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998年第一季度,全球地震活动仍为高水平。南极洲附近巴勒尼群岛地区发生8级地震。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发生强烈地震。全球海岭地震带发生5次地震。全球地震轮回已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提出利用全球应变率资料模拟全球地震活动特征的基本思想,并作了初步探索。利用GSRM的全球应变率场结果,初步设计了模拟全球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的细胞自动机模型。该模型把地球考虑为一个自组织的整体系统,制定了细胞自动机的演化规则,获得了模拟的人工地震目录。初步的模拟结果基本反映了全球地震活动的主要分布特征,体现了全球构造活动强弱的主要格局,初步达到了利用GPS等实测资料计算的应变率作为细胞自动机网格状态及其改变量来模拟复杂的全球地震活动特征的实验目的。  相似文献   

3.
1997年全球地震活动继续呈下降趋势。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95次,有3次大地震。本年度6级以上浅源地震频数显著减少,全年只有76次,b值为0.70,为1964年以来的最低值。本年度亚欧带地震在全球的比重显著增加。中国大陆地震约比全球活动滞后两年。目前全球仍处于地震高活动期中,5年内有可能出现第二个峰值。  相似文献   

4.
王武星  石耀霖 《地震》2013,33(4):123-134
本文提出利用全球应变率资料模拟全球地震活动特征的基本思想, 并作了初步探索。 利用GSRM的全球应变率场结果, 初步设计了模拟全球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的细胞自动机模型。 该模型把地球考虑为一个自组织的整体系统, 制定了细胞自动机的演化规则, 获得了模拟的人工地震目录。 初步的模拟结果基本反映了全球地震活动的主要分布特征, 体现了全球构造活动强弱的主要格局, 初步达到了利用GPS等实测资料计算的应变率作为细胞自动机网格状态及其改变量来模拟复杂的全球地震活动特征的实验目的。  相似文献   

5.
1999年上半年,全球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40次,属中等水平,太平洋西北边缘地震活跃趋势。中印边界发生6.7级强烈地震。一个新的全球地震活动轮回正在开始。  相似文献   

6.
王国起 《地球》2013,(9):30-33
正极端天气的背后,其实是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现在多数人普遍认为,是全球变暖导致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焚烧化石矿物或砍伐森林并将其  相似文献   

7.
郑仙蓉 《地球》2014,(4):46-49
在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我国大部分地区,人们普遍反映近些年冬季气温越来越高了,好像冬天不像以前那样冷得难熬了。其实不仅是我国这样,全球的气温都在升高;也不是这几年,自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连续升高。  相似文献   

8.
全球地震学是由观测所推动的一门科学 ,我们学科中较重要的进展大多数可与地震仪器质量的提高和仪器数量的增加联系在一起。简正模式地震学源于 2 0世纪 60年代初期 ,那时 ,加州理工学院 (Caltech)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U CL A)的地震学家们在 1960年 5月 2 2日智利大地震后记录到的时间序列中获得的波谱中发现了基波超环形模式和球状模式。在 80年代 ,哈佛大学启动了矩心 -矩张量科研项目 ,此外 ,国际加速度检波器部署计划(IDA)和全球数字地震台网 (GDSN )所记录的高质量数据 ,使得全球层析成像成为可能。如今 ,全球地震台网 (…  相似文献   

9.
对流层延迟是影响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的关键因素,也是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数据.针对已有全球对流层延迟模型的模型方程未同时顾及高程、纬度和季节变化以及模型构建时仅使用单一格网点数据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对流层天顶延迟(ZTD)全球模型构建的新方法,即引入滑动窗口算法将全球剖分为大小一致的规则窗口,利用2008—2015年全球大地观测系统(GGOS)大气格网产品构建每个窗口同时顾及高程、纬度和季节因子的全球ZTD新模型(GGZTD模型).联合未参与建模的2016年全球GGOS格网产品和2016年全球316个IGS站精密ZTD产品,检验了GGZTD模型的精度和适用性.结果表明:以GGOS大气格网ZTD产品和IGS站ZTD产品为参考值,GGZTD模型在全球的精度分别为3.58 cm和3.62 cm,相对于UNB3m模型和目前标称精度最优的GPT2w模型计算的ZTD信息,GGZTD模型在全球表现出了最优的精度和稳定性,其精度相对于UNB3m模型具有显著的提升(精度提高了30%以上),相对于GPT2w模型仍具有一定的改善;在ZTD计算时GGZTD模型相对于GPT2w模型显著地减少了模型参数,尤其相对于GPT2w-1(减少了99%).GGZTD模型只需输入位置与时间和依赖相对较少的模型参数则能在全球获得高精度和稳定的ZTD信息,极大地提升了模型的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的初步资料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编印的《PreliminaryDeterminationofEpicenters》月报,整理出1993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目录,并画出1993年1-12月全球及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性指数A(b)值曲线。1993年全球地震活动水平初步评定为中等偏高;全球地震活动中心在太平洋西北边缘地震带,共发生M_s7.6地震两次。全球地震活动最高月份为9月,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最高月份为10月。三次最大地震分别是:7月12日的日本北海道西南近海地震,8月8日的马里亚纳群岛以南(关岛)地震,9月10日的墨西哥恰帕斯州近海地震。  相似文献   

