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序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系统的研究是当代生态学的中心议题。南极生态系统是独特的 ,它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为了保护地球上至今生物多样性最少受干扰的南极 ,保护南极的资源 ,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 ,乃至保护全球生态系统的健康 ,开展南极生态系统的研究 ,其重要性是毋庸多加解释的。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对于开展南极生态系统的研究很重视。但由于南极条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开展生态系统的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 ,而且国际上可供借鉴的经验甚少。因此 ,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 ,我们从 1 987年起联合了国家海洋局第一、第三海洋研究所、北海分局、中科…  相似文献   

2.
国人在南极称谓上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当国务院宣告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成立后不久,上海某大学一教授在报上撰文指出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此名定得不妥,应改称为国家南极洲考察委员会。理由是我国传统地理学界一致把南极这一术语理解  相似文献   

3.
2021年11月5日上午9点,伴随着"雪龙"号极地科考船的汽笛声响起,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队正式启航。考察队将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南极地区开展大气成分、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科学调查工作,迎接考察队员的将是狂风巨浪和冰天雪地的严峻考验。而我,非常有幸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此次南极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将于11月7日从上海启程,在此次考察活动中,我国将在南极建立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泰山站。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是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后开展的首次南极科考。考察队由256人组成,共执行30项科考任务、15项后勤保障及工程建设项目。其中,建立中国南极泰山站是此次考察的  相似文献   

5.
2004年3月1-2日,“中日极地考察条件保障研讨会”在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召开,中日两国长期从事极地考察条件保障的技术和管理专家20余人出席了该研讨会。日本方面出席会议的有国立极地研究所的南极考察事业部长等4名极地考察条件保障的技术和管理专家,中国的专家主要来自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这是我国开展南极考察以来第一次举办关于极地考察条件保障的国际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6.
前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除了月球外,人类尚无法直接通过航天器获得太阳系其他天体的岩石样品,直到目前,采集降落到地表的陨石是获得地外岩石样品的唯一手段。陨石保存了太阳星云凝聚、行星堆积、地球等类地行星熔融分异等全部过程的信息。同地球上其他资源相比,陨石极为稀少而珍贵。自1969年日本南极考察队在南极大陆和山脉的蓝冰上发现9块陨石以来,人们认识到南极冰盖有利于陨石的长期保存,并存在陨石的独特富集机制,日本、美国、中国、欧盟等各国南极考察队共在南极大陆找到了约40000块陨石。南极大陆成为地球上迄今为止发现陨石最集中的区域。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首次于1998年在距中山站400多公里的格罗夫山地区发现4块不同类型的陨石,并确认格罗夫山地区是一个新的陨石富集区。在随后的1999—2006年,共派遣了3支考察队,在格罗夫山地区找到9830块陨石,使我国的陨石拥有量跃居世界前列。经过4次格罗夫山综合考察,我国共收集到南极陨石样品9834块。为了汇集采自极地的珍贵样品和标本,由国家海洋局所属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持,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等下属的若干研究机构共同发起建设了“极地标本资源共享平台”。根据极地主要标本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平台由一网五库组成...  相似文献   

7.
《地理教学》2008,(12):8-8
我国首个南极内陆站建站方案日前已获批准,将建236平方米内陆站生活区、科研区。新组建的内陆考察队人员和任务也于9月11日敲定,28人组成我国历次南极内陆考察以来人员最多、规模最大、承担任务最为艰巨的一支队伍。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2005,(4):46-46
国家海洋局8日授权新华社发布了中国南极冰盖昆仑科考队的有关情况,向全国人民进行“汇报”:在历时63天的考察中,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开展了大量科学考察工作,硕果累累。目前12名科考队员精神状态良好,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名》2009,(11):56-56
1999年5月25日,国家海洋局局长张登义在北京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在7~9月间,中国国家科考队将首次在北极进行科学考察活动。据悉,这次北极科学考察,是我国第一次由政府部门直接组织对北极地区进行大规模综合性科学考察。由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测绘局等部门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共同组成国家考察队,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0.
《南极研究》是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管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是国内集中反映我国南极多学科综合性考察成果的学报类刊物。它是南极科学工作者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的园地 ,也是对外进行国际南极考察学术交流的媒介。  本刊分中文版 (Antarctic Research(Chinese Edition) )和英文版 (Antarctic Research)。中文版为季刊 ,每年3、6、9、1 2月出版 ,英文版暂为半年刊 ,每年 6,1 2月出版 ,两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所设栏目有学术论文、研究记录、研究综述、科技简讯、会议报道、学术讨论、新书简介等。内容包括有关南极洲 (包括北极地区 )…  相似文献   

