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经验GREEN函数法研究丽江6.0级强余震的地震动及破裂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彬  罗奇峰 《地震研究》2001,24(1):40-47
利用经验Green函数方法,用1996年云南丽江地震后的ML4.7级地震合成了这次地震的最大余震Ms6.0的加速度记录,通过与实际记录在频域和时域的对比研究,分析研究了地震动特征和这次最大余震的可能破裂特征,并对经验Green函数方法进一步的改进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夏晨  赵伯明 《地震地质》2015,(2):529-540
针对大小震拐角频率的差异,假设大震断层上每个子源的拐角频率与已破裂的子源个数平方根成反比,基于ω2震源谱模型,通过理论推导构建了一个函数,将动力学拐角频率引入经验格林函数法。以汶川地震余震记录为格林函数,分别用改进前和引入动力学拐角频率后的经验格林函数法合成5·12汶川大地震强地面运动。对比合成结果与观测记录,结果表明改进前经验格林函数法合成的地震动在低频部分相对实际记录偏低;引入动力学拐角频率之后的经验格林函数法合成的结果在高频基本保持不变,低频部分得到提高,并与实际记录符合。引入动力学拐角频率后,大部分合成结果很好地符合实际记录。说明动力学拐角频率可有效改善经验格林函数法的低频合成结果,同时验证了经验格林函数法对MW7.9特大地震地震动合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1976年唐山地震近、远场加速度的半经验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奇峰  胡聿贤 《地震学报》1997,19(3):275-282
本文建立一非均匀唐山地震断层模型,它由北东30的南段和北东50的北段两个大的走滑断层组成,总长114 km、总地震矩为1.41020 Nm;而每一走滑断层又分别由长为37 km和20 km的两个子断层组成.震中定在南段和靠近南、北两段走滑断层的交汇处.用ML5.7、MS6.9的余震记录作经验格林函数,用考虑大小地震不相似的改进的经验格林函数法分别合成唐山地震主震(MS7.8)的近、远场加速度时程.远场合成加速度时程的峰值、持时、反应谱与真实记录符合较好;近场合成结果与唐山地震烈度分布符合较好.合成的唐山地震的近场最大加速度峰值达1.1 g,这与近年发生的一些大震中记录到的近场最大加速度峰值接近.   相似文献   

4.
考虑凹凸体理论的经验格林函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迪  罗奇峰  熊焱 《地震学报》2009,31(5):555-563
以15次地震资料为基础,回归得到断层上所有凹凸体地震矩与凹凸体面积的关系;研究经验格林函数方法中凹凸体子源的应力降,提出基于断层凹凸体理论的经验格林函数方法;以唐山地震余震(Ms=6.9)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合成1976年唐山地震(Ms=7.8)的地震动,比较合成结果与观测记录表明,该方法符合断层破裂过程,计算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5.
改进的经验格林函数方法弃掉以往完全用经验方法确定用于合成大震的小震数目的方法,考虑了大地震断层各个子断层位错的不均匀性,使得经验格林函数方法的物理意义更加清楚。用改进的经验格林函数方法,以汶川MS6.4余震记录作为经验格林函数模拟了九寨白河台、松潘安宏台、皋兰台和成都中和4个台站的加速度时程,与以往的经验格林函数方法比较,模拟结果的反应谱与记录符合得更好,证明了改进的经验格林函数方法可以反映震源位错的复杂分布,可以在工程地震中用来估计场地地震动过程。  相似文献   

6.
汶川M_W7.9地震的发生震惊了中国乃至全世界,不仅仅因为该地震震级巨大,还因为其可怕的伤亡。评估汶川M_W7.9地震的复杂性及破坏力需对其地震特征进行研究。本文运用经验格林函数方法(EGF)模拟了地震的强地震动。首先,选取了4个震级为M_W4.9和M_W5.0的余震,对这些余震的运动利用格林函数进行了模拟。通过模拟,可以估算出包括断层规模和应力降在内的余震震源参数。然后,通过试错法正演模拟得出M_W7.9地震凹凸体(强震动生成区)的震源模型。为验证该震源模型的准确性,运用经验格林函数方法模拟合成了9个台站的强地震动。将模拟得出的强地震动与观测记录到的加速度波形、速度波形和拟加速度反应谱相比较。尽管有一些差异,但在大部分台站,合成的强地震动与观测记录结果相吻合。在模拟得出的震源模型中,断层面上3个凹凸体的应力降约为10MPa,而凹凸体面积与破裂面积比为0.24,接近经验关系式得出的结果0.22。  相似文献   

