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震源孕育模式研究、摩擦滑动的本构描述和稳定性分析、数值震源动力学、地震的障碍体模型和凹凸体模型、断层和断裂作用的分形几何学等是当前震源物理研究的前沿性领域。它们的发展对了解地震过程,探索地震预报,以及地震学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评述了震源物理研究近几年来取得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马衔山北缘断裂西段地震动场估计的震源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估计近场地震动场,研究了设定在邻近兰州市马衔山北缘断裂西段一个6.5级地震的震源模型。在这个混合震源模型中有2类震源参数。全局参数主要根据区域地壳结构、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半经验标定公式确定。局部参数分两组,一组是描述凹凸体的,主要根据详细的活断层探查资料和标定公式确定;另一组是k平方模型参数,依标定公式估算。文中展示了生成震源模型的6个例子。最后,依选定的计算点随机合成的地震动反应谱选定了代表平均特征的震源模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外在地震震源、台阵(网)资料在震源参数研究中的应用,全球震源谱对比、地震破裂传播方向、遗传算法在震源参数研究中的应用,地震矩、拐角频率、震源尺度、应力降与震源模型的探讨,以及确定初动震源机制的新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情况和动态,并对其中的研究结果给予了一定的评述。  相似文献   

4.
震源电磁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一系列震源断层破裂简单模型激发的电磁场。每一个单独模型都反映出震源这样或那样的特征,总的来说,这些模型给出了一般认识电磁脉冲时空结构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当主断层破裂时震源体激发磁偶极矩,而当断层两盘不对称时还要激发电偶极矩。传播破裂的前沿成为电磁场的起源,它类似于切连可夫辐射场,沿地面远离震源时存在电磁信号的幅度按指数形式减少。  相似文献   

5.
初步分析了运动学震源模型对近断层长周期地震动模拟的研究现状、分析方法和模拟验证思路,运动学震源模型最新成果的运用对该研究至关重要,包括使用经验性的全局和局部震源模型参数,来设定地震震源破裂过程,以及使用已发生的特大地震的确定性复杂破裂过程两类。着重从这两类震源破裂过程的使用方式入手,综述了其对该研究的重要影响。由于未来的发展趋势向震源理论发展与应用,大地震震后快速产出、城市活断层灾害评估和特大地震地震危险性分析等方面集中,因此,从长周期工程结构的防震减灾来看,更多以及更细致的震源模型产出将有助于长周期强地震地面运动的模拟和预测。  相似文献   

6.
潜在震源区内部非均匀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胥广银  高孟潭 《中国地震》1996,12(3):294-299
潜在震源区是未来可能的震中集合体。我国目前采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一般采用面源模型,潜在震源区面积平均约占3×103—4×103km2。假定地震危险性在潜在震源区内的分布是均匀的。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较大面积的地震均匀分布模型对地震危险性的估计过低。本文利用全国地震烈度区划采用的潜在震源区划分模型和地震数据,统计了历史地震震中在潜在震源区内的空间相对分布情况,给出了潜在震源区内强震非均匀分布的定量描述方法和初步研究结果。应用本文研究结果,可以给出更科学、合理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结果。  相似文献   

7.
大森-宇津定律的一种可能机制以唐山大地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才博  蔡永恩 《地震学报》2016,38(4):580-589
为了探讨大森-宇津定律的物理机制, 本文在余震区等效黏度远低于其外部, 且构造应力场在整个余震活动时间间隔内基本保持不变的假设条件下, 提出了一个开尔文黏弹性地震震源体概念模型. 该模型可用于模拟主震后断层蠕变和震源区应力调整触发的余震序列以及蠕变停止后余震终结、 介质恢复到弹性状态、 断层重新闭锁和积累下一次地震的整个过程. 有限元方法可用来计算非均匀黏弹性地震震源体模型中主震和每次余震所引起的应力场及其随时间的演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 采用开尔文黏弹性地震震源体概念模型和有限元方法模拟了1976年唐山MS7.8地震余震序列. 结果表明: 经验的大森-宇津定律可以用开尔文黏弹性震源体模型来解释, 这意味着余震衰减的频度取决于蠕变的速率; 余震序列持续时间受控于震源体的黏度, 即黏度越大, 蠕变时间越长, 余震持续的时间也就越长.   相似文献   

