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板电泳和圆盘电泳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及“强棘红螺”(Rapana peichiliensis)肝脏中的三种同工酶(酯酶、苹果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进行了电泳研究,并以香螺(Neptunea cumingi)作参照,发现前两者的三种同工酶电泳图谱及扫描曲线完全一致。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认为脉红螺与“强棘红螺”是同一种。  相似文献   

2.
中国侧鳃科软体动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光宇  张玺 《海洋与湖沼》1965,7(3):265-277
据以往报导,我国沿海的侧鳃科(Pleurobranchidae)软体动物只有2属,3种:Pleurobranchaea novaezealandiae Cheeseman, Pleurobranchaea brocki Bergh,var.?,Euselenopa (Euselenops)luniceps(Cuvier),前一种分布在黄、渤、东海,后两种仅分布于南海。 我们根据全国近海调查以及历年来在我国沿海潮间带进行软体动物采集所获得的标本,进行了整理和鉴定,共7种,分隶于2亚科,5属。其中有1新属,2新种,有2种在我  相似文献   

3.
核果螺属(Drupa)和小核果螺属(Drupella),隶属于骨螺科(Muricidae)、红螺亚科(Rapaninae)。它们为暖水性较强的热带种类,主要分布于南中国海(海南岛以南),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珊瑚礁或岩礁质环境中。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骨螺科标本进行了整理分类,共鉴定出2属,7种。并对以往使用混乱的种名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4.
核果螺属(Genus Drupa Roeding,1798)全为暖水性较强的种类,系珊瑚礁生物群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近海,绝大多数种类仅见于广东省西沙群岛、海南岛南部及台湾省,只有少数种类分布到海南岛北部、广东大陆沿岸及福建东山岛。 我国近海的核果螺,以往的报导多在国外,并且除黑田(1941)外多是一些零星记载。 我们较系统地整理了解放前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保存的标本及解放后我所采集的标本共289号,计有个体2857个,共鉴定为20种,其中6种在我国近海为新记录(表1,有*号者)。西沙群岛共发现14种,海南岛南部15种,海南岛北部5种,广东省大陆沿岸仅发现2种。在这20种中。有2种在我国仅见于广东省西沙群岛,有2种仅见于广东省海南岛南部,有一种仅见于广东省海南岛北部、广东省大陆沿岸及福建省东山岛。 核果螺属主要分布于印度一西太平洋,个别种类可扩及非洲西岸及东太平洋。我国的种类,约一半以上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其与印度洋、日本南部、菲律宾、印尼-马来半岛及中太平洋五个海域区系的相似程度大致相等。还应指出两点:(1)出现于中国近海的核果螺中,D. ricina (L.)也见于非洲西岸,D. ricina (L.)、D. morum Roeding、D. uva Roeding 及D. aspera ( Lamarck)4种在东太平洋的克利帕顿群岛亦有出现,但没有与美洲西岸的共有种;(2)出现于中国近海的核果螺中,仅分布于太平洋西岸的种类则较少,只有D. borealis (Pilsbry)为中国及日本一带的特有种,D. biconica (Blainville)为中国、日本及菲律宾一带的特有种。  相似文献   

5.
吴耀泉 《海洋科学》1988,12(6):39-40
脉红螺(Rapana venosa Valenciennes)是一种个体较大的海产经济软体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渤、黄海。本文所用样品为1984年4—11月黄河口海岸带鱼类资源底拖网捕获。测得样品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回归分析处理。  相似文献   