7.
破坏性地震强度预测可用于工程领域抗震设防以及地震危险性分析评估,是防震减灾中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为了再现九寨沟地震的地震动强度,评估缺失强震记录的九寨章扎台站的地震动强度,本文用经验格林函数法对九寨沟地震进行了数值模拟.选取了震源周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超过10 Gal的10个强震台站进行模拟.因未得到九寨沟地震的余震,初次尝试将汶川地震和定西地震的余震作为格林函数模拟九寨沟地震.模拟结果整体上可以反映各台站地震动的强度特征,尤其是地震动高频成份拟合较好.模拟值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时程数据、反应谱等与观测值拟合较好.预测结果显示漳扎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约为180~200 Gal.预测结果也表明在缺少大震的余震记录时,经验格林函数法使用其他大震的余震同样可以再现目标地震的强度特征.本研究也为经验格林函数方法在缺乏小震记录地区的使用积累了经验.最后总结了格林函数的选取标准,为经验格林函数方法来预测未来强震动特征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8.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1996,18(2):156-169
1990年4月26日,在青海省共和县发生了一次震级MS=6.9地震.这次地震之后,于1990年5月7日、1994年1月3日和1994年2月16日在原震区又发生了MS分别为5.5,6.0和5.7的余震.我们分别以这几次余震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长周期记录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对该地震的长周期记录进行反褶积,提取了该地震的远场震源时间函数.无论以哪次余震的记录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反褶积的结果都相当一致.结果表明,发生于1990年4月26日的MS=6.9地震至少由两次规模相当的事件构成,两次事件的发震时刻相差约30 s.第一次事件的持续时间较短,约12 s,震源时间函数的上升时间约5 s;第二次事件的持续时间较长,约17 s,上升时间约8 s.分析分别从P波和SH波提取的震源时间函数,我们注意到,从SH波中提取的震源时间函数比从P波中提取的震源时间函数复杂,表明这次地震的震源过程除了上述两次规模相当的事件外,还存在规模较小的事件.这一结果与我们由矩张量反演得到的结果以及用宽频带波形资料借助于经验格林函数方法所得的结果一致.我们以较小余震对较大余震做反褶积得到较大余震的震源时间函数.结果表明,发生在1994年1月3日的MS=6.0和1994年2月16日的MS=5.7地震的震源过程相当简单,其震源时间函数为一简单脉冲.对于1990年4月26日MS=6.9地震,我们从不同台站的资料中得到的震源时间函数具有方位依赖性.然而,这种方位依赖性在3个余震的震源时间函数中几乎没有显示.从不同台站或同一台站的不同震相求得的震源时间函数的幅度存在差异,但震源时间函数在其持续时间上的积分却相当稳定,亦即从任何一个台站测得的标量地震矩相当一致. 以3个余震的记录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得到的1990年4月26日地震的相对标量地震矩分别为22(以1994年1月3日MS=6.0地震的记录为经验格林函数)、26(以1994年2月16日MS=5.7地震的记录为经验格林函数)和66(以1990年5月7日MS=5.5地震的记录为经验格林函数).据此推算,MS=6.0地震与MS=5.7地震的相对标量地震矩为1.18;MS=6.0地震与MS=5.5地震的相对标量地震矩为3.00;MS=5.7地震与MS=5.5地震的相对标量地震矩为2.54.这些结果与我们从资料中直接得到的相对标量地震矩(分别为1.15,3.43和3.05)一致,表明了作为提取震源时间函数的经验格林函数方法副产品的相对标量地震矩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很稳定的度量.   相似文献   

