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0 毫秒
1.
肥沃的潘帕斯草原、雄伟的安第斯山脉、壮美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还有古老的印加文明,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让南美素有魔幻大陆之称。而智利这个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在地图上看起来就好像南美洲的“裙边”,在它的北部有着响誉世界的“地球旱极”——阿塔卡马沙漠。阿塔卡马沙漠从秘鲁南部边境一直延伸到智利北部,长达1000公里,其面积相当于意大利国土的两倍。意大利人曾用了400多年的时间在米兰建造了宏伟的杜莫大教堂,而在阿塔卡马的某些地方,竟然在四个世纪的时间里未享受过上天赐予的一颗雨滴。  相似文献   

2.
谷利源 《中国沙漠》1985,5(2):59-59
在中国的北部和西北部,沙漠面积达到一百一十万平方公里,但是其中只有百分之六十一是属于真正的气候性沙漠,由不到一百毫米的年降雨量所造成。据美国卢博克德克萨斯技术大学的比尔·达尔说,大约有十七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是人为的;另外的二十六万平方公里是干旱草原,这一地区由于人的活动正在发生沙漠化或受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达尔曾到这些地区去考察过人们对干旱地区的滥用。他说,中国科学家现在把人口压力"作为这一地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董光荣 《中国沙漠》1997,17(1):77-79
塔克拉玛干沙漠第四纪地质研究的新进展董光荣(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兰州730000)位于中亚腹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其极端干旱的气候和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而闻名于世。自上世纪末以来的近百年间,中外探险家和学者为了探索其奥秘,曾经断续地竞相考察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但从第四纪地质角度看,在该区干旱气候和沙漠环境的形成时代和成因上依然存在较多分歧。  相似文献   

4.
肖宁 《地理教学》2011,(8):49-50
一、选择题2010年8月5日,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中一处名为圣何塞的铜金矿发生塌方事故,导致在井下作业的33名矿工陷于700米深的地下。随后救援工作立即展开,在经过长达69天的漫长等待后,北京时间2010年10月13日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沙林中心)地处内蒙古西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位于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县一内蒙古磴口县境内,总面积3万公顷。是中国林科院设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  相似文献   

6.
引言从1840年到1925年世界人口从10亿增加到20亿,到1975年人口已达到40亿。预计到2000年世界总人口可能达到60-80亿。干旱区的面积占世界总面积36%,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但人类对沙漠区的环境压力却比湿润区大的多。在环境问题上的失误而造成的沙漠化,已经使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农牧业发展潜力迅速下降。1966-1973年撒哈拉大沙漠出  相似文献   

7.
库姆塔格沙漠地区景观格局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景观分类与制图基础上分析了库姆塔格沙漠地区的景观格局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景观动态。库姆塔格沙漠地区以干燥的石质山地、干旱的沙漠、戈壁和盐化荒漠为景观主体,人工和天然绿洲面积很小;分布有3种景观要素组合模式,即库姆塔格沙漠西部地区的山地-洪积扇-湖盆模式、西湖地区的湖盆-戈壁荒漠模式和敦煌洪积扇上的人工绿洲发育模式。近30多年来景观总体上变化不大,人工绿洲面积增加了1倍多,盐生草甸有比较明显的减少。沙漠表现出比较明显扩展趋势的区域,一是沙漠东南部边缘部分,有向东、向南扩展的迹象;二是沙漠南部边缘部分,在强烈的东北风作用下有向阿尔金山上扩展的迹象。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库姆塔格沙漠地区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曲耀光 《中国沙漠》2010,30(5):1239-1244
库姆塔格沙漠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以西,新疆天山以南,吐鲁番盆地以东,阿尔金山以北的新疆东部地区,向东可延伸到甘肃敦煌西部,是我国极干旱沙漠地区之一.由于其身居内陆中心,距海很远,润气流难以到达,年降水量不足10 mm,干燥度高达29~60,植被稀疏,沙丘全系流沙.与我国境内其他沙漠多覆盖在古河流冲积或河湖平原不同的是,大部分沙丘覆盖在海拔1 250~2 000 m的阿尔金山北坡石质山地上.  相似文献   

9.
杨力生 《中国沙漠》1982,2(4):39-41
我们阿盟位于内蒙古最西部,总面积近27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戈壁面积为16.9万余平方公里,阿拉善沙漠(含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横贯全境。在这样一个沙漠、戈壁占总面积62.6%的干旱荒漠地区,如何坚持"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全面贯彻中央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指示?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我们认为,积极改造利用沙漠,防治土地进一步沙漠化,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0.
巴丹吉林沙漠及其毗邻地区的景观类型及其形成机制初探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14  
杨小平 《中国沙漠》2000,20(2):166-170
利用气候地貌学原理,分析研究了巴丹吉林沙漠及其毗邻地区的景观类型。研究地区的现代景观形态主要是风营力地形、荒漠平原及准平原。由于气候向干旱发展,古老的准平原正在向荒漠平原过渡,而在周围山地上的荒漠沟谷地区也已出现了风成沙,形态上成为荒漠沟谷向风营力地形的过渡形式。在古湖盆地区因湖泊干枯,地表形态正在向风营力地形方向发展。根据沙丘上的胶结面及周围湖泊的水位变化,笔者初步认为在西风环流的作用下,巴丹吉林地区在30 ka B.P.,20 ka B.P.时曾有过较湿润的气候。类似的情况在全新世时也出现过多次,但这主要是受夏季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关于沙漠环境演变几种研究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漠环境演变研究过程中,地层沉积序列和沙漠环境信息的重建是其研究重点。大量关于沙漠环境演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显示:在沙漠沉积地层时间序列测定中,光释光(OSL)测年比较适用,但其在高分辨率方面欠缺、精度稍差,实际研究中应该视实际情况把OSL测年与^14 C测年结合使用。在环境代用指标选择方4面,沉积粒度及地球化学元素比较适合沙漠环境演变研究;磁化率、碳酸钙、有机碳作为环境代用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研究中仍多使用;孢粉分析在较湿润区域的环境演变研究中作为环境代用指标效果较好,但在沙漠这个极度干旱、植被稀少的环境下适用性不强。  相似文献   