6.
饵料、温度和个体规格对脉红螺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通过分析摄食喜好系数、单位体质量摄食量等参数,研究脉红螺(Rapana venosa)的摄食选择性,以及饵料种类、温度和个体规格对脉红螺摄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脉红螺(壳长100~120mm)具有明显的摄食选择性,喜食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zcta)、竹节蛏(Solen gouldi)和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但不同饵料对其摄食量的影响不显著。随着温度的升高,不同规格脉红螺的摄食量变化趋势相似,即温度低于7℃时基本不摄食,温度高于16℃时开始大量摄食,22℃左右时达到摄食高峰。不同规格的脉红螺,随壳长的增加,单位体质量摄食量逐渐减小。不同壳长的脉红螺(38~108 mm),随壳长的增加,最低摄食温度先降低(壳长50~70 mm脉红螺最低摄食温度最低)后升高。本研究为脉红螺的人工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脉红螺的生态影响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骨螺属是骨螺科的模式属,远在Linnaeus(1758)时代就已经记述了60种,其中包括了一些现在认为是不同属甚至不同科的种类。以后,Kiener(1836)、Lamarck(1843)、Reeve(1845)、Kobelt(1877)、Kuester und Kobelt(1878)、Sowerby(1880)及Tryon(1880)等学者对这一属的种类均进行了较全面的记述,其中Kobelt记述的达263种之多。以往作者描述的Murex属都相当庞大,后来的作者逐渐将该属中的亚属提升为属,因而Murex的范围大为缩小,现在一般通用的Murex属是以M.tribulus Linnaeus为模式种的狭义的Murex。 中国海骨螺属的种类,以往国内外虽有一些零星记载,但尚缺系统整理D共记录过我国海骨螺属4种。我们系统地整理了解放后在全国各海所采获的400余号近1000个标本,共得5种,除以往报告过的4种外,尚有M.triremis (Perry),系我国海的新记录。 Murex属系一暖水属,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近海。M. aduncospinosus Reeve 、M.rectirostris Sowerby及M. trapa Roeding向北可分布到浙江海域,数量较大,南海沿岸居民常用来积肥,贝壳作为烧石灰的原料; M. triremis(Perry)向北分布到福建平潭,较为习见; M. ternispina Lamarck仅见于南海。 出现于我国海的骨螺,全为印度-西太平洋种类。在印度洋均有分布;除M. ternispina Lamarck外,其他4种亦见于日本南部;与红海、大洋洲及中部太平洋各有一个共有种(表1)。M. trapa Roeding在菲律宾虽向未见有记录,但估计在那里会有分布。  相似文献   

8.
我所于1981年12月—1982年7月对南海东北部海区(112°30′—119°E,18°—23°N)进行了海洋综合调查(站位见图1),所获棘皮动物标本共计6615个,经初步鉴定为67种,分隶于5纲,12目,27科,48属,其中未定种及我国过去尚未报道过的新纪录有28种(这些种类有待于继续研究和今后专题论述)。本文仅阐述南海东北部海区棘皮动物的分布概况。  相似文献   

9.
历年来从南海水域采获深水石珊瑚标本3032个,经鉴定隶属7科、19属、35种。其中全球水域广布种占8.57%,印度-太平洋区系占54.29%,仅分布于大平洋水域的占37.14%。绝大部分种类(占32.86%)分布在水深200m以浅,证实了Wells和Sartori对深水石珊瑚分布深度的论点。 在时间分布上,南海水域从上新世一更新世一直延至今口的“活化石”种类占42.86%从而验证了Sanders的“稳定-时间假说”的正确性。 用对比方法解决了鉴定中出现的中间类型的定种问题,对一些种、属的甄别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动物性饵料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幼体的吸引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学方法进行了新鲜和煮熟的动物性饵料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浮游幼体的吸引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脉红螺浮游幼体在4螺层期是食性转换期, 且在幼体到达3螺层后期的第1—6天是投放附着基和动物性饵料的最佳时期。此外, 新鲜和熟的双壳贝类肉对脉红螺幼体有明显的吸引力, 吸附于新鲜贝肉上的4螺层幼体占吸附幼体总数的48.61%, 显著大于其它螺层幼体; 脉红螺幼体选择新鲜紫贻贝肉的比例为33.75%, 显著大于菲律宾蛤仔(24.08%)、中国蛤蜊(18.97%)和长牡蛎(23.19%); 而熟贝肉中, 长牡蛎对幼体的吸引作用显著大于紫贻贝、菲律宾蛤仔、中国蛤蜊、海湾扇贝边粉和空白对照; 新鲜紫贻贝和熟长牡蛎肉具有作为脉红螺幼体食性转换期动物性饵料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1.
采用线粒体DNA16SrRNA基因序列测定方法,对中国沿海3目8科的14种腹足类的系统演化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共测定了102个个体,获得线粒体DNA16SrRNA基因片段507bp的同源碱基序列;用最大简约法检测到保守位点87个,可变位点409个,简约信息位点254个;计算了碱基替换/颠换率的距离(R)和基于碱基替换+颠换率的距离(D),红螺属内的脉红螺和红螺R值为0.9367,大于0.5,属于种间标志值;采用Kimura2-parametermodel构建了邻接法(NJ)、最小进化法(ME)和最大似然法(MP)等3种系统树,脉红螺和红螺各自均为单系群(支持率=92—100),同时表明它们在检测的14种腹足类中属于相当进化种类。分析结果从线粒体基因序列的层次支持脉红螺与红螺属于不同种类的现代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脉红螺(Rapana venosa)的交配模式及交配前的性选择机制,本实验选取99个脉红螺成体进行形态学测量并分析6个形态参数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脉红螺的壳宽、体螺层高、厣宽和厣高均与壳高有显著相关性(r≥0.8),与螺旋部高无相关性(r0.3),螺旋部高仅与壳高有弱相关性(0.3≤r0.5);进一步比较雌螺和雄螺的6个形态学参数,发现脉红螺不存在性别二态性现象。在室内养殖池内观察脉红螺交配行为,发现亲螺入池后2~4d,雌螺和雄螺陆续出现交配现象;脉红螺每次交配持续时间均小于96h,其中83.6%的交配在48h内完成;雌螺和雄螺的交配次数均在0~5次之间,交配间隔期在2.67~8.80d之间,且前2次交配的间隔期要长于其他间隔期;未发现脉红螺在交配前以外部形态特征作为选择依据。研究表明,脉红螺属于多雌多雄的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13.
海洋环境中重金属在贝类体内的蓄积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韧  杨颖  李志恩 《海洋通报》2007,26(5):117-120
根据2006年5—7月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和海洋环境背景值的调查资料分别分析了海州湾、吕泗、嵊泗和舟山海产贝类重金属与环境中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贝类体内重金属Hg,Cd和Pb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而不是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重金属在贝类体内的富集程度由高至低依次为Cd>Hg>Pb;不同贝类对重金属富集效果比较,紫贻贝(Mytiluse dulis)对重金属富集效果最为明显,红螺(Rapana bezoar)对重金属富集效果较其它物种较轻。  相似文献   

