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西北地区沙尘暴天气监测预警服务业务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西北地区沙尘暴天气监测预警服务业务系统由沙尘天气资料库、沙尘天气监测、沙尘天气预报和沙尘天气服务4个子系统构成,是一个具有较好物理基础、较强监测预报服务能力、较高自动化程度并具有西北区域沙尘暴气候特色的综合业务系统,业务试运行期间,在2003、2004年春季几次沙尘暴天气的预报服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该系统为西部大开发气象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为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南缘沙尘暴天气的气候特征、成因及变化规律,并对出现的77次沙尘暴天气个例,从高空环流形势、地面冷空气强度、热力不稳定条件三方面入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预报该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短期及短时预报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我国沙尘暴的危害及防御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后期以来,沙尘暴频频急剧增加,呈现出时间早、影响广、危害大的特征。本文主要分析了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发展及影响,叙述了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发生的沙尘暴典型事例,介绍了中国气象局2001年开始建设的沙尘暴监测预警工程。通过“中国沙尘暴预测预警服务系统”的运行与监测,将大大地减少和降低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危害,达到沙尘暴天气的有效防御。  相似文献   

4.
2006年度我院申请的“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研究”、“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灾害天气精细数值预报系统及短期气候集合预测研究”已分别于2006年10月9日和14日顺利通过了由科技部组织的可行性专家论证。“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研究”项目于2006年11月2日、“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和“灾害天气精细数值预报系统及短期气候集合预测研究”项目于11月9日分别由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组织完成了课题评审会。  相似文献   

5.
西宁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环流特征及其预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保广裕  高顺年  戴升  达成荣 《气象》2002,28(5):27-31
通过青海省气象台建立的沙尘暴天气档案中影响西宁地区的23次沙尘暴天气个例,从高空环流形势、地面冷空气强度、热力不稳定条件三方面入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预报西宁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短期及短时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6.
本运用格尔木市气象台30a沙尘暴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格尔木地区的沙尘暴天气气候特征做了简单分析,根据沙尘暴天气的成因,对沙尘暴天气的预报方法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013年4月9日青海特强沙尘暴天气前期的增温现象、高空环流特征、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以及物理量的诊断等分析,找出了特强沙尘暴出现前具备的气候背景、500hPa高空环流形势和对流指数(Ky)以及理查逊数(Ri)等稳定度指数特征,这些分析结果将对今后青海沙尘暴天气的预报、预警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西宁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环流特征和预报着眼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青海省气象台建立的沙尘暴天气档案,对影响西宁地区的23次沙尘暴天气个例从高空环流形势、地面冷空气强度、热力不稳定条件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总结出预报西宁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短期及短时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9.
辽宁沙尘暴天气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1971~2002年辽宁3站以上44个强沙尘暴个例进行分析,从辽宁沙尘暴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入手,确定沙尘暴气象要素场及物理量场演变特征;分析辽宁沙尘暴的影响路径,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对辽宁沙尘暴关键区进行监测预警;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制作辽宁沙尘暴客观预报产品,并建立辽宁沙尘暴预报流程。  相似文献   

10.
沙尘暴天气监测预警服务业务系统设计思路及其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全面介绍了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天气监测预警服务业务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其先进性。该系统由沙尘天气资料库、沙尘天气监测预警和沙尘天气服务3个子系统构成。它的成功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气象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为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夏季沙尘暴的气候特征表明,夏季是甘肃省沙尘暴的次多发季节,主要集中在民勤、鼎新、金塔。通过对一次罕见的甘肃省夏季强沙尘暴天气分析发现:高空小槽、切变线、热低压是引发夏季沙尘暴的主要天气系统,而春季沙尘暴一般是大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夏季沙尘暴发生前期高空急流反映并不明显,急流风速的突然加大和沙尘暴几乎同时发生,这是夏季沙尘暴预报的难点之一;沙尘暴发生前8~12 h的螺旋度场对沙尘暴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正值越大,沙尘暴越强,但当沙尘暴与强降水同时发生时,沙尘暴区螺旋度值明显小于强降水中心螺旋度值。  相似文献   

