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Kuiper带天体的轨道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评述太阳系动力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Kuiper带的轨道动力学。早期的研究是为了探讨短周期彗星的起源。在发现第一颗Kuiper带小天体之后,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到Kuiper带共振区的相空间结构上,Morbidelli和Malhotra分别采用不同的模型研究了这些共振区的大小。其中主要研究对象是3:2共振区。冥王星也处在这一共振区中。从冥王星的轨道特性来看,冥王星应是一颗较大的Kuiper带天体,它还拥有另外两种共振——Kozai共振和1:1超级共振。正是由于这些共振的存在,冥王星的运动才得以长期保持稳定。观测表明许多Kuiper带天体也处的海王星的平运动共振中。早期的理论认为这些平运动共振起源于灾难性事件,如碰撞。然而这都是一些小概率事件,无法对共振的形成进行合理的解释。Malhotra通过行星迁移成功地解释了冥王星被共振俘获的机制。这一机制的概率非常大,同样可以用来解释Kuiper带天体共振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1992年以来,在海王星外的太阳系发现了近千个小天体,称为Kuiper带天体(KBO)或Edgeworth—Kuiper带天体,其中有一部分偏心率和倾角较大的小天体与海王星之间存在3:2平运动共振,轨道特征类似冥王星,命名为类冥王星,自KBO发现以来,天文学家们进行了多次小天区的搜索,发现了几个质量较大的KBO,通过数值计算,在轨道参数空间发现了两个和冥王星一样同时具有3种共振的区域,在这两个区域里的小天体既避免了海王星的强摄动又不会与冥王星密切交会,轨道非常稳定,因此有可能在其中发现质量较大的类冥王星。  相似文献   

3.
廖德春  黄乘利 《天文学报》1996,37(3):303-312
本文用JMA大气角动量序列计算了对极移和日长变化的激发量(m'1、m'2和m'3),并分三个频段与天文观测得到的地球自转参数序列(m1、m2和m3)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钱德勒和季节性频段上,大气运动确实是固体地球自转变化的主要激发源.  相似文献   

4.
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的137m射电望远镜,对10个行星状星云给出了新的CO(1-0)谱线观测结果.其中4个行星状星云:NGC6445,M159,M49和M251,已有过CO(21)的观测,本文第一次给出了它们的CO(10)的测量结果;对2个别人曾经观测过但未测到CO的行星状星云:Sh271和M418,本文第一次证认了它们的CO发射;对4个别人从未进行过CO搜寻的行星状星云:VV18,M252,He2459和K331,本文第一次进行了观测,并得到了它们的CO(10)谱.由CO的发射谱征可见,VV18可能是一个误分类的行星状星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国外有关行星自转动力学的研究概况,对1968至1981年期间发表的结果做了评述。 主要内容有:水星的3:2轨旋共振的理论解释;水星自转运动中的液核效应;金星缓慢逆向自转的机制问题;火星自转速率的季节性变化以及火星自转轴的运动(发差和章动);类木行星和冥王星的自转问题等。  相似文献   

6.
曾琴 《天文学报》1998,39(1):35-39
使用BIMA的C位形混合波导联结9元天线阵,对SgrB2(N)和SgrB2(M)观测了CH3CN分子振动激发态V8=1的6K-5K线系,仅在SgrB2(N)的10″*4″区域里探测到上述发射线。  相似文献   

7.
季海生  宋慕陶 《天文学报》2000,41(3):257-269
用时间缓变的非线性无力场模拟超级活动区(弧岛式大型δ黑子)的磁场位形。这个复杂磁场包含了向量磁场的主要观测特征:正负磁流极端不平衡性(正负磁流之比为1:6),U形磁反变线,局域磁场的二极子、四极子差异性。模拟结果厅用来解释一些观测结果:(1)大耀斑主要产生在U形中性线的磁性混杂区或四极子区(2)U形反变线的准双极性区几乎没有大耀斑很小。(3)活动区内部的大型旋转运动和磁沲运动会导致四极子场磁拓扑分  相似文献   

8.
参加了Flares22和Max'91国际联合观测之后,我们处理了三个频率(1.42,2.84,3.67GHz)和四个频率(1.42,2.00,2.84,4.00GHz)或(1.42,2.13,2.84,4.26GHz)快速采样射电望远镜的观测资料。结果除了发现射电爆发源的局部区域中存在有射电辐射的第四种基本分量而外,还在微波爆发快速精细结构中发现了三种基本时间单元。其量级分别是:0.1秒>τ1≥1毫秒;1秒>τ2≥0.1秒;100秒>τ3≥1秒。尽管出现在各自基本时间单元内的FFS事件的形态及特性各自不同,但是,叠加在射电爆发背景之上的特性,构成了它们的共同属性。三种基本时间单元的确认,对于研究微波快速活动的精细时间结构,划分FFS事件的种类找到了根据。三种基本时间单元的研究,对于深入探讨产生FFS源的ECM理论,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非径向脉动δScuti(盾牌座δ)型变星4CVn的最新光电测光观测,证实了其振幅和周期的长期缓慢变化.两种多重频率分析方法都一致确认出已知7个频率中的5个(f1,f2,f3,f5,f7).观测还发现三个可疑频率.目前主频的振幅和十几年前的一样,基本保持不变,可能正处于向最大振幅变化的增加阶段或者处于刚过极大的下降段.其它四个频率的振幅都不同程度地变大.f2,f3和f5的振幅增幅分别为63%,25%和120%,尤其是f7,从上次的0变为0.009mag.频率分析显示除主频f1几乎未变外,其它频率缓慢变化:f2和f7约减小0.08%;f3减小0.14%;f5增加0.03%.用Blazhko效应和不同非径向脉动模式之间的共振解释振幅和周期变化的合理性,尚需进一步从观测上检验.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从对Orion-KL星云中OH1665MHz脉泽的单基线干涉观测的分析中,提出一种新的外流模型,即多重分离的旋转膨胀环.这种模型与观测结果是一致的.通过对24km单基线观测得到的19个OH1665MHz脉泽斑点的相对位置图进行分析、统计、拟合和计算,得到这19个OH1665MHz脉泽斑点分别分布在三个旋转膨胀环上.这三个旋转膨胀环的视距分别为3".81,5".87,6".0;对应的环半径分别为1742,2720,2766AU;径向膨胀速度分别为7.07,16.4,26.4kms-1;旋转运动的切向线速度分别为1.55,1.23,1.21kms-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