9.
2002年4月22日在邢台老震区隆尧县境内发生了一次ML4.8地震,这次地震邢台地区震感强烈,随后又发生15次小的余震。我们从这些余震中任意选择了5次余震分别作经验格林函数,提取了该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目的是从这个地震来反映邢台震区的地质构造和震源情况。结果表明:无论以哪次余震的记录作为经验格林函数,结果都相当一致。发生于2002年4月22日的ML4.8地震只是老震区断层的单次破裂,此次事件的持续时间较短,只有0.7s左右,上升时间约为0.5s。为了验证所提取的震源时间函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作者用5个小余震的UD,EW,NS方向分别作经验格林函数处理,结果相当一致;同时用全波、P波和SH波进行提取震源时间函数的对比,结果表明,用全波和SH波效果较好,所得结果非常一致,而用P波提取的震源时间函数效果不很理想。即同一台站的不同震相求得的震源时间函数的幅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断层附近强地震动半经验合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对利用经验格林函数法合成断层附近的强地面运动等问题做了初步研究。基于云南施甸5.9级主震和余震强震观测记录和本文提出的移动窗技术对断层附近的主震记录进行了分析识别,发现大震的Asperity(凸凹体)与小震在时程和Fourier幅值谱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从理论上,可以解释为这种小震视为大震Asperity的“种子”,大震的Asperity是由这些“种子”发育而成的。在此基础上合成了云南施甸距震中仅为1.1公里的主震记录,同时也提出以断层附近小震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存在着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11.
唐山老震区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校正唐山长时间地震序列数据,用基于时空ETAS模型的随机除丛法,分析1976年唐山长时间地震序列的活动特点,发现唐山老震区1992年后进入余震活动的晚期阶段,目前地震活动未完全恢复到背景地震的水平。用频度和应变能两种不同的异常指标分析唐山老震区作为“余震窗口”对中强震的指示意义,发现唐山余震窗口的早期阶段(1980-1986年),频次作异常指标映震效果较好,晚期阶段(1992-2010年),应变能作为异常指标映震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代炜  严武建 《高原地震》2009,21(3):1-10
地震序列的特征和震型判定工作有助于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对其发生成因的研究是解决地震预报难题必须面对的科学问题。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初步研究表明:①余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分布于宽100km,长约330km的带状区域内,并侧向于主震震中的北侧;②序列发展初期有2个快速衰减过程;③序列类型为主震一余震型,最大强余震6.4级;④序列的空间演化过程,强余震震源机制结果和地震精确定位结果分析表明,序列具有分段特征;⑤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断裂带,发震构造在剖面上呈现出“犁形”或“铲形”。地球物理勘探和壳、幔结构反演结果表明,自青藏高原穿越龙门山到四川盆地存在地幔阶梯,上地幔阶梯的阻挡作用使得物质东移速率减慢,并蕴积了汶川8.0级地震所需能量。地震的产生正是东西向应力平衡被打破的结果,余震沿龙门山断裂的分布是高原地壳在印度板块的推挤作用下向北北东方向的运动得以继续的表现。整个龙门山断裂带都参与了活动,龙门山断裂带北端作为断裂带的止裂端与南段同期活动。  相似文献   

