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本文继续报告了我国西沙群岛产的十种红藻,其中的光辉软毛藻[Wrangelia argus(Mont.) Mont.],粗枝软毛藻[W. tagoi (Okam.) Okam. et Segawa]和猩红斜网藻(Vanvoorstia coccinea J. Ag.)等三种为我国新记录;多孢毡藻(Haloplegma polyspora sp. nov.)为一新种;粗枝软毛藻和球枝藻[Tolypiocladia glomerulata (Ag.) Schmitz]的四分孢子囊以及猩红斜网藻的精子囊均为首次记述。此外,通过对国内外产的一些软毛藻属种类的研究对分类依据的皮层概念进行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皮层的特征建议把软毛藻属分作三个组。  相似文献   

2.
有节珊瑚藻为藻体直立部有钙化的节间(intergenicula)和不钙化的节(genicula)分化的一大类珊瑚藻,过去均属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近几年来则较普遍地采纳Adey和Johansen(1972, 1976)的系统,即根据藻体内相邻藻丝间次生孔状连结的有无,节部由单列、多列或分生组织的细胞组成等特点而将有节珊瑚藻分置于三个亚科,即叉节藻亚科Amphiroideae Johansen 、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 (Aresch.) Fosl.和隐节藻亚科Metagoniolithoideae Johanen。 自1866年以来;中、外藻类学者对我国有节珊瑚藻的报道较多,迄今约有28种左右。 已报道的种类虽较多,但多半是名录式的,或仅是一般外部形态和简单内部结构的描述,有的仅局限于极少数调查、采集地区。对这些种类作较细致的形态解剖学方面的研究和报道是很不够的,难免错误的鉴定。有些记录,在未获得较完整的资料和产地标本(或检查原标本)前,是难以确认的。 我们整理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1949-1984年及曾呈奎教授在1933-1941年采集现存放于该所植物标本室的有节珊瑚藻标本,对它们的形态解剖及产地分布作了较为详细和系统的研究。本文探讨了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 (Aresch.) Fosl.的5属8种,其中唇孢藻 Cheilosporum jungermannioides Rupr.己报道于台湾(濑川宗吉,194ld, 1956),无柄珊瑚藻 Corallina sessilis Yendo 和蹄形叉珊藻粗短变型 Janiaungulata Yendo f. brevior Yendo 己报道于香港(Lee, K. Y., 1965),红叉珊藻 Jania rubens ( L.) Lamx. 为本文首次报道,粗节波氏藻 Bossiella cretacea (P. et R.)Johansen 、粗叉珊藻 Jania crassa Lamx.、边孢藻 Marginisporum crassissimum (Yendo)Ganesan 和异边孢藻 Marginisporum aberrans (Yendo) Johansen et Chihara ,曾由本文作者在“Common Seaweeds of China”(1983)中首次作了扼要的报道及外形图示。  相似文献   

3.
切孢藻属(Temnogametum)是W.and G.S.West在1897年建立的。属的模式种为Temnogametum heterosporum W.& G.S.West。自本属创立以来,世界各地报道的种类不多,多产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是比较罕见的淡水绿藻之一。 切孢藻属隶属于双星藻目(Zygnematales)、双星藻科(Zygnemataceae)。关于双星藻  相似文献   

