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冬季雨雪期,地面0cm温度表和地面最高(低)温度表,常容易被雨淞和雨雪降水结冰冻结在土壤的地表层上,或与潮湿的地表层冻结在一起。这种地温表与地表层冻结住的情况,可以事先用等量的凡士林和机油的混合物,涂抹地温表表身贴地的一面,来防止出现或减轻冻结住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谢允 《湖北气象》1994,(4):15-15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曲管地温表的安装要求是表身与地面成45°夹角,并确定其安装及每月定期检查时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为土5°。即表身与地面夹角在40°~50°之间均在允许范围之内。为了保证曲管地温表安装准确,现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检查方法,供大家在安装及定期检查时参考。 如图:设表身与地面的夹角为,温度表伸出地面的长度为,温度表顶端到地面的垂直高度为。根据规范要求,应为45°,其允许范围为40°~50°,的长度对于一支温度表来说是可实测得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冬季雪量较大,积雪消融后,地温场土壤水分含量猛增,湿润的土壤到了傍晚很快冻结成坚硬的土层,与之紧密接触的地面最高、最低温度表也与土壤冻结到一起,调整时稍不小心,就会将地温表折断.  相似文献   

4.
袁银庚 《气象》1984,10(8):24-24
气象台站在安装曲管地温表时,因没有辅助工具,既费事又不易使曲管地温表的安置符合《规范》要求,以致使观测到的资料失真。为了便于按《规范》的安置要求进行安装,我们设计并试用了以下方法,效果较为理想。 一、标温度表深度记号 一般在曲管地温表表身上有一个凹陷记号和一个红漆记号,或者只有一个凹陷记号。此记号和安置深度部位相差不多,所以不少台站就以它替代深度记号。但这样做有时会有较大的误差。  相似文献   

5.
在地面观测中,每逢冬季雨雪过后,地面温度表在耙松的湿地上很容易与土壤冻结在一起,以至于给20时地温表的调整带来麻烦。个别台站的值班人员遇到这个问题时往往采取小刀撬、温水浇等不恰当的方法处理,结果造成了地面最高、最低温度表折断碎裂或者改变了土壤的自然状态,影响记录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在长期的观测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19时巡视仪器前后,如果发现地面温度表已成冻结状态,则在观测地温之前,  相似文献   

6.
观测组拿来一套1985年天津出厂的曲管地温表要求调换,原因是20cm 示值与其它三支差3—4℃。经初步外观检查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后将四支温度表放在同一水温中比较,20cm 一支比其它三支低3.5℃,但未发  相似文献   

7.
温度订正错0.1,但地温表球部离开土壤,地表板结,往往容易被疏忽.由于仪器安置维护环节影响质量,较之其它影响更为严重,就维护问题谈点看法: 1.地面三支温度表在日常使用中,最高、最低表每日定时调整,放回时球部若没有埋入土中一半,且密贴于土壤,而形成有空隙,则可能造成示值偏低.另外,地面表读数后不需移动,埋土状态较能维持,地高表则不然,也是出现最高表表示值低于地面表示值现象的一个原因.可见正确安置仪器是记录准确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在地面观测中,每逢冬季雨雪过后,地面温度表在耙松的湿地上很容易与土壤冻结在一起,以至于给20时地温表的调整带来麻烦.个别台站的值班人员遇到这个问题时往往采取小刀撬、温水浇等不恰当的方法处理,结果造成了地面最高、最低温度表折断碎裂或者改变了土壤的自然状态,影响记录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使用机制报表程序预审气表 - 1数据中 ,有时发现冬季积雪时 ,计算机经常提示地面最高、最低温度有疑误。这是由于积雪时地面 3支温度表安置状态不同造成的。因此 ,在安置 3支温度表时应注意 :①温度表应水平安置在未被破坏的雪面上 ,避免安置不水平使温度表受重力影响而导致温度示值不准。②安置地温表前 ,一定要用干净的软布擦净表身及球部所粘泥土 ,避免因泥、雪不同的导热率使温度不准。③加强巡视 ,每小时都要认真察看 3支温度表的安置状态 ,尤其是在积雪融化时 ,发现表身下陷或悬空应及时重新安置。④要注意保持地温场雪面状态 ,每次移…  相似文献   

