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华地区作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找矿的重点地区之一,研究其沉积特征及铀成矿条件对指导该区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岩心观察及钻孔资料综合分析,编制了直罗组地层厚度、砂体厚度、含砂率、氧化率等值线图等系列图件,对直罗组沉积相及铀成矿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新华地区直罗组上段主要发育曲流河相沉积,可分为曲流河河道、边滩、天然堤以及河漫滩微相沉积,直罗组下段以辫状河相沉积为主,可分为辫状河河道、心滩、泛滥平原微相沉积,其中,直罗组下段辫状河河道砂体厚度适中,连通性好,富含还原物质,是有利的成矿相带。新华地区构造发育,存在构造天窗,层间氧化带发育,直罗组下段辫状河河道呈南北向展布,氧化带与砂体展布基本一致,具有有利的铀成矿条件。综合构造条件、沉积特征、后生蚀变特征和铀矿化信息,结合煤田自然伽马异常,认为研究区西北部店头赵村—白店—崔家岭一带是铀成矿最有利区域,可以作为直罗组砂岩型铀矿下一步勘查的重点目标区。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含矿主岩为姚家组中的厚层砂岩。该砂岩上、下隔水层发育,局部夹较多不连续的泥岩透镜体,为辫状河流相沉积成因。平面上辫状河道周围为泛滥平原,以泥质沉积为主,在河道中间局部夹有河道间的沉积,其泥岩夹层多、厚度大,非均质性较强。通过与氧化带、铀矿化的对比分析,发现姚家组的岩相特征和砂体的非均质性对氧化带和铀矿化的分布、形态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河道间沉积及砂体中的泥质夹层可以阻碍含铀含氧水的流动,在其附近形成氧化-还原过渡带和铀的富集。砂体均质性较强的部位有利于氧化带的发育,而非均质性较强的部位则有利于铀成矿。  相似文献   

3.
砂体和古层间氧化带是砂岩型铀成矿的重要控制因素,砂体非均质性又与古层间氧化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农胜新地区直罗组下段下亚段砂体厚度、含砂率、泥岩隔挡层、沉积韵律等参数进行数据统计,开展系列编图、研究和对比分析发现,砂体非均质性与铀矿化的形成存在密切的联系;对比分析发现,河道中心部位砂体非均质性弱,分流间湾则明显增强。砂体非均质性由弱到强的突变,导致了含氧含铀水运移能力的变化,从而控制了铀的富集成矿。农胜新地区砂体厚度为20~30 m、含砂率70%~80%、泥岩隔挡层层数1层和2层、泥岩隔挡层累计厚度0~1 m、沉积韵律5~7个时,成矿几率高。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充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分别从铀源特征、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古水文特征、古气候特征和古层间氧化带特征等方面阐述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区域铀成矿地质特征,归纳了赋矿砂岩的岩性特征和区域铀矿化特征,总结了区域铀成矿规律,认为在具备丰富的铀源条件和稳定成矿构造环境条件下,铀成矿主要与赋矿层沉积体系类型、砂体及其空间分布、砂体后生蚀变分带(古层间氧化-还原分带)、砂体中的还原性介质、水动力条件、地层结构及砂体的非均质性、岩石地球化学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建议今后在铀矿地质勘查和科研工作中应重点关注这些与铀成矿相关的地质因素,但在不同的成矿地质环境中应有所侧重,厘定关键控矿要素,实现新的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5.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铀成矿与直罗组底部砂体的非均质性关系密切。砂体非均质性主要表现在平面和垂向上,其中,砂体平面非均质性可以通过砂分散体系来表征,而垂向非均质性则可以通过隔挡层和沉积物粒度来表征。