4.
寄生红藻是一大类比较特殊的藻类,其中又可分为两群,一群是与寄主关系密切或属于同科的种类,称作近缘寄生红藻(ade1phoparasites),另一群是与寄主不相关的种类,称作远缘寄生红藻(alloparasites)。 寄生红藻一名的提出始于H. Solms-Laubach(1877),在他以前,Reinsch(1874-1875)虽曾注意到一些红藻个体上的瘤状物,也称为寄生红藻,但他没有发现任何一种的囊果,因此,很难确定寄主和瘤状物之间的区别;而H. Solms-Laubach则第一次充分地描述一种具有特殊生殖器官的寄生红藻。 寄生红藻的起源问题,藻类学家间有几种假说,目前还存在着争论。我国迄今还没有寄生红藻的报道。本文首次记述了我国产的四种寄生红藻,全部属于近缘寄生红藻,内计松节藻科、凹顶藻亚科的菜花藻属(Janczewskia)一种和江蓠科的蓠生藻属(Gracilariophila)三种,这对研究寄生红藻的一些理论问题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凹顶藻属(Laurencia)属于红藻门,真红藻纲,仙菜目,松节藻科,凹顶藻亚科。本属是松节藻科种类最多的少数几个属之一,目前世界上已知约85种左右,多生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本属的种类变异很大,在分类上被认为是很困难的一个属。 本文对我国西沙群岛产的凹顶藻属进行了分类研究,除因标本数量过少或因缺乏必要的生殖器官,有待将来调查采集补充标本后再行研究外,经鉴定共有下列11种,隶于两个亚属和6个组。  相似文献   

6.
利用冷冻切片技术,通过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对采自我国东海沿岸浙江南麂列岛的大型海洋红藻珊瑚藻目(Corallinales)的有节类群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经鉴定,共发现珊瑚藻目有节类群2属5种,分别为珊瑚藻科Corallinaceae叉节藻亚科Amphiroideae叉节藻属Amphiroa的带形叉节藻A.beauvoisii;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珊瑚藻属Corallina的鳞形珊瑚藻C.confusa、粗枝珊瑚藻C.crassisima、珊瑚藻C.officinalis和小珊瑚藻C.pilulifera。通过较为清晰的解剖学特征图片,对该5种有节珊瑚藻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比较与描述。结合近年来国际上有关上述部分物种的分类地位变化,对我国现存的带形叉节藻A.zanata、粗扁节藻Bossiella cretacea和大边孢藻Marginisporum crassissimum的归并问题展开了详细分析与讨论,以期促进对珊瑚藻目海藻分类学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曾呈奎  陆保仁 《海洋与湖沼》1994,25(3):266-266,272,T001
对中国马尾藻属,真马尾藻亚属,滑托组,丛伞托序族的种类进行系统研究。此族种类的主要特征是生殖托光滑,聚伞状排列在小枝上,生殖托柄状部位都有生殖窝,多孢马属藻是该族的非常特殊种类,它的分枝和小分枝上密生刺和羽分裂的藻叶。文中还报道了一个新种一长干马尾藻,模式标本产广东省徐闻,还见于海丰。至今为止,丛伞托序族中国共有两种。  相似文献   

