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李春昱原籍河南省汲县,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4年10月入德国柏林大学地质系深造,1937年6月以“最优等”成绩取得柏林大学理学院博士学位.同年冬回国前参加第17届国际地质大会,会后到苏联、比利时、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进行了地质考察.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苏两国科学院协议,我们于1987年7月2日至16日在苏联进行了冻土科学考察和访问。对苏联研究冻土的主要机构及其研究方向、任务、成就及主要科研骨干有所了解,为两国冻土学界今后进一步交流和合作打下基础。同时亲眼看到苏联冻土区一些工程建设情况,也使我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现将我们耳闻目睹零碎情况整理作一介绍。 一、在西伯利亚的考察访问(7月4—12日) 1.访问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冻土研究所。 苏联科学院冻土研究所1939年成立于莫斯科,1961年部分迁至西伯利亚雅库兹克市,改造为西伯利亚分院冻土研究所。该所所长是苏联科学院院士、著名冻土学家,副所长是(地理科学博士)。我们这次考察和访问由副所长亲自安排和接待。  相似文献   

3.
苏联著名地质学家、苏联石油地质学创建者伊万·米哈伊洛维奇·古勃金(1871~1939)院士曾任苏联科学院副院长,阿塞拜疆分院院长以及苏联科学院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席.他为发展苏联早期地质矿业事业、特别在建立苏联石油地质学方面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早在1909年,他在高加索迈科普油田的研究工作中,发现了指掌状油层(袖状油藏)并制定了地下油层等高线图绘制的新方法,确定了寻找岩性油层的新理论.1913~1917年他艰巨地进行了塔曼半岛、格罗士尼及阿塞拜疆等油田的勘探与研究工作,最先  相似文献   

4.
由国际冰川学会(I.G.S.)主办,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协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赞助的“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山地冰川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8月26日至31日在兰州举行。来自加拿大、美国、日本、冰岛、瑞士、英国、挪威、苏联及中国等9个国家的49名科学家(其中国外代表26人,国内代表23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到会致开幕词,甘肃省省长贾志杰出席了招待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名誉所长、著名冰川学家施雅风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著名人士有国际冰川学会主席G.K.C.Clarke(加拿大)、副主席B.Wold(挪威)、会议论文主编R.L.Hooke(美国)、秘书长.H.  相似文献   

5.
经国务院批准,由十二个部门的七十八位同志组成的中国地质代表团,出席了于一九八四年八月四日至十四日在莫斯科召开的第二十七届国际地质大会.会议期间,我们参加了大会的各项学术活动和各国际地质组织的工作会议,参观了苏联地质展览馆和苏联科学院及地质部的十几个研究所,参加了遍及全苏的三十二条地质路线考察,广泛接触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许  相似文献   

6.
根据地质矿产部与法国地质矿产调查总局(BRGM)达成的地质统计学互访考察协定,笔者于1984年4月参加了考察小组赴法考察.  相似文献   

7.
笔者于1990年2月参加赴苏考察团前往莫斯科进行了专业考察。访问了苏联地质部、全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及其所属的综合水文地质大队、苏联科学院水问题研究所、中央地质生产联合体及莫斯科地  相似文献   

8.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苏联莫斯科大学举办了为期2个月(6.10~8.10)的第十八期国际高级水文培训班。该班的主要内容为水资源评价和地区供水的科学原理。参加该班的有21个国家共25名学员;作为东道主,苏联又派25名学员参加了该培训班。培训班结业后,苏方组织外国学员前往敖德萨市、瓦尔达依水文实验站等地作为期10多天的文化和科学性的参观游览、考察。  相似文献   

9.
今年五六月赴苏考察期间,我们先后访问了苏联地质部现有的两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一所是成立近五十年的著名的全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座落在莫斯科近郊,是直属地质  相似文献   

10.
亚历山大·彼得诺维奇·卡尔宾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ии Карпинский,1847—1936)是苏联著名地质学家,科学院院士,生于乌拉尔霍图斯克县的一个矿业工程师的家庭,1866年毕业于彼得堡矿业学院,1877—1896年任该校教授.  相似文献   

11.
第六届国际矿床成因讨论会是由国际地科联所属的国际矿床成因协会(I AGOD)举办的该协会有8个工作委员会(工作组),国际成矿流体包裹体委员会(CO F F I)是其中之一.美国E.洛德是COFFI本届主席,苏联??.耶尔马可夫是COFFI名誉主席. 成因讨论会于1982年9月6至12日在苏联第比利斯举行.会议前后有地质旅行和参观.31个国家的7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东道国的代表占64%. 会议主题有三:①成矿热液系统;②花岗岩类岩浆作用与成矿的联系;③研究矿床时分析地质信息的数学方法. 以郭文魁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8人)参加了学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根据对世界各国富铁矿床的综合调查和考察研究,发现这些含富铁矿的大铁矿,差不多都是在“前寒武纪”地层中(主要是距今17-25亿年以前)形成的,如我国鞍山铁矿、苏联库尔斯克铁矿、澳大利亚哈默斯利铁矿、美国上湖铁矿、巴西卡腊贾斯铁矿以及朝鲜、印度和南非联邦(即阿扎尼亚)等一些著名大铁矿,它们的地层时代、矿石成分、矿体大小和矿床  相似文献   