在平面上,铀成矿主要分布于辫状河沉积体系向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过渡的辫状分流河道一侧,最佳成矿区则位于辫状分流河道砂体的频繁分岔处和从无隔挡层到隔挡层突发区的河道砂体边缘,且随着隔挡层数量和厚度的增加,铀成矿几率和品位逐渐降低;在垂向上,隔挡层的存在可以导致多个垂向序列单元、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卷头的发育。统计发现,中砂岩和细砂岩是铀成矿的最佳载体,所以在每个垂向序列单元中,铀矿通常位于辫状分流河道砂体的中下部。铀的成矿机理一方面可能是砂体非均质性通过对成矿流体运移状态的影响进而实现对铀成矿的控制,另一方面可能与沉积环境相变导致还原性物质的增加有关。通过砂体非均质性研究而总结的铀成矿规律是进行铀成矿空间定位和预测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盆地南部镇原地区下白垩统环河组铀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综合分析现有钻孔资料以及收集的相关地质信息,以水成铀成矿理论为指导,对环河组铀成矿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进行研究,系统总结断裂构造位置、岩性岩相、地球化学分带等定位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下白垩统环河组下段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河流作用明显,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与砂坝是有利的成矿部位,铀矿化主要发育在该段。另外,环河组上段泥-砂-泥结构发育,层间氧化带具有多层性、多期叠加的特点,主砂体埋深浅且已经发现薄层铀矿化,也是下一步找矿方向;镇原地区铀矿化分布与岩性岩相、岩性地球化学以及断裂构造等联合控制,黄色氧化带是重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泰康地区的铀源条件、构造条件、含矿建造地质特征以及氧化-还原条件等方面进行研究,综合分析了泰康地区四方台组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条件,认为盆地西部和北部的富铀岩体为其提供丰富的铀源,四方台组具有成矿所必需的泥-砂-泥结构,良好的补-径-排水文体系以及良好的氧化-还原条件.四方台组底部砂体中获得铀工业孔和铀矿化孔,显示出泰康地区四方台组在砂岩型铀成矿勘探方面具有较好的前景,找矿类型为层间氧化带型.  相似文献   

8.
不同沉积体系砂体的特征不同,在后生铀成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姚家组地层沉积特征的研究,提出沉积特征对铀成矿类型有制约作用;上白垩统姚家组沉积体系以冲积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等为主,形成了稳定的泥-砂-泥地层结构,受沉积体系的控制,该区砂体厚度稳定、分布范围广,是松辽盆地南部寻找层间氧化带型铀矿的找矿有利目的层。  相似文献   

9.
砂体是制约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的重要条件之一。扎赉诺尔坳陷带内诸凹陷具有不同的沉积特征和砂体特点,查干诺尔凹陷砂体形成于冲积扇沉积体系,砂体厚度变化大、相变快、粒度粗、有机质含量低,其顶、底板泥岩均不发育;克鲁伦凹陷砂体形成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厚度较稳定,中前缘发育泥-砂-泥地层结构;呼伦湖凹陷以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平原相砂体为主,具有较稳定的泥-砂-泥地层结构,有机质含量高,砂体厚度和横向延伸较稳定;胡列也吐凹陷砂体以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产出为主,砂体厚度大,延伸稳定,底板泥岩发育,顶板泥岩发育不完全。扎赉诺尔坳陷带各凹陷砂体的不同特点,决定了它们具有不同的找矿潜力。通过砂体综合条件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呼伦湖和克鲁伦凹陷砂体铀成矿条件最好,胡列也吐凹陷次之,查干诺尔凹陷砂体成矿条件最差。  相似文献   

10.
