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区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和对策”的研究要求,为掌握工程兴建前长江口环境状况,我们于1985年8月一1986年5月,对122°-124°E,30°45′-32°00′N海域及受潮汐影响的江段进行了调查。本文根据5个航次的调查资料阐述了长江口海域化学耗氧量(COD)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水文、地质情况极为复杂,对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和间隙水中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均有显著影响。本文作者曾于1980年7月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与间隙水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调查,调查船为“金星”号,工作范围为122°00′—126°08′E,30°30′—32°31′N,共测定18个站位(图1)表层沉积物氧化还原性质的参量及间隙水主要化学成分、营养盐和微  相似文献   

3.
三峡工程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是我国最大的河口,河口地区通江达海,工、农业和交通业发达,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枢纽与中心;河口两侧是著名的舟山渔场和吕四渔场,在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与经济发展,人类的社会活动对河口的影响日益严重,河口生态环境问题愈来愈突出。可见,河口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严峻而重要的课题。 为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的可行性论证提供依据,我们就三峡工程对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自1985年8月至1986年10月进行了周年多学科的综合调查,调查范围为东经121°10''-124°00'',北纬30°20''-32°00''的河口区水域,调查区设48个环境因子调查站,30个游泳生物调查站,如图1所示(各专题根据各自需要又增减一些调查站)。本文系根据本调查研究的结果所进行的综述,各专题研究详见本集各文。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邻近陆架区沉积物来源的有机地球化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叙述了用碳同位素质谱、毛细管气相色谱和三维全扫描荧光法等现代分析方法测定的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分布特征,从有机地球化学的观点探讨了东海长江口邻近海域(30°06'—31°30'N,122°30'—124°30'E)有机沉积物的来源,结果表明,该区域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主要来自长江口陆源植物和近海洋浮游生物,且长江陆源物从河口向海迅速减少,其中大部分沉积在123°E以西附近,这与其他海洋地质学家的研究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5.
陈彬  范德江  郭志刚  王亮  李巍然 《海洋学报》2014,36(11):101-110
长江每年输送大量的泥沙进入东海,其中细颗粒沉积物具有搬运距离远、扩散范围大的特点,成为示踪河口及近海沉积物源汇过程的良好载体。本文基于采自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4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细颗粒组分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和沉积通量,探讨了重金属来源和搬运沉积过程。研究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细颗粒沉积物中Cu、Cr、Ni、V和Zn含量、沉积通量的空间分布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总体表现为长江口及浙闽沿岸高,向外急剧降低;该区细颗粒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主要来自长江,入海后向两个方向扩散,其一为向西南方向扩散,沉积于内陆架泥质区;其二是向东的跨陆架输送,沉积于长江冲淡水影响的海域。从长江口向西南方向的输送和沉积是长江入海重金属最重要的汇。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NUCLIDE RMS 6-60质谱仪测定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区(北纬30°06′至31°15′,东经122°30′至124°30′)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为-23.6×10~(-3)—-21.3×10~(-3))、有机碳含量(0.4—0.1%),溶剂可提取有机物浓度及有机C/N比值。结果表明,从有机地球化学角度解释并证实了其他地学家在该区域的研完成果,即东海陆架泥质沉积物主要由陆源悬浮物和海洋浮游生物体混合组成,长江入海物质随着远离长江口而递减,大部分陆源悬浮物向东南运移,并沉积在东经123°以西的长江口区。  相似文献   