13.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166项(IGCP№·166)《含煤岩系对比计划》由苏联P·P·季莫非耶夫负责,已组成了国际工作组,目前已有苏联、英国、西德、法国、美国、加拿大、捷克、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日本、南朝鲜、荷兰、比利时、哥伦比亚等国家参加.他们先后于1978月11月(莫斯科)1979年5月(美国)、1980年6月(伦敦)、1981年6月和1983年9月(马德里)召开了五次国际工作组会议,制定了研究方案,确定了七个研究课题和研究计划:1.含煤岩系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14.
由著名古生物学家、学部委员、我院杨遵仪教授领导的IGCP(国际地质对比计划)—203项目,即“东特提斯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及其过渡期地质事件”(1984——1987).先后在北京(1984)、莫斯科(1984)、美国俄亥俄州(1985)及意大利的布里西亚(1986)召开过工作会议和学术讨论会.它是国际地科联领导下的一个很活跃的项目.今年9月5日—20日又在我国召开了国际总结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国、苏联、西班牙、意大利、荷兰,丹麦、波兰、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泰国的代表及国内十多个单位的代表.9月5日—7日在北京地质教育中心、武汉地质学院北京  相似文献   

15.
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举办的“在可溶岩上建筑的工程地质问题”讨论会,于1981年9月14—17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召开。参加这次国际讨论会的有29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其中土耳其国家以外的代表有70名,我国派出代表6名。国际工程地质协会名誉主席M.阿诺(法国),主席Y.M.谢尔盖夫(苏联)、司库兼代理秘书长M.朗格(西德)参加了会议,土耳其国家的能源、自然资源部部长及伊斯坦布尔市市长等出席了会议的开幕式。 讨论会开始前的两天召开了国际工程地质协会的理事国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伟大地质学家Д.С.别梁金院士(1876—1953)的逝世,不仅是苏联科学界和地质学界的损失,也是中国科学界和地质学界的损失。别梁金院士不仅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岩石学家、矿物学家,而且是有名的物理化学家和工艺矽酸盐制造家。在伟大的十月革命后,他发表了对于矽酸的同质  相似文献   

17.
止【:,张义佑教授l 93{】午毕、眦j:瓦津『柯开中学。右【:,I‘J37年春张文佑教授在ff-i京北极阁l h央fiJI-'fglgM J也质研究所火『】前留影。F,【935年秋张文佑教授与旧事在南京栖霞【h野外地质旅行。1959年张定佑教授在其斯科与苏联科学家纳剧犬垒t,I.【3_r|t]JIHBKHH)院士及拉德凯维奇(E.A.p}ⅥKeB—JIq)阿_fj(女m:一挺纂最19阴年7月张义佑教授与许靖华(K.J.H、u,右一)廿塞尔(Gallss二,右致授在瑞士考察地质黔馋1982张文佑教授年在黑龙江省五大莲池考察新生代玄武198~)年5月张文佑教授与德·强(De Jong)博士进行学术i.1沦1 98…  相似文献   

18.
傅君亮 《地质论评》1960,20(6):273-276
相学是地质学中一门比较年青的科学,随着古地理方法的出现,它才得以顺利的发展。由于相的研究富有理论和实际的意义,所以在各国都引起了相当的注意。在苏联,勘探事业的飞速发展,在相的研究方面也居先导地位,著名苏联地质学家Д.В.纳利夫金(Наливкин)的“相学”就是这方面的巨大贡献。这部巨著全面地讨论了沉积作用和沉积作用进行的各种条件。从1932年出版以来(由苏联科学技术联合出版社出版),它一直被地质学者、特别是沉积岩石学者们奉为圭臬,被誉为苏维埃时代具有“总结性的创著”。1956  相似文献   

19.
1985年4月27日到5月3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了第十一届国际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沦会,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百多位代表参加(苏联及东欧等国未派代表参加本届会议)。会议包括专题讨论,大会宣读论文,参观试验室、成果展览及测试展览等内容,会前会后还组织了地贡旅行。会议收到论文摘要和成果摘要共98篇,大会宣读了论文55篇。综合这些材料可以看出当前化探各种方法的进展,特点和动向(不包括苏联)。  相似文献   

20.
苏联科学院金属矿床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所(??EM)是苏联著名的地质研究机构.该所成立于1930年,许多知名的学者,如A.??别杰赫琴、A.H.查瓦里茨基、??柯尔仁斯基、Φ.??列文生-列信格、C.C.斯米尔诺夫、A.E.费尔斯曼等都曾在这个研究所工作,并对其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在它五十周年的时候,《苏联地质》发表了纪念文章,对该所五十年来的活动与成就,特别是其研究方向进行评述.从文中可以看出该所有如下特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