14.
半尾科Hemiuridae (Looss 1899) Luhe, 1901为侵袭鱼类的专性吸虫之一,种类很多。1971年Yamaguti记载有97属,420余种,其中绝大部分是寄生在海鱼体上。关于东海鱼类半尾科吸虫,顾昌栋、唐仲璋、汪溥钦、唐崇惕都有过报告。迄今东海该科吸虫已知近70余种;先后共报道新种42个,新属3个。作者自1960年起陆续在东海采集鱼类吸虫标本,经整理鉴定共得半尾科32种,其中有7新种,分隶于6属,内有1新属。本文为新属和新种的记述。 虫体各器官量度单位均为mm,卵子为μm。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南海62个站位表层沉积硅藻的分析,查明研究海区硅藻的种类组成及分布特点。共鉴定到硅藻56属的235个种(包括变种和变型),以热性外洋种为优势,伴有一定量的近岸广布种。总体上,南海硅藻丰度变化呈现从陆架向陆坡至海盆递增的趋势。根据表层沉积硅藻中具有指示意义的硅藻种的分布和生态变化,划分6个硅藻组合带,各组合分别反映不同的海洋环境,其分布主要受到海洋环流的影响,表现为黑潮暖流、印度洋暖水的入侵以及沿岸流对南海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的影响。与南海相邻海区硅藻种类比较结果表明,研究海区表层沉积硅藻种类组成与临近的菲律宾海域相似程度最大,其次是中国东海海域、太平洋东北部海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为“中国长臂虾亚科研究”的第二部分,包括长臂虾属(Palaemon)、白虾属(Exopalaemon)、小长臂虾属( Palaemonetes)和细腕竏属(Leptocarpus),共计18种。其中有2新种,1新亚种,2新记录。 本文第一部分已报告沼虾属(Macrobrachium)21种,瘦虾属(Leander)2种,拟瘦虾属(Leandrites)1种。(此处増补图23,图24)全文共计7属42种。沼虾属种类多、数量大,在淡水(包括半咸水)虾类捕捞和养殖中都占很重要地位。第二部分的18种,绝大部分都有经济价值,有的在动物地理学上有重要意义。长臂虾属10个种都是沿岸浅海常见种,其中条纹长臂虾(P. paucidens)是北太平洋温带种,仅见于黄海、渤海和日本北部。葛氏长臂虾(P. graver)是中国北部(黄海和东海西部)和朝鲜的地方性特有种,数量很大,但不见于日本沿岸;新种细指长臂虾P. tenuidactylus仅见于华北、华东的河口半成水域;估计这个种在朝鲜沿岸也会有分布,后者也可能是黄海、东海的地方性特有种。巨齿长臂虾P. macrodactylus也属这一类型,但见于日本沿岸。在中国近海,葛氏长臂虾是该属中最重要的经济种(在东海西部水深70-80m以内的陆架区广泛分布)。洁白长臂虾P. concinnus、广东长臂虾P. guangdongensis、太平长臂虾P.pacificus仅见于东海和南海以南的温暖浅海,不见于长江口以北;太平长臂虾广分布到夏威夷群岛,是分布最广者。锯齿长臂虾P. serrifer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潮间带,但数量不大。白背长臂虾 P. sewelli 分布于印度至广东的暧海低盐水域。白虾属4种都是重要经济种,脊尾白虾 Exopalaemon carinicauda 广分布于华北和华东的低盐浅海,大河口附近产量极大;东方白虾 E. orientis 则仅见于东南沿海,也有经济价值;安氏白虾 E. annandalei 局限于河口半咸水和淡水中,长江口产量很大;秀丽白虹 E.modestus 是广泛分布于华东、华北和东北淡水湖泊及河流中的经济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海头足类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董正之 《海洋与湖沼》1978,9(1):108-116
一、分布概况迄至目前,中国近海的头足类已知共62种。除将其在渤、黄、东、南各海及其他海域的分布列出详表1外,并概述如下:1.在62种头足类中,47种为浅海性(neritic)种类,它们主要生活于大陆架范围内;15种为大洋性(oceanic)种类,主要生活于大陆架以外的外海和大洋中(见表1:2—11种,41—45种)。2.科数、种数由北向南递增:渤海4科7种,黄海6科14种,东海8科29种,南海15科57种。金乌贼和日本枪乌贼在黄海头足类捕获量中占优势;青浜无针乌贼在东海头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沿海多次野外实地考查以及文献报道,采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马尾藻属海藻资源的物种构成和区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马尾藻属种数在我国海域的水平分布呈现出北少南多的趋势,黄、东海仅17种,南海达到124种、占世界马尾藻总数的36.47%.其中,黄海西区、东海西区、南海北区和南海南区种数及小区单一分布种类数分别为10、13、82和61种及2、3、52和42种.我国特有种类为64种、占世界尾藻总数的18.82%.在我国沿海马尾藻的垂直分布特征为:高潮带2种,低潮带91种,潮下带78种.  相似文献   