通过钻孔岩心观察、镜下鉴定、沉积相分析、连井剖面分析以及含砂率分析工作,总结了松辽盆地北部依安地区四方台组沉积相、砂体发育特征,从沉积相、砂体、后生改造等方面分析了铀成矿条件。研究认为依安地区四方台组可分为上下两段,其中四方台组上段发育辫状河相、三角洲相沉积,下段为曲流河相沉积。辫状河相一般发育3~4层砂体,砂体规模较大,连通性较好,为含铀含氧水的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厚度适中,砂体非均质性较强,含有较多的炭屑、黄铁矿等还原物质,是铀成矿的有利相带。通过对依安地区四方台组含矿建造及后生改造分析,认为四方台组上段具有较好的砂岩型铀成矿所需的构造条件、有利的砂体条件及后生氧化改造条件,铀矿找矿潜力较大,有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的铀成矿条件与盆地北部相似,有形成富大砂岩铀矿的可能性.但较低的渗透性却成为制约盆地南部某些地区成矿的不利因素。分析了研究区内直罗组砂体的物性变化规律,深入讨论了成岩作用对该区直罗组砂岩物性起控制作用,为下一步铀成矿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东胜及外围地区直罗组砂体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质含量及△Eh值等地球化学特征参数的对比分析。认为东胜地区直罗组砂体不仅具有强的还原能力,而且砂体遭受后期改造作用也明显,其铀成矿的地球化学条件明显好于其他地区;神木地区砂体虽然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但砂体后生改造作用差,其铀成矿条件不如东胜地区;榆林-横山地区砂体后生改造作用较强,但砂体还原能力较差,铀成矿条件也不如东胜地区;安塞地区砂体还原能力差。后生改造作用也差,因而其铀成矿条件最不利。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砂岩中已发现店头砂岩型铀矿床及多个铀矿点,但对于盆地南部直罗组沉积相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砂岩型铀矿的进一步找矿工作。通过剖面实测、岩心编录,结合石油、煤炭、核工业地质钻孔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直罗—店头地区直罗组沉积特征进行精细刻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沉积相与铀成矿的关系及下一步找矿方向。结果显示,直罗组下段砂体厚度30~65 m、砂地比在0.6~0.75之间,为砂质辫状河沉积。直罗组上段早期砂体厚度10~38 m、砂地比值在0.15~0.45之间,为曲流河沉积;直罗组上段沉积晚期研究区位于湖盆中心所在位置,为滨浅湖沉积。沉积环境、沉积相、辫状河河道交汇部位、砂体厚度、沉积物粒度及泥岩夹层对铀成矿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直罗组下段辫状河河道交汇或分叉部位应作为勘查重点,心滩亚相的含炭屑、黄铁矿砂质碎屑岩可作为铀矿化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4.
Diantou uranium deposits and multiple uranium mineralization site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sandstones in the lower member of the Jurassic Zhiluo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Ordos Basin. However, the study on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Zhiluo Formation, which restricts the prospecting work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 Based on the outcrop measurements and drilling core cataloging, and combined with the geological drilling data of petroleum, coal, and nuclear industry, we have elaborated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Zhiluo Formation in the Fuxian area. We have also combined uranium source, structure, post-alteration and other factor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dimentary faces and uranium metallogenic conditions in the study area. The study found that in the lower member of the Jurassic Zhiluo Formation, the thickness of the sand body is 30-65 m and sand ratio is 0.6-0.75. It is gravel and sandy braided river deposit. In the upper member of the Jurassic Zhiluo Formation, the thickness of the sand body is 10-38 m, and the sand ratio is 0.15-0.45 and is a meandering river deposit. The study area is located at the center of the lake basin and sedimentary facies is coastal shallow lacustrine in the upper member of the Jurassic Zhiluo Formatio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sedimentary facies, the intersection of braided river channels, sand body thickness, sediment particle size and mudstone interlayer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uranium mineralization. The exploration of uranium deposit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deposit should focus on the intersection or bifurcation of the braided river channel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Zhiluo Formation. The charcoal- and pyrite-bearing sandstone of channel bar can be used as a prospecting indicator for uranium mineralization.