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继地震预报方法的清理工作后,国家地震局组织的攻关研究已经开始。这一工作对于在清理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近二十年所取得的预报经验系统化、规范化,特别是推进地震预报研究成果的实用化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工作部署;也是切实提高当前地震预报水平,在新的地震活跃期中更好地发挥地震工作作用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1983—1985年地震局组织了对各类预报方法的清理攻关。根据地震活动前兆清理结果,认为地震活动前兆是具有一定预报能力的,例如几项必做项目(即各地区都必须清理检验的项目:空区、条带、相关地震、地震窗、诱发前震、震群前余震系列)的预报信息在统计检验上是有意义的。 新知识的开拓可以在理论指导下去实现。如马克斯威尔方程预言电磁波的存在,然  相似文献   

3.
1989年韩谓宾等对四川地区1966年以后地震活动背景性条带的预报效能进行了清理。随着工作的深入,许多研究者对四川历史有感地震进行了调查和整理,根据历史地震目录编辑的原则,编辑了四川历史地震目录。结合预报清理攻关成果,我们对四川地区1900年以后的强震震前的背景性条带作了清理和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强震前都有背景性条带出现,且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沿活动断裂或应力集中带展布。最后给出预报效能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地震活动性是指地震发生在时间、空间和强度上的规律性。对地震活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其未来的活动进行预测。地震活动随时间分布的特征是否表现为周期性、随机性、群集性 (cluster)等是地震学家十分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它对于理解地震活动物理过程和建立地震预测的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地震活动在时间域中的预测可分为中长期预测和中短期预测。本论文是针对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常采用的稳态泊松模型做了一些研究工作 ,发展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 ,具体分以下两部分。1 地震活动长期特征 (或平均特征 )的预测方法及地震危险性评估的新方…  相似文献   

