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说起辘轳井,我总忘不了那吱呀吱呀的摇辘轳声。那声音就像故乡一首悠远悠长的歌谣,在我的梦里,我的脑海里连绵不绝地唱响着,它是我童年的诗画,童年生活的一个缩影。我的故乡,村村寨寨几乎都有一两口辘轳井。我们村的辘轳井就静静地立在村口。井旁是一株多年的洋槐树,树冠约五六米,把辘轳井周围的大片地方遮盖得严严实实,像是辘轳井忠实的守护者。这口井没有人知道是什  相似文献   

2.
2004年以来,在宝丰县西部的大营、张八桥等乡镇兴起了一股利用“辘轳井”非法采煤之风。宝丰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全县范围掀起了一场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取缔“辘轳井”的全民参与整治矿业秩序高潮。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目前,该县的“辘轳井”非法开采已被全部取缔。  相似文献   

3.
时空穿越到50年前:一段难忘的童年记忆,让我回到1968年10月的一天,刚满6岁的我和从事地质工作的父母一起,跟随地质队搬迁到淳安县梓桐镇下坑坞村,一行人来到一户农家的羊圈前,我看到一头山羊还在里面向外张望,但经过一番清理打扫,这个羊圈就成了我们一家三口的住处。第二天,刚背上书包才两个月的我,转学到五个年级只有一个老师的小学里上课,开始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那山的谷风、是那山谷中的羊圈,让我感受到父辈寻找矿产资源的艰辛,让我感受到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  相似文献   

4.
<正>槐花的香,在乡下飘逸着,远远看去,宛如白白的雪。嗅着那淡淡的清香,我的思绪不经意间飞回了久别的故乡和难以忘却的童年。小时候,我家门前有棵粗壮的洋槐树,听爷爷讲是我老爷亲自种下的。它有着粗糙干裂的树干、坚韧的木质。它笔直地挺立在那里,整日仰望着那片属于它的天空。在我看来,它其实很平凡,甚至有些丑陋,可不知什么缘故,爷爷整日念叨,总是让我向那棵洋槐树学习,我倒觉得委屈。一天放学后,爷爷把我叫到他跟前,我当然知道他又想  相似文献   

5.
正走进商丘市宁陵县乔楼乡辘轳湾村,成方连片的桃树硕果压枝,绿绿的桃园甚为壮观。看着压满枝头的桃子,果农们兴奋得合不上嘴,他们有的忙着采摘,有的忙着分类,有的忙着运输,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近年来,乔楼乡始终坚持把农业园区作为农业转型、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通过土地整治和流转,大力发展辘轳湾桃园  相似文献   

6.
儿时的美味     
正每当走在大街上、超市里,看到那刚出炉、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爆米花时,我总会停下脚步狠狠地吸上几口气,有时也爽快地买上一桶,不顾形象在大街上抓着边走边吃。朋友调侃我像孩子,其实她们哪里知道,我吃的是一种情结,吃的是一种对童年的美好回忆。生长在20世纪70年代的我,每当回想起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的日子,总感觉那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  相似文献   

7.
<正>周末和女儿到郊外玩,田野里满目苍翠,让人心旷神怡。树枝上如烟似雾的蒙蒙绿色和着泥土的清新,瞬间把我的思绪带回了童年。那清新的香气是童年的味道,也是榆钱馍馍的味道。记忆中春天来的时候,老家院外那棵老榆树总是拥有勃勃生机,榆钱儿结满树上每个枝头,串串榆钱儿肥嫩无比,像串串冰糖葫芦在枝头摇摆,十分诱人。儿时的我特别淘气,像假小子,经常和哥哥们一起骑在树上撸榆钱,一边撸一边生吃榆钱儿,其味道清香无比,还有种居高临下的征服感,  相似文献   

8.
日前,宝丰县国土资源局组织执法人员40多人,出动铲车2台,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对该县大营镇非法开采的七个辘轳井口进行了彻底封填。  相似文献   

9.
秋闻玉米香     
正八月中旬,秋意渐浓,正午的秋阳依然炽烈,原野上流光溢彩,秋庄稼收获在即。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连片的玉米地映入眼帘。那绿油油的玉米秆亭亭玉立,个大籽多的玉米棒惹人喜爱。恍惚间,我仿佛又回到了金色烂漫的童年,煮玉米、烤玉米的情景历历在目。记得小时候,家里煮了一大锅嫩玉米,香气顺着锅盖儿的缝隙飘逸而出,馋得我直流口水。玉米煮好捞出锅,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根张口啃去,尽管烫得龇牙咧嘴,但仍然阻挡不住  相似文献   

10.
天刚朦朦亮,有人“嘭!嘭!嘭!……”急促地敲门。我睁开惺松的双眼,趿鞋开门,竟是父亲!骑着他吱呀作响的老“永久”自行车从乡下赶来,他脸色凝重,双行浊泪涌流,喃喃地说:“你姐姐要出事了,快救救她吧。”我连忙给父亲拭泪:“啥事?快说,我们会有法子的。”这是我见过父亲的第四次流泪。  相似文献   