11.
1995年全球地震活动达到世纪之交强烈活动期的第一个峰值,全年有三个季度各出现两次巨大浅源地震。全球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41交,超过1994年,全球各大地震带同时活跃,大洋岛弧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仍居首位。  相似文献   

12.
土壤,农业与全球气候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土壤,农业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包括土壤圈,农业生产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对引起CO2浓度上升、气温增高和水文条件改变等对世界农业和中国农业的正、负面效应进行预测,评估。  相似文献   

13.
1996年第三季度,全球地震活动为中等水平,共发生6次强烈地震,其震级为6.9 ̄7.2。除亚欧带外,全球各大地震带均发生7级左右地震。这表明在全球范围内,地震活动正处于广义余震阶段。地震发展趋势在地域上逐渐扩散,强度逐渐降低。1995年全球地震的b值反常减小,中国大陆地震活动逐年变化基本上与全球同步,但稍有滞后。从1994年开始,全球深震活动连年上升,与浅源地震同步变化。  相似文献   

14.
2014年全球地震灾害概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2014年全球地震灾害资料并对比历年统计数据可知,当年度属于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轻灾年。本文总结了2014年全球地震灾害的主要数据,对当年主要地震灾害进行了描述,发现抗震设防建筑在地震中受损较小,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能够有效地减少财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同时,本文分析了2014年度地震灾害的分布特征,以及多震地区的"活跃性"与"周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基于强震目录,讨论了全球、中国大陆西部及周边“大三角地区”和中国大陆地区强震活动时序特征。依据8级地震分段活动特征分析认为,20世纪60年代前后全球特大地震活动状态存在显著差异;利用最优分割统计分析认为,自1800年以来“大三角地区”经历了持续时间为100余年的8级地震活动过程;进一步分析认为全球和“大三角”地区强震活动可能具有至少百年尺度的地震“周期”,而且具有一定的准同步性。中国大陆地区MS≥7.0浅源地震活动明显受控于“大三角”地区和全球更大空间尺度的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时序上表现为十几年和近百年不同时间层次上的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6.
1994年全球地震活动属于高水平,有4次大深震和4次浅源大地震。全球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34次,超过1993年。全球地震活动中心仍在太平洋西北边缘地震带。10月4日的千岛群岛地震是最大的浅源地震;6月9日的玻利维亚地震是最大的深源地震。1994年全球地震活动开始转折,揭开强烈活动期的序幕。各大地震带的A(b)值几乎按同一比例上升,显示全球地震整体性增强。全球地震A(b)值在6月和10月有两次高  相似文献   

17.
2015年全球地震灾害概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15年全球地震灾害资料,总结了2015年全球地震灾害数据,对本年度的主要地震灾害进行了描述,分析了本年度重大灾害地震的灾害损失特征。地震造成古迹损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对比本年度震级最大两次地震人员伤亡差异的原因,发现抗震设防建筑和民众较强的防灾避灾意识,能够在地震中有效地减少财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7年全球地震灾害资料,总结了2017年全球地震灾害数据,对当年主要地震灾害进行了描述,并对当年重大灾害地震事件的灾害损失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当年震级相当的几次地震,可以发现设防建筑在地震中受损较小,能够有效地减少财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而非设防建筑则会在地震中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把整个地球作为一个物体来研究地球的地震规律,提出了全球地震时序研究(简称GETS)方法,获得一个以地理经度10.6°±2.5/小时东移的地震板机作用,全球约有75%的5.5级地震服从这一规律。再应用GETS的结论初步建立一个在地幔下物质运动的双鞭炮模型(简称BBB模型)。利用这一宏观概念产生的模型可以部分解释全球地震的相关性,以及部分微观地震的板块、区域、断层内的地震活动规律和地球物理现象。  相似文献   

20.
全球变化科学卫星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化正在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形成严峻挑战,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宏观、快速、准确特点使其成为全球变化现象观测的一种关键技术手段.我国是影响全球变化及受其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目前尚无专门针对全球变化研究的科学卫星.发展全球变化科学卫星是我国的重要需求,也是对国际的贡献.在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空间观测机理分析基础上,研究了全球变化科学卫星概念,继而提出发展由7类卫星组成的全球变化系列科学卫星的构想,以便从空间高度对全球环境变化现象实施科学观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