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黑龙江气象》2009,26(2):F0003-F0003
今年4月以来,黑龙江省境内由于高温、大风,且没有出现明显降水,致使全省出现了严重旱情,据5月29日测墒结果显示,全省干旱面积已达9254万亩,超过耕地面积的45%,其中重旱面积3740万亩,水田缺水渴水面积606万亩。  相似文献   

2.
1983年4月28日凌晨,本站出现了6级以上的偏南大风,县内部分地区同时造受冰雹袭击,致使三麦、油菜等夏熟作物倒伏、折断及三熟制秧苗倒芽、根拔;尤其是小麦,损失较重。对于这次大风、冰雹天气影响系统,在卫星云分析图上有比较清楚和直观的反映,现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桂西北河池市近10a来的气象灾害及其影响分布,并对造成桂西北严重灾害的暴雨洪涝、干旱、冰雹大风、低温冷害损失影响情况进行描述。结果表明:桂西北冰雹大风发生以系统性影响为主,多发生在春季3-4月。由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相对过去更为频繁。影响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出现在2004年、2008年和2010年,其余年份主要...  相似文献   

4.
利用1951-2005年莒县气象资料,统计了干旱、冰雹、暴雨、大风、高温、冻害、雷暴、大雾、雾凇、雨凇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分析其演变趋势。结果显示:干旱频率明显增加,暴雨、大风、雷暴频率明显减少,大暴雨频率有增加趋势但不明显,高温、冰雹、低温冻害、大雾、雨凇、雾凇有减少趋势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一、灾情概况 1981年7月18日中午。烟台市栖霞、海阳二县27个乡镇共628个自然村遭受了严重的冰雹龙卷大风的袭击(简称85.7过程)。据烟台日报报导,冰雹平均积地4—5寸厚,直径多在60mm,暴雨如注,海阳县战场泊乡15分钟降雨54.0mm,普遍出现10级以上大风。至使11万2千余间房屋不同程度遭受破坏,死1人伤120人,死亡家禽15万只,农作物受灾50多万亩,二县经济损失约1亿6千余万元,是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风雹灾害。  相似文献   

6.
夏玉米在生育后期常因雷雨、大风、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倾倒断根,导致减产。为了研究夏玉米生育后期倒伏断根对产量的影响程度,我们在1991年进行了夏玉米切根试验。  相似文献   

7.
1988年6月1日午后到傍晚我省鲁北、鲁中山区,七个地(市)约二十个县(市)不同程度地遭受冰雹袭击(图一)。冰雹最大直径为35mm,最大平均重量6g(出现在广饶)。个别地方冰雹持续时间长达半小时之久,积雹厚度达15cm,降雹时伴有10级左右的短时大风。据不安全统计,全省受灾面积达78万余亩,直接经济损失7271万元。为了搞清这次大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9月5日北京夏令时18时20分—19时55分,黑山县32个乡镇普遍遭受了一场罕见的冰雹、大风、暴雨的袭击,其中11个乡镇受灾较重。受灾总面积50万亩,粮豆损失5万吨,直接经济损失5300万元。灾害过后,我们赶赴绝产1万亩的罗屯  相似文献   

9.
根据德州市10个县市区1978—2013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成灾面积资料,分析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和低温冻虫害4类气象灾害的成灾率,并计算其变异值,将气象灾害分为5个等级,对4类气象灾害与年度各类灾害总和的关联度进行灰色关联计算,呈现出对农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大风冰雹>暴雨洪涝>干旱>低温冻虫害,通过灾损评估模型的建立,得到36a农业年景分级和综合评价。结论如下:德州农业气象灾害较重年景占8%,灾害最重的年份为1992年,而中灾及以下灾情的出现次数占到了总灾情的92%,其中灾害最轻的年份为1979年、1999年。德州农业受灾历史记录与年景评估较一致。  相似文献   

10.
李桂兰 《贵州气象》1995,19(6):3-4,9
我州地域辽阔,东西宽207.6km,南北长249.4km,总面积为26197km2,州内地形地貌复杂,各地气候差异很大,素有十里不同天之称。由于受大气环流和复杂的地形地势影响,我州的灾害性天气十分频繁,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春旱、夏旱)、冰雹、大风、暴雨洪涝、低温阴雨等。1992年以来,我州出现的主要气象灾情如下:1灾害性天气的出现情况1992年我州受凝冻、倒春寒、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的袭击,尤其是严重的夏旱连秋旱,是一个重灾年,粮食比上年减产13.6%,春季冰雹造成的损失也十分惨重,仅罗甸县4月7日、4月23日两次冰雹灾害就造成…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春季(3—5月),我省天气气候的特点是:气温显著偏高,降水异常偏少,大风日数也明显少于往年,大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省受旱农田面积达31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  相似文献   