11.
<正>远在老家的母亲打来电话,说春天时她种下的几棵丝瓜爬满了整个小院,今年的丝瓜长得好,一掐一股水、一捋满院香、一根一盘菜。听着母亲兴奋地说着家事,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200多公里外的家乡。对于丝瓜,母亲有着深厚的感情,每一次说起丝瓜的事,她的眼睛里总会萌起一团雾。我知道,那不是雾,那是母亲想到自己的童年,眼睛里快要流下的辛酸的泪。母亲出生在建国那年的年末,她还有四个哥哥。那时,国家刚刚解放,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家里人多劳力少,生  相似文献   

12.
<正>重阳节这天,我回了趟老家。登上附近的方山,除了目睹乡亲们正在播种小麦外,还见到经过霜打的柿叶在秋风的吹拂下片片落地,只剩下红彤彤的柿子挂在枝头。这让我想起童年摘柿子的美好场景。小时候家里穷,那时吃到嘴里的水果很少,所以每年柿子快成熟的季节,也是我和小伙伴最快乐的时光。于是,我们每天都要到村西北的那片柿林去,从下往上看,偶而发现一两个红了的柿子,我们会欣喜若狂。  相似文献   

13.
老井     
在豫北平原,我们村算是一个大村,26眼老井分布在村庄的前街和后街,源源不断地涌动着生命之水,滋养着纯朴厚道的乡亲和丰美肥沃的故土。从我记事起,这26眼老井就已经存在,有的年代更久。井是用青砖垒砌的,呈圆形,深六七米,井口用四块比较厚的青石板围成一个四方形,有的上面还装有木制辘轳。每眼井都建有一个高于地面将近一米的井台,以防止雨季流水入井,污染水源。  相似文献   

14.
读书之乐     
正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书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悠悠岁月,滚滚红尘,唯有以书为伴,心情最为惬意,心态最为平和,心胸最为豁达。和很多出生在农村的孩子一样,在那个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极度贫乏的年代,我的读书生涯除了读教科书,就是从读几本很破旧的小人书、连环画开始的,虽然只有小小的几本《水浒传》,但我却百读不厌,视若珍宝。书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童年生活最美好的回忆,伴我度过了简单而又快乐的童年。  相似文献   

15.
寻找年味     
正这几年过年,总是听同事或者朋友说现在过年没意思,年味越来越淡,找不到童年时的那种感觉。说实话,我的感觉又何尝不是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优越,虽然吃的穿的越来越好,但是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也变得浮躁和不快乐。生活在城市,有的地方还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让人感觉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其实,年味并没有消失,只要耐心寻找,年味还在我们的身边。那就去乡镇的集市吧。比如在我们的老家,通常是五天逢一次集,卖东西  相似文献   

16.
读书之乐     
<正>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书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悠悠岁月,滚滚红尘,唯有以书为伴,心情最为惬意,心态最为平和,心胸最为豁达。和很多出生在农村的孩子一样,在那个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极度贫乏的年代,我的读书生涯除了读教科书,就是从读几本很破旧的小人书、连环画开始的,虽然只有小小的几本《水浒传》,但我却百读不厌,视若珍宝。书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童年生活最美好的回忆,伴我度过了简单而又快乐的童年。  相似文献   

17.
家·回忆     
又一次从梦中醒来,依然是家乡的点点滴滴。那么清晰,就像昨天。但是从几年前的一场变故开始,家,其实就只剩下一座空房子了,脑子中留下的也只有童年时那岁月抹不去的记忆。醒来后,不觉泪湿枕面……我是在那个家里出生的,所以童年里所有的喜怒哀乐都与那里有关。在那里我见证着房子由旧到新的变化,也感受着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辛苦,感受着日子由艰辛到衣食无忧,于是自己也在慢慢地长大,直到离开了家。  相似文献   

18.
我是鲁南抱犊崮脚下的黄土捏成的,土性烧铸在我的灵魂之中了。 我生于黄土,长于黄土。童年,我用黄土捏出我的天使:人,马,牛,羊,鸡,狗。我和黄土造就的这些众生厮守,说话,说梦。我用黄土制成了能吹奏得抑抑扬扬、呜呜咽咽的埙。我的埙就是我的唇舌我的心声我灵魂的独白。我是黄土  相似文献   

19.
寻找年味     
<正>这几年过年,总是听同事或者朋友说现在过年没意思,年味越来越淡,找不到童年时的那种感觉。说实话,我的感觉又何尝不是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优越,虽然吃的穿的越来越好,但是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也变得浮躁和不快乐。生活在城市,有的地方还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让人感觉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其实,年味并没有消失,只要耐心寻找,年味还在我们的身边。那就去乡镇的集市吧。比如在我们的老家,通常是五天逢一次集,卖东西  相似文献   

20.
家·回忆     
<正>又一次从梦中醒来,依然是家乡的点点滴滴。那么清晰,就像昨天。但是从几年前的一场变故开始,家,其实就只剩下一座空房子了,脑子中留下的也只有童年时那岁月抹不去的记忆。醒来后,不觉泪湿枕面……我是在那个家里出生的,所以童年里所有的喜怒哀乐都与那里有关。在那里我见证着房子由旧到新的变化,也感受着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辛苦,感受着日子由艰辛到衣食无忧,于是自己也在慢慢地长大,直到离开了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