10.
王志芳 《气象》1980,6(3):30-30
大家知道,浅层地中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种子的发芽和作物的生长。因此,获得准确的不同深度的地温资料,在农业上是非常重要的。而要测得准确的地温资料,必须做到仪器性能良好、仪器安置符合要求,观测操作正确。目前我国气象台站使用的浅层地温表仍是曲管地温表。这种温度表的构造原理和一般玻璃水银温度表基本相同,只是在外形上有些不同。它的感应部分(球部)和表身成135°的夹角。安置时要求球部平躺,有刻度的表身与地面成45°的倾斜角,每组4支表所测深度分别为5、10、15和20cm。按照《规范》规定,曲管表安置时的允许误差:深度为±1cm,倾斜角为±5°。 为了进一步认识这种允许误差所引起的记录误差有多大,我们用历史资料作了一些分析。 根据曲管表的设计,当表身与地面的倾斜角α=45°时,5、10、15和20cm深度(a)的表在土中的长度(C),将分别为7.07、14.4、21.21和28.28cm(见附图)。根据正弦三角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台站不能严格按《规范》要求操作,地面三支温度表的安置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安置不当 1.平时不注意及时疏松地温场,地面温度表放在板结的地表面或“硬槽”内,感应部分及表身裸露在地表或与土壤间有较大的空隙. 2.20时调整后地高、地低表匆忙放置,感应部分不能与土壤密贴,从而造成地面0 cm、地面最高温度表示值偏低,地面最低温度示值偏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冬季雪量较大,积雪消融后,地温场土壤水分含量猛增,湿润的土壤到了傍晚很快冻结成坚硬的土层,与之紧密接触的地面最高、最低温度表也与土壤冻结到一起,调整时稍不小心,就会将地温表折断。 按照《规范》要求,在潮湿土壤冻结前,可用等量的凡士林和机油混合物涂抹表身贴地一面,调整时,勿使表从手中滑脱。我站冬季来临前,用蜡烛在表身擦涂一层蜡膜,效果同样很好。也可在20时观测后调整时,用镊子、铁丝之类的硬物沿表身贴地处均匀轻橇,松动后再调整。切不可用热水浇淋表身与化冰调整温度表,这样做只能加大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13.
目前气象站测定浅层地温使用的是曲管地温表,这种表的构造,原理与一般温度表基本相同,只是在外形上有些特殊,它的感应部分与表身成135度的夹角。安装时要求球部平躺地中,表身与地面成45度的角;每组四支表所测深度分别是5、10、15、20厘  相似文献   

14.
青海南部高寒草地土壤冻融交替期水热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了解高寒草地土壤冻融交替过程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机制,通过2014年8月1日至2015年8月1日不同土层土壤温度和水分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较为系统地探讨了青南高寒草地土壤冻融期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南高寒草地土壤冻融阶段大体可分为初冻期、稳定冻结中期、稳定冻结后期和消融期4个时期;不同土层土壤温度随气温的变化呈周期性波动,且随着土层的加深变幅减小;不同冻融期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温度和水分波动幅度较大,下层土壤对水热因子的敏感性较小;土壤完全冻结的天数达44~115d,日冻融交替过程主要发生在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土壤冻融交替增强了土壤的保水性,对该区草地植被提前返青和初级生产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防止地温表被土壤冻结,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可事先用等量的凡士林和机油混合物涂抹在表身贴地的一面.然而天气变化并无固定的模式规律.如遇冬季提前结冻或天气骤变,20时观测时常发现地面温度表被结冻的潮湿土壤冻住,无法直接拿起调整。  相似文献   

16.
于东红 《气象》1999,25(1):57-57
地面观测仪器应严格按《地面观测规范》安装、操作,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我们在台站地面温度表的安装使用检查中发现,有的地面温度表(包括地面、最高、最低)没有严格按《地面观测规范》的要求来安置,使温度表的球部不是埋入土中一半,或者埋的土壤被风吹走,使温度...  相似文献   

17.
葛福庭 《气象》1983,9(9):26-26
一、问题的提出 地面温度是指地面表层的温度。所谓地面表层,指为是大气层与地壳之间的一个界面。 为准确测得地面温度,《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地面温度表(及地面最高表)感应部分及表身一半埋入土中,一半露出地面。埋入土中部分的感应部分与土壤必须密贴,不可留有空隙。但在日常安装使用中,人们对此却往往重视不够。常见有感应部分全露在空间,或埋得过深、过浅,或感应部分与土壤没有密贴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地面温度测定的是地表与空气交界面的温度,冬季有积雪时测定的是雪面与空气交界面的温度。在观测工作中,发现冬季地温场有积雪时,14时观测地温有时会出现0cm温度表读数与地面最高温度表读数差值较大的现象。经反复观测,发现是由于地面温度表经过太阳直射,感应部分的积雪融化,与地面脱离,造成0 cm温度表与地面最高温度表读数均迅速上升。观测前30分钟巡视仪器时,因发现温度表下陷雪内,便重新埋放,使0cm温度表感应部分与雪面重新接触,温度迅速下降,而地面最高温度表则不会下降,这就造成了上述情况。 建议在冬季有积…  相似文献   

19.
地面温度测定的是地表与空气交界面的温度,冬季有积雪时测定的是雪面与空气交界面的温度.在观测工作中,发现冬季地温场有积雪时,14时观测地温有时会出现0 cm温度表读数与地面最高温度表读数差值较大的现象.经反复观测,发现是由于地面温度表经过太阳直射,感应部分的积雪融化,与地面脱离,造成0 cm温度表与地面最高温度表读数均迅速上升.观测前30分钟巡视仪器时,因发现温度表下陷雪内,便重新埋放,使0 cm温度表感应部分与雪面重新接触,温度迅速下降,而地面最高温度表则不会下降,这就造成了上述情况.  相似文献   

20.
高洪 《河南气象》2002,(4):46-46
冬季在降雪或有积雪的日子 ,若不注意 ,会产生地面最高温度失真的情况。本站曾出现过 1月份 1 4时 0cm温度比该日地面最高温度高 2 .7℃的现象 ,致使该日地面最高温度失真。分析原因 ,由于降雪 ,表身完全被大雪埋住 ,此时的温度示值不是雪面与空气的交界面温度 ,当积雪逐渐融化 ,表身下陷雪中 ,或积雪融化后 ,没有及时安置好温度表 ,其感应部分与土壤没有密贴 ,这时地温表测得的温度也不真实。因此遇到特殊天气 ,要增加巡视仪器的次数。积雪天巡视仪器时 ,均应将表小心从雪中取出 ,放置在雪面上 ,使表身紧贴雪面。雪面开始融化 ,应注意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