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航空摄影测量具有工作周期短、投入小、覆盖面大等优点,可以在较短时间获得大范围的考古地理空间信息资料。以一个古代游牧民族大型聚落遗址群考古与保护项目为例,详细介绍如何利用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获取相关考古地理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国土资源通讯》2006,(3):19-1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 2005年8月召开的国家矿山公园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评审通过了北京黄松峪等28个单位的国家矿山公园资格。会议要求28个单位按已颁布的国家矿山公园有关标准,在两年内完成建设任务,并及时向部申报。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矿山公园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精神,搞好矿山公园建设,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指导考古挖掘和理解古人类活动,该文从汾河流域DEM数据中提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表曲率、距河流距离及距大遗址距离等作为自变量,利用二元逻辑回归建立流域内仰韶时期至夏商时期各时期遗址分布模型,对模型结果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生成了汾河流域各时期遗址分布概率图,在此基础上对汾河流域人类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遗址分布模型总体分类精度较好。遗址分布模型对考古工作及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为考古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遗址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国磊  张忠良 《地理空间信息》2012,10(4):32-33,179,180
通过对老宝山遗址的考古调查,将地理空间技术与传统考古调查相结合,进而对遗址考古的技术工作思路和技术整合做了探讨。现代地质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为上海历史遗址保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探索尝试。  相似文献   

5.
郑洛地区史前聚落分布特征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郑洛地区史前聚落遗址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不同的格网尺度研究郑洛地区4个文化时期的遗址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5 000~12 000m的格网尺度最能表现出裴李岗文化时期、仰韶文化前期、仰韶文化后期和龙山文化时期这4个文化时期全局自相关的差异。从局部自相关所表现出的变化情况来看,6 000~10 000m这一范围的格网尺度是最能保留住郑洛地区这4个文化时期遗址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将空间自相关分析应用于史前聚落考古研究中,可以探讨史前聚落考古中遗址点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这不仅为史前聚落考古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扩展了史前聚落考古理论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石峁遗址作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本文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无人机航摄技术、GPS技术、数字化测图技术等多种测绘技术对石峁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测量,得到了多种测绘成果,是利用多种信息化测绘技术服务于文物保护的成功应用,为以后开展同类大遗址保护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7.
晁春浩  李毅 《北京测绘》2010,(4):30-32,71
随着社会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国家更加重视历史遗迹的保护利用。本文通过总结内蒙古自治区元上都遗址测绘的技术要求、仪器选用、制图标准和图件成果表达,论述了遗址测绘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的方法和表现形式。讨论了地形测量与考古测绘在图式符号、文字说明、要素显示、尺寸标注和显示内容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首先利用Google高清影像构建唐顺陵遗址公园的底图,再利用Sketch Up软件结合实际高程数据建立模型,最后在Lumion软件中进行渲染.唐顺陵遗址公园实景三维模型可为游客提供帝陵遗址虚拟旅游体验,还可为帝陵信息平台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以大型文物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三维数字化系统,实现大遗址场景中不同类型文物的高精度数字化存档、高真实感展示和高效查询等管理功能,并以靖江王陵大陵墓遗址为例,开发一套靖江王陵三维数字化系统,为我国其他大型文物遗址的数字化管理、科学考古、三维展示、文化宣传等服务建立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10.
台风 《中国测绘》2022,(11):78-79
<正>现在虽然可以利用机载激光雷达捕捉到隐藏在偏远地区丛林树冠下的古玛雅遗址,但识别它们仍然是一个耗时的过程。通常情况下,3D点云被转换为2D地形图像的过程中往往会错过一些较小的考古土丘,而这些土丘对于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当今全球挑战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一项目直接使用深度学习分析激光雷达数据,大大加快了处理时间,提高了考古遗址识别的准确性。在过去的十年中,机载激光雷达捕捉到了数以千计的以前没有记录的古玛雅考古特征,证实了古典时期(公元250—800年)玛雅城市的巨大规模。然而,考古学家面临两大挑战。  相似文献   

