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Pv6的网络架构为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于IPv6的地震传感器网络已列为CNGI(China Next Generation Intemet)具有行业特色的,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项目中的应用项引。以科学的发展观研究和发展基于IPv6的地震传感器网络,是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科技自主创新的实践;是推进地震监测和预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契机;我们需要认真努力,为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和防震减灾事业做出贡献。[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扼要介绍了卫星高光谱红外大气遥感的原理,气体组分探测技术、反演技术和研究应用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该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研究应用。遥感气体地球化学在地震监测方面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间接观测和直接观测2个方面:1利用卫星红外遥感间接监测地震断裂带脱气;2利用卫星探测大气成分的传感器直接监测地震前后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通过分析地下气体逸散引起的物理化学异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提取地震气体地球化学信息。介绍了典型震例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可能的形成机理,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3.
电子地图(Electronic Map),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与综合数字制图理论,以数字方式存储和查阅的可视化地图。随着下一代通讯网络的建立,以及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我们将迎来大众化电子地图应用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贵州数字地震台网地震监测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贵州已经建立并运行14个数字地震监测台站。根据地震仪器的性能对贵州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采用震级排序法进行理论计算,并利用2008年全年和2009年上半年的实测地震资料进行了检验。结论为贵州大部分地区能够监测≥ML2.1级地震,中部和东部部分地区≥ML1.9级地震,西部≥ML2.3级地震,北部地区监测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5.
采用井下地震仪可监测到许多地面地震台未记录到的微弱地震波,可减小地面噪声干扰,大大提高震源定位精度。介绍了武汉甚宽频带数字地震监测1井的设计以及钻井和固井的关键技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合理的钻井工艺和专门设计的单向注浆装置等技术满足了地震监测井的特殊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6.
作为水力压裂监测的最有效手段,微地震监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地面微地震监测因为便于施工、观测充分等优点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由于微地震的特殊性,是否能够在地面强噪声环境下接收到有效的微地震事件,成为地面微地震监测整个技术环节的关键点。文中从水力压裂的产生能量、地面压裂车组噪声的干扰情况以及不同深度微地震传播的差异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信(有效事件)噪(地面噪声)"两个角度,得出了地面微地震可以接收到可靠的压裂信号的结论。在Yan227水平井水力压裂地面微地震采集的实际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为地面微地震技术开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IPv6与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虽然国际上对下一代网络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向下一代网络的演进和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无论是电信的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还是互联网的NGI(Next Generation Internet),均以IPv6作为其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8.
郭泉  杨亦春  吕君  滕鹏晓 《地球科学》2014,39(12):1807-1817
通过提出应用于广域次声传感器阵列的最小方差法信号源定位模型, 分析了阵列信号相关系数特征和本地次声波实时大气传播特性, 对阵列阵元数量、阵元组成结构引起的定位误差以及本地次声波的真实大气传播射线进行仿真, 并利用中国境内布置的广域次声传感器网络监测到了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雅安)地震的瑞利波激发的本地次声波, 验证了上述模型和仿真, 结合中国地震台网的国内的地震监测台站数据, 从信号走时、信号互相关系数、小波时频图、质点运动轨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对比, 并使用广域最小方差法搜索的算法对次声波和地震波进行定位, 结果显示: 各次声站点接收到由地震瑞利波引起次声站附近地表震动产生并垂直地表向上传播的次声波, 在地震瑞利波之后到达, 而且相关系数都达到0.6~0.9, 计算得到次声波源方位角为230°(以北京为原点), 距离震中小于150 km, 而且本地次声波受大气传播影响较小, 能够较容易的被广域次声阵列探测到, 因此地震本地次声波监测能够作为地震监测、研究地面起伏运动与大气波动关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地震发生过程和孕育机制异常复杂,加之大地震"非频发性"影响和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与活动规律认识的不足,使得地震预测极其困难。地面重力观测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研究地震前兆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简要总结了中国大陆地面重力观测技术与观测网络:地面重力测量仪器从17世纪的惠更斯物理摆发展到今天的高精度绝对重力仪,测量精度已经达到±1×10-8m/s2。我国已相继建立了国家重力基本网、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等,为重力场非潮汐变化、地震、构造运动等的监测提供了公共平台;通过具体震例阐述了地面重力观测数据在地震预测中的作用,利用地面重力观测数据能较好地捕捉强震孕育过程的重力变化信息,为强震中长期预测提供重要依据;分析了震前区域重力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在震级高于MS5.0的地震发生前,一般都会出现较大幅度和范围的重力异常区。强震主要发生在重力场变化分布差异较为剧烈的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大地震在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前兆信息。最后,提出了地面重力技术在地震前兆观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利用重力测量资料开展地震预测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冰川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川作为淡水库存资源和气候指示器,对其观测手段的改进非常重要.集成了传感器、嵌入式操作系统、无线网络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和优势.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极端环境冰川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部署的网络结构,传感器节点的数据传输途径,以及冰川环境下无线传感器网络需要关注的操作系统功能、传感器材质、长时间能耗、冰下部署的通讯能力等问题,并提出了需要改进的技术方面问题.结合集成网络摄像机,利用Google Earth、 Google SketchUp等技术给出了构建全天候的观测网络和实时数据展示平台的措施.讨论了将特定冰川观测区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观测数据,与天空中的遥感卫星监测数据进行结合,构成"天地一体化"的监测研究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GIS领域中一个最新的发展方向,涌现了许多全新的概念和技术,为在互联网上发展三维的地理应用创造了大量的机会。本文介绍了目前这一领域技术的发展和取得的成果,并对这一领域的主要技术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了简要而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对滑坡的地质环境、基本特征、危害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暴雨及人工切坡是滑坡主要诱因,目前滑坡欠稳定,应加强变形监测、气象监测及地震监测,尽快勘查治理,以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3.
李丽  刘庆宇  胡辉 《安徽地质》2022,(S2):201-205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矿山建设在矿山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虚拟矿山系统为数字矿山建设提供一个虚拟平台。能够帮助政府部门实现矿产资源开发监测监管,提高矿产资源管理效率,推动矿产资源管理改革,建立科学、合理、高效、低污染、安全的矿业生产新局面。同时能够推动矿山企业创新技术发展。构建数字矿山的核心技术是虚拟现实,通过计算机,构建逼真的虚拟环境,用户可以通过设备在虚拟的环境中,对矿山进行实时监测,了解矿产分布、结构、储量等一系列基础数据,从而帮助开发与研究。本文以矿山三维虚拟数字化为研究对象,运用计算机图形、系统集成、实时动画和视景仿真、传感器等先进的手段和技术。开发出能够实现矿山环境仿真的虚拟现实系统。  相似文献   