5.
《震灾防御技术》2007,2(2):218-219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为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所,是国家级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主要科研方向是:开展震源环境、地震过程和震源破裂机理等地震科学的基础研究;以地震预测试验场为基地,开展地震数值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展地震前兆机理研究;开展对构造活动、地震过程的观测方法研究,发展流动观测技术,开展防震减灾类观测专用设备的研制工作;承担地震中期和长期预报、地震预报攻关研究、地震现场流动观测任务;承担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数据中心管理、数据分析处理和数据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6.
中长期地震预测中的PI算法改进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丽娜  齐玉妍  温超  张合 《地震》2012,32(4):44-52
图像信息学PI(Pattern Informatics)算法是一种基于统计物理学的地震预测新方法, 近年来得到了较大发展。 本文探索把此方法与地震活动性网格点密集值方法相结合, 并尝试用于华北地区中长期地震预测。 在预测中, 使用1970—2011年ML≥3.0区域地震目录, 针对MS≥5.0预测“目标震级”, 采用15年尺度的地震目录滑动时间窗, 均为3年尺度的地震活动“异常学习”时段和“预测时间窗”, 结合一定时空及震级范围内地震的数量和震中分布因素, 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计算。 对该方法的预测效果使用Molchan图表法进行统计检验。 结果表明, 此方法在某些方面优于PI算法, 且在地震趋势分析和中长期预测方面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地震》1986,(1)
国家地震局部署的清理攻关任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各个手段特别是综合预报的手段,到今天清理工作已经完成了。总体上来看工作很有成效。说明局党组作出清理攻关的决策是正确的,是符合我国地震科学发展需要的。第二,说明我局各单位对这项工作的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关地震活动图象的研究进展很快,尤其通过这次地震学预报方法的清理攻关,许多方法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多数有定量判据指标的分析预报程式,有力地推进了地震预报的实用化进程。下一步的工作如何深入,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以下就地震活动图象研究谈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前几年国家地震局组织的测震清理攻关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对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波特性等方面的各种强震孕育的测震学指标进行了较全面、较深入地清理,并对这些指标作了初步评定与优选;同时也发展了一些应用多种测震学指标进行地震危险性评定与地震综合预报的新的数学方法,如模式识别法和模糊数学法等;对地震活动性图象和某些其他测震学指标在较大地震前出现异常变化的物理机制也作过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准备地迎接可能出现的我国地震活动的新高潮,国家地震局在组织对各地震前兆手段和综合预报方法进行全面清理研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进地震科研成果在震情分析预报中的应用,于1986年底决定组织地震前兆预报方法的攻关研究。地震综合分析预报攻关研究就是这个总的攻关研究计划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6.4级地震发生在2020年度全国地震危险区内,震前作出了较好的中期(年度)和短期(月尺度和周尺度)预测,是少有的地球物理观测能力较低地区的强震前中期和短临预测较好震例。本文梳理了中期和短期预测的主要依据及其预测效能,研究表明,震前中期异常主要有流动地磁、多方法组合、5.0级地震平静打破、6.0级地震的准周期活动等;短期异常有4.0级地震活动图像、中源地震影响、于田垂直摆倾斜EW、于田GNSS基准站EW位移、和田GNSS基准站EW位移等。在总结震前分析预测过程的基础上,提出针对地球物理观测密度低地区的地震危险区论证和短临跟踪的建议,为该类地区的地震危险区判定及跟踪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清理了2000年以来四川省年度会商报告中涉及的水位、水温观测的异常资料及运用这些异常资料进行年度地震趋势预测的情况,分析了运用单学科观测数据进行地震趋势预测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历年来比较可信的分析方法及准确预测和虚报的原因,提出了利用水位、水温观测数据在地震分析预报工作方面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2013年郭增建提出的基于地震活动性的"静中动"和后期与作者共同发展的"准静中动"方法,以1987年1月8日在甘肃南部迭部县发生的5.9级地震作为标志性的"准静中动"地震,结合国家地震局在1989年综合划定的1990—2000年南北地震带10年地震危险区,用中长期预测的时间尺度,指出了南北地震带北段三个未来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地区,其中一个就是四川省九寨沟地区。回顾分析中对"静中动"方法预测效能、存在的问题及一些中长期预测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到两点认识:一是通过这次地震的再次验证,证明"静中动"方法是一种可行的预测地震的独立指标方法,在验证的基础上对该方法进行了优化认识;二是基于"静中动"方法与南北地震带北段10年地震危险区对应地震较为准确的启发,初步认为前兆可以划分为平静期的前兆与活跃期的前兆,而前者可能对于地震的预测意义更大,未来可以沿这一思路开展进一步的论证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盛峰  张永仙 《地震》2021,41(4):203-217
20世纪90年代由世界多个国家的地震学家围绕“地震可否预测”问题进行国际讨论后, 人们开始思考适用于地震预测研究的规则应该有哪些, 尤其是地震学家针对地震预测研究中所采取的途径和工作思路开始发生了变化。 2007年开始的“区域地震似然模型”(Regional Earthquake Likelihood Models, RELM)工作组和由此进一步而来的“地震可预测性国际合作研究”(Collaboratory for the Study of Earthquake Predictability, CSEP)计划开始之后, 一大批地震预测模型和与评估其预测效能有关的统计检验方法加入进来, 在设立相同的预测规则和使用统一的数据来源下, 通过全球设立不同测试中心的方式, 共同参与到对地震可预测性问题的系统研究中来。 当前, CSEP计划已由开始的1.0阶段发展至2.0阶段, 为使读者了解与这几项国际合作研究相关的工作主旨和发展历程, 本文总结了与CSEP工作1.0阶段相关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安徽及邻区中长期地震危险区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长期地震预测工作直接服务于10~20年左右的防震减灾工作,科学意义和社会效应十分明显,但受预测时间尺度限制,较长期地震预测和短临地震预报远未达到系统化、和实用化的程度。安徽属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活动性较弱,由于中强地震一般不产生明显的地表错断现象,故难以通过地表调查获取断层活动的定量数据在相关区域开展中长期地震危险区的预测工作。近年来,在安徽地区地震地质、历史地震活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研究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活动断层、历史地震、地球物理场、现代构造应力场等反映的长期和超长期地震危险性信息和发震构造环境,结合地震复发间隔和地震活动趋势分析,尝试应用于安徽未来中长期地震危险区的划分,为2006~2020年安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综合圈定提供地震地质学依据。结果显示:安徽中长期地震危险区可分为两类,Ⅰ类地震危险区有泗县-泗洪(M≥6.0)、霍山-六安(M≥5.0);Ⅱ类地震危险区有马鞍山(M≥5.0)、淮北(M≥5.0)、铜陵-青阳(M≥5.0)。其中,Ⅰ类地震危险区在预测时段内,发生所预测震级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6.
地震预测首先是一个科学问题 ,地震预测的实现只能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十五年来 ,在中国地震局有关部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持下 ,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围绕与地震预测的有关的科学问题 ,开展了多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些研究工作可以概括为 3个方面。1 地震活动性分析及其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现代地震目录。地震活动性研究是我所地震预测研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许绍燮等 ,1 989,1 990 ;许绍燮 ,1 993 ;Wang等 ,1 996;郑秀芬等 ,1 998;王林瑛 ,1 999)。地震活动性的经验性研究包括强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7.
晋冀蒙交界地区处于华北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和燕山地块交界处,其地震活动受到构造应力场变化的影响,和未来中强地震有一定关联性.2019年以来,晋冀蒙交界地区出现 ML3.0以上地震显著增强现象,为了评估此区域地震活动起伏的震兆意义,构建有效的预测方法,文章将增强区域作为地震频次的窗口,选取 ML3.0以上地震年滑动频次为预测指标.通过回溯历次5级以上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情况,确定最优预测规则.经过在预测规则参数空间扫描,以R 值作为目标函数,最终确定的预测窗长和阈值为2年和14次,在此规则下地震频次预测指标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和较高信度.  相似文献   

18.
利用我国丰富的历史地震资料和许多同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评定近期(十年内)地震危险区的条件,并清理和总结了十五世纪以来华北强震区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震活动性等方面的特征。利用图象识别的CORA-3算法与费歇尔判别函数,对华北历史上已发生的38次地震和22个待预测区进行了分类和预测。  相似文献   

19.
1.前言近年来,地震窗预报方法已在国内广为应用。富蕴地震窗系笔者在王泽皋、姜秀娥等人工作的基础上,于1984年在全国地震预报清理攻关中建立,在1987—1988年全国地震预报实用化攻关中又得以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富蕴地震窗自建立以来,其在附近地区的几次5  相似文献   

20.
朱令人  王海涛 《内陆地震》1989,3(3):203-213
本文在地震综合预报清理攻关及有关震例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地震孕育的阶段性,分四个时段提取了新疆地震预报实践中常用方法、手段的单项异常预报判据和指标,定性和定量地研讨了综合预报方法。提出地震综合预报的集成预测概率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