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环境·灾害与地学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环境与灾害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保护环境、减轻灾害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科学支撑。环境与灾害的形成主要受两大因素控制 :一是自然变异 ,二是人类社会活动。地球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 ,致使人类、地球、环境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并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表面看 ,地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地质环境的变迁和地震及地质灾害的产生 ;水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水环境的变化和水灾害的发生 ;气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气候环境的变化和气象灾害的发生 ;地球表层系统和生物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灾害的发生。然而 ,从深层次看 ,由于地球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 ,各个圈层自身运动变化的同时 ,彼此也在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流 ,各个圈层的运动与变化受控于全球运动与全球变化 ,并受太阳及其它天体运动和变化的影响。由此看来 ,地球各个圈层的环境与灾害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现象 ,而是彼此相关 ,形成环境灾害系统 ,并作为地球系统的一个分支 ,属于全球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基于这一认识 ,环境与灾害应当是地学研究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2.
岩溶地区长大隧道涌水灾害预测预报技术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对隧道岩溶灾害研究,前人曾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论述多停留在灾害的一般定性描述,距解决实际问题尚有较大差距,本文将重点研究长大隧道岩溶涌水等灾害的预测预报技术,文中简要介绍了岩溶地区长大隧道岩溶水的特殊性,分析了隧道涌水涌 泥及地表塌陷等灾害发生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环境同位素技术,浅层反射波法,层析成像技术为主的结合化学动力学水文地质学理论的综合预测预报技术。  相似文献   

3.
刘祯 《吉林地质》2001,20(3):64-68
本文根据应力与应变原理对地球上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灾害发生原因的不同,将其分为一般灾害和特殊灾害两种类型。本文还介绍了每种灾害类型的特点,危险及其相互关系,通过综合研究,掌握了地球上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后,人类对各种灾害的预防工作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4.
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未来北方干旱灾害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气候异常变化不仅是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涝灾害、生物灾害的源头,而且由于地球及其各圈层运动的整体性和联系性,气候异常变化的激烈时期也常是地震和地质灾害的多发期。为了对未来自然灾害作出预测,文章研究了第四纪气候变化和发展规律,据此认为21世纪初虽然可能降水量有所增加,但仍属干旱期,特别是中国北方将受到干旱灾害的严重威胁,并将诱发或伴生一系列其他自然灾害。文章认为要从节流与开源并重的战略高度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遍布于地球各圈层中的地质流体的性状与作用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 ,并日益受到各国地学工作者的强烈关注。近年来有关地质流体的学术会议频频召开 ,关于地质流体的论著、文集也在不断地出版。可以说 ,地质流体给长期以固体地球物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地球科学提供了新的学科生长点。地质流体对地球内部发生的一切地质作用过程、各圈层地球物理结构与力学性质、地球化学演化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地质流体又担当了地球各圈层能量和质量传输的主要介质 ,因而也决定了壳 -幔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大量的研…  相似文献   

6.
高庆华  孙哲庆 《地球学报》1991,12(3):101-113
本文在对大量实际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京—津—唐地区自然灾害系统的特点。文中指出该区自然灾害分布受控于自然环境系统,而构造体系的存在及其发展又是自然环境系统形成与变异的主导因素,该区存在3种主要构造体系。根据自然灾害分布和特点,本文将京—津—唐地区划分为3个灾害区,并简述了各灾害区的特点。文中分析了地球各圈层韵律变化的特点及在本区的表现,论述了发生于本区各种自然灾害的周期性。本文还论述了自然灾害系统的形成与地球运动及太阳系活动的关系。最后,作者对该区自然灾害发展趋势提出了预测意见。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巴东县新城区滑坡灾害空间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在综合分析巴东县新城区区域地质背景及滑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滑坡灾害发生的各因素与滑坡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提出影响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地形坡度、斜坡形态、岩性、构造、水的作用、人类工程活动。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各因素图件栅格化为86216个不规则单元。基于逻辑回归的方法对滑坡灾害进行了定量的概率预测。同时,对研究区进行滑坡灾害空间预测分区,将预测结果与该地区历史滑坡灾害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发现预测精度为85.71%。说明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是可以用于预测分析的。  相似文献   

8.
泥石流预测、预报技术方法的研究现状浅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泥石流灾害的预测、预报是减灾防灾重要环节和基础。在充分研究泥石流形成条件基础上 ,正确预测、预报泥石流 ,是目前最大限度减少泥石流灾害损失所采取的主要方法。本文综合了当前泥石流预测预报的方法 ,分析了泥石流长期、中期、短期预报及泥石流预报的原理 ,不同时期泥石流预报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我国是受泥石流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由泥石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几十亿元之多 ,减少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主要取决于预测预报工作等。  相似文献   

