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周铁明 《云南地质》2001,20(3):297-307
云南普洱中二叠统茅口阶地层处于古特提斯海云南-老挝海槽,沉积物为大套碳酸盐岩夹泥质岩。Yan类化石十分丰富,依据垂直分布特征,由下而上建立Parafusulina nosonensis带及Neoschwagerina criticulifera-N.douvillei带,同时介绍了二化石带中Yan类动物群特征,为与邻区中二叠统茅口阶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云南墨江共埂中二叠统坝溜组地层剖面,对采集的蜓化石进行了生物地层研究,根据蜓化石在剖面上的垂直分布,建立了4个蜓化石带:Pseudodoliolina ozawai富集带,Schwagerina ex gr.cushmani-Pseudofusulina radioflucta合带,Pseudofusulina...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北部茅口晚期地层缺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北部二叠纪地层分布广泛,化石丰富,尤其是早—中二叠世地层层序完整,且产丰富的、珊瑚、腕足类等化石,晚二叠世地层分布较为零星,仅局部地区有保存。通过对1999年以来在青藏高原北部空白区开展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等资料的分析,结合大量的野外观察,发现中、晚二叠世之间普遍存在着沉积间断,表现为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或假整合以及晚二叠世地层的大量缺失。与华南区对比,普遍缺失中二叠统茅口阶顶部的Yabeina生物化石带,相当于本带所代表的茅口晚期地层是缺失的,这对于建立青藏高原北部地层序列,探讨沉积—构造演化史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西藏羌塘盆地昂达尔错地区前人划分的上三叠统角木日茶卡组中发现了二叠纪化石分子Acanthopecten cf.coloradoensis(Newbrry)和Pterinopectinella?sp.,结合岩石组合特征,经过进一步开展生物年代对比及区域地层对比,将该套角木日茶卡组重新厘定为中二叠统龙格组,从而首次将羌塘盆地东南侧出露地层的时代下限由原来的上三叠统修正至中二叠统,增添了新的古生物化石证据。首次明确了中央隆起带东段的南羌塘地区中新生代之下存在晚古生代地层,为今后更深入研究羌塘盆地零星出露的古生代地层及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扬子地台北缘中二叠统孤峰组主要由黑色硅—泥质岩石组成,化石丰富,成藏条件较好,是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区带之一。通过对中二叠统孤峰组地层进行放射虫化石带和岩性地层对比,认为孤峰组由下至上可划分为3~4段:硅质泥岩段、泥质硅质岩段、硅质—钙质泥岩段和炭质泥岩段,部分地区缺失炭质泥岩段。通过对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和钻孔岩芯原始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收集,依照60条剖面和钻井资料探讨扬子北缘中二叠统孤峰组页岩的分布特征,并按岩性特征对孤峰组页岩空间分布做了进一步细分,绘制出该区孤峰组各段的岩性等厚图。为该层系页岩气资源评价和勘探开发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西藏日土县弗野地区二叠纪吞龙共巴组菊石化石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日土县弗野地区早中二叠世吞龙共巴组为碎屑岩与灰岩互层,间夹海相火山枕状熔岩。新发现了火山岩型铜矿床,分布于班怒带西端北侧,海洋生物地理区属喜马拉雅区,具有过渡型生物群,以往采获的类化石跨时较长,难以对比。在赛龙一带首次发现浮游菊石:Prostacheoceras oschense化石,代表时代为Cisuralian统Kungurian阶。为该区吞龙共巴组时代归属及木实热不卡铜矿成矿时代提供了依据。介绍西藏日土县弗野地区早中二叠世吞龙共巴组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资料,并讨论其时代归属及地层划分与对比。  相似文献   

7.