12.
沙雅县的人工防雹工作已开展三年.为了农业的丰收,沙雅县人民顽强地与大自然抗争,取得了较好成绩. 冰雹给沙雅县农牧业生产曾造成严重的威胁.冰雹灾害这一项,使农作物失收面积最多年份达7万亩,经济损失约1700万元.1986年至1988年连续三年冰雹灾害严重,使棉花生产受到很大损失.棉花种植面积得不到发展,每年只能播种几万亩,平均单产不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雷暴大风天气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971-2008年山东省122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对山东省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冰雹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山东省雷暴大风年均为46.6d,区域性雷暴大风年均为15.7d,随年代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山东的雷暴大风主要集中在5—8月,7月最多。雷暴大风的地理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地区年均在l~3d。雷暴大风的影响范围较大,最多可达87个测站。雷暴大风的极大风力一般在8—9级,最大可达12级,极大风速的风向以西北风最多,但在7月以西南大风最多。雷暴大风与冰雹相比,二者出现月份和影响范围有明显差异,冰雹主要集中在4—6月,冰雹影响的范围远小于雷暴大风。  相似文献   

14.
影响卢氏县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影响卢氏山区的气象灾害有暴雨、暴雪、寒潮、大风、高温、干旱、雷电、冰雹、大雾、道路积冰等.其中暴雨、冰雹出现频率较高,且危害最大.为防御气象灾害,气象部门应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政府及有关单位要及时把灾害性天气预报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传播至千家万户;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民众自救能力;建立和完善灾害性天气预警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5.
宜春地区主要气象灾害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9-2008 年气象观测资料和1949-2008 年气象灾情资料,对发生在宜春地区的暴雨和洪涝、大风、冰雹、干旱、高温、低温和冷冻、雷电等7 类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规律及成因进行了分类分析.结果表明,宜春地区每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重度洪涝灾害为3-5 a 一遇.东部和西部各有1 个大风多发区;大风7-...  相似文献   

16.
黔西南州烤烟生产区人工增雨防雹技术效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西南位于黔滇桂三省区的结合部,地形地势复杂.每年都有干旱、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发生.对优质烤烟生产影响很大.该文就黔西南冰雹天气的成因、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移动路径、人工增雨防雹技术及实例进行总结,以期今后更好地开展人工增雨防雹工作.  相似文献   

17.
2003年入夏后,河南省出现了干旱、大风冰雹、低温连阴雨、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尤其是进入8月份后,全省大部地区出现15~22天的降水日数,特别是8月下旬黄淮之间出现的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部分农田被淹,严重地影响了夏玉米、棉花、大豆、水稻等大秋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18.
冰雹是定西地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全区各县每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冰雹袭击。据统计,年平均雹灾面积为44万亩,最重年份达120万亩,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我站自1979年开展711雷达观测以来,逐渐积累了一些识别雹云的经验,用回波区高度、最强中心高度、回波强度、回波形状和500mb 环流型五个因子进行0,1回归运算,建立冰雹预报指标,准确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9.
2003夏季异常天气条件对农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入夏后,河南省出现了干旱、大风冰雹、低温连阴雨、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尤其是进入8月份后,全省大部地区出现15~22天的降水日数,特别是8月下旬黄淮之间出现的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部分农田被淹,严重地影响了夏玉米、棉花、大豆、水稻等大秋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20.
该文利用2005-2014年丰都县地面天气、探空数据、NCEP 1°×1°FNL再分析资料等,对丰都地区冰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这3类强对流天气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这3类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从天气个例出发,利用实况资料对强对流天气的差异进行分析,为强对流天气的预警预报提供参考。得到如下结果:短时强降水通常出现在5-9月,大风通常出现在5—8月,冰雹通常出现南部的七跃山脉和北部的蒋家山和黄草山脉附近~([1]),2005—2014年间共出现了7次,3—8月均有发生。通过计算3种强对流天气环境场参量,归纳出3种物理量参数的差异:大气可降水量、AT500-T850,K指数、抬升指数(LI)、相对湿度、散度场分布等在冰雹、短时强降水和大风天气中有明显的差异,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的AT500-T850相差了近5℃,大风天气的值介于冰雹和短时强降水之间。大气可降水量分布上,短时强降水的大气可降水量(PW)平均值为58 mm,比冰雹值大约多了10 mm,比大风值多了14 mm。短时强降水出现时几乎整层都是处于饱和的状态,冰雹和大风天气几乎只在中低层有较饱和的水汽,而高层的相对湿度平均值在40%~50%左右。对流指数方面,K指数和LI指数都很好的指示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K指数在短时强降水发生时其平均值在39.8℃左右,较冰雹和大风分别高1.6℃和3℃。短时强降水出现环流位置大多位于600 hPa以下,而冰雹则在300 hPa左右,大风在400 hPa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