8.
锥头虫科环虫,虫体多细长,口前叶圆锥形、球形或平截形。围口节1-2节,皆无附肢和刚毛。吻可外翻但无附属器官。疣足双叶型,鳃有或无。刚毛简单型:毛状、钩状、叉状或矛状等。躯干部分为两部:扁平、疣足侧生的胸部和圆柱状,疣足背生的腹部,这是锥头虫类区别于其他多毛环虫的重要形态特征。 除口前叶圆钝或平截的居虫属Naineris 栖于岩岸海藻丛中外,锥头虫多建造临时性的栖管,穴居于泥沙滩。 目前,锥头虫计有两亚科14属130余种(Hartman, 1959; Fauchald, 1977)。在黄海、东海我们只记录到锥头虫亚科的种类。 本文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采集、保存的标本进行整理的,共报道5属14种,其中9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9.
扇贝亚科(Pecteninae)的种类,多数个体较大,有的种生长快,数量多,是较重要的捕捞及养殖对象。本亚科的主要特征是贝壳呈圆扇形,两壳不等,右壳凸;左壳除少数种略凸外,多数种较平或略凹。一般两壳耳呈三角形,略相等。壳两侧相等或略相等。壳表放射肋一般较规则、光滑,有些种肋上具有排列整齐的生长小鳞片。两壳表颜色不同,右壳呈白色或浅色;左壳颜色较深,多具深红褐或紫褐色花斑。 这一亚科有些种在地质年代上出现较早,故化石种类较多。现生种广分布在世界各大洋,以热带和亚热带海的种类较多,多数种仅见于潮下带百米以内的浅海底。 本文继栉孔扇贝亚科(Chlamydinae),报道中国近海扇贝亚科2属4种,对每一种的形态和分布等都做了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0.
东海厚缘苔虫属两新种一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锡兴 《海洋与湖沼》1982,13(3):289-292
厚缘苔虫属genus Crassimarginatella Canu 1900隶于外肛动物门(苔藓虫类)的丽苔虫科Calloporidae Norman 1903(唇口目无囊亚目软壁超科)。自Kirkpatrick(1890)报道一种厚缘苔虫分布在我国南沙群岛郑和滩以来,至今尚未有人记载该属种类在我国的分布。1979年10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浙江省进行海岸带调查时,在平阳县下关公社潮间带采到一个群体,附着在石块上,与日本厚缘苔虫C.Japonica(Ortmann,1890)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沙群岛海产蓝藻类的种类极为丰富。但迄今为止除黎尚豪报导过西沙群岛永兴岛的陆生习性的27种蓝藻外,尚未见过任何报告。本文为西沙群岛海产蓝藻类研究的第一部分。根据的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75年和1976年在西沙群岛采集的,计127号。本文仅报道11种,隶于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的6属,其中4种在我国为海产蓝藻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12.
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一样,历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我们坚决支持我国政府一再声明的这一严正立场。 西沙群岛红藻的研究始于樊恭炬和王永川(1974)发表的“我国西沙群岛海藻的研究I.殖丝藻属”。文中把世界上分布较广的暖水性海藻Liagora farinosa Lamx移至一新建立的殖丝藻属,名为Ganonema farinose (Lamx.) Fan et Wang.1975年,樊恭炬等在同一题目的第二篇“Ⅱ.海索面科(红藻门)的一些新种及新纪录”中报告了以下各种: 中国粉枝藻 Liagora sinensis Fan, Wang et Pan 鼓苞粉枝藻 L. setchellii Yamada 纤细粉枝藻 L. filiformis Fan et Li 单轴殖丝藻 Ganonema pinnatiramosa ( Yamada) Fan et Wang 疣枝果丝藻 Trichogloeopsis hawaiiana Abbott et Doty 1976年,张峻甫和夏邦美在“中国江蓠属海藻的分类研究”一文中报告了西沙群岛产的弓江蓠Gracilaria artcuata Zanard.和凤尾菜G. eucheumoides Harv.两种经济海藻。 根据上述三个报告,连同记载在待刊稿上的17种,西沙群岛的红藻迄今所知者共有25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于1957、1958、1975和1976年先后四次派出调查队到我国西沙群岛进行海藻调查,采集了大量标本。为了弄清这一岛群的资源情况、海藻种类和区系组成性质并进而探讨与邻近地区海藻区系的亲缘关系等。我们正在对部分红藻进行研究,所得结果将陆续整理发表。 本文报告了下列六种红藻,其中的三种为西沙群岛的新纪录,包括一种为我国新纪录。一种系新种,绝大部分为罕见的红藻。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西沙群岛棘皮动物研究报告的最后部分,包括海百合纲和总结。研究材料和以前一样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采集的标本。西沙群岛珊瑚礁海百合种类不多,数量也很贫乏。共采56个标本,通过研究鉴定,仅包括3种海羊齿(Comatulids),其中有一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4.
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多毛类动物地理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吴宝铃  孙瑞平  陈木 《海洋学报》1980,2(1):111-130
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水产资源,是我国的良好渔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渔民的渔捞基地.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对我国神圣领土西沙群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多次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我们曾报告过113种浮游和底栖多毛类.根据1975-1976年补充调查的标本,又发现了过去未报告过的多毛类70种,截至目前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多毛类共有183种.本文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对我国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多毛类动物地理学做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钙扇藻属(Udotea)植物广为分布于热带海洋,特别盛产于珊瑚礁上。绝大多数种类的分布具有很大的海区局限性,例如,一般的大西洋种类(除了个别例外)不产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区,反过来也一样。与它们的广泛热带分布相反,对其分类研究工作做的却很少。自从1911年Gepp等对这个属进行了系统分类,报道了15种;六十几年来,只增添了一个新种和一个新变种,还没有任何藻类工作者对这属的系统分类进行研究。除Gepp等报道了它们的内部结构以外,其他藻类工作者仅简略地描述了外部形态和一些藻丝的情况。 1957年和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派调查组到我国西沙群岛进行海藻调查时,采集了113号标本。经过我们的初步分析研究,西沙群岛的钙扇藻属的区系是非常丰富的。本文所报道的六个新种,仅只是西沙群岛钙扇藻区系的一部分。所用标本,包括模式标本都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的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和1975年先后四次在我国西沙群岛调査采集所获得的标本,总计86号,共174个。经鉴定为10种,分隶于2个亚科,4个属,其中有3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广东省西沙群岛的绿藻类,已报道了26种,其中20种隶属于管枝藻目,6种隶属于管藻目。所报道的种类虽然不多,但是,有8种是新种,占已报导种类的30%,比例相当大,可见这个地区海产绿藻类是相当丰富的。 本文所报导的14种,都是这个地区的新记录,其中7种是我国的新记录,包括一个新种——中华绿毛藻(Chlorodesmis sinensis sp.now.),其他我国的新记录是:锯叶蕨藻(Caulerpa brachypus Harvey),瘤枝藻(Tydemania expeditions Weber-van Bosse),卵形松藻(Codium ovale Zanardini),密岛仙掌藻(Halimeda micronesica Yamada),棒形伞藻(Acetabularia clavata Yamada),梨形伞藻(A. tsengiana Egerod)。此外,还有在我国已有报导而在西沙群岛是首次记录的绿藻:针叶蕨藻(Caulerpa sertularioides (Gmelin)Howe),杉叶蕨藻(C. tarifolia (vahl.)C.Ag.),齿形蕨藻(C. serrulata (Forssk.) J.Ag. emend Boerg.)绒毛蕨藻(C. webbiana Mont.),小钙扇藻(Udotea javensis (Mont.) A.et E.S.Gepp)环蠕藻(Neomeris annulata Dickie),小伞藻(Acetabularia m?bii Solms-Laubach)。  相似文献   

