoon. The study provided a spatiotemporal change analysis of the lake using remotely sensed data.  相似文献   

16.
1976-2014年黄河源区湖泊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黄河源区1976-2014年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 解译了该区域1 km2以上的42个湖泊水面. 结果表明: 除鄂陵湖外, 扎陵湖和其他中小湖泊在过去的38 a间总体上存在稳定(1976-1994年)-萎缩(1994-2004年)-扩张(2004-2010年)-稳定(2010-2014年)四个阶段的变化过程, 湖泊总面积2004年最小, 2007年已经超过1976年. 扎陵湖和鄂陵湖2004年面积仅较1994年萎缩了1.4%, 萎缩幅度很小. 2005年, 扎陵湖水面已恢复到萎缩前的水平. 鄂陵湖在2005年以后水位开始快速上升, 2007年7月上升至海拔4 270 m以上, 2008-2014年的平均水位达到海拔4 270.58 m, 较1986-1999年的平均值(海拔4 268.25 m)上升了2.33 m, 湖面较1994年扩张了30.0~45.2 km2. 中小湖泊面积1994-2004年从288.0 km2萎缩到193.0 km2, 萎缩幅度33.0%, 2004年是萎缩速度最快的一年, 2005年即迎来了快速增长, 这两年中小湖泊面积的年均变化率分别达到-14.5%·a-1和 32.9%·a-1, 变化速率远大于其他年份. 1956-2014年的气候水文变化显示, 58 a来研究区气温上升趋势显著, 变化倾向率达到了0.32℃·(10a)-1. 2003、2004和2005年蒸发能力、降水量、径流量开始依次显著增加, 至2014年, 平均较前分别偏多53.8 mm(6.9%)、57.4 mm(18.5%)和 3.523×108 m3(52.7%). 湖泊面积对气候、水文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响应关系表明, 作为特大型外流湖, 扎陵湖、鄂陵湖受降水径流补给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鄂陵湖2005年后的扩张是下游黄河源电站抬高水位所致. 中小湖泊面积变化与降水、径流有密切的关系, 近期扩张是由降水、径流显著增加引起. 流域尺度上, 气温上升、蒸发能力增强不是2005年以后湖泊扩张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7.
Yiping Huang  Min Zhu 《GeoJournal》1996,40(1-2):39-44
Lake Taihu, the third largest fresh water lake of China, with a surface area of 2338 km2, is located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the most advanced economic zone in China. It is a typical saucer-like shallow lake in its depth and shape. During the last decade,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ocal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both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the Taihu region has made great advances. Great quantities of pollutants have been discharged into the lake, its nutrient content has increased continuously, and phytoplankton blooms have occurred in some areas. Water quality protection in Lake Taihu is very important because of its close relation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daily life. It is urgent to have comprehensive pollution control in Lake Taihu. Based on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data in Lake Taihu from 1986 to 1993, the dynamic variations of water quality and eutrophication trends have been analyzed, showing obvious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The main water quality factor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standards for drinking water and indicate considerable change with the seasons. Basic strategies to protect water quality and prevent eutrophic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新疆吐鲁番盆地艾丁湖的环境变化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王亚俊  吴素芬 《冰川冻土》2003,25(2):229-231
艾丁湖是我国最低的湖泊,海拔-154.4m,位于亚洲中部极端干旱区,蒸发量是降水量110~500倍,自然环境严酷.有史以来,在以人为实践主体、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整个系统相互协调的过程中,艾丁湖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湖水面不断缩小,以致一度干涸.近10a来,受气候变暖湿事件的影响,暴雨洪水给艾丁湖以新的面貌,湖水面变化与河流水量增大同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