7.
海洋锋面是指不同性质的水团之间的交界面,由于水团之间的混合作用,一般是指不同水团之间的混合区。水团之间的混合是通过锋面进行的,浅海海洋锋区还往往出现上升流。观测表明,两种不同性质的水团或水体的交界面处,生物初级生产力较高,常是鱼群聚集的区域,渔获量较高。因此,海洋锋的研究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我国近海,大陆径流入海所形成的海洋锋,是黄海、东海陆架海区的重要锋面类别之一,本文利用“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区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和对策”专题调查资料(1985年8月-1986年10月)和国家海洋局断面调查资料(1975-1981年),对长江冲淡水锋面的分布和变动特征作一初步分析。 长江口地处黄海和东海的交接处,南有台湾暖流及其延续体北上,并能越过长江口到达32°N以北海区(赵保仁,1982;苏育嵩,1986),北有黄海沿岸流和苏北沿岸流南下,东邻面积宽广的黄海、东海混合水区(苏育嵩等,1983)。 洪水期丰沛的长江径流入海之后,在122°10''E以东海区显著层化,然后在长江冲淡水和外海高盐水之间形成明显的锋面。长江口区的温度平面分布比较均匀,而盐度的差异很大。本文所讨论的锋面,是指因盐度水平分布显著差异而形成的盐度锋。 在长江口附近海区,外海高盐水分属不同的流系,它们的盐度值和水平流速值各不相同,因此,与长江冲淡水之间形成的锋面强度和宽度也各不相同。一般地说,暖流系统盐度比较高,流速较大,因而与长江冲淡水之间形成的锋面较强,锋区宽度也较狭窄;相反,黄海沿岸流系的盐度较低,水平流速较小,从而与冲谈水之间形成的锋面相对较弱,且锋区宽度较大。 依照定义,锋区应是水文要素水平梯度最大的区域。据日本学者(Kanau et al.,1983)的观测,长江口区的锋区宽度只有1-5km左右。有的区域锋区宽度可能不足1km。与三峡工程有关的海上环境调查,在123°E以西海域,观测站距为10-15n mile; 国家海洋局断面观测站距一般为30''经距。基于这些资料确定出的锋区宽度就较大,强度则显著变弱。因此,为了弄清长江口海洋锋的水文结构和变化特征,需要针对海洋锋这种小尺度现象布设高密度观测站,或者用巡航式CTD进行专门调查。然而实际工作中仍然需要根据常规的海洋调查资料来确定锋面的大体位置,了解其水文结构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三峡工程对长江口区无脊椎动物资源影响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大量径流给其河口及邻近海域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维持了长江河口生态系统的巨大生产力,并使之成为多种重要经济鱼虾类的索饵和产卵场。长江口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我国最大、最重要的浙江舟山渔场和江苏吕四渔场的渔业资源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三峡工程的兴建将使长江入海径流量及其季节分配有很大改变,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河口和近海的海洋环境、经济动物的组成及资源状况。为研究长江口无脊椎动物资源结构及其分布特征,以及预测三峡工程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于1985年9月至1986年8月进行了无脊椎动物资源底拖网试捕调查。本文系统整理调查所得资料,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区枯、丰水期后底栖动物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对长江口底栖生物曾进行多次调查研究:1980-1981年进行了“中美海洋沉积作用联合研究”( Boesch等,1986;孙道元、董永庭,1986; Rhoads et al.,1985;Sun and Dong,1985);1982-198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进行了“长江河口南岸污染对底栖生物的影响”的研究(戴国樑,1989):1985-1986年中国科学院海研究所进行了“长江口底栖生物及三峡工程对其影响的预测”的研究(刘瑞玉等,本集)。通过这些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底栖生物的概貌。 1988年4月和10月,作者又对长江口枯、丰水期后底栖动物的分布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所用主要材料是在123°E以西,30°30′-32°00′N之间水域的35个取样站(图1)枯、丰水期后所获。海上取样每站以0.1㎡的表层采样器取样两次,通过0.5mm孔目的筛子冲洗后,样品在实验室内挑选、鉴定、称重和计数。  相似文献   

10.
南黄海中部H-106柱状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生黄铁矿是现代海洋沉积物中分布较广、含量较高的自生矿物之一。我国广阔的大陆架海域以及边缘海区(冲绳海槽)的现代和近代沉积物中都发现有黄铁矿,其中以南黄海盆地较为典型。H-106孔位于南黄海中部略偏西北(123°0''E,35°3''N),水深70m,岩芯长607cm,孔中黄铁矿含量较高。 研究现代和近代柱状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的结构、构造、矿物化学特征以及硫同位素组成及其与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等因素的关系,对于了解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认识沉积环境变迁和探讨黄铁矿成因都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因此,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学者Love(1957;1964)和 Berner(1969;1970)等分别从50年代和60年代末就开始了黄铁矿的研究工作。他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古地层和现代海洋沉积物中的黄铁矿进行了研究。随着我国海洋调査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国内学者也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陈庆,1981;王琦等,1981)。然而以往国内、外的学者大都从形态、矿物和沉积化学的角度去研究黄铁矿,对现代自生黄铁矿单矿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涉及甚少。现代海洋硫同位素研究也仅限于沉积物与海水的范围,然而沉积物和海水的成分均很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不能反映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本文拟通过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特征和黄铁矿集合体的结构、构造和矿物化学成分等矿物学特征,并结合沉积物成分与地球化学参数来探讨黄铁矿的形成环境与成因。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冲绳海槽火山岩的研究意义、研究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深入研究的思路与展望,指出应基于现代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从板块构造沟弧盆体系岩浆作用的角度,将冲绳海槽这一典型幼年期弧后盆地中复杂多变的火山岩作整合型归纳和思考,既揭示不同岩石系列的成因联系,又注重将岩浆作用与构造环境相结合,并在与成熟弧后盆地火山岩的对比中揭示弧后盆地早期扩张过程中岩浆作用的特性、规律与标志,以揭示弧后盆地早期扩张的构造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锆石示踪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锆石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是地质研究中一种强有力的工具。通过对其形态学研究,再结合其地球化学特征,可讨论其母岩的成因;同时,结合颗粒锆石的微区定年,可以讨论重要的地质事件成因和演化,如锆石的成因和微区离子探针技术在研究造山带构造年代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LAM-ICPMS)技术对丽水凹陷古新统沉积岩中锆石进行微区定年和微量元素测定,并对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微量元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复杂来源的锆石,利用其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区分效果不理想,锆石地球化学特征并不是有利的沉积和锆石来源显示。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近岸带不同类型的沉积物的环境沉积特点,对乐清湾潮水道和养殖区进行了底质沉积物取样,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了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点的分析。发现:乐清湾周边大量工业废水的排入及亚热带气候下元素易于流失等因素对湾底沉积物中元素地球化学特点有很大影响;多数元素在养殖区底质沉积物中的平均含量及表层含量均稍高于潮水道底质沉积物中的含量,相对于地壳的富集系数也是在养殖区沉积物中较高,这与养殖区内沉积环境较稳定、细颗粒物质易在此沉淀有关。  相似文献   