18.
The Xisha Islands consist of more than 30 islands. large and small, as well as bars,reefs and shoals. With the exception of Gaojianshi (the Volcanic Rock), they are allcoral reef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what biotic process has been operating inthe formation of these coral reefs. Some authors suggest that it is mainly due to theprocess of reef-building corals. Others consider that coralline algae (or calcareousalgae) have been rather important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reefs. Similarly, disagreementexists on whether there are "algal-ridges" on the windward sea side. Some are of theopinion that there are "algal-ridges" everywhere in Xisha Islands, but others assertdefinitely that there are no "algal-ridges" in Xisha Islands.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继续报道产于我国广东省西沙群岛的海产绿藻9种,除2种已有记载外,其余7种都是西沙群岛的新记录,其中1种为新种一簇囊缢丝藻Boodleopsis aggregata sp.nov.,2种为我国的新记录—太坦松藻Codium taitense Setchell,钱币状蕨藻Caulerpa nummularia (Harv. ) Reinke。  相似文献   

20.
在《西沙群岛蟹类研究Ⅰ》中,曾描述了蛙蟹科、馒头蟹科、菱蟹科、梭子蟹科、豆蟹科、扁蟹科、珊隐蟹科、沙蟹科、方蟹科及地蟹科的32种,分隶于22属。本文为西沙群岛蟹类研究报告的第二部分,根据材料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1975-1976年先后五次在我国西沙群岛调查采集的标本写成,共记述30种,分隶于7科26属,其中15种为我国首次记录。本文主要报道蜘蛛蟹科、贝绵蟹科、玉蟹科共18种;此外,对《西沙群岛蟹类研究Ⅰ》己报道过的科属补充了12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