8.
微震震源定位研究是微震监测技术研究的重点之一,定位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微震分析的结果.随着微震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大量新的微震震源定位方法,针对不同的工程研究,这些方法各有千秋.首先,通过收集并分析近20年来国内外比较盛行的微震震源定位方法,其包括混合优化法、震源扫描算法、波速模型法和无预先测速法.然后,讨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主要分析微震检波器分布、首次到时拾取、波速模型和定位算法对微震震源定位的影响.最后,讨论地球物理学、声学、军事学等领域已有的先进定位方法在微震震源定位研究的意义.结果表明:(1)优化传感器的布置,必须协调自动到时拾取、波速模型和定位算法之间的关系;(2)减小波速模型和首次到达时间对震源位置的影响是微震监测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3)采用射线追踪理论、逆时偏移成像和被动时间反转镜技术可对速度结构模型进行优化;(4)利用双波定位、信息融合技术可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5)其他领域的先进定位方法在微震震源定位研究上具有潜在价值,可以达到微震震源定位更快、更准、更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建立设计地震震源模型和用理论地震学方法预测基岩场地震震加速度的技术途径,预测了四相设计地震事件在秦山核电站厂址的加速度时程和反应谱,文中根据对地质和历史地震资料的研究,确定不同性质的设计地震事件,建立设计地震震源和工作区介质的确定性模型,针对未来地震的不可完全预见性,以及对地球介质和震源性质现有认识的局限性,文中发展了确定性和随机性组合的综合分析方法,在用确定的介质模型和设计震源计算地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断层震源模型的讨论,明确了建立有限震源模型的方法。在考虑抚顺活断层的空间展布、错动方式、凹凸体的数量等多种参数的综合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抚顺目标断层的震源计算模型,为同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基于有限断层的芦山地震的混合震源模型,突出破裂面上滑动量分布中凹凸体的主导作用,同时借助k平方模型表达对震源复杂性认识尚不够深入所带来的随机性.混合震源模型中全局震源参数均值与局部震源参数均值的确定,主要依据统计的半经验标定公式,进一步借助截断正态分布将区域地震、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性提供的参数限值结合起来,生成最终的震源参数值.基于上述思路,本文共建立了30组芦山地震混合震源模型,进而以芦山地震8个近场观测台站为试算点,借助地震动反应谱残差评价的方法,从30组模型中选定了表达“平均”特征的混合震源模型.  相似文献   

12.
三维破裂及其在地震和断层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中提出若干断层破裂和震源过程的重要问题,包括断层分布的形态、震源多重事件的非共面性、震源迁移和动力来源等,这些问题用目前二维力学模型无法回答,只有用三维模型才有可能。综述了三维岩石断裂力学的实验和Grifith-Irwin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指出三维破裂研究既包括三维裂纹的破裂,也包括无初始裂纹的Hertz接触引起的破裂。总结了岩石三维破裂的特征,并简述了三维破裂在震源过程和断层形成问题研究中的一些证据和研究前景,认为一些地震前兆机理问题有可能在三维模型中得到解答。同时也讨论了三维震源与断层模型简化为常用的二维模型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利用国内基准台的 SK 地震记录图上的停止相研究了1989年4月16日,4月25日和5月3日巴塘3次中强地震(M_s=6.5,6.5和6.3)的震源详细破裂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巴塘3次中强地震均为不对称双侧破裂机制,断层面走向均为 NNE,震源体破裂错动总长分别为23.9,21.3和27.1km,断层面宽度分别为7.1,6.1和6.4km,破裂错动的倾角较小,因此震源体的破裂错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宁夏区域地震台网为例,分析了波形互相关法在判定重复地震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通过构建三维非均匀体模型并利用谱元法数值模拟地震波的传播,统计了不同台站观测到的地震对波形互相关系数的分布,进一步研究了互相关系数与非均匀体性质及震源机制解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针对宁夏区域地震台网,利用波形互相关法判定重复地震比地震定位方法更有效;互相关系数在不同台站的取值与震源附近三维非均匀体强度和直达波与尾波的振幅比有关,对于相同的震源间距,较弱震源、较弱非均匀体或者较强振幅的直达波均会导致波形互相关系数变高,因此应选取更高的互相关系数阀值来判定重复地震。宁夏区域地震台网平均台间距为30—50 km,通过选取直达波较弱的台站或只截取尾波窗口计算互相关系数并设定较高的阀值,利用波形互相关法可有效地判定ML1.0—3.0重复地震,进而为重复地震的监测与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附加质量法是一种新兴的堆石体密度检测方法,它具有方便、无损等优点,近年来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该方法的应用效果会受到震源、雨水、双峰频谱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则考虑堆石体系统振动的阻尼因素,以及附加质量块与堆石体之间的非刚性连接,分别基于质弹阻模型以及双自由度-质弹阻模型对这些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质弹阻模型可以解释主频随震源频率和雨水而变化的现象;而双自由度-质弹阻模型则可以解释主频随质量块偏移距和触地面积而变化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附加质量法的测试过程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障碍体模型或凹凸体模型可估算并解释低应力降事件的震源参数,这些模型适用于描述在深度很大并采用水平矿房采矿法和矿柱采煤法时的矿山冲击事件。采用别的强震参数,即矿井内的毁坏区或破坏区估计矿震的真实静应力降,用简单的障碍体模型或凹凸体模型导出的应力降似乎是个常数,由此可给定震源区的一个特征参数。在此基础上,导出了地下毁坏或破坏程度与用地震学方法估算的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可把它用于矿震的分类。  相似文献   