11.
《南极研究》是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管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是国内集中反映我国南极多学科综合性考察成果的学报类刊物。它是南极科学工作者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的园地 ,也是对外进行国际南极考察学术交流的媒介。  本刊分中文版 (Antarctic Research(Chinese Edition) )和英文版 (Antarctic Research)。中文版为季刊 ,每年 3、6、9、1 2月出版 ,英文版暂为半年刊 ,每年 6,1 2月出版 ,两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所设栏目有学术论文、研究记录、研究综述、科技简讯、会议报道、学术讨论、新书简介等。内容包括有关南极洲 (包括北极地区 )…  相似文献   

12.
《南极研究》是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管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是国内集中反映我国南极多学科综合性考察成果的学报类刊物。它是南极科学工作者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的园地 ,也是对外进行国际南极考察学术交流的媒介。  本刊分中文版 (Antarctic Research(Chinese Edition) )和英文版 (Antarctic Research) ,中文版为季刊 ,每年3、6、9、1 2月出版 ,英文版暂为半年刊 ,每年 6,1 2月出版 ,两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所设栏目有学术论文、研究记录、研究综述、科技简讯、会议报道、学术讨论、新书简介等。内容包括有关南极洲 (包括北极地区 )…  相似文献   

13.
1988年, 《南极研究》正式创刊.随着我国极地考察领域向北极拓展, 1997年应势更名为《极地研究》.正如原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院士在发刊词中提出"浇灌出更多更美的科学成果之花"的殷切期望, 《极地研究》目前已成为我国极地科学工作者发表研究成果的第一家园、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是《极地研究》创刊30周年,在此致以衷心的祝贺!30年前的1988年,《南极研究》正式创刊,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院士发表了发刊词,随着我国极地考察领域的拓展,1997年更名为《极地研究》,2011年期刊改版扩容。30年来,期刊发文量逐年增加,期刊质量不断提升。《极地研究》作为国内唯一集中反映南北极多学科考察研究成果的综合性中文学术刊物,给我国的极地科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15.
张玲玲  华薇娜 《极地研究》2014,26(3):378-387
利用数据处理软件TDA和可视化软件Ucinet,对Web of Science的SCI,SSCI,AHCI数据库中收录的598篇中国作者参与的南极主题的论文,分别从论文的出版年、作者、合作国家、机构、期刊及被引频次角度进行了分析,由此得出结论:与中国合作较多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德国,作者所属机构主要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海洋局等。中国南极论文大多发表在《科学通报》、《极地生物学》、《地球物理学报(中文版)》等期刊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南极论文被引频次也在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6.
格罗夫山地区位于中山站和冰穹A之间,是中国进行南极内陆科学综合考察的重点区。我们先后组织过5次格罗夫山地区的考察工作,开展了地质构造、古气候环境、陨石、冰盖运动监测、基础测绘和气象观测等多学科考察研究。2010年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格罗夫山考察队利用专业探地雷达对格罗夫山东部核心区进行了冰下地形测绘工作。本文利用野外采集的测量数据(GPS/GPR数据),经数据处理后,利用专业的制图软件Corel Draw首次绘制出了格罗夫山核心区两幅冰下地形图,初步揭开了这一区域冰原岛峰冰下的地貌形态,对于今后研究整个格罗夫山地区真实的基岩地貌和可能存在的上新世古冰下沉积盆地具有探索性意义。本文还对哈丁山-萨哈罗夫岭间横截面进行分析,发现这两个冰原岛峰之间的槽谷形态已经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7.
颜其德 《极地研究》1997,9(2):84-84
第21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在新西兰克来斯特切奇市召开第21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ATCM)大会于5月19~30日在新西兰克来斯特切奇市召开。来自南极条约体系的26个南极条约协商国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以外交部条法司、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联合组成中...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中国极地气象科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区域.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科学考察研究,分别始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作为国家行为,到2010年底,已经组织了27次南极考察、4次北极北冰洋考察和7次北极陆地考察;在南北极建立了4个科学考察站、5个(中澳/中美)合作自动气象站;初步形成了以有人考察站、无人自...  相似文献   

19.
一、昆仑站建设的背景 我国自1980年开展南极考察工作以来,已先后于1985年2月20日在南极乔治王岛、1989年2月26日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地带分别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两座科学考察站,并成为《南极条约》的协商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对南极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科学问题已经逐渐演化为全球性环境乃至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仅有的两个位于南极大陆边缘的考察站已无法满足我国深入开展对南极考察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南极数据管理是南极条约协商会议(ATCM)、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SCAR)、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COMNAP)共同关心并且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以新的研究方式、先进的技术手段来积极促进国际南极研究发展的综合性问题。南极数据管理特别规划组在一些成员国和国际机构作出许多主动性努力的基础上把建立和开发南极数据目录系统(ADDS)作为建立和发展国际南极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首要基础建设加以规划。SCAR-COMNAP南极数据管理联合委员会(JCADM)将全面组织和协调国际南极数据管理工作的发展和ADDS的实施。本文介绍了相关的国际背景,解析了南极数据管理国际框架的构成。在这个基本框架下,针对我国南极数据管理工作的现实情况进行了初部探讨,提出了便于付诸实际操作的若干方法,并阐述了相应的学术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