在1∶25万岔路口幅区调红山湖一带地质填图和实测地层剖面中,于西昆仑北羌塘陆块岔路口地区原划上石炭统恰提尔群中采到了大量珊瑚、蜓类化石,经鉴定其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晚期—中二叠世早期。该生物化石的取得,为该套地层时代划分提供了依据,填补了西昆仑北羌塘陆块岔路口地区缺失早—中二叠世地层的空白,为进一步详细研究西昆仑北羌塘陆块地层层序格架及地质演化,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宁蒗油果木地区中二叠世含Tin地层及化石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铁明 《云南地质》1998,17(2):175-190
笔者介绍云南宁蒗油果木地区中二叠世含Tin地层,地层的岩石学及古生物特征,并就各期沉积环境作一简要分析。对Tin类动物群进行详细研究,记述了13属48种。依据Tin类的演化,自上而下建立5个Tin化石带,分别为:(5)Neoschwagerina延限带;(4)Schwagerina pseudochihsiaensis-Schwagerina longipertica带;(3)Nankinella  相似文献   

9.
广西隆林祥播地区中,晚二叠世有孔虫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铁明 《广西地质》1998,11(2):7-12,16
文章研究了广西隆林祥播地区中二叠统茅口阶,上二叠统吴家坪阶,长兴阶的有孔虫动物群,计有22属55种,7个未定种,分属于5个超科中的12科。并由下而上建立5个有孔虫组合,介绍了各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10.
张少文  纪占胜  武桂春  李涌溪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12-67040012
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铁杂—日雍构造混杂岩带物玛地区,原划为上石炭统拉嘎组地层中新发现了中生代孢粉化石14种及未定种,这些化石的发现为将该地层修订为下白垩统多尼组提供了古生物学依据。上石炭统拉嘎组被修订后,研究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不再存在拉嘎组混杂在中生代地层中的现象。同时本次研究在铁杂—日雍构造混杂岩带以南的冈底斯—腾冲地层区物玛分区原划为上石炭统拉嘎组中,发现中生代孢粉化石10种及未定种,并在其灰岩夹层中发现晚侏罗世珊瑚化石6种及未定种,同时在原划分为中二叠统下拉组中也发现晚侏罗世珊瑚化石。根据化石时代和区域地层对比,拉嘎组和下拉组分别被修定为上侏罗统萨波直不勒组和吐卡日组。至此,物玛分区的上侏罗统以萨波直不勒组和吐卡日组为代表,与其北侧的班公湖—怒江地层区上侏罗统可进行对比。本文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铁杂—日雍构造混杂岩带为例,证实在混杂岩带开展古生物学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与汉江现代沉积物元素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惠  马振东  李长安 《世界地质》2007,26(2):208-212
长江与汉江表层沉积物常量及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分析表明,长江沉积物的常量化学组分中CaO、MgO相对较汉江高,汉江沉积物中Fe2O3、Al2O3、K2O相对较长江高;汉江沉积物的微量化学组分中Cr Ni、Mo、As、Sb、F等元素相对长江高;长江沉积物Cd的赋存形式以离子交换态和碳酸盐态为主,汉江沉积物Cd的赋存形式以残余态为主。长江沉积物与汉江沉积物组成的差异是由其源区表壳岩系决定的,前者呈现高CaO、MgO,并呈碱性(pH:8.02)的特点,而后者相对富Fe2O3,并呈中性(pH:6.8)。  相似文献   

12.
蒋富清  李安春 《沉积学报》2002,20(4):680-686
对冲绳海槽南部陆架、陆坡和海槽 33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的主要化学组成为SiO2 、Al2 O3 和CaO,这三种组分占沉积物总量的 6 8%左右。多数元素在陆架和陆坡的变化范围较大,在海槽区相对稳定。向海槽方向随沉积物粒径变细,SiO2 和CaO减少、Al2 O3 和其它多数元素含量增加。常量元素和Al2 O3 的比值分布特征表明,本区沉积物由物源区经由陆架向海槽输送,沉积物主要由陆源碎屑沉积组成,此外还有生物碎屑沉积和自生沉积。陆架区部分微量元素富集因子 (EF)与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的富集因子对比结果表明,本区的沉积物与长江沉积物的关系更为密切。陆坡区Cu、Pb、Zn、Co、Ni和Cr的富集因子较高是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造成的,Mn的富集主要是自生沉积的结果。用R型因子分析方法对沉积物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结合元素的分布特征,给出了四个主因子所对应的沉积环境和特征元素组合,分别为 1)陆架型的元素组合 :SiO2 、TiO2 、Zr、CaO和Sr,2 )陆坡型的元素组合Fe2 O3 、MgO和P2 O5,3)海槽型的元素组合 :Al2 O3 、K2 O、Cu、Zn、Co、Ni、Cr和Ba,4 )反映沉积环境氧化-还原属性的元素组合 :MnO和FeO。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中太平洋地区第四纪沉积物中元素含量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其物质来源及沉积环境。研究表明:元素含量在垂向上有3次比较明显的变化,Al2O3、Fe2O3、TiO2、MnO、P2O5的含量在早期沉积物中变化不明显,中期含量明显增加,晚期则减少。CaCO3、CaO、Sr在晚期沉积物中含量较高,并与前者常微量元素含量形成明显的互为消长关系。