14.
过渡族金属元素同位素在海底热液活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过渡族金属元素(Fe、Cu、Zn等)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是近年来新兴起的研究方向,在沉积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成矿过程、岩浆作用和生物科学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介绍了过渡族金属元素同位素在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指出利用过渡族金属元素同位素研究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分析总结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包括:(1)丰富过渡族金属元素同位素组成的分析数据;(2)加强模拟实验工作;(3)探讨海底热液活动对过渡族金属元素在大洋内循环和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晚新生代风尘沉积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通过西峰巴家咀剖面晚新生代风尘沉积中的红粘土、黄土、古土壤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特征参数的研究,并与晚第三纪红色沙漠风成砂、晚第三纪河流相细砂岩、第四纪沙漠风成砂、现代尘暴粉尘、中国黄土以及青藏高原远源西风粉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晚新生代风尘沉积物均具有轻稀土适度富集、缓右倾斜型、Eu负异常的REE分布模式;晚第三纪红色沙漠是红粘土的主要物源之一;红粘土和典型的风尘物质-现代尘暴粉尘及中国黄土有相似的沙漠物质来源和形成过程,与基岩明显不同,这为红粘土的“风成说”而非“残积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巴家咀红粘土的堆积过程与第四纪黄土相似,东亚季风环流而非西风环流控制着沙漠区粉尘物质的输送。  相似文献   

16.
本利用长链不饱和酮分子及分子同位素δ^13C来恢复古气候、古溶解CO2浓度和古盐度;说明有机地球化学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大窑湾疏浚物倾倒区环境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1989年8月调查资料为基础,论述了大窑湾疏浚物倾倒区的水化学要素(pH、盐度、DO、COD、浊度)、营养盐(NO_2-N、NO_3-N、NH_4-N、PO_4-P、SiO_3-Si)和重金属(Cu、Zn、Pb、Cd)等污染物分布特征;分析了水质、底质的环境状况及潮流的影响。从环境地球化学观点探讨了该疏浚物倾倒区选择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对日本海西部大陆坡沉积物柱状样中的自生碳酸盐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地球化学和碳氧同位素组成的系统研究。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碳酸盐主要组成矿物为颗粒状自生高镁方解石微晶,放射状自生文石微晶仅在一个层位出现。结合碳酸盐的地球化学组成,认为研究区碳酸盐来自于富Ca2+、Mg2+和HCO3-流体的沉淀。中度亏损的13C(-33.85‰~-39.53‰)表明碳来自于甲烷的厌氧氧化,同时,这也是研究区海底存在甲烷冷泉的重要证据。重氧同位素比值(5.28‰~5.31‰)则指示着富18O流体来源,而该流体应源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综上可知,研究区碳酸盐来自于研究区甲烷冷泉上升流的沉淀,指示着海底更深处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与分解。  相似文献   

19.
对日本海西南陆坡对马暖流主流轴下方高沉积速率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系统研究,以探讨全新世以来对马暖流在研究区的形成与演化,并得出了与附近地区古海洋学方法非常相近的结果,从而为今后研究区的对马暖流演化研究提供了沉积学和地球化学指标。据此,该柱状样中所记录的对马暖流演化可划分为5个主要阶段。全新世初期(9.6kaBP),对马暖流开始进入日本海,其强度较弱,同时,伴随着富营养东海沿岸水的影响,海底环境由还原性向氧化性转变;6.5kaBP时,对马暖流控制下的日本海南部现代对流模式最终建立起来,东海沿岸水的影响基本消失,随后,对马暖流明显减弱;3.0kaBP时,对马暖流再次增强并基本达到现在水平,且在随后的3ka里保持总体稳定,期间在2.0~0.7kaBP存在一次较弱的减弱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以岩性、岩矿特征、粒度分布、剖面结构、地震反射特征、测井曲线形态等分析为基础,在盆地第三纪地层中识别出四种主要类型的砂体:河流砂体、肉三角洲砂体、三角洲砂体及滨岸砂体.进而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陆架盆地断陷期和坳陷期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