19.
笔者分析、鉴定了100多个南海表层沉积样品中的大量放射虫标本,本文仅报道其中的1个新属和12个新种,作为我们对南海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系列研究之一。 本文是我们对南海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系列研究之一,现仅报道1新属12新种。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于2010—2011年在莱州湾朱旺人工鱼礁区(建礁3年)采用地笼网进行周年渔业资源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使用Ecopath with Ecosim 6.4.3软件,构建了莱州湾朱旺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食物网模型,提出了人工鱼礁区中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脉红螺(Rapana venosa)和刺参(Apostichopus japonucus)的管理策略。研究表明:功能组主要占据3个营养级;系统总流量为3 390.131t·km~(-2)·a~(-1),总消耗量为1 839.502t·km~(-2)·a~(-1),总呼吸流动量为991.909t·km~(-2)·a~(-1),流向碎屑的总流量为523.729t·km~(-2)·a~(-1);总能流转化效率为12.8%,来自初级生产者和碎屑的能流转化效率分别为13%和12.3%。研究结果显示:莱州湾朱旺人工鱼礁区主要以底栖生物为主,日本蟳和脉红螺为绝对优势种,中上层鱼类的种类和生物量较少,整个生态系统的成熟度和稳定性较低,食物网连接相对简单且趋于线性结构,系统相对不稳定,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差。人工鱼礁区的日本蟳和脉红螺生态容量分别为4.038和2.482t·km-2,以每年约1.17和0.96t的捕捞量可持续捕捞10年保持系统平衡;刺参生态容量为50.80t·km-2,以每年22.38~29.85t·km-2的放流量并从第3年以每年8.95~11.94t·km-2规模采捕,4~5年达到其生态容量后停止放流,可继续按原计划采捕5年仍能维持系统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