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就高师人文地理课程的创新目标以及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课程体系创新,要瞄准人文地理学学科的新进展、新趋向,体现时代特色;要服务于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内容创新,要突出新、中国特色、师范性.实践教学创新,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曹隆坤 《地理教学》2022,(11):51-55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天文学基础》需要地理教师具备较多的天文专业知识,而地理教师在大学系统学习中涉及的天文知识较少,因此在高中阶段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比较少。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广东实验中学在实施校本课程《天文学基础》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生科学精神培养模式:从天文教育课程的设置、理论和实践培训、教学方法、效果评价方式等方面渗透科学精神。此模式的成功运用,不但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科学精神的创新人才,同时也为其他学科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蒋萍 《地理教学》2009,(10):29-30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一篇生动的乐章。高中阶段情感价值观教育应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高中地理新课标强调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除了“知识与技能”要求,还提出了“过程与方法”们隋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就应该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重视“过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培养21世纪知识、信息、经济人才,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和探索,除要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更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5.
高师人文地理课程建设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载田 《福建地理》2004,19(2):39-41,48
本文就高师人文地理课程的创新目标以及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课程体系创新,要瞄准人文地理学学科的新进展、新趋向,体现时代特色;要服务于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内容创新,要突出新、中国特色、师范性。实践教学创新,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王春玲 《地理教学》2014,(19):62-63
一、了解学生个性,让个性充分发展教书育人就是在学生的个性基础上,因势利导地培养,使学生成为充分发展个人特性和潜能的人才。我在教学中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使他们适应社会;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把自身的个性和潜能展示出来,使他们"能成为什么就成为什么"。例如:班里有一名学生,初一时各门功课均衡发展,非常优秀。一进入初二,就经常以各种理由请假,刚开始请半天假,慢慢地是一天.  相似文献   

7.
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把创新思维教育和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本文就《城市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教材知识内容结构、特征,采用创新思维方法,对基地班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校本课程作为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对应的一个课程板块,着眼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为资质不一、能力倾向相异的学生提供满足他们不同需求的课程,并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杨中秀 《地理教学》2013,(13):34-36
正一、对自主学习的探讨国家与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均强调高中阶段教育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在上海一期、二期课改指引下成长的青年教师,无论在教育思想观念上,还是教育实践改革上,都带有时代的先进性,但是传统教育的思  相似文献   

10.
伍世代 《福建地理》2002,17(2):29-30
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把创新思维教育和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本文就《城市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教材知识内容结构、特征,采用创新思维方法,对基地班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周春梅 《西部资源》2012,(3):151-15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文从新教材为出发点,结合课程改革,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根本,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构建一个有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以积极探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3.
提升作业设计水平和优化作业设计质量,是落实双减政策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意义重大。基于双减背景,本文从高质量设计作业的角度出发,探寻中学地理作业创新设计的七大路径:活化、特色、精选、原创、个性、实践、评价,力图通过作业的减负、增效、提质,实现作业的育才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4.
罗秋官 《地理教学》2009,(12):8-9,4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重视过程和方法、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得到加强的同时,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殊不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造型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当前乃至今后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各学科都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来抓。  相似文献   

15.
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铺开,高中课改也在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始试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地理新课标中也提到要“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学》2009,(7):27-29
一、转变观念,立足现状,树立活动意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是高中地理新课标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之一。地理教师着眼于通过改变学习的方式从而提升学生能力责无旁贷。传统的教育体制,教师处于绝对控制的地位,即使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惯性依然很强,惯性不仅来自学校的评价机制和学生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教师意识上的惯性,而且极其顽固。如何能够在现有基础上,更多体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每位一线教师会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师应有大教育的意识,一位只看中眼前学业成绩的教师不能算是一位合格的教师,除了重视学生的成绩之外,还应该着眼学生将来发展的真正需求,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认识地理教育。我们要不停的追问自己:我们是在通过地理课堂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吗?合格的人才应该具备未来劳动者最核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彭菲 《地理教学》2021,(23):20-23
法国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因独特的管理制度和多样化的课程改革备受人们关注.本文简单介绍了法国高中教育的基本情况,着重分析和探究了法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设理念、知识考查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特点.基于此,提出了深化地理课程内容与改进地理教学的相关启示,对我国当前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重点的高中地理课程深化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义钦 《地理教学》2013,(24):23-25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能较好地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和文化积淀。在研读美国主流中学理科地理教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感悟:借鉴其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与创新精神;吸取其精华内容,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提升和形成课程资源;参考其编写方法,可以提高我国地理教材的编写质量。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党和国家新发展理念、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二十大报告关于“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梳理了“有效失败”“创新思维”相关文献研究动态,提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有效失败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构想及其三种具体教学策略:学生先学先究经历有效失败,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形象思维;学生片面观点经历有效失败,依托头脑风暴培养发散思维;学生个别举例经历有效失败,加入课堂辩论培养批判思维。本文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培育学生创新素养与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正在进行教育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之所以优越于应试教育,在于它重视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注重学生潜在的个性能力,最终实现以人为中心全方位的发展。因此,个性化教育正逐渐成为一种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怎样开发学生潜在的个性能力,怎样引导其个性向着科学方向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主见、有明显兴趣倾向的、人格健全的个体,成了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