13.
余震是由主震孕育而来,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如何构造主余震型地震动模型,是工程结构抗震分析的基础。着眼于地震动的工程特性,根据主余震之间的峰值加速度、强震持时、场地卓越频率等要素,分别建立主震和余震自身的演变功率谱模型,基于非平稳随机过程的谱表示,通过引入随机函数降维模拟方法,实现仅用三个基本随机变量即可精确模拟主余震型地震动过程。研究表明,采用该降维模拟方法的效率和精度均满足工程需求,且与实测主余震型地震动记录的反应谱和幅值谱拟合一致,验证该模型与方法的优越性,为工程结构在主余震型随机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分析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On November 15, 2014, an Mw4.3 earthquake occurred 2 km west of Mihoub village, 60 km SE of Algiers. In this study, we retrieve the relative source-time functions of the mainshock and largest aftershock (Mw3.9) for rupture analysis using the empirical Green’s function method. The two events are nearly colocated with a smaller aftershock (Mw3.5), which is treated as the empirical Green’s function. Moreover, these three events have similar focal mechanisms, suggesting that deconvolution is well posed in this case. The three events were recorded by nine stations of the Algerian permanent network. We use mainly P-wave data.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shows dominant reverse faulting with a strong strike-slip component. The two nodal planes align almost E-W, dipping to the south, and NNE-SSW, dipping to the NW, respectively; the fault and auxiliary planes cannot be resolved from hypocenter locations alone because too few aftershocks were recorded by the permanent network. The results show unilateral rupture propagation to the ENE and complex rupture with multiple episodes for the mainshock. The largest aftershock shows similar behavior with slightly less pronounced directivity at some sites. The rupture directivity for the mainshock is estimated at about N66° E, and the rupture velocity is Vr = 0.66β. The E-W nodal plane of the best-fit focal mechanism is the preferred fault plane because it best agrees with the directivity direction an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W faulting that dominates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5.
用经验格林函数法和随机方法模拟卢龙地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介绍用经验格林函数方法和随机方法模拟地震动的基础上,分别用这两种方法模拟了卢龙5.7级地震。模拟结果表明,用经验格林函数方法模拟地震动的结果与地震记录符合得很好。用随机方法模拟地震动在高频部分与地震动记录符合得比较好,而在中、低频部分符合得不太好。两种方法比较,经验格林函数方法模拟的结果更符合实际记录。但随机方法具有计算简单、无需小震记录的优点,因此发展随机的方法是有意义的。随机方法中中、低频部分不太符合的原因是随机方法中的很多经验关系是在美国大陆得到的。因此建议加强对中国大陆经验关系的研究,并把中国大陆的经验关系加入到随机方法中,使随机的方法成为中国大陆普适的模拟地震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系统介绍用随机方法模拟地震动的基础上,用该方法模拟了唐山7.1级余震地震动场。模拟结果表明,唐山地区发生MS7.1级余震时,该地区产生了强烈的地震动,很多区域加速度峰值超过400cm/s2,地震断层面长65km,宽13.5km,地震过程中断层面的平均滑动为1.08m。模拟与记录的地震动持时符合得不好,其原因是随机方法中的经验关系大都是在美国大陆得到的,所以建议加强中国大陆相应的地震动经验关系的研究,使随机方法能更好地适用于中国大陆。尽管如此,由于用随机方法模拟的地震动峰值和反应谱与记录符合得比较好,这些模拟结果可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设防的地震动输入。  相似文献   

17.
刘薇  张晓清  胡玉 《高原地震》2012,(4):20-24,35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09年8月28日青海省大柴旦地区发生的Ms6.3级地震及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序列主要沿宗务隆山南缘断裂带分布;余震序列优势分布方向为北东东。该序列与宗务隆山南缘断裂带走向一致,与震源区的区域构造基本一致,余震主要分布于主震的南侧。此次地震主震发生在宗务隆山南缘断裂带北侧,Ms6.3级地震主破裂面走向、倾向、倾角与该断裂带产状基本一致,主震破裂面南侧余震活动强于北侧。  相似文献   

18.
以1979年MW6.5帝王谷地震为例,比较了小波变换法、峰点法(PPM)和零点法(ZVPM)识别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强震记录的能力,三种方法识别出的脉冲峰值基本一致,脉冲周期略有差别.为分析速度脉冲的产生机制,包括产生时间、位置以及凹凸体的影响,借助频率-波数域格林函数法(FK法)合成近断层宽频带地震动,采用峰点法逐步识别...  相似文献   

19.
Two medium-sized earthquakes occurred on 20 December 2010 and 27 January 2011 in Rigan County, Kerman Province, southeastern Iran. According to the dislocation grid search method results, the first event was nearly strike-slip including reverse component (strike 115°, dip 50°, and rake ?5°) whereas the second event had some amount of reverse component (strike 125°, dip 75°, and rake ?5°). Based on synthetic Green’s function deconvolution and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the down-dip-propagated rupture migrated toward southeast districts with low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confirming the reason for low casualties. Meanwhile, the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indicates the existence of a new earthquake fault for which we suggest the name “Rigan earthquake fault.” However, the same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indicates that the second mainshock was inevitably triggered by the first one, most probably along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Bam earthquake faul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