9.
热幔柱的启动动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科氏力是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的原因。在重力分异过程中,随着地球质量不断向地心集中,地球自转动能也不断向地核集中,从而产生圈层分化和差异旋转。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滑坡综合预测预报信息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滑坡的复杂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加之目前的滑坡灾害预测预报理论研究还存在局限性,大大增加了滑坡预报的难度。本文针对目前滑坡预测预报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了滑坡综合预测预报信息系统,并对该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内容等进行了详尽地设计和开发。滑坡综合预测预报信息系统以G IS为平台,利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将以监测资料为依据的滑坡定量预报与以专家经验知识为依据的滑坡定性预报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实现了滑坡的综合预测预报,提高了滑坡的预报水平。运用该系统不仅可以判断滑坡体的变形破坏机制、目前的稳定性状况和破坏概率,而且可以对滑坡体的变形演化阶段以及滑动时间作出预测预报,从而给滑坡现场工程师的综合判断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有关科学依据的实用化工具。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然灾害评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国胜  高庆华 《地学前缘》1996,3(2):212-218
减轻自然灾害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评估、防灾、抗灾、救灾、恢复、教育、保险与综合管理。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评估现状的分析,介绍了目前我国国家级、省级和城市级自然灾害评估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认为由国家、地方、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全国自然灾害区划、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预报、建立自然灾害与灾情预评估、灾害应急评估与灾情评定、灾害应急救助与救援管理系统、积极开展灾害保险与灾区恢复、灾害教育与宣传、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灾害管理、实现灾害信息共享、开展减灾效益评估及建立综合减灾系统等是我国目前自然灾害评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地震预报与地震灾害预报的相互区别及其相互联系 ,并分析通过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两种途径进行地震灾害预报 ,以达到防震减灾的目的。建议 :加强地震预报与地震灾害预报的管理 ,地震灾害预报只能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地区进行 ,而不应全面铺开。  相似文献   

13.
滑坡时间预测预报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我国是一个深受滑坡灾害困扰的国家,每年由滑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异常惨重。因此,滑坡预测预报已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对滑坡时间预测预报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了系统地总结,重点探讨了滑坡预报模型(包括定量预报模型、定性预报模型以及GMD预报模型等)、预报判据研究方面的进展,提出了滑坡综合信息预报的思路及具体的实施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4.
Short-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 months in advance, is an elusive goal of earth science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fundamental science and for disaster preparedness. Here, we describe a methodology for short-term prediction named RTP (Reverse Tracing of Precursors). Using this methodology the San Simeon earthquake in Central California (magnitude 6.5, Dec. 22, 2003) and the Tokachi-Oki earthquake in Northern Japan (magnitude 8.1, Sept. 25, 2003) were predicted 6 and 7 months in advance, respectively. The physical basis of RTP can be summed up as follows: An earthquake is generated by two interacting processes in a fault network: an accumulation of energy that the earthquake will release and a rise of instability triggering this release. Energy is carried by the stress field, instability is carried b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ress and strength fields. Both processes can be detected and characterized by “premonitory” patterns of seismicity or other relevant fields. Here, we consider an ensemble of premonitory seismicity patterns. RTP methodology is able to reconstruct these patterns by tracing their sequence backwards in time. The principles of RTP are not specific to earthquakes and may be applicable to critical transitions in a wide class of hierarchical non-linear systems.  相似文献   

15.
Application of GIS in Mineral Resource Prediction of Synthetic Inform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fommtion mechanism and synthetic information prediction of large and superlarge deposits in Shandong Province by analyzing and studying on the GIS platform.The authors established a prospecting model of synthetic information from large and superlarge gold deposit concentration region, and the multi-source spatial database from concentration region of deposits and anomalies. On the basis of the spatial database, a target map layer, a model map layer and a predictive map layer were set up. Based on these map layers, geological variables of the model unit and predictive unit were extracted, then launched location and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the gold deposit concentration region. The achievement of predicting large and superlarge deposits by the GIS platform has enabled the authors to design automation (or semi-automatic) interpretation subsystems, namely geophysics, geo-chemistry, geologic prospecting and comprehensive prognosis, and a set of the applicable GIS sofeware for mineral resmwcm prognosis of synthetic infornmtion.  相似文献   

16.
吕兆海  来兴平   《物探与化探》2009,33(2):229-229
以羊场湾煤矿为研究与工程实践背景,在综合分析区域地质(震)特征、开采技术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了现场地质动力灾害调查。基于地质力学理论,并依据声发射、钻孔窥视、松动圈等围岩损伤与变形的多元信息监测手段,较深入地构建了井巷超前地质预报的概念和技术方案,深入分析复杂地质条件下松软破碎围岩局部化变形与演化失稳机理,并通过羊场湾掘进巷道的预报实践验证,证明了提出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为工程防灾和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西南地区泥石流灾害及防灾预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地区山地分布广泛,地质条件复杂,构造运动剧烈,是山地灾害严重地区之一,其中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它们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为此,加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和研究极为必要。文章论述了西南地区泥石流的特征、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总结当前泥石流的防治及其预测预报的方法和经验,详细地论述了西南地区泥石流灾害仿治应以预防为主,指出今后防治泥石流灾害的发展方向是成灾信息采集和传输的网络化、实时化、自动化、数字化(可视化)等,使其成灾信息能够实现实时更新,便于科学管理及信息可视,从而准确、实时地预报、预警,为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软弱夹层的微观结构与工程性质 ,变形机理的数值与相似材料模拟及变形监测与预测预报分析等几个方面 ,对一大型倾斜楔体滑坡进行了长期全面深入的研究 ,对保证矿山安全运营及防灾减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空间信息技术即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以及数字地球在内的地球空间信息科学。随着计算机和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已逐渐应用于防震减灾领域。本文通过实际震例分别对目前基于GIS、RS技术的地震灾害监测评估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其优越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数字地球平台可视化展示了综合多源数据空间信息技术方法进行的震害评估效果。  相似文献   

20.
矿井瓦斯是当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因素,如何在矿井设计、建设前,建立一个比较可靠的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较准确地预测矿井瓦斯涌出量是一项重要工作。基于分源预测法,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建立了勘查阶段结束时,从整个井田及井田历史角度出发的矿井瓦斯涌出预测方法。根据瓦斯地质来源将其划分为邻近层瓦斯涌出、采出煤瓦斯涌出、井下残留煤瓦斯涌出、围岩瓦斯涌出、井田周围煤层瓦斯涌出等5类瓦斯源,并分别建立了相对应的预测公式。通过实例应用,证明该方法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