元素的相关性分析和R型因子分析揭示SiO2与Al2O3、Fe2O3、K2O、MnO、TiO2、Cu、Ni、Zr等元素为正相关关系,说明元素组合共生关系好,在沉积物中所起的作用相近,地球化学行为比较相似,主要受陆源碎屑沉积及火山活动的影响;与CaCO3、CaO、Sr之间为负相关关系,说明后者与前者元素氧化物之间内在关系较为疏远,相关性差,沉积物源不同,主要与生物作用有关。中太平洋第四纪的沉积物主要为钙质硅质粘土和钙质软泥,早期沉积物受火山活动的影响较大,晚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表明该时期沉积物主要形成于陆源、生物源、火山源物资供应比较充足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中太平洋PC5222孔岩芯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太平洋PC5222孔45个岩芯样品进行常微量元素的测试分析与研究,发现元素含量在垂向上有4次比较明显的变化。早期沉积物中,随着Al2O3、Fe2O3、K2O、MnO、TiO2、CaO、CaCO3含量的增加,SiO2含量呈递减趋势;晚期变化不明显。元素的相关性分析和R型因子分析表明,Al2O3、Fe2O3、K2O、MnO、TiO2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与SiO2为负相关。前者主要受陆源碎屑沉积的影响,后者与生物作用及火山活动有关。进一步探讨了晚渐新世沉积环境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深水西区中中新世混合沉积模式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采集的地震资料为基础,对南海北部深水西区的混合沉积作了初步研究。混合沉积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平行—亚平行,振幅强—中,频率中等及连续性中等的反射特征。混合沉积分布在研究区地震资料覆盖范围的西北角,发育规模较大,最大长度达44.7km,最大宽度33.2km,面积1084km2,最大厚度为138m,纵向上分布在中中新统梅山组。综合南海北部构造演化、地震勘探等研究成果,建立了混合沉积模式。该混合沉积分布于半深海沉积区,由其南东东方向的西沙—广乐台地提供碳酸盐岩碎屑(同时也提供部分硅质碎屑),由其西侧的中南半岛提供主要的硅质碎屑。在南海北部深水西区,控制混合沉积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构造作用(包括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及水动力条件等三个方面,这三者之间又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The Geochemical Context of Gas Hydrate in the Eastern Nankai Troug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Geochemical studies for gas hydrate, gas and organic matter collected from gas hydrate research wells drilled at the landward side of the eastern Nankai Trough, offshore Tokai, Japan, are reported. Organic matter in the 2355 m marine sediments drilled to Eocene is mainly composed of Type III kerogen with both marine and terrigenous organic input. The gas hydrate-bearing shallow sediments are immature fo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whereas the sediments below 2100 mbsf are thermally mature. The origins of gases change from microbial to thermogenic at around 1500 mbsf.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CH4 and CO2, and hydrocarbon compositions consistently suggest that the CH4 in the gas hydrate-bearing sediments is generated by microbial reduction of CO2. The δ13C depth-profiles of CH4 and CO2 suggest that the microbial methanogenesis is less active in the Nankai Trough sediments compared with other gas hydrate-bearing sediments where solid gas hydrate samples of microbial origin were recovered. Since in situ generative-potential of microbial methane in the Nankai Trough sediments is interpreted to be low due to the low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0.5 % on the average) in the gas hydrate-bearing shallow sediments, upward migration of microbial methane and selective accumulation into permeable sands should be necessary for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gas hydrate in discrete sand layers.  相似文献   

17.