17.
云南双震型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云南区域测震台网资料,运用布伦模式方法测算云南地区震源参数,对盐津、腾冲和川滇交界地区3个典型的双震型地震序列震源参数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双震型地震震源参数中,首次强震的应力降较低,可能是受震源区存在障碍体的影响,构造应力未能在首次地震中得以完整释放,再次发震其应力降值较高,表明已突破障碍体。从地震预测角度,首次地震的应力降大小,可以初步判定震区未来是否可能再次发震。  相似文献   

18.
耗散结构理论是研究远离平衡态出现稳定化有序结构的理论。它的许多基本思想和方法与地震预报(震源酝育)的研究有相通之处。本文就其主要之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震源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外界有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我们可用局域平衡模型来描述震源:对震源总体来说是平衡的;而对组合模式的积  相似文献   

19.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震源深度分布与断层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精度较高的常规地震目录和双差定位目录,对乌鲁木齐地区震源深度的分布特征及与断层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地区的平均震源深度随震级的增加而加深,并形成3个分布层。震源绝大多数分布在上地壳1~35km深度范围内,优势集中在上地壳16~25km深度范围内。平均震源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断层的展布密切相关,乌鲁木齐市附近的3组断裂所夹持的地块震源深度最浅,深度处于17~21km之间,而在周边一些深大断裂上震源深度较深。不同构造部位的震源深度剖面显示,清水河子断裂、齐古断裂、依连哈比尔尕等断裂的断裂面处于无震蠕滑或闭锁状态,地震主要发生在其下的滑脱层中;而在霍尔果斯、西山、二道沟等断裂上,震源深度从滑脱层延伸到断裂面上,反映出断裂未完全闭锁时的弱运动状态,显示这些断裂为新的活动断裂。震源深度的分布还与乌鲁木齐地区复杂的地壳结构有关,地震多分布在低速体之上或低速体和高速体之间的夹层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地震和地震构造等资料,研究华北地区公元1300年以来MS≥6.5级地震的发震断裂的基本参数.利用1966年以来隆尧、海城、渤海和唐山等有仪器记录的地震的相关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地震烈度Ⅷ度区长轴长度与余震区长轴长度的回归关系式及震级与震源体破裂长度的回归关系式.用余震区长轴长度代替震源体的破裂长度,从而给出各次地震的震源断层破裂长度.利用地震测深的地壳结构构造剖面、地震序列的震源分布、壳内低速层和地壳上部的构造、盆地构造与居里面分布和已知地震震源分布等资料推断了震源破裂的上下界.基于一定的合理假定推导出了断层滑动角的估计方法,并应用于本研究区,得出了各次事件的断层滑动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