14.
地球空间传感器网络将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等技术进行了有效的交叉与融合,但目前仍缺乏统一的体系结构;因此,提出了一种面向水质监测的地球空间传感器网络架构,重点内容是其中数据管理子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具体实现。考虑到监测数据具有分布式、多源、异构等特点,因而数据管理子系统的设计是基于面向服务的软件体系架构(SOA),采用富互联网应用(RIA)技术作为主要的软件开发方式,使整个系统具有自动刷新、负载平衡等特点。通过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具体应用,与传统的各种水质监测手段进行对比,该架构具有监测内容更全面、数据显示更直观等优势。  相似文献   

15.
周平根 《广西地质》2011,(10):12-14
我国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频发。近年来发生的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有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汶川地震灾区特大泥石流灾害等。灾难到来时,城镇被瞬间淹没,无数鲜活的生命顷刻消失,财产损失更是无法计算。为了及时获取临灾信息,有效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国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措施,如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开展汛期巡查、排查灾害隐患点、对重大灾害隐患点实行监测等措施。但很多措施仍沿用人工方式,存在数据收集不及时,信息覆盖面不足等缺点,为了有效避免伤亡,还应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传感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应用,全面建立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滑坡泥石流实时监测系统。为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该项技术的有关知识,本刊特意邀请专家撰写文章。  相似文献   

16.
中国煤炭地震勘探技术发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我国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有着近50年的历史。从无到有,从使用光点仪、模拟仪、数字仪到无线遥测仪;从折射到反射,从单次覆盖到多次覆盖;从二维到三维;从单波到多波。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煤炭地震勘探技术体系,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为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成立50周年之际,回顾我国煤炭地震勘探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煤炭地质勘探的作用和贡献,提出当前地震勘探面临的新课题,展望前景,为我国煤炭能源生产提供地质保障,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四川山区地形高差大、地层倾角陡、煤层薄、地质情况复杂,过去虽然经过多次探索和试验,地震勘探一直未获得成功。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多道数字地震仪的引进、功能齐全的数字处理技术应用的基础上,成功地采用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获得了较好的地质成果,为矿井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地震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发展,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专篇中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随着“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和“新基建”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企业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就推动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作出全面部署。与其他行业企业主要关注自身的管理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不同,传统设计院作为智力密集型的技术服务企业,  相似文献   

19.
高精度遥测数字地震仪作为新一代地震勘探仪器,对我国油气资源的地震勘探开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嵌入式Linux技术是一种基于嵌入式微处理器的高性能、低功耗的嵌入式系统解决方案,为研制新型遥测数字地震电源站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介绍了应用PPC405高性能嵌入式微处理器及FPGA芯片构建的双层堆叠式电源站硬件系统,并在该硬件构架上完成了U Boot、嵌入式Linux内核、JFFS2文件系统的移植及电源站相关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的开发,实现了遥测数字地震电源站的数据传输和网络交互功能。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对资源勘探增储的部署要求以及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专项实施,利用地震勘探手段,开展重点含钾盆地的综合预测和建立完善典型的成矿模式迫在眉睫。为此以LH三维地震资料为依托,对钾盐(杂卤石)预测技术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一套以矿体空间分布、敏感测井曲线分析、多属性分析、数字高程模型应用、波形复杂程度和微细裂缝刻画、精细储层描述以及矿体综合评价分析为核心的地震综合识别技术,落实了有利目标111.41km2,为后续利用地震勘探方法进行矿产资源勘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