12.
“4.12”沙尘暴天气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利用MM5中尺度数值模式,以T106实况资料作为初值场和侧边界值,对甘肃省河西走廊2000年4月12日强沙尘暴的强风天气形势和地面风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结果对这次过程作了诊断分析。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M5中尺度模式能模拟出产生这次强沙尘暴的强风天气形势和上升运动;沙尘暴爆发前3h河西走廊出现西北大风,并有大风向这一地区的明显辐合;沙尘暴发生在地面处于于暖状态的地区;位涡的水平分布特征对沙尘暴的出现时间和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沙尘暴区上空螺旋度垂直分布为高层负值,低层正值。螺旋度正值的演变与沙尘暴的出现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利用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沙尘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沙尘暴的定义及其危害,简述了内蒙古沙尘暴天气的发生情况,并对利用极轨气象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沙尘暴的原理以及方法进行了探讨和论述。同时,对沙尘暴的遥感监测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出了遥感监测沙尘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周祥龙 《气象科学》2010,30(2):234-238
中国是沙尘天气频发、观测记录历史悠久的国家,有关沙尘天气术语经过不断的演变,日趋完善、规范。根据2003年修订出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6年发布的"沙尘暴天气监测规范"(GB/T20479—2006)、"沙尘暴天气等级"(GB/T20480—2006)等国家标准,发现在行业规范和国家标准中,有关沙尘天气术语定义存在互为掣肘的现象,对此展开分析和讨论,并对相关术语提出了一致的定义,为推动国家标准的应用和今后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陇东南地区大到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甘肃省陇东南地区31个气象站1967~2001年的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区大到暴雨时空分布的主要气候及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了该区暴雨及标准,其研究结果将为建立陇东南大到暴雨短期预报提供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16.
With the aim to achieve quantitative monitoring of sand-dust storms in real time, wind-profiling radar is applied to monitor and study the process of four sand-dust storms in the Tazhong area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Through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reflectivity factor, it is found that reflectivity factor ranges from 2 to 18 dBz under sand-dust storm weather. Using echo power spectrum of radar vertical beams, sand-dust particle spectrum and sand-dust mass concentration at the altitude of 600 ~ 1500 m are retrieved. This study shows that sand-dust mass concentration reaches 700?μg/m3 under blowing sand weather, 2000?μg/m3 under sand-dust storm weather, and 400?μg/m3 under floating dust weather. The following equations are established to repres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flectivity factor and sand-dust mass concentration: Z?=?20713.5?M 0.995 under floating dust weather, Z?=?22988.3?M 1.006 under blowing sand weather, and Z?=?24584.2?M 1.013 under sand-dust storm weather. The retrieval results from this paper are almost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monitoring results achieved by former researchers; thus, it is implied that wind-profiling radar can be used as a new reference device to quantitatively monitor sand-dust storms.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锡林郭勒盟12个站50a(1960—2009年)的降水量、蒸发量、平均气温、沙尘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分析,得出锡盟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气候趋势一致,呈波动上升。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连续干旱,导致了锡林郭勒草原1966年成为沙尘暴发生最多的年份,出现了20世纪60、70年代的沙尘暴高发期。进入21世纪,锡林郭勒草原又经历了1999—2002年连续4年的严重干旱,出现了2001—2002连续两年的沙尘暴高发期,强沙尘暴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往年。而沙尘暴的频繁发生又会造成草地植被稀疏、土壤沙化严重,使得农牧业生产严重受损。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71—2008年柯坪站的地面气象资料及周边气象站的气候整编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沙尘天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沙尘天气以浮尘为主,扬沙次之,沙尘暴最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每年3—9月是沙尘天气的多发时段;浮尘年日数近38 a来无明显变化,沙尘暴和扬沙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沙尘天气总体分布自东向西逐渐增多。沙尘天气与当地降水量和大风的关系密切,降水偏多的年份,沙尘天气偏少,在吹偏西北风时易出现沙尘天气。  相似文献   

19.
宁夏中北部沙尘暴过程中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宁夏中北部地区沙尘暴天气的持续时间及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及成因。结果表明:风向对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从西到北之间的五个风向下发生沙尘暴天气的次数占沙尘暴天气总次数的70%以上;在同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中.不同代表站沙尘暴天气的持续时间与地形、地貌及地理环境的关系最密切,其次是与最大风速的关系;但同一代表站在不同的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最大风速对沙尘暴天气的持续时间影响最大;沙尘暴天气发生总次数越多的测站,在同一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持续时间相对越长。形成盐池站多沙尘暴天气的沙源,除背景沙源外,本地沙源的补充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typical black storms or sand-dust storms in the northwestern China are generated and developed through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pecific large scale circulation pattern and mesoseale systems.The passing by/over a huge sand-abundant desert of a strong cold front with intensive frontal zone at mid and lower levels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black storm or a severe sand-dust storm.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the sand-dustmobilization,transport and sedimentation during the black or sand-dust storms,a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of sand-dust source-sink terms and an equation of transport for the sand-dust were proposed and incorporated into the MM4 mesoscale model.The modified MM4 model was applied to the "May 1993" black storm case and succeeded in reproduc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weather systems associated with the black-storm,the sand-dust concentration at surface layer and its vertical distribution,and the sand-dust sedimentation and transport.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erical simulating method by using a mesoscale model,with inclusion of an equation of the sand-dust transport and a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of the sand-dust source-sink terms,is a promising approach to study the mechanism for sand-dust mobilization,transport and sedimentation during a sand-dust storm ev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