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对现有调查研究成果资料的分析和认识,本文探讨了海洋灾害地质区划的原则,首次提出了我国全海域的海洋灾害地质区划方案,按大型构造地貌界线作为一级灾害地质分区,划分为海岸带、陆架、陆坡(岛坡)、海盆与海槽4个灾害地质区,然后根据地理位置及灾害地质环境特征划分出24个灾害地质亚区。此外,从灾害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角度出发,定性的将中国海域的地质灾害风险(危险性)划分为4级,在24个灾害地质亚区中,较高风险区11个,约占近总数的一半;其次是较低风险区7个,占近三分之一;高风险区、低风险区分别仅4个、2个。  相似文献   

2.
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已涵盖大地构造、区域构造、矿田(床)构造,以至微构造等领域,研究方法结合了构造地质、地球化学、实验模拟等,实际应用范围已涉及找矿勘探、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地震预报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李刚  杨秀元  李浩  乐琪浪 《中国地质》2018,45(S1):115-122
奉节县是中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高发区县,区内地形起伏,构造和软弱岩层发育,地质环境较脆弱,通过对研究区开展野外地质调查,查清了区内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孕灾地质背景,整合灾害、地质和地理信息等数据,首次编制了奉节县幅1∶50 000灾害地质图,建立数据集。本文从数据来源、数据收集方法、处理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以期呈现地质灾害调查领域灾害地质图数据集应用的实例,为该类型地质调查和数据集处理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吕进英  高远 《地质科学》2014,(2):576-587
新构造的发育情况对于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遥感及物探(地震勘探)资料对两淮地区的新构造断层进行了解译。对比分析了两者的特点,初步总结了两淮新构造发育的特征,搜集了两淮地区历史上的地震记录,通过对新构造断层与地震记录的空间位置对比,初步分析了新构造活动易致地震的地段及地质原因。本文对于综合采用遥感及地震技术探测新构造具有参考价值,细化后可以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巷道布置、城乡规划、地震灾害防治等提供直接的、详实可靠的有关新构造断层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5.
南海灾害地质类型及分区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地质灾害”和"灾害地质”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术语.地质灾害即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是做为自然灾害的种类提出来的.灾害地质系指对人类生命财产能够造成危害的地质因素,包括某些地质体和地质作用.灾害地质是做为地质学的一个新的应用分支提出来的.我们在进行南海1∶250万灾害地质编图和区域灾害地质环境评价时,本着既考虑灾害地质动力性质,又考虑它们出现的空间部位,以及简单实用,方便研究部署和政府管理的原则,将南海灾害地质划分为构造的、海岸的、海底的和浅层的四大类.灾害地质分区既是调查研究成果,也是研究的方法手段.根据灾害地质环境区域分异情况,主要灾种及其组合特征,以及潜在危险性等,将南海分为4个灾害地质区;即海岸带灾害地质区、大陆架灾害地质区、大陆(岛)坡灾害地质区、中央海盆灾害地质区,然后再划分若干亚区.  相似文献   

6.
地貌构造分析或叫新构造分析,是大地构造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新构造学探讨地貌及相关的沉积特征,以阐明岩石圈近地表部分的新构造作用。由于S.S.Schultz、V.A.O-bruchev、N.I.Nikolaev、N.A.Florensov等人的工作,新构造学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苏联地学界。新构造学理论的基础是年轻内生作用的速率和特征与地球表面地貌的相关性。区域和应用新构造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依据地貌资料编汇新构造图及进行各类地质预测。本文以中亚、东亚及整个地球为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及地质灾害调查区划工作基础上,结合物探、钻探、槽探及区域地质等资料,对北京平原区的新构造活动及其引发的不良地质现象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京西(燕山西段及北京西山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对煤层的赋存控制作用,对揭示京西煤矿矿井动力灾害发生的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从京西煤田内矿井动力灾害发生的区域构造背景入手,结合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利用地质动力区划构造凹地反差强度评价方法,对具备发生动力灾害条件的矿井给出量化评价指标。通过分析确定,京西煤田开采矿井具备发生矿井动力灾害的动力环境,这对指导矿井安全开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显微构造地质学的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瑞旬 《地质论评》2002,48(2):178-181
我国的显微构造与组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已故何作霖教授把“岩组学”由德语文献介绍到中国,王嘉荫教授实测了国内岩石的岩组图,研究了矿物形成与变化的构造作用因素,他们把这一领域的研究与构造地质分析结合起来,结合构造地质分析引入了显微镜方法。不过在以后的30多年里,显微构造与组织分析只局限于少数学术单位和少数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地 质工作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带动,显微构造与组构在我国得到较快速的发展。许多高校地质系开设了相关课程,在矿业开发、工程地质、环境与灾害地质等方面也得到有成效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当前构造地质研究的某些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板块构造引发了地球科学革命,成为当前最盛行的地学理论。但是随着板块学说登陆,发现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有很大差异。一些学者提出了多种新观点、新假说,如近年提出的大陆构造、全球构造、地幔主构造等等。地质构造研究潮流移向多元化。中国拥有构造复杂多样的造山带和多种样式的大陆盆地等构造。实践证明,这些构造很难用一种模式、一种机制予以阐明。地质工作者要立足于我国独特的地质构造,努力探索,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