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产铀盆地之一, 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本文通过总结该盆地的砂岩型铀矿调查研究成果, 系统梳理铀矿成矿地质条件, 探讨关键控矿要素和找矿潜力。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外部蚀源区铀源丰富, 北部造山带地质体的Th/U比值和ΔU铀迁移量相对最大, 对盆内的铀源贡献率最高; 盆缘斜坡带发育的微隆起带构造控制了铀矿床的空间定位, 断裂构造对盆地西缘和西南缘地区的铀成矿发挥了控制和改造作用; 古气候、沉积环境决定了由盆地东南部向西北部地区, 含铀层位由直罗组下段下亚段逐渐演变成直罗组下段上亚段, 表现了明显的迁移规律性; 直罗组下段的煤线和碳质泥岩发育特征制约了铀矿层的空间分布; 铀矿体主要发育在辫状河主河道边部和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 优先富集于有机质丰富、非均质性强、岩性多变的部位。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6个关键控矿要素和相关找矿判别指标, 针对盆内5个铀矿(矿化)集中区分析了砂岩型铀矿的找矿潜力, 提出了下一步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南部泉头组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宫文杰  张振强 《地球学报》2010,31(6):813-818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泉头组砂岩型铀成矿条件分析认为: 泉头组半干旱的亚热带古气候对成矿有利。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沉积具有形成厚大砂体的条件。砂体较为发育, 单层砂体厚度可达42 m。虽砂体中有机质含量较低, 但泉头组下部含煤层中的烃类可通过断裂构造及不整合面上升进入砂体, 弥补还原剂的不足。工业铀矿孔的发现反映出泉头组有铀的大规模富集。总之, 泉头组是松辽盆地南部一个重要的找矿目的层, 找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莫帮洪 《地质与勘探》2019,55(2):519-527
旺苍背斜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北西部,工作程度较低。在收集前人资料以及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其地质特征、含矿层特征、铀矿化特征,认为铀矿化产于苍溪组第一层,赋存于富含有机质的岩屑砂岩或砾岩中,距上侏罗统蓬莱镇组与下白垩统苍溪组的区域性假整合面较近,与冲刷构造关系密切,属于以沉积成矿为主,后生改造为辅的砂岩型铀矿。根据成矿理论,分析了构造背景、铀源、目的层、地貌及水文地质、古气候、已知铀矿化信息等成矿判据,认为旺苍背斜具备了形成砂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条件,并指出在转折端一带铀异常点(带)较为密集,含矿砂体厚度大,富含有机质,沉积构造发育,地下水具备完善补给-径流-排泄系统,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是砂岩型铀矿的主要赋矿层位,含矿层砂体的成因类型、几何形态和物性特征约束着砂岩型铀矿矿体的规模和空间分布。前人对盆地北东部赋矿砂体的成因、三维几何形态、沉积成岩作用控制下的砂体物性特征等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有效支撑了北东部砂岩型铀矿的高效勘探。可是陆相沉积具有相变快、地区沉积差异显著的特征,盆地北部西侧的巴音青格利-苏台庙地区J2z1的沉积环境、砂体成因和空间展布尚不明确。为了扩大找矿空间,文章基于35 口钻井5300 m 直罗组下段的岩心、测井资料,在盆地北部西侧外围地区开展了钻孔岩心观察、镜下鉴定、单井分析、连井剖面分析以及含砂率等值线分析工作。研究认为:(1) 巴音青格利-苏台庙地区直罗组下段的砂岩类型主要为中-粗粒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2) 研究区内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可进一步细分为分支河道、决口扇、分流间湾以及沼泽和泥沼微相;(3) 从含矿建造、铀源特征以及构造特征分析认为研究区东部成矿潜力较大,有必要 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上述认识为西部外围地区的砂岩型铀矿勘探提供了地质支撑。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西缘砂岩型铀矿目标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西缘地区位于柴西坳陷构造带,断裂构造活动强烈,油气广泛分布,具有较大的铀成矿潜力.为研究砂岩型铀矿找矿目的层地球物理特征与铀成矿关系,先基于地球物理测井响应特征,查明区内砂体发育以及放射性异常范围,分析铀成矿环境;再结合能谱-地质剖面,研究不同地层岩性放射性特征;采用化学分析与伽玛测井,分析铀矿化段岩体中烃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资源评价取得了较大进展,关于找矿目的层物源和铀源的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运用重矿物综合分析方法,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赋矿层直罗组碎屑物质来源和成矿铀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直罗组的重矿物组合主要为石榴子石+锆石+绿帘石+黑云母+尖晶石,其次包含少量磷灰石、榍石、金红石、角闪石、电气石、钛铁矿等,反映以中高级变质岩和中酸性岩浆岩为主的母岩类型。重矿物特征指数反映了以含石榴子石变质岩为主要源岩类型和近源沉积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区内直罗组主要的物源为盆地北部大青山和乌拉山地区的中下太古界–元古界的乌拉山岩群、中元古界扎尔泰群以及各时期的中酸性侵入体等。其中,古老基底变质岩与各时期中酸性岩浆岩普遍具有较高的铀含量,沿着NW–SE方向铀迁出明显,为后期铀成矿作用提供了初始铀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