鲍根德 《沉积学报》1991,9(2):86-92
本文通过对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29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化学、粘土矿物及碎屑矿物资料的分析,详细研究了开放型海湾沉积物中Fe、Mn、Ca、Mg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1)与同类型海湾相比,杭州湾显示高Fe、Mn、Mg低Ca的特点。表明物质来源丰富,而生物作用较弱;2)Fe、Mn主要来自长江和钱塘江径流搬运,受粘土控制。Mg主要来自粘土对海水中Mg2+的吸附,同时受上覆水盐度的影响;3)北区元素间关系明显的比南区强烈,表明南区物质来源较北区复杂;4)主断面沉积物中Mg/Ca由河口向海洋增加,并与有机碳呈明显的正相关,显示杭州湾及邻近陆架区可能发生着原始碳酸盐(钙)白云岩化的反应。  相似文献   

18.
There are two general types of sedimentary glauconite in Recent ocean sediments: terrigenous-allogenic and authigenic glauconite. Recent sediments of the oceans contain mainly terrigenous-allogenic glauconite (shelf and continental slope) which is formed from ancient glauconite-bearing rocks on coasts, islands and the ocean floor. The age of terrigenous-allogenic glauconite ranges from 2 to 70 m.y. (8 samples from the Atlantic Ocean, 13 from the Pacific Ocean, 1 from the Indian Ocean). The area of terrigenous-allogenic glauconite distribution correlates very well with the area of distribution of glauconite-bearing rocks on land and does not correlate with the climate and bathymetry.Authigenic glauconite is seldom found in Recent ocean sediments. The sediments with authigenic glauconite form transition zones between sediments with organic carbon, H2S and sulphide near coasts and oxidized sediments of the ocean floor (red clay and others). The areas of authigenic glauconite distribution are not yet well known. The formation of authigenic glauconite occurs mainly during diagenesis of sediments by synthesis from interstitial solutions and/or alteration of clay minerals.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混合沉积研究已逐渐成为沉积学领域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总结了国内外混合沉积研究所取得的进展,提出了现阶段混合沉积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内外混合沉积研究可划分为4个阶段:现象描述阶段、基础理论研究阶段、海相混合沉积研究阶段、陆相混合沉积及综合研究阶段。受不同地质条件的约束,混合沉积岩石学分类方案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混合沉积成因类型一般包括间断混合、相混合、原地混合与母源混合。混合沉积现象具有普遍性,可发育于海相、淡水湖盆、咸化湖盆等各类型沉积环境中,具有多样化的沉积类型,其控制因素一般包括碎屑物质供给、气候与水体环境、海(湖)平面变化、古地貌条件、构造作用以及水动力条件等。混合沉积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与三角洲伴生的近源混合沉积、水下隆起区的远源混合沉积以及藻混合沉积可形成优质的陆相混积型油气储层。现阶段混合沉积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岩石分类方案不统一、缺乏与野外露头剖面和现代沉积的考察对比、层序格架内混合沉积发育模式不清、传统的成因类型在复杂陆相混合沉积研究中的应用存在较大局限性、混积型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不明确。针对混合沉积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对古地理环境恢复、沉积动力学分析及相关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对湘江下游河床沉积物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在认识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甄别人为源与自然源重金属的基础上,估算了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结果表明:SiO2、TiO2、Al2O3、Fe2O3、K2O等主量元素及V、Co、Cr、Ba、Sc、U、Sr、Ga、Ge、Rb、Nb、Y、REE等微量元素在沉积物中含量变化相对稳定(Cv<0.2),分布相对均匀,且富集不明显(EF<2.0,Sr明显亏损)。而MnO、MgO、CaO、Na2O、P2O5等主量元素,及Cd、Mn、Cu、Pb、Zn等重金属在沉积物中含量变化大(Cv>0.25),分布极不均匀,且沉积物中重金属明显富集(EF>2.0)。主成分及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沉积物中不明显富集的微量元素主要赋存于难溶硅酸盐矿物相中,为自然源元素。而沉积物中显著富集的重金属主要赋存于铁—锰氧化物等矿物相中,为有人为源叠加的元素。故针对不同来源特征的元素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背景值计算,求得沉积物中47个元素的背景值。再利用元素比值等方法对所得背景值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本文得到的湘江沉积物元素背景值合理,可用作流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