12.
沙漠系指第四纪时期由于自然因素所形成, 而沙漠化乃是在具有沙漠化发生潜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 于历史时期内由于人为活动破坏脆弱生态平衡, 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换言之, 也就是人为活动对干旱及半干旱生态系统的过度干予所造成不平衡的环境退化, 生产力下降的一种方式。因此研究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发展和演变趋势, 对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精忠 《中国沙漠》1985,5(1):38-45
本文是阿拉善左旗草原局,于1981-1984年期间,在腾格里沙漠东缘的缓起伏流动沙地上进行飞播治沙的试验总结。通过试验证明:在年降水量为150-200毫米的干旱沙漠地区采用飞机播种方法治理大面积流沙效果显著,飞播成功的植物种为籽篙、蒙古沙拐枣。  相似文献   

14.
邓辉 《地理研究》2003,22(6):810-810
由西北师范大学李并成教授完成的《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一书,已于2003年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中国沙漠历史地理研究领域的一项新的研究成果。我国的沙漠历史地理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由北京大学侯仁之院士开创和倡导的,并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的一门独具特色的学问。所谓沙漠历史地理,是关于沙漠地区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历史时期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经营活动(如滥垦、滥牧、滥樵、滥用水资源等)导致的生态平衡破坏、沙漠化扩大等环境问题的演变过程和内在机制。数十年来,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我国沙漠历史地理研究从无到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建站60年来,服务于国家需求,推动了沙漠科学的发展。在沙害治理、沙漠生态重建与恢复、荒漠生态系统长期生态学、沙地生态水文学\,人工植被稳定性及干旱胁迫生理生态学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解决了在降水量小于200 mm的干旱沙漠地区植被建设的关键技术,证实了通过人为促进生态恢复是可行的,创造了人类活动(治理和利用)与沙漠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模式;探讨了干旱沙区土壤水循环的植被调控机理,提出了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模式;理论上探明了人工植被稳定性维持的生态学机理,提出了荒漠系统生态恢复的理论模型;揭示了荒漠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引领了生物土壤结皮的生理生态功能及其水文学研究;拓展了干旱逆境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沙坡头站已成为国际沙漠科学与荒漠长期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6.
王明利 《地理教学》2012,(19):13-14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类型多样、程度严重。受风蚀、水蚀、盐碱化、冻融等因素影响,我国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黄淮海平原、南方湿润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地都有分布。其中以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沙漠化过程及其影响评价的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明确指出“沙漠化”(Dcsertization)一词与通常所应用的“荒漠化”(Desertification)一词在概念上有差异,并阐述了“沙漠化”的主要含意是:在相似的气候条件下,过去未发生和出现类似于沙漠地表形态和景观的地区,由于气候干旱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管理二者相吻合,半荒漠则有可能因过度开发利用而沦为“人造沙漠”(False Desert)或“人为沙漠”(Man-made Dcsert)并不断扩展与蔓延。本文就导致形成“人造沙漠”的一些过程及其对于社会的影响予以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夏季晴空金塔绿洲温度场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利用2004年6~8月在甘肃省酒泉金塔地区开展的“绿洲—沙漠能量和水分循环的野外观测试验(JTEX)”的温度场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温度场结构。结果表明:绿洲在白天(夜晚)相比周围环境是冷(暖)中心。沙漠和绿洲的相互影响同沙漠与绿洲的边缘和形状有关。由于各观测点所处的位置和站点的土壤特性不同,地表温度的量值有较大差别,但总体来说,绿洲的地表温度比沙漠的低;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一直可活跃到大约20 cm深处,40 cm深土壤温度基本无日变化,不同层间的土壤温度在一天内有两次相交。深度越深,出现的时间越靠后,沙漠上出现不同深度间温度交叉的时间比绿洲靠后。沙漠上各层的温度都始终高于绿洲上的,沙漠的日变化也大于绿洲上的。  相似文献   

19.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铁路沿线流沙固定的原理与措施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中国沙漠》1986,6(3):1-19
本文研究地区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为温带草原化荒漠。包头至兰州铁路六次穿越腾格里沙漠,延长线达40公里。尤以中卫县沙坡头地区自然条件严酷,铁路线两侧全为高大密集的格状流动沙丘。如何固定这段线路两侧流沙,使铁路免遭风沙危害,成为列车运行畅通中极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沙坡头沙漠科学研究站经30年(1956-1986年)定位研究和实践,初步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1.植物固沙的可行性程度; 2.适宜的固定植物种及其合理配置; 3.植物固沙的基本指标; 4.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铁路防护体系的可行性方案。这为我国西北沙漠地区今后铁路建设提供了一个沙害整治模式,在科学上和实践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最近10—15年的过程中,在许多干旱区观测到,干旱过程在急剧加快,沙漠在不断扩大,其结果必然是沙漠区生物产量减少,甚至全部消灭。在许多文献中把这一过程称之谓沙漠化。沙漠化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现在由于大量农田受损失,沙漠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并得到联合国和世界上社会及科学界极大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