11.
老航片在考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国家863计划项目“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和国家历史博物馆项目“周王陵历史变迁研究”的研究成果,介绍了老航片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海  徐艺菁  周静 《遥感学报》2021,25(12):2396-2408
考古遗址预测模型(SPM)在考古学研究和文化资源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传统的构建方法过度依赖数字高程模型(DEM),对多光谱遥感数据的应用较少。本项研究以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区域考古调查为例,利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商业DEM数据和Landsat 8 OLI多光谱遥感数据,构建3种考古遗址预测模型(DEM模型、多光谱遥感模型和混合模型)。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先秦遗址分布对坡向、纵向曲率、地形开阔度等地貌因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引入主成因素分析法(PCA)提取的多光谱因子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单纯基于DEM派生数据构建的遗址预测模型的精度和预测效率,而且还能够很好地改善遗址预测模型的空间结构,增强遗址预测模型的应用效果。基于上述混合模型的分析,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先秦时期的土地资源开发,从仰韶文化时期的不足10%,迅速提升至龙山文化时期的43.1%,先秦时期整体达到了57.3%的规模,土地资源的加速开发奠定了该地区早期文明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做好文物测绘工作是我国开展大遗址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各类先进测绘技术在文物测绘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满足了大遗址保护工作的考古修缮、环境整治、规划编制、效果展示等多种不同需求。本文主要介绍了各种现代测绘技术在元上都城大遗址测绘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地图》2021,(1):12-39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类型多,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分布.我国目前共有64个国际重要湿地,899个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本期我们将走进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和我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一睹我国湿地绘就的生态画...  相似文献   

15.
中国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聂跃平  杨林 《遥感学报》2009,13(5):952-970
遥感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考古学的新目标、新需要不断出现,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田野考古研究的工作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回顾了遥感考古的历史, 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大遗址探测中的优势与作用, 以当前遥感考古与虚拟考古研究为例, 对遥感考古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6.
考古勘探是考古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对得到的各类史料进行分析、建档、建库等。在考古发掘过程中,要求实现对现场资料完整准确记录、海量考古数据的科学分析与直观形象表达,但是目前考古勘探过程中,大量地使用传统的表格数据作为记录载体,存在遗址范围、出土物影像、形状等非表格类信息难以保存及集中建库管理较难等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考古勘探中存在的此类问题,以GIS空间信息作为主要的数据关联,探讨GIS信息与考古勘探信息融合建库的方法以及古地貌数据分析过程中碰到主要问题的解决办法,研究开发了考古勘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基于GIS技术优化考古勘探信息的管理模式,针对考古前期勘探效率低的问题,从系统制作的技术手段到系统的应用,作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地图》2006,(2):10-10
2006年1月10日,“2005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学术考古论坛在北京举办,考古学家们评选出了2005年考古界的“六大考古新发现”。它与国家文物局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强调的是学术性。这六大考古新发现分别是:北京门头沟区东胡林史前遗址:华北新石器时代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8.
遥感技术视野广阔,能使我们对古代遗址蕴涵的古地理、古环境以及古代社会的信息有更深入的了解,成为考古学的新手段。近年来,我国通过介绍遥感技术,普及了遥感知识;遥感技术应用于考古,推动了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本文对遥感考古在我国的应用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马隆隆  杨虎  王迪  李明悦 《北京测绘》2022,(10):1381-1384
为了弘扬考古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考古,感受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本文基于安卓平台,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并针对考古遗址实地场景以及出土文物进行三维建模,设计并开发了一款数字化考古导览平台。该平台在移动端上为用户提供了二三维数字化展示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身临其境地感受考古场景,同时还可以浏览出土文物以及相关博物馆的信息,为用户提供了以考古地为主的考古地-博物馆-文物一体化导览服务,帮助公众走进考古,认识考古,帮助弘扬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遗址探测研究多基于单时相遥感数据开展,存在偶然性,对最佳探测时间的研究较少等问题,该文以洛阳盆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通过时间序列谐波分析算法(HANTS)重构时间序列植被指数数据集,去噪的同时对比分析出利用冬小麦长势信息进行地下遗址遥感监测的最佳时间区间。研究表明,受地下遗址的胁迫,在分蘖期,冬小麦长势明显比非遗址区的长势差,表明该时期是进行地下遗址探测的最佳时期,进而对最佳探测时期内NDVI积分,有效增强了遗址区和非遗址区之间差异,突出地下遗址的位置和轮廓信息。利用该研究成果,文章成功探测到汉魏洛阳故城以及古伊洛河异常区,与现有的考古资料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