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理空间分布”就是指地理事物在地球表层展开的空间范围和位置排列状态。当我们考察一个地理系统或一个区域中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时,其实就是在考察其子系统或构成它的更低一级的各个区域的相对位置和空间排列状态,并探讨它们的空间关系。地理空间分布的知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徐波 《地理教学》2014,(17):54-57
正地理(课标版)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和江苏等省市高考地理考试说明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明确要求学生能够用准确简洁的文字和图表等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掌握地理概念、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地理分布包括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地理空间分布"就是指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性状、地理符号等在地球表层展开的空间范围和位置排列状态。地理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地理教学和学习方式,重视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思维方式的空间特色,各种地理思维活动(记忆、想象、判断、概括、推理、分析综合)无一不借助各种形式的空间展开,常常是借助正确的心理地图来进行。我们把这种借助图形对地理问题进行各种空间维度思维的心理活动称之为地理空间思维。  相似文献   

4.
龚倩  赵媛 《地理教学》2010,(21):4-7
现代教学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把培养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放在学习的首位。地理空间思维是地理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之一,空间性是地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这就要求地理教学应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为先导,从地理事物所处的位置、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空间结构等方面去揭示地理环境特征和差异,使学生自觉地从空间的角度看待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惟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体现地理教学的学科特点。因此,明确地理空间思维的内涵、特征、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更好地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幼俊 《地理教学》2014,(21):17-18
地理学是关于空间的科学,空间是对地域的几何抽象。地理学要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空间关系,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所谓空间思维是指要对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定位、空间变形及空间分析。高中阶段"地球的运动"部分要求学生对各种光照图进行转化,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但学生对该内容学习时往往感觉困难重重,这是空间思维能力缺乏的一种表现。教师需要对此进行干预,突破该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地理事物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而地理现象是地理事物相互作用的表现,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发生、发展的。地理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思维方式的空间特色,各种地理思维活动无一不借助各种形式的空间展开。因此,具有较好的空间思维能力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地理空间认知综述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地理空间认知研究是地理信息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地理事物在地理空间中位置的研究和地理事物本身性质的研究。地理空间认知作为认知科学与地理科学的交叉学科,需将认知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基于地理科学的特化研究。从认知过程的角度对地理空间认知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地理知觉、地理表象、地理概念化、地理知识的心理表征和地理空间推理。  相似文献   

8.
排列熵应用于气候复杂性度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云南省南部地区由于多季风系统影响和大地形作用的多样性,气候系统复杂多样。本文利用多年日气温和降水资料、依据基于长时间序列的相邻数据对比的复杂度参数——排列熵,对这种气候系统复杂性的度量效果是简单而有效的:气温熵值的空间格局反映了区域大气环流的复杂性和哀牢山山地作用的显著性;降水熵值的空间格局不仅指示了水汽来源的方向,而且反映了降水空间递变强度的区域差异。并很好的诠释了当地气候的大气环流和局地地形的双重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9.
许应鹏 《地理教学》2014,(14):62-64
高考地理《考试大纲》有四项能力要求,分别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其中,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要求如下: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形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与变化。关于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描述,根据空间中地理事物存在的形态,可分为点状、线状、面状三种,下面就如何描述这三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逐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
陈莉 《地理教学》2004,(9):35-36
一、读图并将图形与实际结合。促进视觉—空间智能的发展。空间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点,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形象及其联系是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实践表明,图像信号比语言表述更能反映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大小、高低等空间性状。也就是说,运用地理图像教学是开发学生视觉一空间智能的最优途径之一。一般来说,学生的视觉一空间智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培养。  相似文献   

11.
袁金桥  尚美 《地理教学》2021,(23):58-61
区域认知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和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关键在于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地图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地图在分析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和结构、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地理要素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结合实例探讨了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信息处理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2.
正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研究其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高中地理涉及较多的地理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趋势的图示和试题,这些趋势图类试题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13.
正地理事物总是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地理事物的发展具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通常更多地注意对地理知识空间分布规律的教学,强调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而忽  相似文献   

14.
地理空间视角是看待地理事物的独特角度,是运用空间的观点认识、观察世界的独特方法。认识地理空间视角的内涵对中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分析和归纳地理空间视角的组成部分,进而提出对地理空间环境教学的指向性要求是探寻地理区域教学策略的有效途径。文章从"把认识的对象放到特定的空间内加以认识""分析充填在特定空间内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在空间的基础上叠加进时间因素"三个维度探讨了看待地理问题的角度,并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分析了应用空间视角的具体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赵丽娟 《地理教学》2011,(18):29-31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地理的教学是对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最好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事物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高胜滨 《地理教学》2012,(4):28-28,37,27
地理板图板画是一种图解式板书,它直观形象地反映出地理事物之间的特征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虽然利用多媒体可以设计出更加精美的图画,但是边讲边画的效果却无法代替,因为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讲画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印象深刻,教学难点也随之攻破。在地理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运用板图、板画,  相似文献   

17.
地理知识有两条主线:一是时间,二是空间。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主要围绕着“时间主线”,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则围绕着“空间主线”,“时”“空”结合,构成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目前,在地理教学中,地理学科的空间特性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相反,地理学科的时间特性却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谓过程教学,就是重视地理事物和现象“时间”发展过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地理空间联系是地理空间视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空间的角度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的独特方法。梳理和总结地理空间联系的分析方法与步骤,进而归纳空间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探寻地理区域教学策略的有效途径。文章从"准确认识空间特征""逐层深入的分析空间内部联系""空间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个层次探讨了地理空间联系的内涵与分析方法,并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分析了认识地理空间联系及其影响的具体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赵春雨  俞欢 《地理教学》2014,(4):27-30,35
空间能力培养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通过对安徽省芜湖市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空间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认为教师对地理空间知觉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关注度较高,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关注度较低,地理空间语义的模糊性和教学条件的不足限制了地理空间能力教学的充分扩展。提出建立明确的地理空间能力课程标准、更新地理空间能力教学手段、扩展地理空间能力教学内容是加强人文地理教学空间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20.
区域地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和视角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区域认知视角出发,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为例,立足区域“时空统一体”“人地关系”“地理过程”三个维度,构建以“空间幅—时间轴—事件链”为逻辑框架的区域地理教学模式。研究以“空间幅”确定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多尺度的地理特征,结合“时间轴”划定地理现象的空间格局与演变过程特征,通过研究区域发展的重大事件的时空关联特征解析“事件链”形成机制及其对“人地关系”变化的响应特征,以期强化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